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基坑换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斜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60730阅读:1222来源:国知局
一种在基坑换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斜撑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专利涉及一种基坑的支撑结构,尤其涉及一种在基坑换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斜撑结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城市密集度的提高,地面空间的利用大大受限,促进了地铁的飞速发展。地铁施工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基坑工程,其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支撑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
[0003]由于地铁车站的开挖深度大,各层板之间净空大,为保证主体结构施工时基坑的稳定性,往往在站台层侧墙上设置一道钢支撑换撑。地铁折返车站的站台层局部位置包含四车道,地铁设计人员为了增加车站结构的横向净空及刚度,在四车道位置设置两道中隔墙替代结构柱。这种结构设计造成钢支撑换撑与中隔墙之间位置冲突,换撑无法架设,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施工。若改变结构施工工序,将钢支撑换撑与中隔墙交叉位置留作后浇带,待结构封顶换撑拆除后再浇筑,则势必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造成很大影响,并会延长施工工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基坑换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斜撑结构,通过在两侧的侧墙和中隔墙之间设置两道竖向斜撑,减小了钢支撑的使用量,并降低了钢支撑的吊装难度,既解决了钢支撑换撑与中隔墙之间位置冲突问题,不对结构整体性造成影响,又能保证基坑的稳定性,在竖向斜撑的两端使用含有主筋、箍筋和受力筋的三角形砼连接块分别与侧墙和固定端,以及底板和活络端相连接,施工方便,减少工期,后期砼凿除工程量小,且相对于连接钢板成本较低。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设计了一种在基坑换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斜撑结构,包括竖向斜撑、三角形砼连接块、底板、侧墙、中隔墙,所述的竖向斜撑包括固定端、标准节、活络端,并相互之间通过螺母连接,所述竖向斜撑设置为两道,分别位于两侧的侧墙和中隔墙之间,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内部含有主筋、箍筋和受力筋,箍筋环绕于主筋的外侧,并相互垂直,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成对固定使用,并且三角形砼连接块的斜面通过主筋斜向45°锚分别固于侧墙和底板中,所述固定端连接固定于位于侧墙上的三角形砼连接块的直角面上,所述活络端通过楔块固定于位于底板上的三角形砼连接块的直角面上。
[0006]优选地,所述标准节与固定端和活络端在同一轴线上,其轴线与侧墙和底板的相交角度分别是45°。
[0007]优选地,所述的三角形砼连接块的形状是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的侧棱和直角边的长度为750-850mm,并且三角形砼连接块的两个侧面为正方形。
[0008]优选地,所述主筋为直径20-25mm的钢筋,数量为5根或8根,受力筋直径为8-10mm的钢筋,绑扎间距150-200mm。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面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0011 ]图3为三角形砼连接块的立体透视图;
[0012]图4为三角形砼连接块的配筋图;
[0013]图5为三角形砼连接块的配筋断面图;
[0014]图中标记示意为:1_竖向斜撑;2-三角形砼连接块;3-底板;4-侧墙;5-中隔墙;6-固定端;标准节;8-活络端;9-主筋;I O-箍筋;11-受力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16]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在基坑换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斜撑结构,包括竖向斜撑1、三角形砼连接块2、底板3、侧墙4、中隔墙5,所述的竖向斜撑I包括固定端6、标准节7、活络端8,并相互之间通过螺母连接,所述竖向斜撑I设置为两道,分别位于两侧的侧墙4和中隔墙5之间,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内部含有主筋9、箍筋10和受力筋11,箍筋10环绕于主筋9的外侧,并相互垂直,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2成对固定使用,并且三角形砼连接块2的斜面通过主筋9斜向45°锚分别固于侧墙4和底板3中,所述固定端6连接固定于位于侧墙4上的三角形砼连接块2的直角面上,所述活络端8通过楔块固定于位于底板3上的三角形砼连接块2的直角面上。
[0017]所述标准节7与固定端6和活络端8在同一轴线上,其轴线与侧墙4和底板3的相交角度分别是45°。
[0018]如图3所示,所述的三角形砼连接块2的形状是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2的侧棱和直角边的长度为750-850mm,并且三角形砼连接块2的两个侧面为正方形。
[0019]如图4-5所示,所述主筋9为直径20-25mm的钢筋,数量为5根或8根,受力筋11直径为8-10mm的钢筋,绑扎间距150-200mm。
[0020]使用时,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2与所述底板3和所述侧墙4之间通过预埋锚筋来进行连接,并按照图4-5进行配筋;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2与所述侧墙4连接位置同原换撑支撑点位置,以保证所述竖向斜撑I对围护结构的支撑点同原设计要求;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2与所述底板3的连接位置通过保证所述竖向斜撑I与所述底板3和所述侧墙4的相交角度均为45°来进行确定;待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2强度达到要求后,安装所述竖向斜撑I,先稳定固定端6,再加楔块固定活络端8,保证所述竖向斜撑I端部与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2紧贴。
[0021]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基坑换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斜撑结构,通过在两侧的侧墙和中隔墙之间设置两道竖向斜撑,减小了钢支撑的使用量,并降低了钢支撑的吊装难度,既解决了钢支撑换撑与中隔墙之间位置冲突问题,不对结构整体性造成影响,又能保证基坑的稳定性,在竖向斜撑的两端使用含有主筋、箍筋和受力筋的三角形砼连接块分别与侧墙和固定端,以及底板和活络端相连接,施工方便,减少工期,后期砼凿除工程量小,且相对于连接钢板成本较低。
【主权项】
1.一种在基坑换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斜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斜撑(I)、三角形砼连接块(2)、底板(3)、侧墙(4)、中隔墙(5),所述的竖向斜撑(I)包括固定端(6)、标准节(7)、活络端(8),并相互之间通过螺母连接,所述竖向斜撑(I)设置为两道,分别位于两侧的侧墙(4)和中隔墙(5)之间,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2)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内部含有主筋(9)、箍筋(10)和受力筋(11),箍筋(10)环绕于主筋(9)的外侧,并相互垂直,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2)成对固定使用,并且三角形砼连接块(2)的斜面通过主筋(9)斜向45°锚分别固于侧墙(4)和底板(3)中,所述固定端(6)连接固定于位于侧墙(4)上的三角形砼连接块(2)的直角面上,所述活络端(8)通过楔块固定于位于底板(3)上的三角形砼连接块(2)的直角面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基坑换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斜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标准节(7)与固定端(6)和活络端(8)在同一轴线上,其轴线与侧墙(4)和底板(3)的相交角度分别是4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基坑换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斜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三角形砼连接块(2)的形状是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棱柱,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2)的侧棱和直角边的长度为750-850mm,并且三角形砼连接块(2)的两个侧面为正方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在基坑换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斜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筋(9)为直径20-25_的钢筋,数量为5根或8根,受力筋(11)直径为8-10_的钢筋,绑扎间距150-200m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专利是一种在基坑换撑施工过程中的竖向斜撑结构,包括竖向斜撑、三角形砼连接块、底板、侧墙、中隔墙,所述的竖向斜撑包括固定端、标准节、活络端,并相互之间通过螺母连接,所述竖向斜撑设置为两道,分别位于两侧的侧墙和中隔墙之间,所述三角形砼连接块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并且内部含有主筋、箍筋和受力筋,本结构减小了钢支撑的使用量,并降低了钢支撑的吊装难度,既解决了钢支撑换撑与中隔墙之间位置冲突问题,不对结构整体性造成影响,又能保证基坑的稳定性,并且施工方便,减少工期,后期砼凿除工程量小,且相对于连接钢板成本较低。
【IPC分类】E02D17/04
【公开号】CN205171525
【申请号】CN201520984578
【发明人】宋洪昌, 曹岩甫, 孟德君, 朱福强, 申存文, 梁涛, 崔新兵, 张兴永, 张林林, 郭涛涛, 王传立
【申请人】中建筑港集团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4月20日
【申请日】2015年11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