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梯田区渣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312749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梯田区渣场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梯田区渣场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梯田区建设的主要优势是利用开挖渣料筑田、筑地,但传统设计的梯田区渣场的弃渣堆放方式是在渣坡坡脚修筑挡渣墙,然后按坡比<1:1.75削坡堆至设计高程,渣顶渣坡实施乔冠草绿化,一般不能被很好地利用于种植农作物;另外,该传统的堆渣方式坡面为较缓的长坡,堆渣较高的渣体在两侧还要形成较高、较长的边坡,水土流失危险程度较高,且与周边的景观不协调。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梯田区渣场结构,可避免形成长边坡和高边坡,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的问题,降低水土流失危险程度,有利于将渣体改良成耕地,增加耕地面积,同时解决堆渣体两侧的梯田不能连成片和截排水系统不顺接,不利于农业生产种植的问题。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梯田区渣场结构,渣场布置在两片梯田间的沟道内,所述渣场结构包括挡土墙、堆渣体、覆土耕作区、渣体排水沟、渣体截水沟,沉砂池,所述渣体底面与地面坡面相同,挡土墙设置在渣体的渣脚,挡土墙内置有排水管,渣体截水沟设置在渣体的渣顶,渣体排水沟设置在渣体的纵向两侧,与所述的渣体截水沟相连,所述沉砂池设置在渣体排水沟的末端,所述渣体表面设置成梯田结构,所述梯田结构由多个堆渣平台构成,所述堆渣平台包括渣脚堆渣平台、渣顶堆渣平台以及设于所述渣脚堆渣平台和所述渣顶堆渣平台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层堆渣平台,相邻的所述堆渣平台之间设有护坡,所述渣脚堆渣平台、至少一个中间层堆渣平台以及渣顶堆渣平台上设有覆土耕作区。
[0006]优选地:所述渣体的各个堆渣平台的高程与渣体排水沟两侧梯田面高程相同。
[0007]优选地:所述堆渣平台的宽度与渣体两侧的梯田宽度相同。
[0008]优选地:所述渣体排水沟设在渣体与梯田的交界处,与所述梯田排水沟、梯田截水沟相连。
[0009]优选地:所述渣体截水沟设在渣体渣顶与坡面的交界处,与所述的梯田截水沟相连。
[0010]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护坡与护坡下方堆渣平台之间的地背沟,地背沟与渣体排水沟相连。
[0011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2](I)渣场的渣体采用由多个梯式堆渣平台构成的梯田结构,根据《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坡耕地治理技术规范》,田坎坡度一般在50°以上,田坎高度在4.7m以下,由于各个堆渣平台的高程与渣体排水沟两侧梯田面高程相同,可避免渣体形成长边坡和高边坡,有效降低水土流失危险程度。
[0013](2)本实用新型的每一个堆渣平台可通过回覆表土、增施有机肥、种植豆科植物等方法改良土壤后种植农作物,增加了耕地面积,减轻人地矛盾。
[0014](3)本实用新型的渣场结构可以将渣体两侧的梯田连成片,将所在坡面的截排水系统顺接,利于农业生产,与周边的景观协调,美化梯田区环境。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梯田区渣场结构立面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梯田区渣场结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0018]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梯田区渣场结构,渣场布置在两片梯田间的沟道内,所述渣场结构包括挡土墙1、渣体2、覆土耕作区3、渣体排水沟4、渣体截水沟5,沉砂池16,所述渣体2底面与地面11坡面相同,挡土墙I设置在渣体2的渣脚,挡土墙I内置有排水管7,以利于渣体内渗水排出渣场;渣体截水沟5设置在渣体2的渣顶,用于拦截并排除渣顶上方流向渣体2的地面径流(所谓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或者在浇地的时候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减轻渣体排水沟4的水流负担,保证渣体2不受水流的冲刷;所述渣体排水沟4设置在渣体2的纵向两侧,与所述的渣体截水沟5相连,便于将堆渣体2的排水;沉砂池16设置在所述渣体排水沟4的出口处,便于渣体排水沟4中泥沙的沉淀;渣体2表面设置成梯田结构,所述梯田结构由多个堆渣平台构成。本实施例中,所述堆渣平台包括渣脚堆渣平台13、渣顶堆渣平台15以及设于所述渣脚堆渣平台13和所述渣顶堆渣平台15之间的三个中间层堆渣平台14,相邻的所述堆渣平台之间设有护坡6,此种堆渣方式可避免形成长坡面,减少侵蚀面积,堆渣平台可以增加地表径流的下渗量,降低侵蚀能力,堆渣平台之间的护坡可以减轻地面冲刷,从而减少土壤流失量;此外,覆土耕作区3设置在所述渣脚堆渣平台13、至少一个中间层堆渣平台14以及渣顶堆渣平台15上,覆土耕作区3通过回覆30cm以上表土、增施有机肥、种植豆科植物等方法改良土壤后可种植农作物,增加了耕地面积,减轻人地矛盾,同时又提高了水土保持效果。
[0019]再次参考图1,为了进一步避免渣体形成长边坡和高边坡,有效降低水土流失危险程度,所述渣体2的各个堆渣平台的高程与渣体排水沟4两侧梯田8面高程相同,所述堆渣平台的宽度与渣体2两侧的梯田8宽度相同,这样的设置也可以将渣体两侧的梯田连成片,利于农业生产,同时使渣体与周边的景观协调美化梯田区环境。
[0020]优选地:所述渣体排水沟4设在渣体2与梯田8的交界处,与所述梯田排水沟9、梯田截水沟10相连,所述渣体截水沟5设在渣体2渣顶与坡面的交界处,与所述的梯田截水沟10相连,将所在坡面的截排水系统顺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同时满足梯田区和渣场的排水防护标准的情况下,减少了原渣场工程防护量。
[0021]为了进一步加强各个堆渣平台的排水系统,优选地,在护坡6与护坡下方堆渣平台之间的地背沟12,地背沟12与渣体排水沟4相连。
[0022]为了使堆渣平台与两边的梯田看起来协调一致,优选地:地背沟12断面尺寸与护坡6的尺寸一致,建设材料根据护坡的形式采用土质或者混凝土。
[0023]最后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主权项】
1.一种梯田区渣场结构,渣场布置在两片梯田间的沟道内,所述渣场结构包括挡土墙(1)、渣体(2)、覆土耕作区(3)、渣体排水沟(4)、渣体截水沟(5)、沉砂池(16),所述渣体(2)底面与地面(11)坡面相同,所述挡土墙(I)设置在渣体(2)的渣脚,所述挡土墙(I)内置有排水管(7),所述渣体截水沟(5)设置在渣体(2)的渣顶,所述渣体排水沟(4)设置在渣体(2)的纵向两侧,与所述的渣体顶部截水沟(5)相连,所述沉砂池(16)设置在渣体排水沟(4)的末端,其特征在于:所述渣体(2)表面设置成梯田结构,所述梯田结构由多个堆渣平台构成,所述堆渣平台包括渣脚堆渣平台(13)、渣顶堆渣平台(15)以及设于所述渣脚堆渣平台(13)和所述渣顶堆渣平台(15)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层堆渣平台(14),相邻的所述堆渣平台之间设有护坡(6),所述渣脚堆渣平台(13)、至少一个中间层堆渣平台(14)以及渣顶堆渣平台(15)上设有覆土耕作区(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田区渣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渣体(2)的各个堆渣平台的高程与渣体排水沟(4)两侧梯田(8)面高程相同。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田区渣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堆渣平台的宽度与渣体(2)两侧的梯田(8)宽度相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田区渣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渣体排水沟(4)设在渣体(2)与梯田(8)的交界处,与所述梯田排水沟(9)、梯田截水沟(10)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田区渣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渣体截水沟(5)设在渣体(2)渣顶与坡面的交界处,与所述的梯田截水沟(10)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梯田区渣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护坡(6)与护坡下方堆渣平台之间的地背沟(12),地背沟(12)与渣体排水沟(4)相连。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梯田区渣场结构,渣场布置在两片梯田间的沟道内,所述渣场结构包括挡土墙、渣体、覆土耕作区、渣体排水沟、渣体截水沟、沉砂池,所述渣体底面与地面坡面相同,挡土墙设置在渣体的渣脚,渣体截水沟设置在渣体的渣顶,所述渣体表面设置成梯田结构,所述梯田结构由多个堆渣平台构成,所述堆渣平台包括渣脚堆渣平台、渣顶堆渣平台以及设于所述渣脚堆渣平台和所述渣顶堆渣平台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层堆渣平台,相邻的所述堆渣平台之间设有护坡。本实用新型可避免形成长边坡和高边坡,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的问题,降低水土流失危险程度,有利于将渣体改良成耕地,增加耕地面积,同时解决渣体两侧的梯田不能连成片和截排水系统不顺接,不利于农业生产种植的问题。
【IPC分类】E02B11/00, A01B79/00
【公开号】CN205223995
【申请号】CN201520982069
【发明人】李红云, 陈文先, 李霞, 陈杨, 陈荣先, 朱光玉
【申请人】四川金原工程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公开日】2016年5月11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