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27244发布日期:2023-05-05 09:40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利水电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兼顾发电、供水及灌溉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


背景技术:

1、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取水工程是引水发电系统的重要建筑物,关系到引水发电系统以及生态取水的运行和实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中,其水库库容大、库水深,库内水温在空间分布上呈垂直分布,表面温度高,底部温度底,因而一般情况下水库表面以下几米范围内水质最好、水温适宜,对于传统取水口,为考虑电站的发电效益,一般仅考虑在水库死水位下设置,而忽略了生态取水的要求,由此导致供水及灌溉用水水温较低,对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

3、现有技术采用塔式结构进水塔对水库进行分层取水,然而塔式结构进水塔受风、浪、冰和地震的影响大,稳定性较差,现有的分层取水结构还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中稳定性差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设置于水库库岸侧,包括进水塔,所述进水塔包括竖井式结构和塔式结构,所述竖井式结构设置于山体内,所述塔式结构设置于山体外并位于所述竖井式结构的上部,并与水库库岸抵接;所述塔式结构的管壁上自上而下设置有取水口,在所述竖井式结构的高度方向上依序设置有取水隧道,取水隧道的入口与水库连通,出口经所述山体与所述竖井式结构的管壁连通。

3、在一种实施方案中,还包括交通桥,所述交通桥设置于所述塔式结构右侧,连接所述塔式结构与库岸道路。

4、在一种实施方案中,至少有一个所述取水隧道设置于水库死水位以下,至少有一个所述取水隧道设置于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

5、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取水隧道包括与所述竖井式结构相连通且高度低于水库死水位的1号取水隧道、与所述竖井式结构相连通且高度在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的2号取水隧道,所述取水口包括设置于塔式结构内且高度在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的3号取水口与4号取水口。

6、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1号取水隧道和2号取水隧道均为平硐式取水隧道,且布置于山体内,所述平硐式取水隧道由圆弧进口、渐变段及隧洞平段组成,且所述平硐式取水隧道接进水塔。

7、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3号取水口及4号取水口均布置于塔式结构的迎水面井壁上。

8、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取水口和取水隧道在进口侧均设置有固定式拦污栅。

9、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1号取水隧道的工作闸门在垂直水流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2号取水隧道的工作闸门在垂直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共线,所述3号取水口的工作闸门在垂直水流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4号取水口的工作闸门在垂直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共线。

10、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1号取水隧道的工作闸门在顺水流方向的中心线与3号取水口的工作闸门在顺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共线,所述2号取水隧道的工作闸门在顺水流方向的中心线与4号取水口的工作闸门在顺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共线。

11、本申请中的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的有益效果:

12、本发明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设置于水库库岸侧,包括竖井式结构和塔式结构,竖井式结构设置于山体内,塔式结构设置于山体外并位于所述竖井式结构的上部,并与水库库岸抵接,塔式结构的管壁上自上而下设置有取水口,在所述竖井式结构的高度方向上依序设置有取水隧道,取水隧道的入口与水库连通,出口经所述山体与所述竖井式结构的管壁连通。本发明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不仅能够对水库进行分层取水,满足生态取水的要求,并且结构简单可开、整体稳定性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分层取水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1),设置于水库库岸侧,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水塔(2),所述进水塔(2)包括竖井式结构(201)和塔式结构(202),所述竖井式结构(201)设置于山体(7)内,所述塔式结构(202)设置于山体(7)外并位于所述竖井式结构(201)的上部,并与水库库岸抵接;所述塔式结构(202)的管壁上自上而下设置有取水口(3),在所述竖井式结构(201)的高度方向上依序设置有取水隧道(3a),所述取水隧道(3a)的入口与水库连通,出口经所述山体(7)与所述竖井式结构(201)的管壁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交通桥(4),所述交通桥(4)设置于所述塔式结构(202)右侧,连接所述塔式结构(202)与库岸道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有一个所述取水隧道(3a)设置于水库死水位以下,至少有一个所述取水隧道(3a)设置于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隧道(3a)包括与所述竖井式结构(201)相连通且高度低于水库死水位的1号取水隧道(301)、与所述竖井式结构(201)相连通且高度在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的2号取水隧道(302),所述取水口(3)包括设置于塔式结构(202)内且高度在水库死水位与正常蓄水位间的3号取水口(303)与4号取水口(30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1号取水隧道(301)和2号取水隧道(302)均为平硐式取水隧道(6),且布置于山体(7)内,所述平硐式取水隧道(6)由圆弧进口(601)、渐变段(602)及隧洞平段(603)组成,且所述平硐式取水隧道(6)接进水塔(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3号取水口(303)及4号取水口(304)均布置于塔式结构(202)的迎水面井壁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口(3)和取水隧道(3a)在进口侧均设置有固定式拦污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取水口(3)和取水隧道(3a)在进水塔(2)井筒内均设置有工作闸门(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1号取水隧道(301)的工作闸门(5)在垂直水流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2号取水隧道(302)的工作闸门(5)在垂直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共线,所述3号取水口(303)的工作闸门(5)在垂直水流方向的中心线与所述4号取水口(304)的工作闸门(5)在垂直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共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1号取水隧道(301)的工作闸门(5)在顺水流方向的中心线与3号取水口(303)的工作闸门(5)在顺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共线,所述2号取水隧道(302)的工作闸门(5)在顺水流方向的中心线与4号取水口(304)的工作闸门(5)在顺水流方向的中心线共线。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设置于水库库岸侧,包括竖井式结构和塔式结构,竖井式结构设置于山体内,塔式结构设置于山体外并位于所述竖井式结构的上部,并与水库库岸抵接,塔式结构的管壁上自上而下设置有取水口,在所述竖井式结构的高度方向上依序设置有取水隧道,取水隧道的入口与水库连通,出口经所述山体与所述竖井式结构的管壁连通。本发明的分层取水式进水塔结构,不仅能够对水库进行分层取水,满足生态取水的要求,并且结构简单可开、整体稳定性好,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分层取水稳定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闻锐,万思豪,张义乐,马宁,王志华,赵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