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506428发布日期:2023-06-18 01:59阅读:3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航运隧道,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


背景技术:

1、碍航闸坝大多处在两岸高山峡谷之中,通航建筑物扩建余地小,部分已建枢纽闸坝不具备新建或扩建通航建筑物的余地,因此,在岸侧高山中穿过新建航运隧道的方法成为优选的方案。同样,在规划水运大通道中遇到高山地形时,可以运用航运隧道的技术方案,选择更便捷和经济合理的航道线位。而通常情况下,由于船闸的位置与航运隧道出口侧的位置仅设置有引航道,引航道的位置相接近,在向船闸内灌泄水时,船闸与航运隧道出口侧区域的水位震荡变化会影响航运隧道内船舶的航行,产生的船行波较大,甚至出现船舶碰撞隧道侧壁的现象,从而影响船舶的安全通行,因此需要一种能够减少船闸灌泄水时对航运隧道内船舶影响的航运隧道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能够减少船闸灌泄水时对航运隧道内船舶的影响,满足航运隧道的通过能力和船舶安全通航要求。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航运隧道结构包括航运隧道,航运隧道贯穿于山体设置,航运隧道用于供船舶通过,航运隧道的上游侧衔接内河上游,航运隧道的下游侧设有船闸主体,船闸主体与航运隧道的下游侧之间的区域为上游引航道;其中,航运隧道的一侧还设置有输水隧洞,输水隧洞贯穿于山体并与航运隧道独立设置,且输水隧洞低于航运隧道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输水隧洞的入口侧衔接内河上游,输水隧洞的出口侧与船闸主体相通,以用于向船闸主体内输水。

3、在本方案中,航运隧道穿过山体设置,航运隧道的下游侧设有船闸主体,通过在航运隧道的外侧独立设置有输水隧洞,输水隧洞同样也穿过山体,输水隧洞的上侧与内河上游衔接,且输水隧洞低于航运隧道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从而利用输水隧洞,可以将内河上游的水全时段向航运隧道下游的船闸主体输水,并且由于输水隧洞相对于航运隧道独立设置,这样在利用输水隧洞向船闸主体内灌水时,输水隧洞的水来源于内河上游,从而可以避免在航运隧道内引起长时间的振荡波而影响通航安全,产生的船行波较小,船舶不易碰撞侧壁,保证航运隧道的通航安全。

4、在一些实施例中,输水隧洞的出口侧连接有输水廊道,输水廊道贯穿上游引航道设置,输水隧洞通过输水廊道与船闸主体的闸室相通。

5、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上游引航道的存在,输水隧洞穿过山体后通过输送廊道可以穿过上游引航道与船闸主体相通,这样使得船闸主体内的灌水的水源来自于内河上游,确保输水隧洞的水能够实现向闸主体内的灌水。

6、在一些实施例中,输水隧洞和/或输水廊道设置有闸门。

7、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输水隧洞或者输水廊道设置有闸门,利用闸门来控制船闸主体的灌水,控制方式简便快捷。

8、在一些实施例中,航运隧道的横截面形状为拱形。

9、在一些实施例中,航运隧道的内壁两侧设置有人行通道,人行通道的所在位置高于航运隧道的设计最高通航水位。

10、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航运隧道的两侧设置有人行通道,人行通道的所在位置高于航运隧道的设计最高通航水位,这样航运隧道内的水位不会超过人行通道,满足工作人员交汇和小型检修车的通行要求。

11、在一些实施例中,人行通道包括柱板和人行道板,柱板的数量设为多个,多个柱板沿航运隧道的纵向间隔竖直设置,柱板的下端连接于航运隧道的内壁,人行道板铺设于多个柱板上。

12、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人行通道采用架空式,即通过多个柱板对人行道板进行支撑,相邻两个柱板之间可以供水通过,这样可以减小水流对柱板的冲击。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柱板背离于航运隧道内壁的一侧设置有缓冲部件,缓冲部件用于与船舶撞击接触时起到缓冲作用。

14、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柱板的一侧设置有缓冲部件,这样在航运隧道中行驶的船舶发生偏移不慎与柱板发生碰撞时,柱板上的缓冲部件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降低船舶碰撞时的撞击力度,从而对船舶起到一定的缓冲保护作用。

15、在一些实施例中,缓冲部件的下端低于航运隧道内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以下,缓冲部的上端位于人行通道的上方,以给人行道板的外侧提供阻挡作用。

16、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缓冲部件的下侧位置低于航运隧道内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以下,从而可以确保缓冲部件能够在与船舶接触时对船舶起到缓冲防撞作用,并且缓冲部件的上端高于人行通道,这样缓冲部件不仅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还可以对人行通道起到一定的防护栏杆的作用,避免工作人员不慎掉入于水中。

17、在一些实施例中,航运隧道的隧道底部设置有多条横槽,多条横槽沿航运隧道的纵向间隔设置,各个横槽内设置有打捞铁链,打捞铁链沿横槽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18、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航运隧道的隧道底部设置有横槽,横槽可以供打捞铁链放置,当发生船舶沉没情况时,将打捞铁链的两端向上提升,便可以将船舶套设,这样在打捞时则不需要潜水员穿船底钢丝,减小了打捞人员的工作强度。

19、在一些实施例中,航运隧道的顶壁设置有照明部件和通风部件,照明部件和通风部件均朝向于航运隧道的底壁设置,照明部件以及通风部件的数量均设为多个,多个照明部件和通风部件沿航运隧道的纵向间隔设置。

20、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航运隧道的顶壁上设置有照明部件和通风部件,照明部件可以对航运隧道内的照明。

21、本申请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技术特征:

1.一种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航运隧道,所述航运隧道贯穿于山体设置,所述航运隧道用于供船舶通过,所述航运隧道的上游侧衔接内河上游,所述航运隧道的下游侧设有船闸主体,所述船闸主体与所述航运隧道的下游洞口之间的区域为上游引航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隧洞的出口侧连接有输水廊道,所述输水廊道贯穿所述上游引航道设置,所述输水隧洞通过所述输水廊道与所述船闸主体的闸室相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输水隧洞和/或所述输水廊道设置有闸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航运隧道的横截面形状为拱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航运隧道的内壁两侧设置有人行通道,所述人行通道的所在位置高于所述航运隧道的设计最高通航水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行通道包括柱板和人行道板,所述柱板的数量设为多个,多个所述柱板沿所述航运隧道的纵向间隔竖直设置,所述柱板的下端连接于所述航运隧道的内壁,所述人行道板铺设于多个所述柱板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板背离于所述航运隧道内壁的一侧设置有缓冲部件,所述缓冲部件用于与船舶撞击接触时起到缓冲作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部件的下端低于所述航运隧道内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以下,所述缓冲部的上端位于所述人行通道的上方,以给所述人行道板的外侧提供阻挡作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航运隧道的隧道底部设置有多条横槽,多条所述横槽沿所述航运隧道的纵向间隔设置,各个所述横槽内设置有打捞铁链,所述打捞铁链沿所述横槽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航运隧道的顶壁设置有照明部件和通风部件,所述照明部件和所述通风部件均朝向于所述航运隧道的底壁设置,所述照明部件以及所述通风部件的数量均设为多个,多个所述照明部件和所述通风部件沿所述航运隧道的纵向间隔设置。


技术总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与船闸连接的航运隧道结构,属于航运隧道技术领域。航运隧道结构包括航运隧道,航运隧道贯穿于山体设置,航运隧道用于供船舶通过,航运隧道的上游侧衔接内河上游,航运隧道的下游侧设有船闸主体,船闸主体与航运隧道的下游侧之间的区域为上游引航道;其中,航运隧道的一侧还设置有输水隧洞,输水隧洞贯穿于山体并与航运隧道独立设置,且输水隧洞低于航运隧道的设计最低通航水位,输水隧洞的入口侧衔接内河上游,输水隧洞的出口侧与船闸主体相通,以用于向船闸主体内输水。这种航运隧道结构能够减少船闸主体灌泄水时对航运隧道内船舶的影响,满足航运隧道的通过能力和船舶安全通航要求。

技术研发人员:金国强,张公略,李伟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301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