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站外蒸发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06278发布日期:2023-06-18 01:56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站外蒸发池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蒸发池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站外蒸发池。


背景技术:

1、目前,对于远离市区无法接入市政排水管网的变电站,站内雨水、工业废水通过排水管网排到站外蒸发池,如图3和图4所示,蒸发池一般为无盖、无底仅有侧壁的池体,通过空气蒸发和下渗达到排水的效果;原有蒸发池通常只有进水管没有排水管,在降雨量大的地区,为了增加蒸发和下渗的速度,蒸发池需要做得很大,占地面积较大;但在当前节能减排、节省占地的环保政策要求下,需要一种占地面积小的站外蒸发池,但同时存在的问题是,当蒸发池容积变小不足时,在降雨量大等环境下,蒸发池的水会回流倒灌站内或外溢冲毁周边土地,从而造成与当地村民发生纠纷,因此需要设计处一种占地面积小并能将存水快速排放的蒸发池。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站外蒸发池,采用蒸发池和地埋式渗水沟组合的设计方案,在不增加原蒸发池占地面积的情况下,大大加快了蒸发池渗水排空的速度。

2、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所述:

3、一种新型站外蒸发池,该蒸发池连通连接有进水管,该蒸发池还连通连接有溢流管,该溢流管的另一端与渗水沟相连通连接,且该溢流管的高度低于该进水管的高度。

4、作为优选,该渗水沟位于该蒸发池的基坑放坡范围内,且该渗水沟为地埋式。

5、作为优选,该渗水沟包括围墙和底面,该渗水沟的底面为铺设的卵石,以及该渗水沟还包括设置于围墙顶端的顶盖,该顶盖的上部为地坪。

6、作为优选,该渗水沟设置于该蒸发池的远离进水管的一侧,该渗水沟在该蒸发池的外围呈半包围状铺设,以及沿该渗水沟的铺设方向,在该蒸发池和渗水沟之间设置有数个溢流管。

7、作为优选,该渗水沟的有效储水量为该蒸发池有效储水量的1/10,该渗水沟的渗水面积为该蒸发池渗水面积的1/3。

8、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9、本方案采用了占地面积更小的蒸发池,增加了原蒸发池上没有的排水溢流管,当水位超过溢流水位时,可将蒸发池内的水排至渗水沟内,有效防止因进水量超过蒸发池的最大容积容易造成的倒灌或外溢的事故;本方案设计的渗水沟采用暗沟的设计方式,隐蔽安全,并与周边地坪浑然一体,减少了后期检修维护的工作;本方案渗水沟的底面为铺设的卵石,无底板,进入渗水沟内的水经卵石缓冲后流速变慢,避免了对沟底及沟壁的冲刷;且本方案渗水沟采用浅埋的方式,在蒸发池的基坑开挖放坡范围内,不需额外征地。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站外蒸发池,该蒸发池(1)连通连接有进水管(2),其特征在于,该蒸发池(1)还连通连接有溢流管(3),该溢流管(3)的另一端与渗水沟(4)相连通连接,且该溢流管(3)的高度低于该进水管(2)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站外蒸发池,其特征在于,该渗水沟(4)位于该蒸发池(1)的基坑放坡范围内,且该渗水沟(4)为地埋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站外蒸发池,其特征在于,该渗水沟(4)包括围墙(5)和底面,该渗水沟(4)的底面为铺设的卵石(6b),以及该渗水沟(4)还包括设置于围墙(5)顶端的顶盖(7),该顶盖(7)的上部为地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站外蒸发池,其特征在于,该渗水沟(4)设置于该蒸发池(1)的远离进水管(2)的一侧,该渗水沟(4)在该蒸发池(1)的外围呈半包围状铺设,以及沿该渗水沟(4)的铺设方向,在该蒸发池(1)和渗水沟(4)之间设置有数个溢流管(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站外蒸发池,其特征在于,该渗水沟(4)的有效储水量为该蒸发池(1)有效储水量的1/10,该渗水沟(4)的渗水面积为该蒸发池(1)渗水面积的1/3。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站外蒸发池,该蒸发池连通连接有进水管,该蒸发池还连通连接有溢流管,该溢流管的另一端与渗水沟相连通连接,且该溢流管的高度低于该进水管的高度,其中该渗水沟位于该蒸发池的基坑放坡范围内,且该渗水沟为地埋式。本方案通过在原蒸发池的基础上增设了渗水沟,当蒸发池内水位超过溢流水位时,可将蒸发池内的水排至渗水沟内,可有效防止因进水量超过蒸发池的最大容积容易造成的倒灌或外溢的事故。

技术研发人员:魏文彬,庞亚东,刘斌,刘亮亮,陈振,康旭,张红,施玉超,邓华洪,张美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227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