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纠偏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296258发布日期:2023-09-01 22:10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纠偏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特别涉及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纠偏方法。


背景技术:

1、我国大江大河流域和沿海地带,存在着大片的软土地基,由于其承载力低、流塑性高,工程施工中常因各种原因导致已打好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发生偏移。

2、对于常用的d300-d600预压力管桩,一旦偏移超出了现行设计规范的允许值,纠偏的通常方法是靠近偏位桩钻孔(在复位线上钻1孔或数孔)或高压水枪冲孔,再施以推力或牵引力,迫使管桩慢慢复位。这种方法虽然可以达到纠偏的目的,但其操作难度大、费用高、特别是对建设工期造成明显的滞后影响。如果对偏位桩废弃不用,重新补桩,则不仅耗时长,而且工程费用很高。因此,探寻一种简单可靠的纠偏方法成为许多工程技术人员的不懈追求。

3、现有一公开号为cn103243747b的中国专利文献提供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基的纠偏方法,该纠偏方法的步骤较多,实施起来比较麻烦,进行纠偏前要先打应力释放孔,后续将手动葫芦和钢丝绳设于管桩桩头与大型挖机之间、或将千斤顶设于管桩桩头与支撑座体之间,采用间歇性多次施力的方法,使管桩由偏移后的现实桩位逐步回归至设计桩位。虽然这种方法能够实现管桩的纠偏,但是需要预先钻设深孔并使用手动葫芦或千斤顶施以推力,操作难度比较大,所需费用偏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操作难度小,耗时较短,所需成本少,纠偏效果显著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纠偏方法。

2、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在偏位桩复位一侧挖掘槽形沟(槽形沟的长向与复位线垂直),在偏位桩的另一侧适当堆载,造成局部土体缓慢滑移,从而带动偏位桩复位。具体步骤如下:

3、a.采用小应变检测法对偏位桩的桩身质量进行检测,对于ⅰ类、ⅱ类、ⅲ类桩均可进行纠偏,但对于ⅲ类桩宜预先进行局部加固处理,防止桩身的损伤进一步扩大;

4、b.靠近偏位桩挖掘一条槽形沟,槽形沟设置在偏位桩的复位侧,槽形沟的长向与偏位桩的复位方向相垂直,槽形沟的深度一般挖去表层较硬的填土层,露出软弱土层的顶面即可,挖掘出来的土堆放在偏位桩的另一侧,有意加大压力促成局部土体反向滑移,带动偏位桩复位;

5、c.若同一承台中各根偏位桩的偏移值相差悬殊,应对纠偏到位的桩及时设置定位支架(在槽形沟中设水平支撑即可),对其余仍未复位的桩则通过局部开挖和加大堆载的方式促其继续复位;若同一承台中的个别桩复位方向与其它桩并不一致,则应采取具体措施防止此桩复位中受剪扭而导致桩身质量损伤扩大;

6、d.管桩复位后对桩后空洞及所挖沟槽及时进行砂石料回填和浇捣承台砼垫层(c20砼150mm厚,内配φ10@200网筋)以固定桩位,浇捣垫层前应对所有被纠偏的桩进行一次小应变检测,对桩身质量做出评价;

7、e.为确保桩身质量和耐久性,对于纠偏前判定的ⅲ类桩(纠偏后可能变为ⅱ类)和纠偏后出现的ⅲ类桩,均建议进行局部加固处理;

8、f.对完成纠偏复位的管桩需否进行试桩检验,应由相关责任单位共同研究决定。

9、在上述步骤a中,所述ⅲ类桩的桩身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操作:

10、a1.在管桩裂缝段置入长度为3.5~4.5米的钢管(根据管桩直径大小和裂缝状态适当选择长度和壁厚),钢管外径小于管桩内孔30-40毫米;

11、a2.钢管下端电焊厚度为5-8毫米的钢板并加密封垫封底,将钢管四周以中粗砂灌实(暂不压力灌浆,使裂缝段桩身既得到加固,又有微动的可能);

12、a3.管桩复位后,钢管中心以c35细石混凝土灌实;钢管外围通过预设的灌浆管以高标号水泥浆进行压力灌浆,修复裂缝,加固桩身;

13、a4.若需对管桩进行全长灌注加固,则在钢管封底时不要封闭钢管内孔。

14、在上述步骤b中,利用挖掘机挖掘槽形沟,其宽度为挖掘机的挖斗宽度,其长度和深度以能造成土体缓慢滑移为度。

15、本发明的突出效果是:与传统的管桩纠偏方法相对比,本发明简化了纠偏流程,大大地缩短了纠偏时间,并且无需打应力释放孔以及利用设备施以推力或牵引力迫使管桩慢慢复位,从而降低了纠偏成本和时间。传统的纠偏方法由于钻孔须预留较大的安全距离,桩身的复位移动仍然受到土体的强力制约,必然要施以强大的推力或牵引力,容易对桩身质量造成新的伤害。而本发明是借助挖沟及堆载形成的土体反向滑移上下一起推动,一般不会对桩身造成新的损伤,可靠性应该更高。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纠偏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纠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纠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实施步骤a中,所述ⅲ类桩的桩身加固方法包括以下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纠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实施步骤b中,利用挖掘机挖掘的槽形沟,其宽度为挖掘机的挖斗宽度,槽形沟的长度和深度以能造成偏位桩缓慢滑移为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纠偏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实施步骤e中,是否需要对复位的桩进行大应变检测或静压试桩,由相关责任单位共同决定。


技术总结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纠偏方法,其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以下步骤:A.采用小应变检测法对偏位桩的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判定桩身缺陷的程度,对于损伤较为严重的桩身(Ⅲ类桩)采用加固方法进行加固;B.靠近偏位桩挖掘一条槽形沟,槽形沟设置在偏位桩的复位侧,槽形沟的长向与偏位桩的复位方向相垂直,挖掘出来的土堆放在偏位桩的另一侧,有意形成土体反向滑移,带动偏位桩复位。本发明具有操作难度小,耗时较短,所需成本较少(与通常的钻孔纠偏法相比,节约成本50%以上),纠偏效果显著的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胡延汉,周勇,唐坤,林志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胡延汉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