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345310发布日期:2023-06-03 08:23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护坡结构,具体为一种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


背景技术:

1、随着山坡上植物的减小,在刮风或下雨冲洗的情况下将会造成坡道上土壤或沙土的流失,即边坡在部分极端状况下出现不稳固、坍塌的情况,造成边坡防护被破坏的问题,因此,为避免地质灾害对坡道的影响,通常会需要使用护坡结构对坡道进行保护。

2、公开号为:cn112962635a的一种用于防止滑坡地质灾害的锚固装置,包括护坡板,所述护坡板顶面四角处开设有四个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插设有固定栓,所述固定栓下端固设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四壁中部呈中心对称结构铰接有四个斜板,所述斜板内壁中部与固定栓外壁下端之间固设有压缩弹簧a,所述连接块底面中部固设有尖头,所述固定栓顶面中部同轴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底面两侧对称固设有两个定位板,所述固定孔内壁相对于定位板的位置开设有定位槽,所述顶板顶面中部开设有螺纹孔,所述固定栓顶面中部相对于螺纹孔的位置开设有空腔。工作人员在对公路沿线的陡坡进行护坡建设时,可利用多个固定栓穿过固定孔内后再插入土壤中的方式将护坡板沿着陡坡的斜面固定,这样便可对陡坡表面的土壤起到遮挡和压制效果,既可防止暴雨的冲刷造成小型滑坡的发生还能对陡坡表面的土层进行压制夯实。

3、但在对上述护坡结构进行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上述护坡结构通过采用一层板状结构对坡道进行防护,即防护结构直接对整个山坡进行遮挡,因草植物生长需要阳光以及水分,而采用板状结构将造成坡道上难以生长草植物,因此,无法从根本上对坡道进行防护。

4、针对上述问题,急需在原有护坡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防护结构直接对整个山坡进行遮挡,将造成坡道上难以生长草植物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包括第一防护网,其左右两侧安装有固定板,且所述固定板通过限位板上开设的凹槽与限位板相互贴合,并且所述限位板下端安装有加装板,同时所述加装板上安装有第二防护网;

3、还包括:

4、调节板,贯穿于所述限位板,且所述调节板上等距离开设有凹槽;

5、接地板,安装在所述调节板的下端,且所述接地板下端安装有防滑板;

6、定位钉,等距离设置在所述防滑板的下端;

7、定位板,贯穿于所述限位板,且所述定位板通过所述调节板上开设的凹槽与所述调节板构成卡合连接;

8、定位弹簧,与所述定位板相互连接,且所述定位弹簧与所述限位板相互连接;

9、承接板,安装在所述调节板的上端,且所述承接板通过其上端安装的轴承与固定转轴相互连接;

10、转动板,其下端安装有所述固定转轴;

11、支撑板,安装在所述转动板的上端,且所述支撑板与转动风杯相互连接。

12、优选的,所述第一防护网与第二防护网上均开设有密集贯穿网孔,且所述第一防护网上开设网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防护网上开设网孔的面积,通过上述结构,便于在第一防护网与第二防护网的作用下对坡道进行防护且不会影响草植物的生长。

13、优选的,所述限位板上开设的凹槽内安装有固定簧片,且所述固定簧片对称设置在卡合板的左右两端,并且所述卡合板与所述限位板相互贴合,同时所述卡合板安装在所述固定板上,通过上述结构,便于在固定簧片和卡合板的作用下对固定板进行卡合限位。

14、优选的,所述限位板上贯穿有固定螺钉,且所述固定螺钉通过所述固定板上开设的螺纹孔洞与所述固定板相互连接,通过上述结构,便于通过固定螺钉对固定板的位置进行固定。

15、优选的,所述转动板下端对称设置有固定转杆,且所述固定转杆通过所述承接板上开设的凹槽与所述承接板构成滑动连接,通过上述结构,便于在固定转杆的作用下对转动板进行支撑以及限位。

16、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上等角度设置有4个转动风杯,且所述转动风杯设置为弧形碗状结构,并且所述转动风杯设置为轻质pvc材质,通过上述结构,便于在转动风杯的作用下对山坡上的风速进行监测,在风速过大时则需要增加挡风板对坡道进行防护。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8、(1)该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设置有第一防护网、固定板、限位板、加装板、第二防护网、固定簧片、卡合板和固定螺钉,通过第一防护网和第二防护网可在对坡道进行防护的过程中还不会影响坡道上草植物的正常生长,且通过将第一防护网设置为可拆卸结构,便于在第一防护网发生损坏时可单独的对第一防护网进行更换,从而可提升装置的整体使用寿命;

19、(2)该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设置有调节板、接地板、防滑板、定位钉、定位板、定位弹簧、支撑板和转动风杯,通过对定位板进行拉动,从而可实现对调节板的高度进行上下调节,即可根据实际的情况对第一防护网和第二防护网的使用高度进行调节,且通过转动风杯的转动可对风速进行直观的查看,在风速过大时则需要使用额外的防护装置进行防风处理。



技术特征:

1.一种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包括第一防护网(1),其左右两侧安装有固定板(2),且所述固定板(2)通过限位板(3)上开设的凹槽与限位板(3)相互贴合,并且所述限位板(3)下端安装有加装板(4),同时所述加装板(4)上安装有第二防护网(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网(1)与第二防护网(5)上均开设有密集贯穿网孔,且所述第一防护网(1)上开设网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防护网(5)上开设网孔的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3)上开设的凹槽内安装有固定簧片(10),且所述固定簧片(10)对称设置在卡合板(11)的左右两端,并且所述卡合板(11)与所述限位板(3)相互贴合,同时所述卡合板(11)安装在所述固定板(2)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3)上贯穿有固定螺钉(12),且所述固定螺钉(12)通过所述固定板(2)上开设的螺纹孔洞与所述固定板(2)相互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17)下端对称设置有固定转杆(18),且所述固定转杆(18)通过所述承接板(15)上开设的凹槽与所述承接板(15)构成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9)上等角度设置有4个转动风杯(20),且所述转动风杯(20)设置为弧形碗状结构,并且所述转动风杯(20)设置为轻质pvc材质。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包括第一防护网,其左右两侧安装有固定板,且所述固定板通过限位板上开设的凹槽与限位板相互贴合;还包括:调节板,贯穿于所述限位板,且所述调节板上等距离开设有凹槽;接地板,安装在所述调节板的下端。该地质灾害治理用护坡结构,通过第一防护网和第二防护网可在对坡道进行防护的过程中还不会影响坡道上草植物的正常生长,且通过将第一防护网设置为可拆卸结构,便于在第一防护网发生损坏时可单独的对第一防护网进行更换;通过对定位板进行拉动,从而可实现对调节板的高度进行上下调节,且通过转动风杯的转动可对风速进行直观的查看,在风速过大时则需要使用额外的防护装置进行防风处理。

技术研发人员:董玉翠,王殿良,李朝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秦皇岛华勘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14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