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67395发布日期:2020-05-22 22:03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装备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落叶收集装置,特别是一种以扫路车为载体的落叶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园林属于人造景观,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公共场所,因此必须创造一个既美观又舒适的环境。大多数园林的构成主体是花卉和树木,为了满足园林功能的需要,通常要定期对有关景点处种植的花卉和树木作必要修剪。修剪产生的落叶是废弃物,修剪工有责任及时清除这些无序散落的落叶。现实中,园林占地面积相对较大、有序种植的花卉和树木数量多,修剪产生的落叶量必然很大,后续清除落叶的工作任务很重,甚至超过修剪工作量。再加上一些位置修剪产生的落叶掉在草坪上,落叶与地面上的草形成相嵌形式,直接增加清除落叶的难度,降低清除效率。另外,进入秋季后大多数花卉和树木的叶子逐渐枯黄,直至掉落,满地落叶除影响园林的景观,也给行人通行带来安全隐患。现实生活中园林道路上的落叶通常采用扫路车直接清扫或人工清除,此类做法尽管有效,能够达到预期保洁效果。但是,此类方法耗用人工多、工人劳动强度大、清除落叶效率低,很难及时完成清除任务。特别是掉落在草坪上的落叶,使用扫路车或人工都很难清除干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扫路车直接清除或人工清除园林落叶的不足,提出一种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该装置除随扫路车行走,还借助车载动力源、风机和仓储条件清除地面上的落叶,该装置结构简单、制作容易、操作便捷,能够高效清除园林地面及草坪上的落叶。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

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它包括柱桩、主臂、前动力缸、前臂、圆箍、软管、后动力缸和转轮。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柱桩为一段竖置在扫地车前端的圆柱轴。所述主臂为三叉形杆件,用于固定连接轴套的一端接点与柱桩套合,另一端设有两个接点,位于下部的接点铰连接前臂,位于上部的接点和前臂自由端之间由前动力缸铰连接成连杆式升降调节结构。所述前臂外伸端连接平置的圆箍。所述软管出口端连接扫地车配载的风机,软管的吸口端折圆弧弯后插入圆箍中,形成管口朝下结构。所述转轮位于主臂一侧的扫路车前端作定轴旋转,旋转动力从扫路车内部引出,平置的转轮设有径向长槽或一排偏心孔。所述后动力缸一端铰连接主臂一侧腰部,另一端铰连接转轮,构成主臂以柱桩为定轴的偏摆结构。

作为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主臂绕柱桩的偏摆角α1=30°~50°,主臂长度l=1500~350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前动力缸和后动力缸为气缸或液压缸。

作为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前臂联动软管的吸口端,朝下的吸口端管口距地面高度h=15~900mm。

作为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软管为波纹管,是一种塑料质波纹管,软管的吸口端为锥形管,为圆锥角α2=20°~30°的锥形管,其小口径端直径至少100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随扫地车的落叶收集装置结构简单、配置合理、操作十分便捷;

2、在扫地车上配载落叶收集装置,合理借助扫地车的机动能力及配载的风机、传动力,做到一机多用,显著扩大扩地车使用功能;

3、用负压吸入干燥的落叶,收集效率高,特别是对草坪上的落叶清除质量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所示的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它包括柱桩1、主臂2、前动力缸3、前臂4、圆箍5、软管6、后动力缸7和转轮8。所述柱桩1作为一定位构件安置在扫地车9前端,它实为一段竖置的圆柱轴。所述主臂2为三叉形杆件,用于固定连接轴套2.1的一端接点与柱桩1套合,构成以柱桩1为定轴的悬臂梁。主臂2的悬壁端上下各设一只接点,位于上部的接点铰连接前动力缸3,位于下部的接点铰连接前臂4,前臂4的自由端与前动力缸3剩余的另一端铰连接,构成前臂4自由端可作升降调节的连杆机构。为了便于夹持和调节软管6,在前臂4外伸端连接平置的圆箍5。所述软管6是一种塑料质的波纹管,此种管既轻便又具有很好的伸缩性。软管6出口端连接扫地车9配载的风机,以此引入负压气源。软管6的吸口端6.1折圆弧弯后插入圆箍5中,形成管口朝下的安装结构。本实施例中软管6的吸口端6.1为圆锥角α2=20°的锥形管,朝下管口为直径较小的一端,其口径为100mm。为了扩大作业面积,本实用新型主臂2一侧设有定轴偏摆结构。该结构中的转轮8位于主臂2一侧的扫路车9前端作定轴旋转,旋转动力从扫路车9传动轴引出,平置的转轮8设有一条径向长槽。所述后动力缸7一端铰连接主臂2一侧腰部,另一端铰连接转轮8,由此构成主臂2以柱桩1为定轴的偏摆结构。调节后动力缸7与转轮8的铰连接位置,就可以调节主臂2绕柱桩1转动的偏摆角。本实施例中主臂2长度l=3500mm,设定偏摆角α1=45°,可一次性清除宽3000mm路面上的落叶。为了充分利用扫地车的配置,本实施例中应用的前动力缸3和后动力缸7均选用气缸。当本实用新型用于清除地面落叶时,首先调节前动力缸3将软管6的吸口端6.1管口下调,直至距地面h=15mm。结束作业时为了便于扫路车行走,调节前动力缸3回缩,实现前臂4自由端上升带动软管6的吸口端6.1管口上调,本实施例中管口距地面h=200mm即可。清除草坪上落叶的工况与清除地面上的落叶工况有区别,最大区别是草坪有护栏相隔,需要将软管6的吸口端6.1越过障碍物才能实施作业。常规护栏高度不超过800mm,前臂4可将软管6的吸口端6.1升高,其极限高度为900mm。待软管6的吸口端6.1越过护栏后,即可调节前动力缸3使前臂4下降,直至软管6的吸口端6.1的管口距草坪h=20mm即可。

一年四季中,清除落叶仅是园林管理的阶段性工作,购置专用落叶清除设备存在购置成本大,设备利用率低等问题。本实用新型在扫地车上配载落叶收集装置,做到了一机多用,显著扩大扫地车9使用功能。最重要的清除地面落叶与清扫地面不矛盾,都具有地面清洁的属性,在清除落叶时对地面上灰尘也有清洁作用。本实用新型合理利用扫地车9配置的风机产生的负压吸入落叶,落叶顺软管6进入扫地车的灰斗中,待积存到一定量后一并清除。由于干燥的落叶身轻,地面清除时易被吸入,所以实际使用时清除效率高,质量好。

本实用新型除用于清除园林内落叶,也适用于清除城市道路的落叶。



技术特征:

1.一种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它包括柱桩(1)、主臂(2)、前动力缸(3)、前臂(4)、圆箍(5)、软管(6)、后动力缸(7)和转轮(8);其特征在于:所述柱桩(1)为一段竖置在扫地车前端的圆柱轴;所述主臂(2)为三叉形杆件,用于固定连接轴套(2.1)的一端接点与柱桩(1)套合,另一端设有两个接点,位于下部的接点铰连接前臂(4),位于上部的接点和前臂(4)自由端之间由前动力缸(3)铰连接成连杆式升降调节结构;所述前臂(4)外伸端连接平置的圆箍(5);所述软管(6)出口端连接扫地车配载的风机,软管(6)的吸口端(6.1)折圆弧弯后插入圆箍(5)中,形成管口朝下结构;所述转轮(8)位于主臂(2)一侧的扫路车前端作定轴旋转,旋转动力从扫路车内部引出,平置的转轮(8)设有径向长槽或一排偏心孔;所述后动力缸(7)一端铰连接主臂(2)一侧腰部,另一端铰连接转轮(8),构成主臂(2)以柱桩(1)为定轴的偏摆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臂(2)绕柱桩(1)的偏摆角α1=30°~50°,主臂(2)长度l=1500~350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动力缸(3)和后动力缸(7)为气缸或液压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臂(4)联动软管(6)的吸口端(6.1),朝下的吸口端(6.1)管口距地面高度h=15~9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6)为波纹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6)为塑料质波纹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6)的吸口端(6.1)为小口径朝下的锥形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6)的吸口端(6.1)为圆锥角α2=20°~30°的锥形管,朝下的管口口径至少100m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扫路车配载的落叶收集装置,它包括柱桩、主臂、前动力缸、前臂、圆箍、软管、后动力缸和转轮。所述柱桩安置在扫地车前端,主臂一端与柱桩套合,另一端分别铰连接前动力缸和前臂,前臂的外伸端与前动力缸另一端铰连接成升降调节结构。前臂外伸端还连接圆箍,圆箍用于连接软管,所述转轮位于主臂一侧的扫路车前端作定轴旋转。所述后动力缸两端分别铰连接转轮和主臂腰部,构成主臂以柱桩为定轴的偏摆结构。本实用新型合理利用扫地车配置的风机产生的负压吸入落叶,落叶顺软管进入扫地车的灰斗中,待积存到一定量后一并清除。本实用新型除用于清除园林内落叶,也适用于清除城市道路的落叶。

技术研发人员:王晖;郁伟;王秀梅;曹卫平;卢涛;顾亚;于海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万润园林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5.24
技术公布日:2020.05.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