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5709669发布日期:2023-10-12 10:33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态修复治理,特别是涉及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


背景技术:

1、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一些山地区域,城镇建设、公路修建、采矿采石等工程难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会对山体进行破坏,使得一些山体出现塌线、裂隙等,如此,原本坡度较缓的山体成为陡峭山壁,山体上的原有植被被严重破坏,使得在雨季极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不仅造成交通堵塞、矿厂停工,严重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2、现有对被破坏的山体进行修复的方法,一类方法主要有挂网喷播技术、植生袋技术。但这两种技术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具有较好的复绿山体效果,但是采用该些技术大多的大多植物都生长在面层,其根系不能深入山体内缝隙内,需要长时间人工维护,否则几年内即恢复至修复之前,无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山体生态修复治理,费时费力且不能够达到良好的长期效果。另一类方法主要有采用石灰岩在边坡进行洒水压实后开挖种植穴,并在种植穴内进行植被种植,但由于坡面环境各异,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生态环境,植物存活率不高,同时,土壤无法很好的固定,仍存在进一步流失的风险,生态系统较脆弱,并且挖穴的工程量巨大,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植物生长在表层其根系无法深入山体缝隙导致多年后恢复至修复前以及生态环境不稳定导致的植物存活率不高、土壤流失的问题。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对待修复的山体按照高度及坡度进行划分,其中,所述山体至少包括顶部平台、斜坡和/或坡脚;

4、调整顶部平台的坡度并对顶部平台进行修复;

5、浇筑格构梁并基于所述格构梁在处理后的斜坡上进行植被建植;

6、修筑坡脚并连通所述格构梁。

7、进一步的,在所述对待修复的山体按照高度及坡度进行划分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8、施工准备并确定顶部平台、斜坡及坡脚的开挖边界,基于所述开挖边界平整坡面。

9、进一步的,在所述调整顶部平台的坡度并对顶部平台进行修复的步骤中,修复顶部平台的具体方法为:

10、对山体的顶部平台的堆体进行平整,调整顶部平台的坡度;并在调整后的顶部平台上按照设计位置开挖排水沟和导流渠,并将各排水沟引流至导流渠内后汇流至指定区域。

11、进一步的,在所述浇筑格构梁并基于所述格构梁在处理后的斜坡上进行植被建植的步骤中,包括以下子步骤:

12、在斜坡的边坡上设计并浇筑格构梁以及安装支撑锚杆板并进行养护;

13、基于浇筑的格构梁确定回填区域,待格构梁养护完成后,在所述回填区域内回填营养土后夯实;

14、基于回填区域在所述营养土上浇筑生态混凝土并进行养护;

15、待生态混凝土养护完成后,在所述生态混凝土上进行植被建植。

16、进一步的,在所述在斜坡的边坡上设计并浇筑格构梁以及安装支撑锚杆板并进行养护的步骤中,所述格构梁包括若干交错设置的梁体,各梁体间间隔设置形成有若干露出山体的方格区域,所述方格区域为三角形、矩形、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锚杆板安装在各梁体交叉位置处。

17、进一步的,在基于浇筑的格构梁确定回填区域,待格构梁养护完成后,在所述回填区域内回填营养土后夯实的步骤中,所述营养土采用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18、将饼肥和家禽粪便按照第一预设份数比进行混合并发酵后得到发酵原料,再将所述发酵原料与待修复区域的原土或泥炭土按照第二预设份数比进行混合后得到所述营养土。

19、进一步的,在基于浇筑的格构梁确定回填区域,待格构梁养护完成后,在所述回填区域内回填营养土后夯实的步骤中,所述营养土的回填厚度为30cm~50cm,所述营养土的夯实系数为0.9~0.95。

20、进一步的,在基于回填区域在所述营养土上浇筑生态混凝土并进行养护的步骤中,所述生态混凝土采用粒径为20cm~40cm的集料浇筑得到,所述生态混凝土的浇筑厚度为10cm~15cm。

21、进一步的,在待生态混凝土养护完成后,在所述生态混凝土上进行植被建植的步骤中,采用铺种草坪的方式和/或按克重10g/平方米~20g/平方米播撒种子的方式进行植被建植,并在建植完成后对植物进行喷洒养护。

22、进一步的,在待生态混凝土养护完成后,在所述生态混凝土上进行植被建植的步骤中,所述植被选用的植物为草本、藤本或小灌木中的一种或多种。

23、本发明通过对山体类型进行划分,根据不同的山体类型进行对应的修复,能够使山体在修复后更加稳定,以降低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的风险;并且,通过在斜坡上浇筑格构梁并在格构梁内进行植被的铺种、移栽或播撒,格构梁能够配合锚杆板对山体进一步加固,而植被铺种、移栽或播撒在格构梁限定的方格区域内,兼具稳固边坡和生态协调双重作用,使得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的风险更低。



技术特征:

1.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待修复的山体按照高度及坡度进行划分的步骤之后,还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调整顶部平台的坡度并对顶部平台进行修复的步骤中,修复顶部平台的具体方法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浇筑格构梁并基于所述格构梁在处理后的斜坡上进行植被建植的步骤中,包括以下子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在斜坡的边坡上设计并浇筑格构梁以及安装支撑锚杆板并进行养护的步骤中,所述格构梁包括若干交错设置的梁体,各梁体间间隔设置形成有若干露出山体的方格区域,所述方格区域为三角形、矩形、多边形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锚杆板安装在各梁体交叉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浇筑的格构梁确定回填区域,待格构梁养护完成后,在所述回填区域内回填营养土后夯实的步骤中,所述营养土采用以下方法制备得到: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浇筑的格构梁确定回填区域,待格构梁养护完成后,在所述回填区域内回填营养土后夯实的步骤中,所述营养土的回填厚度为30cm~50cm,所述营养土的夯实系数为0.9~0.95。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回填区域在所述营养土上浇筑生态混凝土并进行养护的步骤中,所述生态混凝土采用粒径为20cm~40cm的集料浇筑得到,所述生态混凝土的浇筑厚度为10cm~15cm。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待生态混凝土养护完成后,在所述生态混凝土上进行植被建植的步骤中,采用铺种草坪的方式和/或按克重10g/平方米~20g/平方米播撒种子的方式进行植被建植,并在建植完成后对植物进行喷洒养护。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待生态混凝土养护完成后,在所述生态混凝土上进行植被建植的步骤中,所述植被选用的植物为草本、藤本或小灌木中的一种或多种。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体生态修复治理方法,包括对待修复的山体按照高度及坡度进行划分,其中,所述山体至少包括顶部平台、斜坡和/或坡脚;调整顶部平台的坡度并对顶部平台进行修复;浇筑格构梁并基于所述格构梁在处理后的斜坡上进行植被建植;修筑坡脚并连通所述格构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兼具稳固边坡和生态协调双重作用,使得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的风险更低,并且无需人工对植株进行频繁施肥和浇水,能够有效节约人力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王松,蒋旭辉,柯胜金,张喜,王瑞琼,刘宏涛,宋利平,薛潇,罗樟,周尧,邹鹏,何家骏,周梦雪,赵月,朱元浩,谢开骥,黄昱,李勇志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建集团重庆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