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流式雨水回用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13138发布日期:2024-02-22 21:12阅读:10来源:国知局
旋流式雨水回用井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特别涉及一种旋流式雨水回用井。


背景技术:

1、目前的市政雨水处理系统主要是集中式处理系统,即将划定排污范围内的雨水收集后,通过无压管网系统输送到雨水处理厂进行统一集中处理。集中处理方式中,雨水管道是通过管道埋深降低输送,市政管网的投资占到雨水处理投资的60%至70%。例如,雨水管道以一定坡度埋设,划定雨水片区的雨水统一以无压管道输送至雨水处理厂处理,雨水管道根据管径每间隔几十米需设置一个检查井。其缺点是,雨水管道无压敷设时,管道埋深需增加,在雨水片区末端时,雨水管道的埋深甚至可达负七、八米左右的深度。并且,无压雨水管道需每间隔几十米设置一个检查井,以便检修和清淤,此种设置极大占用市政道路的有限空间,也导致道路上井盖众多,进而带来美观问题并降低了人们出现体验。

2、因此,如何减少检查井的设置数量并降低雨水管道的埋设深度以减少施工成本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旋流式雨水回用井,以求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旋流式雨水回用井,用于对雨水进行旋流处理并将雨水带压输出以减少施工成本。

2、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包括:

3、外井;

4、中心井,所述中心井设置在所述外井内,所述中心井的底部出口与所述外井的底部间隔设置,所述中心井的底部与所述外井的底部之间形成雨水储腔,所述中心井的侧壁上设有旋流入射口;

5、吸水井,所述吸水井设置在所述外井与所述中心井之间,所述吸水井的底部与所述中心井相连接,所述吸水井与所述中心井之间形成溢流腔,所述吸水井的顶部设有溢流结构;

6、进水结构,所述进水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旋流入射口连通,所述进水结构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外井的外侧;

7、输送机构,所述输送机构设置在所述外井内,所述输送机构的进口用于连通所述溢流腔,所述输送机构的出口用于连通回用管网。

8、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流式雨水回用井还包括检修平台,所述检修平台设置在所述外井内,并置于所述旋流入射口的上方,所述输送机构设置在所述检修平台上。

9、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送泵,所述输送泵设置在所述检修平台上,所述输送泵的进口连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进口设置在所述溢流腔中,所述输送泵的出口连通所述回用管网。

10、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输送泵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输送泵并联地连通所述回用管网。

11、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管的进口设置有过滤结构。

12、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溢流结构包括溢流坝,所述溢流坝设置在所述吸水井的顶部。

13、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水结构包括进水渠,所述进水渠的一端与所述旋流入射口连通,所述进水渠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外井的外侧。

14、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沿所述外井向所述中心井方向,所述进水渠向下倾斜设置。

15、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外井的下部向内收缩设置。

16、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流式雨水回用井还包括覆盖设置在所述外井的底部内壁的防护层。

17、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护层包括嵌设在所述外井的底部的多根预埋钢轨、以及覆盖设置在所述外井的底部内壁的钢护板,所述预埋钢轨与所述钢护板相接。

18、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外井的顶部设有第一吊装孔,所述第一吊装孔上可拆卸地设有第一盖板,所述中心井的顶部入口与所述第一吊装孔相接。

19、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外井的顶部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吊装孔,所述第二吊装孔与所述输送泵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吊装孔上可拆卸地设有第二盖板。

20、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流入射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旋流入射口间隔环设在所述中心井的侧壁上。

21、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流式雨水回用井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井的顶部的至少一个人孔,所述人孔上可拆卸地设有第三盖板,所述人孔与所述检修平台之间设有爬梯结构。

22、在本发明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旋流式雨水回用井还包括扩口筒,所述扩口筒具有小端和大端,所述小端与所述中心井的底部出口连通。

23、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24、本发明所述旋流式雨水回用井使用时,外井埋设在目标地层中,通过进水结构能够将雨水输送至中心井内。通过设置在中心井的侧壁上的旋流入射口能够将雨水旋射至中心井内,通过使雨水旋转从而有利于加速雨水中的杂质的分离速度,使得雨水中的杂质能够快速沉淀至雨水储腔中,具有更好的分离效率。

25、通过在中心井的侧壁上设置旋流入射口即可对雨水中的杂质进行旋流分离,无需增加而外的动力,起到了节能减排的作用。经中心井分离后的雨水会汇聚至雨水储腔中,并随着液位的升高而到达吸水井上的溢流结构,雨水中的上清液能够通过溢流结构进入溢流腔中,然后输送机构能够将溢流腔中的水体加压输送至回用管网中,通过回用管网能够将处理后的水体输出以重复利用。

26、本发明通过中心井上的旋流入射口与溢流结构相配合,能够高效分离出雨水中的杂质,显著地降低了雨水中的杂质,从而改善了雨水的水质。并且,通过对雨水进行旋流分离和溢流处理,使得雨水在该旋流式雨水回用井中即实现了雨水净化处理过程,无需再通过管路将雨水导送至雨水处理厂中进行处理,也无需在雨水管道上的间隔设置多个检查井,降低了施工成本,并消除了检查井的井盖对道路造成影响的问题。

27、并且,通过输送机构能够将水体加压输送至回用管网中,提高了回用管网中的水体压力,且利用回用管网能够将带压水体高效地导送至目标位置,无需考虑回用管网的埋深问题,从而解决了传统重力流管道输送雨水时需要随坡度增加而增加管道埋深的问题,降低了施工难度及成本,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技术特征:

1.一种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式雨水回用井还包括检修平台,所述检修平台设置在所述外井内,并置于所述旋流入射口的上方,所述输送机构设置在所述检修平台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机构包括输送泵,所述输送泵设置在所述检修平台上,所述输送泵的进口连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进口设置在所述溢流腔中,所述输送泵的出口连通所述回用管网。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泵设有多个,多个所述输送泵并联地连通所述回用管网。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的进口设置有过滤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结构包括溢流坝,所述溢流坝设置在所述吸水井的顶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结构包括进水渠,所述进水渠的一端与所述旋流入射口连通,所述进水渠的另一端延伸设置在所述外井的外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外井向所述中心井方向,所述进水渠向下倾斜设置。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井的下部向内收缩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式雨水回用井还包括覆盖设置在所述外井的底部内壁的防护层。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层包括嵌设在所述外井的底部的多根预埋钢轨、以及覆盖设置在所述外井的底部内壁的钢护板,所述预埋钢轨与所述钢护板相接。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井的顶部设有第一吊装孔,所述第一吊装孔上可拆卸地设有第一盖板,所述中心井的顶部入口与所述第一吊装孔相接。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井的顶部还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吊装孔,所述第二吊装孔与所述输送泵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吊装孔上可拆卸地设有第二盖板。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入射口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旋流入射口间隔环设在所述中心井的侧壁上。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式雨水回用井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外井的顶部的至少一个人孔,所述人孔上可拆卸地设有第三盖板,所述人孔与所述检修平台之间设有爬梯结构。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流式雨水回用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式雨水回用井还包括扩口筒,所述扩口筒具有小端和大端,所述小端与所述中心井的底部出口连通。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旋流式雨水回用井,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外井、中心井、吸水井、进水结构和输送机构,中心井的底部与外井的底部之间形成雨水储腔,中心井的侧壁上设有旋流入射口;吸水井与中心井之间形成溢流腔,吸水井的顶部设有溢流结构;进水结构的一端与旋流入射口连通;输送机构设置在外井内,输送机构的进口用于连通溢流腔,输送机构的出口用于连通回用管网。本发明通过对雨水进行旋流分离和溢流处理,使得雨水在该旋流式雨水回用井中即实现了雨水处理过程,无需再通过雨水管路导送至雨水处理设备中进行沉淀处理,从而无需在雨水管道上的间隔设置多个检查井,降低了施工成本,并消除了检查井的井盖对道路造成影响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娜,齐亚玲,宋宁,尹瑞,李安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