一种市政安全排水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22592发布日期:2023-03-25 13:04阅读:4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市政安全排水井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市政安全排水井结构。


背景技术:

2.在市政道路建设中,通常会在道路的两侧设置与市政排水系统连接的排水井,排水井主要用于将市政道路上的积水迅速汇入市政排水系统内,避免市政道路上长时间出现积水,排水井一般设置于市政道路的低洼部位处,下雨时,雨水会自然的沿着市政道路的坡度方向流到,从而达到通过设置于低洼部位的排水井进行收集。
3.相关技术中,排水井主要包括井体和井盖,井体的下端与市政排水系统相通,井体的上端与市政道路的路面相通,井盖可拆卸的安装于井体的上端内,且井盖上会至少设置有两道通孔,雨水能够通过上述通孔进入井体内,在井体的上端内还会设置吊网等防护结构,使得行人意外踏入井体内时,吊网能够避免行人直接掉落到井底,有效确保行人安全。
4.其中,行人之所以会踏入井体内,主要原因在于井盖被挪移,随着社会素质的提升,盗窃井盖的情况已经大大降低,目前,井盖被挪移的原因主要在于下雨天积水严重时,依靠井盖上的通孔已经无法满足排水需求,此时,市政人员只能够将整个井盖打开,扩大通水面积,该情况主要出现在暴雨天气,因为处于暴雨天气,市政人员在打开井盖后,无法长时间坚守排水井,因此一般只能够在排水井的周侧设置防护栏,但是,防护栏也存在被暴雨冲走的情况发生,导致敞开的排水井处于无防护状态,从而导致上述风险的产生。
5.针对上述相关技术,本技术人认为,即使在排水井内设置吊网,但如果行人是采用骑车的方式经过,自行车或摩托车一旦踩空,很容易磕到井体上端的周侧,仍难会给行人带来较大伤害,因此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市政安全排水井结构,其具有降低行人踩空的风险性的效果。
7.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市政安全排水井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8.一种市政安全排水井结构,包括井体和盖体,所述盖体包括连接盖和升降盖,所述连接盖呈圆环状设置且可拆卸的安装于井体上端内,所述连接盖上设置有若干道排水通孔,所述升降盖可升降的安装于连接盖的中部;其中,所述升降盖具有两个状态,当升降盖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升降盖位于连接盖内,且升降盖的上表面与连接盖的上表面基本水平;当升降盖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升降盖位于连接盖中部上方,所述升降盖的底面与连接盖的内孔之间形成排水通道。
9.具体的,盖体用于保护井体,通过将盖体分为连接盖和升降台,当盖体上的排水通孔无法满足正常的排水需求时,可以由市政人员将升降盖拉起,使得升降盖与连接盖之间形成排水通道,从而达到扩充排水井通水面积的效果,有效加快排水井排水效率,并且,因为升降盖时仍悬置于连接盖中间正上方,因此可以从根本上避免行人踩空的情况发生。
10.进一步的,所述升降盖的底面周侧上设置有若干道抬高部,各所述抬高部环绕着升降盖的轴线周向等距排布,且各所述抬高部远离升降盖的一端均设置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拱起部,当升降盖处于第二状态时,各所述拱起部均与连接盖的上表面抵紧。
11.具体的,利用抬高部与拱起部之间的配合,升降盖被向上拉起时,可以通过拱起部抵住连接盖上表面,以使得升降盖能够长时间处于第二状态,并且利用拱起部与连接盖内壁之间的配合,使得升降盖未受到较大外力时,不易与连接盖分离,避免井盖在正常使用时出现阶梯差。
12.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盖的下方设置有与连接盖同轴线设置的连接环,所述升降盖的底面设置有插设于连接环内的连接轴,所述升降盖的上表面设置有内凹区,所述内凹区内设置有把手。
13.具体的,利用把手能够便于市政人员将升降盖拉起,利用内凹区能够起到隐藏把手的效果,避免把手伸出升降盖的上表面外,利用连接环和连接轴之间的配合,能够引导升降盖升降方向。
1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盖的底面上设置有若干道连接筋,各所述连接筋均环绕着连接盖的轴线周向等距排布,且各所述连接筋的长度方向均沿着连接盖的径线方向延伸,各所述连接筋的两端均分别与连接盖的底面和连接环的外壁连接为一体。
15.具体的,利用连接筋能够起到将连接盖和连接环连接为一体的效果,并且,当升降盖处于第一状态时,还能够起到支撑升降盖底面的效果。
16.进一步的,所述升降盖的上表面设置有发光模组,所述发光模组具有正极支脚和负极支脚,所述正极支脚和负极支脚的下端均伸出暴露与连接轴的外壁,所述连接环内设置有呈上下关系的正极导电环和负极导电环,所述连接环内还设置有正极和负极分别与正极导电环和负极导电环连接的蓄电池,当升降盖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正极支脚和负极支脚暴露出连接轴的部分分别与正极导电环和负极导电环接触。
17.具体的,利用发光模组、正极支脚、负极支脚、正极导电环、负极导电环间和蓄电池之间的配合,使得升降盖处于第二状态时,发光模组能够自动发光,以起到警示的作用。
18.进一步的,所述升降盖和连接轴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所述正极支脚和负极支脚由长度不同的铜柱制成,所述正极支脚和负极支脚均被连接轴包覆于内,且所述正极支脚和负极支脚均通过朝向远离连接轴轴线的方向弯曲以暴露在连接轴外,所述连接盖和连接环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所述正极导电环和负极导电环均与连接环同轴线设置且均被连接环包覆于内,所述正极导电环和负极导电环的内径与连接环的内径相通设置。
19.具体的,采用注塑的方式能够起到对正极支脚、负极支脚、正极导电环和负极导电环起到绝缘保护的效果,确保正极支脚、负极支脚、正极导电环和负极导电环的正常使用。
20.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环的内壁上还设置有两件密封圈,两所述密封圈分别靠近连接环的上下两端设置,且两所述密封圈均与连接轴的外壁紧密连接,所述升降盖升降时,所述正极支脚和负极支脚暴露在连接轴外的部分均位于两件密封圈之间的区域内。
21.具体的,利用密封圈能够进一步增加连接轴与连接环之间的密封配合,避免水汽意外进入连接轴与连接环之间、以对正极支脚、负极支脚、正极导电环和负极导电环造成侵蚀,进一步确保正极支脚、负极支脚、正极导电环和负极导电环的安全使用。
22.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的下端设置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
连接轴可拆卸连接,所述限位环位于连接环的下方,当升降盖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限位环与连接环的底部抵紧。
23.具体的,利用限位环与连接环之间的配合,能够起到限制升降盖最高位置的效果,避免排水井内部水压过大时,升降盖受到较大冲力而与连接盖分离,确保升降盖的安全使用。
2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的下端设置有浮囊,所述浮囊内部中空设置,所述浮囊与限位环连接为一体且位于限位环的下方。
25.具体的,利用浮囊能够提高升降盖的浮力,使得当排水井内部水压过大时,升降盖更容易上升,以便于排水井内的水紧急排出,确保市政排水系统的使用安全。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能够从根本上防止行人踩空的情况发生,有效确保排水井的使用安全;2、能够在特定工况下起到发光警示的作用,提醒行人绕行,进一步确保安全;3、当排水井内部水压过大时,无需市政人员操控即可增加通水面积,使得排水井内的水能够紧急排出。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市政安全排水井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盖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连接盖的仰视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升降盖的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光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井体;2、盖体;21、连接盖;211、连接环;212、加强筋;22、升降盖;221、连接轴;222、抬高部;223、拱起部;224、限位环;225、浮囊;226、内凹区;227、把手;23、发光系统;231、发光模组;232、正极支脚;233、负极支脚;234、正极导电环;235、负极导电环间;236、蓄电池;237、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一种市政安全排水井结构,参照图1,包括井体1和盖体2,盖体2包括连接盖21、升降盖22和发光系统23(图中未标识),连接盖21呈圆环状设置且可拆卸的安装于井体1上端内,升降盖22可升降的安装于连接盖21的中部,发光系统23用于发出警示光线;其中,连接盖21上设置有若干道排水通孔。
30.其中,升降盖22具有两个状态,当升降盖22处于第一状态时,升降盖22位于连接盖21内,且升降盖22的上表面与连接盖21的上表面基本水平,此时,发光系统23停止工作;当升降盖22处于第二状态时,升降盖22位于连接盖21中部上方,升降盖22的底面与连接盖21的内孔之间形成排水通道,此时,发光系统23工作。
31.参照图1、图2和图3,连接盖21的下方设置有与连接盖21同轴线设置的连接环211,升降盖22的底面设置有插设于连接环211内的连接轴221;其中,在连接盖21的底面上设置有若干道连接筋,各根连接筋均环绕着连接盖21的轴线周向等距排布,且各根连接筋的长
度方向均沿着连接盖21的径线方向延伸,各根连接筋的两端均分别与连接盖21的底面和连接环211的外壁连接为一体。
32.当升降盖22处于第一状态时,升降盖22的底面与各根连接筋的上表面抵紧。
33.参照图4,在升降盖22的底面周侧上设置有若干道抬高部222,各道抬高部222环绕着升降盖22的轴线周向等距排布,且各道抬高部222远离升降盖22的一端均设置有由弹性材料制成的拱起部223;其中,当升降盖22处于第一状态时,各道抬高部222分别与各道连接筋交错排出,当升降盖22处于第二状态时,各道拱起部223均与连接盖21的上表面抵紧。
34.参照图4,连接轴221的下端设置有限位环224和浮囊225,限位环224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与连接轴221可拆卸连接,浮囊225内部中空设置,浮囊225与限位环224连接为一体且位于限位环224的下方;其中,限位环224位于连接环211的下方,当升降盖22处于第二状态时,限位环224的上表面与连接环211的底面抵紧。
35.其中,在升降盖22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道内凹区226,各道内凹区226均环绕着升降盖22的轴线周向等距排布,在各道内凹区226内设置有把手227。
36.参照图1和图5,发光系统23包括发光模组231、正极支脚232、负极支脚233、正极导电环234、负极导电环间235和蓄电池236;其中,发光模组231设置于升降盖22的上表面上,且在升降盖22的上表面设置有透光板材以对发光模组231进行保护,正极支脚232和负极支脚233的上端分别与发光模组231的正极和负极连接,正极导电环234和负极导电环呈上下关系的设置于连接环211内,蓄电池236设置于连接环211内且正极和负极分别与正极导电环234和负极导电环连接。
37.当升降盖22处于第二状态时,正极支脚232和负极支脚233分别与正极导电环234和负极导电环接触。
38.具体的,升降盖22和连接轴221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且正极支脚232和负极支脚233由长度不同的铜柱制成,正极支脚232和负极支脚233均被连接轴221包覆于内,且正极支脚232和负极支脚233的下端均通过朝向远离连接轴221轴线的方向弯曲以暴露在连接轴221外;连接盖21和连接环211采用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正极导电环234和负极导电环均与连接环211同轴线设置且均被连接环211包覆于内,正极导电环234和负极导电环的内径与连接环211的内径相通设置。
39.其中,在连接环211的内壁上还设置有两件密封圈237,两件密封圈237分别靠近连接环211的上下两端设置,且两件密封圈237均与连接轴221的外壁紧密连接,升降盖22升降时,正极支脚232和负极支脚233暴露在连接轴221外的部分均位于两件密封圈237之间的区域内。
40.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盖体2用于保护井体1,通过将盖体2分为连接盖21和升降台,当盖体2上的排水通孔无法满足正常的排水需求时,可以由市政人员将升降盖22拉起,使得升降盖22与连接盖21之间形成排水通道,从而达到扩充排水井通水面积的效果,有效加快排水井排水效率,并且,因为升降盖22时仍悬置于连接盖21中间正上方,因此可以从根本上避免行人踩空的情况发生。
41.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
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