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938652发布日期:2023-07-28 11:14阅读:20来源:国知局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建筑,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1、在建筑技术领域中,为了便于生产加工以及减少施工时间,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拼合的方式来保证预制桩的长度。为了使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之间能够快速、牢固地接合,一般采用多个连接组件来连接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钢筋。为了保证两个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强度,需要连接组件内部的连接结构或者限位结构具备较强的承受能力,不易因地震等产生的拉伸力、撞击力而损坏失效,保证连接组件连接预制桩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2、一种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相邻两个所述弹片之间具有间隙,每个所述弹片的厚度由端部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增厚;

3、所述插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插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侧;所述中间套筒伸入所述第二套筒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

4、所述连接套筒能够随所述插杆一同插入至所述中间套筒内,所述弹性部能够弹性收缩以进入所述中间套筒,并且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所述中间套筒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

5、如此设置,弹片的厚度由端部向第一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增厚,能够在保证弹片具备弹力的同时增强弹片的承力能力;使弹片在受到压力或者拉伸力时,弹片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底端不易断裂失效,有效提高连接组件连接预制桩后的可靠性,保证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强度。

6、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片的厚度增加趋势为匀速增加;及/或,多个所述弹片的厚度增加趋势及增加速度相同。

7、如此设置,弹片厚度增加趋势为匀速增加能够使弹片的受力递进式向下传递,降低弹片因受力不均或者应力在瞬时集中于某一处导致弹片损毁的可能性;多个弹片的厚度增加趋势及增加速度相同能够保证整个弹性部的受力更加均匀,避免出现因受力集中至某一弹片而导致该弹片损坏,连接组件整体连接可靠性降低的情况。

8、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之间为平滑过渡。

9、如此设置,能够使连接套筒的外周壁整体更加平滑,更易随插杆的插接进入中间套筒,有效提高插接便捷性,便于多个连接组件连的同时对接。

10、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之间呈直线平滑过渡。

11、如此设置,便于连接套筒的整体加工,同时能够保证连接套筒易随插杆进入中间套筒,有效提高插接便捷性,便于多个连接组件连的同时对接。

12、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筒还包括过渡部,所述过渡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弹性部之间,所述过渡部的厚度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增厚,且厚度增加的速度逐渐减小。

13、如此设置,能够使弹性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衔接更流畅,降低弹性部的受力集中至与第一连接部衔接处,便于弹片更安全稳定的进行弹性收缩或者弹性扩张。

14、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部厚度初始增加的速度等于所述弹片厚度增加的速度。

15、如此设置,能够使弹片与过渡部之间的衔接更流畅,利于弹片的受力传递,使弹片在弹性收缩或者弹性扩张时,底端不易弯折断裂。

16、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间隙延伸至所述过渡部。

17、如此设置,能够相对增加弹片的长度,使弹片受力时的力臂增长,更易收缩进入中间套筒,以及更易弹性扩张与中间套筒相对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相抵接。

18、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之间呈弧线平滑过渡,且该弧线的弧度变化满足公式:y=1.215x。

19、如此设置,能够保证连接套筒易随插杆进入中间套筒,有效提高插接便捷性,便于多个连接组件连的同时对接,同时也便于连接套筒的整体加工。

20、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及/或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且弧度变化满足公式:y=1.215x。

21、如此设置,在插杆插入中间套筒时,有利于弹片受力后力的传递及分散,提高弹性部的整体受力能力,同时能够保证连接套筒整体更易进入中间套筒,大幅提高插杆的插接顺畅性;此外,也能够保证在未受力状态下弹性部端部的外径始终大于弹性部其他部分的外径以及第一连接部的外径,确保弹性部能够在弹性扩张时扩张到位与中间套筒形成相互限位的状态。

22、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片的内周壁具有轴向弧度,该轴向弧度的变化趋势与所述弹性部及所述第一连接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趋势不同。

23、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弹片既具有足够的弹性进行收缩及扩张,又具有足够的支撑力,能够抵接于中间套筒,实现限位作用,保证连接组件的连接效果。

24、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

25、如此设置,一体式结构便于加工,且连接强度更高更稳定。

26、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交界处的外径小于或者等于所述中间套筒的内径。

27、如此设置,能够确保连接套筒能够进入中间套筒,并能够随插杆的插接到位,脱离中间套筒进入第二套筒内,进而使弹片能够顺利扩张与中间套筒相对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相互抵接限位。

28、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筒还包括旋拧部,所述旋拧部具有非圆形外周壁,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周壁及所述旋拧部的内周壁均为直筒状,且内径相等,所述插杆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旋拧部。

29、如此设置,旋拧部能够增加插杆与连接套筒之间的连接长度,增强两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同时旋拧部非圆形外周壁能够便于使用人员通过工具咬合旋拧部,提高连接套筒与插杆旋拧连接的便捷性。

30、一种建筑结构,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以及上述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桩体与所述第二桩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31、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结构的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能够通过多个连接组件进行快速插接,整体成本低,且具有可靠的连接强度,能够大幅加快工程进度,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技术特征:

1.一种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相邻两个所述弹片之间具有间隙,每个所述弹片的厚度由端部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增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的厚度增加趋势为匀速增加;及/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之间为平滑过渡。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之间呈直线平滑过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还包括过渡部,所述过渡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及所述弹性部之间,所述过渡部的厚度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增厚,且厚度增加的速度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部厚度初始增加的速度等于所述弹片厚度增加的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延伸至所述过渡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之间呈弧线平滑过渡,且该弧线的弧度变化满足公式:y=1.215x。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的外周壁及/或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壁具有轴向弧度,且弧度变化满足公式:y=1.215x。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片的内周壁具有轴向弧度,该轴向弧度的变化趋势与所述弹性部及所述第一连接部外周壁的轴向弧度变化趋势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一体式结构;及/或,

12.一种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桩体与所述第二桩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相邻两个弹片之间具有间隙,每个弹片的厚度由端部向第一连接部的方向逐渐增厚;插杆的两端分别固连于第一套筒和第一连接部,弹性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第一套筒的一侧;中间套筒伸入并固定于第二套筒内;连接套筒能够随插杆一同插入中间套筒内,弹性部能够弹性收缩进入中间套筒并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中间套筒相对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本技术提供的连接组件,弹片的承力能力强,在受到压力或拉伸力时不易断裂失效,有效提高连接组件的连接可靠性,保证预制桩之间的连接强度。

技术研发人员:许顺良,许万豪,顾春江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嘉兴欣创混凝土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31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