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34429发布日期:2021-12-22 16:58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一种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


背景技术:

2.高等级公路跨越泥石流沟,对于两岸地质条件较好的情况,一般采用设置桥梁的方式对泥石流进行回避,且桥墩应避开主沟(或采用拱桥方案一跨过沟),并采取相应的桥梁防护措施。设置桥梁的常规方案,既能够避免泥石流破坏公路,又能够满足防洪标准,确保公路的正常运行。
3.但是水库岸边低等级公路跨越泥石流支沟,两岸地质条件差、水库已蓄水,无法设置桥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通过设置过水路基跨沟解决如何跨越泥石流支沟的问题,同时沟通过水路基两侧的水体、避免两侧水头差过大影响路基。
5.一种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过水路基布置于支沟和水库之间,所述过水路基包括位于最底层的底部抛石层、位于底部抛石层上部的石渣料填筑层,从防洪限制水位高程到正常蓄水位高程之间每隔6~10m高程在石渣料填筑层中设置一层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所述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用于连通支沟和水库,连接支沟和水库过水路基的顶部设置泥石流排导槽。
6.进一步的,所述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直径为1~1.5m,间距10m。
7.进一步的,所述过水路基两侧设分级边坡,坡比1:3.0~1:3.50。
8.进一步的,每两级边坡之间设置3m宽马道。
9.进一步的,边坡的坡脚设置抛石护脚。
10.进一步的,所述过水路基的两侧边坡铺设砼预制块护坡。
11.进一步的,底部抛石层采用岩石的块径20~100cm,厚度不小于5m。
12.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过水路基,解决了水库岸边低等级公路跨越泥石流支沟,两岸地质条件差、水库已蓄水,无法设置桥梁的问题;
14.(2)本实用新型打通了过水路基两侧水体,避免过水路基两侧较大水头差,提升了过水路基的稳定性;
15.(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不同高程分层设置管涵,避免了泥石流堵塞引起全部过水通道失效,增强了过水路基运行可靠性;
16.(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泥石流排导槽,解决了过水路基内侧泥石流淤积满后,泥石流将从过水路基通过,从而破坏过水路基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的俯视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横向剖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视图。
20.图中:1

公路路线,2

过水路基,3

泥石流排导槽,4

原始地面线,5

底部抛石层,6

抛石护脚,7

钢筋混凝土圆管涵,8

砼预制块护坡,9

支沟,10

水库,11

石渣料填筑层。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请参阅图1

3,本实用新型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其中一个实施例,过水路基2的两侧连接支沟9和水库10,该过水路基2包括位于最底层的底部抛石层5、位于底部抛石层5上部的石渣料填筑层11,从防洪限制水位高程到正常蓄水位高程之间,每隔6~10m高程在石渣料填筑层11中设置一层钢筋混凝土圆管涵7,所述钢筋混凝土圆管涵7用于连通支沟9和水库10,钢筋混凝土圆管涵7的直径为1~1.5m。
23.过水路基2底部填筑厚度不小于5m的坚硬块石,组成所述底部抛石层5,底部抛石层5以上尽量采用透水性较好的石渣料填筑,形成所述石渣料填筑层11。过水路基2顶部高程超过水库正常蓄水位不低于3m,过水路基顶部宽度根据渗流和边坡稳定计算确定,一般为路基高度的1.5~2倍。过水路基2两侧设分级边坡,坡比1:3.0~1:3.50,每两级边坡之间设置3m宽马道,坡脚设置抛石护脚6。
24.过水路基2的顶部设置泥石流排导槽3,泥石流排导槽3的纵坡3%~5%,采用浅碟形断面,采用1m厚钢筋混凝土衬砌,排导槽断面面积应满足泥石流过流能力计算。在过水路基两侧边坡铺设砼预制块护坡8。
25.过水路基2应采用块体路面,两头分别设置雨天禁止通行的警告标志,同时应加强管理,必要时随时中断交通。
26.本实用新型的施工过程如下:
27.(1)选择汛期施工,此时水库10水位为防洪限制水位(如图2所示)。首先抛石,形成底部抛石层5和抛石护脚6。抛石的石料应选择强度较高、风化程度较低、泡水后不软化的岩石,块径20~100cm,厚度不小于5m。
28.(2)然后进行石渣料填筑层11的填筑。分层填筑,40cm一层,采用振动碾进行机械碾压,压实度应满足路基设计规范。路基两侧设分级边坡,坡比1:3.0~1:3.50,每两级边坡之间设置3m宽马道。
29.(3)填筑到第一层圆管涵高程时,铺设一层钢筋混凝土圆管涵7,管涵直径1~1.5m,圆管涵间距10m。对于每一道钢筋混凝土圆管涵7,每5m长度设置一道沉降缝,填塞沥青麻絮。
30.(4)第一层钢筋混凝土圆管涵7铺设完成后,继续填筑石渣料填筑层11,重复实施
步骤(2)

(3),直到石渣料填筑层11填筑到过水路基2的设计高程。
31.(5)在过水路基2顶部开挖泥石流排导槽3,并采用钢筋混凝土进行衬砌。
32.(6)在过水路基两侧边坡铺设砼预制块护坡8,其护坡方案采用透水土工布+15cm级配碎石垫层+30cm厚砼预制块。
33.(7)以上步骤完成后,公路路线1从过水路基2顶部过沟,并与泥石流排导槽3垂直相交。在常规天气下,可正常通行汽车,暴雨工况下,泥石流排导槽3有可能过水,此时应加强管理,中断交通,做好预警。
3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属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其特征在于:过水路基布置于支沟和水库之间,所述过水路基包括位于最底层的底部抛石层、位于底部抛石层上部的石渣料填筑层,从防洪限制水位高程到正常蓄水位高程之间每隔6~10m高程在石渣料填筑层中设置一层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所述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用于连通支沟和水库,连接支沟和水库过水路基的顶部设置泥石流排导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直径为1~1.5m,间距10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路基两侧设分级边坡,坡比1:3.0~1:3.50。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其特征在于:每两级边坡之间设置3m宽马道。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其特征在于:边坡的坡脚设置抛石护脚。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水路基的两侧边坡铺设砼预制块护坡。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其特征在于:底部抛石层采用岩石的块径20~100cm,厚度不小于5m。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过水路基布置于支沟和水库之间,所述过水路基包括位于最底层的底部抛石层、位于底部抛石层上部的石渣料填筑层,从防洪限制水位高程到正常蓄水位高程之间每隔6~10m高程在石渣料填筑层中设置一层钢筋混凝土圆管涵,所述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用于连通支沟和水库,连接支沟和水库过水路基的顶部设置泥石流排导槽。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过水路基跨沟解决如何跨越泥石流支沟的问题,同时沟通过水路基两侧的水体、避免两侧水头差过大影响路基。影响路基。影响路基。


技术研发人员:李波 杨荣华 逄智堂 陆非 潘菲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6.02
技术公布日:2021/12/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