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贯入钢管桩、该旋转贯入钢管桩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546915发布日期:2024-04-08 13:51阅读:10来源:国知局
旋转贯入钢管桩、该旋转贯入钢管桩的施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在地基中以旋转的方式进行施工的钢管桩,特别涉及以不使桩前端到达支承层而配置于中间层的方式被打桩设置的旋转贯入钢管桩以及该旋转贯入钢管桩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在支承层存在于地下深处(例如深度30m以上)、且存在中间层(例如地下10~20m处且n值为5~30左右)的情况下,为了减少桩的材料费、施工费,大多使用利用作用于桩体的外周面的来自地基的摩擦阻力进行支承的机构的所谓的摩擦桩。

2、这样的摩擦桩由于每根桩的支承力小,若由钢管形成则无法充分发挥其材料强度,在经济性上大多不如混凝土桩。

3、因此,往往在钢管的外周面设置多个翼,来增加支承力(表观摩擦力)并充分发挥钢材的材料强度。作为其代表性的现有技术,公开在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中。

4、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钢管桩在桩外周面断续地配置有多个螺旋叶片,该螺旋叶片在桩外周面呈螺旋状形成为至少1周以上。

5、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钢管桩断续地设置有一圈的螺旋状的叶片。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6823号公报

7、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074057号公报

8、专利文献1的钢管桩由于各螺旋叶片形成为1周以上的螺旋状,因此支承力变大,但翼的材料费和安装费不得不变高。

9、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的钢管桩的螺旋状的叶片是1周,因此在成本方面能够低于专利文献1,但存在容易产生打滑的问题。因此,为了以与专利文献1同样的方式被实用,也需要所设置的叶片的直径(翼径)为钢管直径的2倍左右,从而即使是断续的,也成为成本高的桩。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贯入钢管桩、该旋转贯入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其中,该旋转贯入钢管桩以不使桩前端到达支承层而配置于中间层的方式被打桩设置,能够充分发挥支承力且能够降低成本。

2、(1)本发明的旋转贯入钢管桩以不使桩前端到达支承层而配置于中间层的方式被打桩设置,其特征在于,

3、具有设置于桩前端附近的大致螺旋状的一圈的最下级翼、和在该最下级翼的上方以多级且以翼径的1.25~7.5倍的范围内的恒定间隔设置的一圈的上级翼,

4、上述最下级翼的外径大于上述上级翼的外径,且设定为桩径的1.5~3倍,

5、上述上级翼的外径小于上述最下级翼的外径,且是桩径的1.6倍以下,

6、上述上级翼的螺距设定为与上述最下级翼的螺距相同。

7、(2)本发明的旋转贯入钢管桩的施工方法是上述(1)所记载的旋转贯入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8、以每旋转1圈的贯入量与最下级翼的螺距相同的方式,一边调整从打桩机对桩施加的向下压入力一边进行旋转贯入。

9、本发明的旋转贯入钢管桩通过在桩前端具有直径比上级翼大的最下级翼,即使是停止于中间层的桩,也能够确保较大的铅垂支承力。

10、另外,通过将翼径为桩径的1.6倍以下的多个上级翼以考虑了其直径和安装间隔的方式配置于最下级翼的上方,能够确保较大的摩擦阻力,并且抑制安装成本。

11、另外,通过使最下级翼与上级翼的螺距相同,能够抑制上级翼周边的地基的软化,能够确保可靠的摩擦阻力。



技术特征:

1.一种旋转贯入钢管桩,其以不使桩前端到达支承层而配置于中间层的方式被打桩设置,

2.一种旋转贯入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其是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贯入钢管桩的施工方法,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贯入钢管桩、该旋转贯入钢管桩的施工方法,其中,旋转贯入钢管桩以不使桩前端到达支承层而配置于中间层的方式被打桩设置,能够充分发挥支承力且能够降低成本。本发明的旋转贯入钢管桩(1)以不使桩前端到达支承层而配置于中间层的方式被打桩设置,具有设置于桩前端附近的大致螺旋状的一圈的最下级翼(3)、和在最下级翼(3)的上方以多级且以翼径的1.25~7.5倍的范围内的恒定间隔设置的一圈的上级翼(5),最下级翼(3)的外径大于上级翼(5)的外径,且设定为桩径的1.5~3倍,上级翼(5)的外径小于最下级翼(3)的外径,且是桩径的1.6倍以下,上级翼(5)的螺距设定为与最下级翼(3)的螺距相同。

技术研发人员:河合真利奈,篠原敏雄,深谷利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4/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