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206846发布日期:2023-05-17 18:32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装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


背景技术:

1、在卫生间等房间内,为了防止楼板渗水,需要安装覆盖地面的防水底盒,防水底盒包含用于安装地漏的安装孔。当水流至地漏处时,大部分会通过地漏盖上的过水孔流至地漏内,再流入地漏连通的下水管道;但还会有部分水通过地漏与防水底盒之间的间隙渗入楼板,经年累月,将腐蚀楼板内的钢筋,影响楼板的结构强度。

2、现有技术通常在地漏与防水底盒之间抹水泥以防止渗水,但因环境温湿度的变化,水泥会产生裂缝,进而导致防渗水效果大幅降低。

3、也有通过密封圈进行防渗水的方案,如申请号为cn201821925623.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防臭防毛发地漏,该方案通过在防水底盒与地漏的缝隙处设置密封圈来防止渗水,但该方案只能堵水,即通过密封圈来阻止水流通过地漏与防水底盒之间的间隙以防止渗入楼板,但受热胀冷缩和密封圈自身老化的影响,密封圈与防水底盒之间、密封圈与地漏之间、密封圈自身都容易出现缝隙,进而难以长久有效地防止水流渗水楼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即使在密封件与防水底盒之间、密封件与地漏之间或者密封件自身出现缝隙的情况下,也能避免水流渗入楼板。

2、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3、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包含地漏、防水底盒和密封件;所述地漏包含支座件和底壳件,所述密封件包含套设于所述支座件的外侧的挡水套和连接于所述挡水套的底部的第一挡水圈,所述第一挡水圈位于所述底壳件与所述防水底盒之间;所述底壳件的顶部设有通往内腔的过水通孔,所述第一挡水圈包含位于所述过水通孔的正上方的引流通孔。

4、具体的,所述支座件贯穿防水底盒,防水底盒上方的水流在渗入楼板的过程中,需要先进入支座件与防水底盒之间的间隙,然后经过底壳件的顶部与防水底盒的底部之间的间隙。该方案所述挡水套过盈配合于所述防水底盒的被支座件贯穿处和所述支座件的侧壁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挡水圈过盈配合于所述防水底盒的底部与所述底壳件的顶部之间的间隙,由此,有利于通过堵水的方式阻止水流进入楼板;所述底壳件的内腔连通下水管道,所述底壳件的顶部设有连通该内腔的过水通孔,所述第一挡水圈包含位于所述过水通孔的正上方的引流通孔,由此,当因热胀冷缩或老化而导致水渗至第一挡水圈处时,该处的渗水能够通过引流通孔和过水通孔进入底壳件的内腔中,以避免渗入楼板。由此,本方案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楼板渗水。

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挡水圈包含多个引流通孔,底壳件的顶部设有多个过水通孔。

6、由此,有利于提高第一挡水圈处的疏水效率,避免因疏水不及时而导致楼板渗水。具体的,多个所述引流通孔与多个所述过水通孔一一对应。

7、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挡水圈的顶面设有下沉槽,所述下沉槽环绕所述挡水套设置,所述引流通孔设置于所述下沉槽内。

8、由此,能够避免流至第一挡水圈顶面的水从两个引流通孔之间流过,进而未能进入引流通孔而直接渗入楼板的情况。

9、作为优选,所述挡水套的顶部连接有位于所述支座件和所述防水底盒的顶面之间的第二挡水圈。

10、所述支座件包含位于防水底盒的顶面的压板部,用于防止支座件从防水底盒的被贯穿处落下。所述第二挡水圈过盈配合于该压板部的底面和所述防水底盒的顶面之间的间隙,有利于避免水流进入所述防水底盒的被支座件贯穿处和所述挡水套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进而渗入楼板。而且,由于所述支座件多为金属件,该第二挡水圈还能避免水流进入挡水套的内侧壁和支座件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处而导致该处积水,进而导致支座件容易被锈蚀的情况。

11、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挡水圈的顶面设有防水胶。

12、由此,能够进一步避免水流进入挡水套的内侧壁和支座件的外侧壁之间的间隙处,以避免该处积水而锈蚀支座件。

13、作为优选,所述底壳件的顶面设有环绕于所述第一挡水圈的外侧的凸台圈,所述凸台圈的顶面设有防水胶。

14、该优选所述凸台圈和凸台圈顶面的防水胶能够作为最后一道防线,防止水流渗入楼板。

15、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挡水圈与所述凸台圈间隙配合。

16、由此,第一挡水圈与凸台圈之间的间隙能够起到蓄水的作用,以在凸台圈顶面的防水胶失效时,减少渗入楼板的水量。

17、作为优选,所述过水通孔的孔径大于等于所述引流通孔的孔径。

18、由此,水流从引流通孔到达正下方的过水通孔处时,过水截面不会变小,从而避免水流在该处被阻挡限速,进而导致引流通孔内的水压增大,水容易从第一挡水圈的顶面和底面渗出至楼板的情况。

19、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0、1、所述密封件包含挡水套、第一挡水圈和第二挡水圈。所述第二挡水圈位于所述支座件和所述防水底盒的顶面之间;所述挡水套套设于所述支座件的外侧;所述第一挡水圈位于所述底壳件与所述防水底盒之间;由此,能通过堵水的方式阻止水流进入楼板。所述底壳件的顶部设有过水通孔,所述第一挡水圈包含位于所述过水通孔的正上方的引流通孔;由此,当水渗至第一挡水圈处时,该处的渗水能够通过引流通孔和过水通孔进入底壳件内部,进而进入下水管道,以避免渗入楼板。由此,能够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更有效地防止楼板渗水。

21、2、所述第一挡水圈的顶面设有下沉槽,该下沉槽环绕挡水套设置,所述引流通孔设置于所述下沉槽内,由此,有利于避免渗至第一挡水圈顶面的水直接从两个引流通孔之间流过,进而未能通过引流通孔进入底壳件内部而直接渗入楼板的情况。

22、3、所述底壳件的顶面设有环绕于所述第一挡水圈的外侧的凸台圈,凸台圈的顶面设有防水胶,以作为防止楼板渗水的最后一道防线。



技术特征:

1.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包含地漏(1)、防水底盒(2)和密封件(3);所述地漏(1)包含支座件(11)和底壳件(12);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3)包含套设于所述支座件(11)的外侧的挡水套(31)和连接于所述挡水套(31)的底部的第一挡水圈(32),所述第一挡水圈(32)位于所述底壳件(12)与所述防水底盒(2)之间;所述底壳件(12)的顶部设有通往内腔的过水通孔(121),所述第一挡水圈(32)包含位于所述过水通孔(121)的正上方的引流通孔(3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水圈(32)包含多个引流通孔(321),所述底壳件(12)的顶部对应设有多个过水通孔(1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水圈(32)的顶面设有下沉槽(322),所述下沉槽(322)环绕所述挡水套(31)设置,所述引流通孔(321)设置于所述下沉槽(322)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套(31)的顶部连接有位于所述支座件(11)和所述防水底盒(2)的顶面之间的第二挡水圈(3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挡水圈(33)的顶面设有防水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壳件(12)的顶面设有环绕于所述第一挡水圈(32)的外侧的凸台圈(122),所述凸台圈(122)的顶面设有防水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水圈(32)与所述凸台圈(122)间隙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通孔(121)的孔径大于等于所述引流通孔(321)的孔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装修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渗水的地漏总成,包含地漏、防水底盒和密封件;所述地漏包含支座件和底壳件,所述密封件包含套设于所述支座件的外侧的挡水套和连接于所述挡水套的底部的第一挡水圈,所述第一挡水圈位于所述底壳件与所述防水底盒之间;所述底壳件的顶部设有过水通孔,所述第一挡水圈包含位于所述过水通孔的正上方的引流通孔。本方案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防止楼板渗水。

技术研发人员:丁欣欣,丁泽成,王文广,郑晓峰,钟亮,刘航东,李秋彤,任美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9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