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3560406发布日期:2023-03-22 14:03阅读: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属于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内外桥梁顶推施工技术的发展,顶推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稳步拓展。顶推法是一种机械化程度高、施工效率高、安全性能强和设备多点分布于桥梁上构的施工方法。近年来,当使用拖拉法或者顶推法进行架梁施工时,梁体结构便作为临时辅助结构安装于主梁的前端或后端。
3.尤其是在大跨度的钢桥施工中,一般于主梁前端安装梁体结构,其作用为减小钢桥顶推过程中的悬臂长度,降低桥梁悬臂状态下的负弯矩峰值,并兼作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大悬臂状态梁体结构和钢梁自重下挠问题,梁体结构前端要上墩至前端顶推设备需一般需人工用千斤顶将前端顶起,采用千斤顶跟随滑动的形式到达前端设备,操作过程繁琐,存在大量人工抄垫,倒换作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
4.因此,我们推出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具有良好的上墩稳定性和上墩效率。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包括设置在桥墩上的至少一对承载组件和设置在其中央的顶推机构,并在所述承载组件靠近梁体结构上墩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导向组件,用于与梁体结构接触并引梁体结构运动至所述桥墩上。
7.对应设置在所述承载组件上的所述导向组件,在所述梁体结构上设置有沿竖向贯穿所述梁体结构设置的第一液压支撑组件,用于在竖向上依次与所述承载组件和所述顶推机构接触,并配合所述顶推机构实现梁体结构的部分上墩作业;
8.在所述梁体结构上还设置有第二液压支撑组件,用于与所述承载组件上的导向组件接触,并配合所述顶推机构和第一液压支撑组件实现不同梯度梁体结构的上墩作业。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载组件包括第一承载台,所述顶推机构设置两所述第一承载台之间
10.靠近所述梁体结构上墩方向一侧的所述第一承载台上设置有第二承载台,所述第二承载台的垂直高度低于所述第一承载台的垂直高度;且
11.所述导向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承载台的顶部。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承载台上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转动连接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转动连接有承载轮。
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在自然状态时,可固定于所述安装板上,所述承载轮顶部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承载台顶部的高度;
14.所述连接件在转动后,其顶部高度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台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承载台
的顶部之间。
1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的主视投影为等边三角形。
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液压支撑组件包括第二液压缸和承载板;
17.所述第二液压缸的非伸缩端和所述承载板的一端均安装在所述梁体结构上;且所述第二液压缸的伸缩端与所述承载板另一端转动连接,使得所述第二液压缸在伸长后,能够将所述承载板推动至水平状,并与所述梁体结构的底部平齐。
1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载板的底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滚轮,用于与所述承载轮接触。
1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液压支撑组件沿竖向设置的第一液压缸和设置在第一液压缸伸缩端上的第一滚轮。
2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梁体结构包括沿横向设置的导梁和与其连接钢桁架结构;
21.所述导梁的竖向厚度小于所述钢桁架结构的竖向厚度;且
22.所述第一液压支撑组件设置在导梁上,所述第二液压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钢桁架结构靠近所述导梁的一侧。
23.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导梁快速上墩系统的使用方法,利用上述上墩系统来实现,其包括以下步骤:
24.s100:将所述梁体结构向所述桥墩上移动,并使所述第一液压支撑组件与所述承载组件接触,并向所述顶推机构的方向移动,直至所述第一液压支撑组件的底部与所述顶推机构的顶部接触;
25.s200:控制所述第一液压支撑组件伸长,将所述梁体结构顶起,并使得导向组件与所述第二液压支撑组件接触;
26.s300:控制所述第二液压支撑组件伸长,并使得所述导向组件保持自然状态,同时,配合所述顶推机构和第一液压支撑组件,将所述梁体结构全部导向至所述桥墩上;
27.s400:完成对梁体结构的上墩作业。
28.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29.总体而言,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包括:
30.(1)本发明的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通过设置的承载组件上设置的导向组件配合设置在梁体结构上的第一液压支撑组件和第二液压支撑组件,使得在顶推梁体结构上墩的过程中,能够稳定运动,以此替代了传统通过千斤顶推举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梁体结构上墩的效率,同时,利用对第一液压支撑组件和第二液压支撑组件的位置设计,减少了钢梁自身下挠及顶推设备前方反力座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
31.(2)本发明的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通过安装板与连接件之间的可转动设计,实现了装置的快速转换及复位,进而利用导向组件的实现梁体结构的快速及一次上墩。
32.(3)本发明的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仅能够实现梁体结构的一次性上墩,还能够适应多样的使用环境,大幅度提高了钢梁顶推梁体结构上墩的效率,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与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3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5.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在上墩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36.在所有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技术特征,具体为:
37.100、梁体结构;101、第一液压支撑组件;1011、第一液压缸;1012、第一滚轮;102、第二液压支撑组件;1021、第二液压缸;1022、承载板; 1023、第二滚轮;
38.200、桥墩;201、顶推机构;202、承载组件;2021、第一承载台; 2022、第二承载台;203、导向组件;2031、安装板;2032、连接件; 2033、承载轮。
具体实施方式
39.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40.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1.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42.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44.实施例:
45.请参阅图1~4,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包括设置在桥墩200上的至少一对承载组件202和设置在其中央的顶推机构201,并在承载组件202靠近梁体结构100上墩方向的一侧设置有导向组件203,用于与梁体结构100接触并引梁体结构100运动至
桥墩200上,对应导向组件203,在梁体结构100上设置有沿竖向贯穿梁体结构100设置的第一液压支撑组件101,用于在竖向上依次与承载组件202和顶推机构201接触,并配合顶推机构201实现梁体结构100的部分上墩作业,在梁体结构100上还设置有第二液压支撑组件102,用于与承载组件202上的导向组件203接触,并配合顶推机构201和第一液压支撑组件101实现不同梯度梁体结构100的上墩作业。
46.具体而言,承载组件202包括第一承载台2021,顶推机构201设置两第一承载台2021之间,靠近梁体结构100上墩方向一侧的第一承载台2021 上设置有第二承载台2022,第二承载台2022的垂直高度低于第一承载台 2021的垂直高度,导向组件203设置在第二承载台2022的顶部。
47.更细节地,导向组件203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二承载台2022上安装板 2031,安装板2031上转动连接有连接件2032,连接件2032上转动连接有承载轮2033;且连接件2032在自然状态时,可固定于安装板2031上,承载轮2033顶部的高度高于第一承载台2021顶部的高度,连接件2032在转动后,其顶部高度位于第一承载台2021的顶部和第二承载台2022的顶部之间,如图1中所示。
48.进一步优选地,连接件2032的主视投影为等边三角形。
49.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连接件2032上设置有至少两通孔,对应该通孔在安装板2031上也设置有至少两通孔,其中,连接件2032上的一个通孔与安装板2031上的一个通孔通过转轴连接,进而实现连接件2032与安装板2031之间的转动,而在连接件2032上的另一个通孔则与安装板2031 上的另一个通孔相适配,两通孔之间可通过插销或螺栓等固定件连接起来,实现连接件2032在安装板2031上的固定,如图1~图3中所示状态。
50.更进一步地,第二液压支撑组件102包括第二液压缸1021和承载板 1022,第二液压缸1021的非伸缩端和承载板1022的一端均安装在梁体结构100上;且第二液压缸1021的伸缩端与承载板1022另一端转动连接,使得第二液压缸1021在伸长后,能够将承载板1022推动至水平状,并与梁体结构100的底部平齐。进一步优选地,承载板1022的底部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滚轮1023,用于与承载轮2033接触。
51.进一步地,第一液压支撑组件101沿竖向设置的第一液压缸1011和设置在第一液压缸1011伸缩端上的第一滚轮1012。
52.在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梁体结构100包括沿横向设置的导梁和与其连接钢桁架结构,导梁的竖向厚度小于钢桁架结构的竖向厚度,且第一液压支撑组件101设置在导梁上,第二液压支撑组件102设置在钢桁架结构靠近导梁的一侧。
53.以下,结合上述应用场景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的上墩系统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54.在使用的前,先转动连接件2032,使得连接件2032的顶部位于第一承载台2021的顶部和第二承载台2022的顶部之间,梁体结构100向桥墩200 上移动,并使得第一滚轮1012与第一承载台2021接触,并利用外界的推动机构向顶推机构201的方向推动梁体结构100运动,直至第一滚轮1012 的底部与顶推机构201的顶部接触,然后使连接件2032复位,并通过螺栓或其他固定件将连接件2032固定至安装板2031上,此时,承载轮2033的顶部则会高于第一承载台2021的高度,同时,控制第一液压缸1011和第二液压缸1021伸长,第一液压缸1011将梁体结构100的导梁顶起,第二液压缸1021这会将承载板1022顶起,并使第二滚轮1023与承载轮2033 接触,将桥墩200与梁体结构100之间的应力通过两个滚轮之间的滚动
摩擦来转换,进而在两个滚轮的运动下,将桥墩200-梁体结构100之间的摩擦转换成滚动摩擦,直至承载板1022的底部全部运动至顶推机构201的顶部,实现梁体结构100的全部上墩,此时便可收缩第一液压缸1011,完成对梁体结构100的上墩作业。。
55.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梁体结构100快速上墩系统的使用方法,其利用优选实施例中的上墩系统来实现,其包括以下步骤:
56.s100:将梁体结构100向桥墩200上移动,并使第一液压支撑组件101 与承载组件202接触,并向顶推机构201的方向移动,直至第一液压支撑组件101的底部与顶推机构201的顶部接触;
57.s200:控制第一液压支撑组件101伸长,将梁体结构100顶起,并使得导向组件203与第二液压支撑组件102接触;
58.s300:控制第二液压支撑组件102伸长,并使得导向组件203保持自然状态,同时,配合顶推机构201和第一液压支撑组件101,将梁体结构100 全部导向至桥墩200上;
59.s400:完成对梁体结构100的上墩作业。
60.(1)本发明的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通过设置的承载组件上设置的导向组件配合设置在梁体结构上的第一液压支撑组件和第二液压支撑组件,使得在顶推梁体结构上墩的过程中,能够稳定运动,同时替代了传统通过千斤顶推举的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梁体结构上墩的效率,同时,利用对第一液压支撑组件和第二液压支撑组件的位置设计,减少了钢梁自身下挠及顶推设备前方反力座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施工效率。
61.(2)本发明的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通过安装板与连接件之间的可转动设计,实现了装置的快速转换及复位,进而利用导向组件的实现梁体结构的快速及一次上墩。
62.(3)本发明的导梁快速上墩系统及其使用方法,其整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不仅能够实现梁体结构的一次性上墩,还能够适应多样的使用环境,大幅度提高了钢梁顶推梁体结构上墩的效率,具有良好的使用价值与应用前景。
63.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