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偏向的承台复合锚杆基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0165715发布日期:2024-11-29 16:53阅读:63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向偏向的承台复合锚杆基础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双向偏向的承台复合锚杆基础。


背景技术:

1、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现电力主网架空输电线路大多在山区建设,山区地形较陡,为减土方开挖,防止水土流失,满足环境保护的需求,杆塔基础为一般采用单桩人工挖孔基础,如图1所示,该基础由主柱100、护壁200、桩身300、圆底扩大头400组成,主要依靠桩端支承和桩身于土的摩擦力抵抗上部荷载,受限于基础形式,承受荷载有限。针对地形陡峭,地基为岩石地基且杆塔基础力较大塔位,常规挖孔基础难以满足其承载力的要求,若采用多桩承台挖孔桩,则会导致现场开挖方量较大,对周边水土保持造成不利影响,而且所需工期较长。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向偏向的承台复合锚杆基础,其充分发挥岩石地基的特性,将人工挖孔基础进行改进,兼顾了经济性和安全性,可直接应用于输电线路设计,提高基础承载力,减少基础埋深,减少开挖土方量与施工工期。

2、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偏向的承台复合锚杆基础,其包括:

3、桩身,所述桩身整体埋设于土壤内;

4、承台,设于所述桩身的顶部并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以凸出所述桩身;

5、双向偏心主柱,设于所述承台的顶部并与所述承台相连接;

6、扩大头,设于所述桩身的底部,所述扩大头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凸出所述桩身。

7、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包括:

8、第一锚杆,设于所述桩身的中部并与所述桩身相连接。

9、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锚杆设有多条,各所述第一锚杆沿所述桩身的周向依次设置。

10、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锚杆与所述桩身的夹角为45°。

11、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包括:

12、第二锚杆,设于所述扩大头的底部并与所述扩大头相连接。

13、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锚杆设有多条,各所述第二锚杆绕所述桩身的中心依次设置,任意相邻两条所述第二锚杆与所述桩身中心的连线夹角为45°。

14、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台的底部设置有垫层,所述垫层抵接所述土壤。

15、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垫层采用素混凝土制成。

16、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桩身的外周套设有护壁以将所述桩身与所述土壤隔开。

17、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扩大头的底面为平面。

1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向偏向的承台复合锚杆基础,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9、本申请为陡峭山地、岩石地基等大基础力的基础设计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案,该基础形式能充分发挥岩石地基的特性,提高基础承载力,减少基础埋深,减少开挖土方量,进而减少施工工期;本申请能够在山区水土保持较少的情况下将人工挖孔基础进行改进,兼顾了经济性和安全性,可直接应用于输电线路设计。



技术特征:

1.一种双向偏向的承台复合锚杆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偏向的承台(2)复合锚杆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偏向的承台(2)复合锚杆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杆(7)设有多条,各所述第一锚杆(7)沿所述桩身(1)的周向依次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偏向的承台(2)复合锚杆基础,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一锚杆(7)与所述桩身(1)的夹角为4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偏向的承台(2)复合锚杆基础,其特征在于,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向偏向的承台(2)复合锚杆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锚杆(8)设有多条,各所述第二锚杆(8)绕所述桩身(1)的中心依次设置,任意相邻两条所述第二锚杆(8)与所述桩身(1)中心的连线夹角为4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偏向的承台(2)复合锚杆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承台(2)的底部设置有垫层(5),所述垫层(5)抵接所述土壤(9)。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向偏向的承台(2)复合锚杆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层(5)采用素混凝土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偏向的承台(2)复合锚杆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桩身(1)的外周套设有护壁(6)以将所述桩身(1)与所述土壤(9)隔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偏向的承台(2)复合锚杆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大头(4)的底面为平面。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双向偏向的承台复合锚杆基础,其包括桩身、承台、双向偏心主柱和扩大头,所述桩身整体埋设于土壤内;所述承台设于所述桩身的顶部并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以凸出所述桩身;所述双向偏心主柱设于所述承台的顶部并与所述承台相连接;所述扩大头设于所述桩身的底部,所述扩大头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凸出所述桩身。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技术方案将人工挖孔基础进行改进,兼顾了经济性和安全性;该基础形式能充分发挥岩石地基的特性,提高基础承载力,减少基础埋深,减少施工工期,减少开挖土方量,能够有效适配山区水土保持较少的情况。

技术研发人员:庄志翔,黎景辉,何运祥,陈廷君,章东鸿,李敏生,刘欢,袁胜登,何光远,高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11/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