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067894发布日期:2023-11-17 22:42阅读:22来源:国知局
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桥梁基坑,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


背景技术:

1、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逐步扩大,高速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路线在跨越河流时往往设计特大桥梁结构,此时,主墩承台往往埋置较深,需要进行深基坑支护施工。对于浅滩地段,且水流不深时,我们常常采用较经济的拉森钢板桩围堰进行施工。拉森钢板桩通常长度为6m、9m、12m、15m、18m等,一般21m及以上因为运输问题,大多现场焊接。另一方面,对于地层为粗砂层时,地基承载力较高,往往难以打入至设计标高,因此,18m以上钢板桩用的很少。

2、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存在深基坑钢板桩围堰施工因运输条件受限、进度紧张及地层难以打桩时不得已降坡处理、减短钢板桩长度造成支护围堰低于常水位,从而导致外部水流入基坑内。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因钢板桩的长度较短造成支护围堰低于常水位,从而导致外部水流入基坑内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该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包括:

3、基坑主体,所述基坑主体内设置有钢板桩,所述钢板桩的上端低于常水位,所述基坑主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封水层,所述钢板桩延伸至所述第一封水层的下方;

4、工作平台,设于所述基坑主体的四周;

5、坡面,所述坡面的上端与原地面连接,下端与所述工作平台连接,所述坡面的上端高于常水位;

6、所述工作平台和所述坡面上设置有连续的第二封水层,所述第二封水层与所述钢板桩相接。

7、进一步的,钢板桩的上端延伸出所述工作平台的上表面。

8、进一步的,坡面的坡脚设置有排水沟,所述第二封水层覆盖在所述排水沟表面。

9、进一步的,工作平台的角落设置有集水坑。

10、进一步的,相邻所述钢板桩之间设置有若干双拼型钢,所述双拼型钢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钢板桩固定连接。

11、进一步的,第二封水层设置为混凝土硬化层。

12、进一步的,第二封水层的厚度为10cm。

13、进一步的,第一封水层由混凝土浇筑形成。

14、进一步的,钢板桩的长度为18m,所述第一封水层的厚度为80cm,所述坡面的坡比为1:0.789,坡高为2.365m,所述坡面的上端距离河道5m以上。

1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基坑主体,所述基坑主体内设置有钢板桩,所述钢板桩的上端低于常水位,所述基坑主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封水层,所述钢板桩延伸至所述第一封水层的下方;工作平台,设于所述基坑主体的四周;坡面,所述坡面的上端与原地面连接,下端与所述工作平台连接,所述坡面的上端高于常水位;所述工作平台和所述坡面上设置有连续的第二封水层,所述第二封水层与所述钢板桩相接,达到了由第一封水层对基坑的下部进行封水,由第二封水层对基坑低于常水位的部分进行封水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在钢板桩较短时也能对基坑进行封水处理,能够有效避免在该环境下外部水进入基坑内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因钢板桩的长度较短造成支护围堰低于常水位,从而导致外部水流入基坑内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的上端延伸出所述工作平台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面的坡脚设置有排水沟,所述第二封水层覆盖在所述排水沟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平台的角落设置有集水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钢板桩之间设置有若干双拼型钢,所述双拼型钢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钢板桩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水层设置为混凝土硬化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封水层的厚度为10c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封水层由混凝土浇筑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的长度为18m,所述第一封水层的厚度为80cm,所述坡面的坡比为1:0.789,坡高为2.365m,所述坡面的上端距离河道5m以上。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桥梁承台深基坑结构,包括:基坑主体,基坑主体内设置有钢板桩,钢板桩的上端低于常水位,基坑主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封水层,钢板桩延伸至第一封水层的下方;工作平台,设于基坑主体的四周;坡面,坡面的上端与原地面连接,下端与工作平台连接,坡面的上端高于常水位;工作平台和坡面上设置有连续的第二封水层,第二封水层与钢板桩相接。本申请实现了在钢板桩较短时也能对基坑进行封水处理,能够有效避免在该环境下外部水进入基坑内的技术效果,进而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因钢板桩的长度较短造成支护围堰低于常水位,从而导致外部水流入基坑内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宋二龙,刘红林,王京辰,马宁博,刘岩,张金龙,裴向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428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