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嵌岩桩

文档序号:35161703发布日期:2023-08-18 11:28阅读: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嵌岩桩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特别的涉及一种嵌岩桩。


背景技术:

1、嵌岩桩是指桩的下部有相当一段长度浇筑于坚硬岩层中的钻孔灌注桩,不论岩体的风化程度如何只要桩端嵌入岩体中均可称为嵌岩桩,嵌入不同特性的岩体中的嵌岩桩其特性的差异是由岩体特性的差异所引起的。嵌岩桩在施工时,首先通过机械或人工挖孔,并把钢管桩或浇筑套筒下方至孔中,同时清除孔内渣土;然后,将预制的钢筋笼放置在钢管桩或浇筑套筒内;最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风干成形后,嵌岩桩施工完成。

2、嵌岩桩在承受竖向荷载的同时,也可能受到横向荷载或偏心荷载的作用,例如地震和风荷载等。当横向荷载较大时则须采用较大的桩径提高结构水平刚度,以减小结构整体的水平位移,但增大桩径会增加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在增大桩径的情况下提高结构水平刚度,有利于降低成本的嵌岩桩。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嵌岩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桩体,所述桩体包括由上向下穿入覆土层和岩石层内的套筒,所述套筒内设置有桩芯钢筋笼;所述套筒的底部还具有锚设在岩石层内的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的上端伸入所述套筒内,并与所述桩芯钢筋笼交错设置;所述桩芯钢筋笼和连接筋通过填充在所述套筒内的混凝土形成所述桩体;所述桩体的上端穿出覆土层,且相邻两个所述桩体之间具有横向设置的刚性连接件。

4、这样,桩体通过底部的连接筋与岩石层锚固,利用岩石层的抗拔力,以增加桩与岩石之间的摩擦力和粘结力,增强桩体的承载能力和抗横向荷载能力,增加了嵌岩桩的稳定性和抗滑移能力。同时,通过桩体于桩体之间横向设置的刚性连接件,使桩体的上部构成一个整体,在不增加桩体直径的前提下,提高了嵌岩桩的抗倾覆能力。

5、进一步的,所述套筒的内壁上具有多个向内突出设置的筋条,多个所述筋条的内切圆直径大于所述桩芯钢筋笼的直径。

6、这样,通过在套筒的内壁增加突出的筋条,可以增加套筒与混凝土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传力效果和抗剪承载力。

7、进一步的,所述筋条沿所述套筒的周向延伸设置成半圆形或圆弧形,且相邻两个所述筋条之间间隔设置。

8、这样,可以让混凝土更加充分地填充在筋条与桩芯钢筋笼之间的缝隙,以保证连接强度。

9、进一步的,所述桩体的底部为锥形或球形。

10、相对于平底结构,锥形或球形底部可以增加桩体底部与岩石层的接触面积和摩擦力,同时减少其在受到横向冲击时的位移和应力集中,降低桩端的变形和破坏风险。

11、进一步的,所述套筒的外壁具有突出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沿所述套筒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

12、这样,套筒与覆土层或岩石层之间形成多点约束,提高了嵌岩桩的抗弯曲能力和抗剪切能力。

13、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件沿所述套筒的外壁呈螺旋形设置。

14、进一步的,所述桩体的上端穿出覆土层,并具有沿周向包裹设置的防冲击层,所述防冲击层与所述桩体之间具有间隙。

15、这样,通过防冲击层可以将横向冲击力分散或吸收,从而减小对嵌岩桩的作用力和应力。能够有效地缓冲外界的横向冲击力,减少对嵌岩桩的损伤。

16、进一步的,所述防冲击层为采用弹性泡沫或橡胶制成的圆柱形套筒。

17、进一步的,所述刚性连接件包括套设在所述套筒上的连接套和焊接在所述连接套上的钢梁,所述连接套的内径大于所述套筒的外径,所述连接套通过填充在二者间隙内的混凝土连接在所述套筒上。

18、这样,通过混凝土将套筒和连接套相接,可以更好地传递轴力、剪力和弯矩。

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在增大桩径的情况下提高结构水平刚度,有利于降低成本等优点。



技术特征:

1.一种嵌岩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桩体(1),所述桩体(1)包括由上向下穿入覆土层和岩石层内的套筒(11),所述套筒(11)内设置有桩芯钢筋笼(12);所述套筒(11)的底部还具有锚设在岩石层内的连接筋(13),所述连接筋(13)的上端伸入所述套筒(11)内,并与所述桩芯钢筋笼(12)交错设置;所述桩芯钢筋笼(12)和连接筋(13)通过填充在所述套筒(11)内的混凝土形成所述桩体(1);所述桩体(1)的上端穿出覆土层,且相邻两个所述桩体(1)之间具有横向设置的刚性连接件(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岩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1)的内壁上具有多个向内突出设置的筋条(111),多个所述筋条(111)的内切圆直径大于所述桩芯钢筋笼(12)的直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嵌岩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筋条(111)沿所述套筒(11)的周向延伸设置成半圆形或圆弧形,且相邻两个所述筋条(111)之间间隔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岩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1)的底部为锥形或球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岩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11)的外壁具有突出的支撑件(112),所述支撑件(112)沿所述套筒(11)的轴向间隔设置有多个。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嵌岩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12)沿所述套筒(11)的外壁呈螺旋形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岩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1)的上端穿出覆土层,并具有沿周向包裹设置的防冲击层(3),所述防冲击层(3)与所述桩体(1)之间具有间隙。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嵌岩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冲击层(3)为采用弹性泡沫或橡胶制成的圆柱形套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岩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连接件(2)包括套设在所述套筒(11)上的连接套(21)和焊接在所述连接套(21)上的钢梁(22),所述连接套(21)的内径大于所述套筒(11)的外径,所述连接套(21)通过填充在二者间隙内的混凝土连接在所述套筒(11)上。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嵌岩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桩体,所述桩体包括由上向下穿入覆土层和岩石层内的套筒,所述套筒内设置有桩芯钢筋笼;所述套筒的底部还具有锚设在岩石层内的连接筋,所述连接筋的上端伸入所述套筒内,并与所述桩芯钢筋笼交错设置;所述桩芯钢筋笼和连接筋通过填充在所述套筒内的混凝土形成所述桩体;所述桩体的上端穿出覆土层,且相邻两个所述桩体之间具有横向设置的刚性连接件。本技术具有结构设计合理,能够在增大桩径的情况下提高结构水平刚度,有利于降低成本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李云峰,闫思行,陈涛,秦玮,冉斌斌,张小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重庆交通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417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