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857795发布日期:2024-05-07 19:31阅读: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绿色建筑,特别是涉及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1、绿色建筑理念是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是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其通过多种材料及技术的共同配合,使得建筑本身在施工建设及后期使用时可减少对电、水等公共资源的使用。

2、目前许多公共建筑都采用雨水回收系统对雨水进行收集并再利用,使得收集及处理后的雨水可用于绿化灌溉等用途,可减少建筑本身后续使用中对于公共用水的耗费,具有较好的绿色环保作用,但部分雨水回收装置的溢流排放管安装在净水储存罐上,当净水储存罐中存有较多的水体时可以外排至公共排水管路,但外排的水体仍会通过过滤装置,此过程中会对过滤材料造成不必要的耗费,因此需要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可在雨水较多时直接将雨水排至外界,避免其经过回收利用装置,从而避免其对过滤材料的耗费,进而提高过滤材料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通过和浮块的配合将雨水较多的信号传递至压力传感器,使得压力传感器通过控制箱开启电机转动,使得电机通过支杆带动堵板对进水管的端部进行封堵,使得雨水经由进水管和外水管排至外界,避免雨水经过回收利用装置,从而避免其对过滤材料的耗费,进而提高过滤材料的使用效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所提出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其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左侧连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右侧连通有外水管,所述沉淀池的右侧连通有过滤管,所述过滤管的右端连通有活性炭管,所述活性炭管的右侧连通有存水罐,所述存水罐的右侧连通有水泵,所述沉淀池的上方设置有控制箱,所述沉淀池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矩形盒,所述矩形盒的右侧与沉淀池之间连通,所述矩形盒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支杆,所述支杆的底端焊接有堵板,所述沉淀池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和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的底端黏连有浮块。

3、优选的,所述沉淀池埋设于地下,所述进水管的顶端与屋顶的排水管接通,所述外水管的右端与公共排水管路连通,所述控制箱固定安装在场馆外侧。

4、优选的,所述堵板的左侧与进水管的右端相贴合,所述堵板的左侧黏连有密封块,所述密封块的表面与进水管的端部相贴合。

5、优选的,所述矩形盒内腔的底部焊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表面与支杆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支杆的表面开设有与限位杆相适配的限位槽。

6、优选的,所述水泵的出水管与场馆绿化喷淋管及马桶冲水管相连通,所述水泵、电机和压力传感器均与控制箱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7、优选的,所述浮块的顶部黏连有防护垫,所述防护垫为橡胶垫。

8、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浮块的浮力作用带动滑杆上移并挤压压力传感器,使得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递至控制箱并开启电机转动,继而电机通过支杆带动堵板摆动至与进水管的端部贴合,此时雨水会经由进水管和外水管分流至公共管路,即可达到在雨水较多时直接将其排至外界,避免其经由过滤装置,进而提高过滤材料使用寿命的目的。

9、2、本实用新型通过密封块的设置,提高堵板对进水管封堵的密封性,避免二者之间因存在缝隙导致封堵不当的情况发生。

10、3、本实用新型通过限位杆的设置,对支杆的转动进行限位,避免支杆在摆动时出现晃动的情况发生。

11、4、本实用新型通过防护垫的设置,对滑杆与压力传感器的接触面进行防护,避免二者直接接触时导致压力传感器被撞击损伤的情况发生。



技术特征:

1.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1):所述沉淀池(1)的左侧连通有进水管(2),所述进水管(2)的右侧连通有外水管(3),所述沉淀池(1)的右侧连通有过滤管(4),所述过滤管(4)的右端连通有活性炭管(5),所述活性炭管(5)的右侧连通有存水罐(6),所述存水罐(6)的右侧连通有水泵(7),所述沉淀池(1)的上方设置有控制箱(8),所述沉淀池(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矩形盒(9),所述矩形盒(9)的右侧与沉淀池(1)之间连通,所述矩形盒(9)的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10),所述电机(10)的输出端通过法兰固定连接有支杆(11),所述支杆(11)的底端焊接有堵板(12),所述沉淀池(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压力传感器(15)和固定环(16),所述固定环(16)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滑杆(17),所述滑杆(17)的底端黏连有浮块(1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1)埋设于地下,所述进水管(2)的顶端与屋顶的排水管接通,所述外水管(3)的右端与公共排水管路连通,所述控制箱(8)固定安装在场馆外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堵板(12)的左侧与进水管(2)的右端相贴合,所述堵板(12)的左侧黏连有密封块(13),所述密封块(13)的表面与进水管(2)的端部相贴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盒(9)内腔的底部焊接有限位杆(14),所述限位杆(14)的表面与支杆(11)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支杆(11)的表面开设有与限位杆(14)相适配的限位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7)的出水管与场馆绿化喷淋管及马桶冲水管相连通,所述水泵(7)、电机(10)和压力传感器(15)均与控制箱(8)之间通过导线电性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浮块(18)的顶部黏连有防护垫(19),所述防护垫(19)为橡胶垫。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绿色公共建筑雨水回收利用装置,其包括沉淀池:所述沉淀池的左侧连通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右侧连通有外水管,所述沉淀池的右侧连通有过滤管,所述过滤管的右端连通有活性炭管,所述活性炭管的右侧连通有存水罐,所述存水罐的右侧连通有水泵,所述沉淀池的上方设置有控制箱。本技术通过浮块的浮力作用带动滑杆上移并挤压压力传感器,使得压力传感器将信号传递至控制箱并开启电机转动,继而电机通过支杆带动堵板摆动至与进水管的端部贴合,此时雨水会经由进水管和外水管分流至公共管路,即可达到在雨水较多时直接将其排至外界,避免其经由过滤装置,进而提高过滤材料使用寿命的目的。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涛,侯萌萌,赵彦博,王子童,刘传成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源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01
技术公布日:2024/5/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