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折叠式爬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47473发布日期:2023-01-24 22:45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折叠式爬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爬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折叠式爬梯。


背景技术:

2.目前国内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爬梯一旦装上端模上下极其不便,并且作业人员上下时容易跌落,原因是爬梯尺寸没有达到端模下口顶面需要的长度。箱梁钢筋骨架安装于模板内后,需要作业人员上去查验并调整等工作。因为钢筋骨架在吊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变形,且在安装过程中垫块发生位移甚至掉落,以及后续绑扎、橡胶棒顺直度是否需要调整等工作。还有箱梁浇筑时需要进箱内查看混凝土的状态等。由于爬梯位置不合理拆端模时不得不拆掉爬梯。这种传统式爬梯不能满足作业人员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下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此时一种安全、可靠、适用性的爬梯显得格外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目前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时方便、安全等问题,提供一种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折叠式爬梯。
4.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折叠式爬梯,包括三段折叠式爬梯,第一段折叠式爬梯的上端连接在支撑底模面板的檩条板上,第一段折叠式爬梯的下端放置在地面上,并通过销子与连接板的一端铰接连接,连接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段折叠式爬梯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段折叠式爬梯另一端与通过合页与第三段折叠式爬梯的一端铰接连接,第三段折叠式爬梯的另一端搭设在端模下口顶面上。
5.进一步的,第二段折叠式爬梯和第三段折叠式爬梯的连接处通过搭接扣与第一段折叠式爬梯固定。
6.进一步的,第一段折叠式爬梯上端设置有连接端,连接端为带有大于90
°
拐角的类l型结构,连接端与第一段折叠式爬梯连接的一端与地面平行设置,连接端与檩条板连接的一端与第一段折叠式爬梯平行设置。
7.进一步的,连接端通过螺栓与檩条板连接。
8.进一步的,合页设置的位置为第二段折叠式爬梯和第三段折叠式爬梯上朝向地面的一侧。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在于:装置制作简易,安拆方便,制作成本低廉;在能满足施工基本功能基础上,又不用频繁安拆。该装置有效解决了效率低、人身安全等问题,并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
附图说明
10.图1为折叠式爬梯折叠侧视图;
11.图2为折叠式爬梯展开侧视图;
12.图3为折叠式爬梯展开正视图;
13.图中1-端模下口顶面,2-檩条板,3-螺栓,4-合页,5-搭接扣,6-折叠式爬梯,6.1-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2-第二段折叠式爬梯,6.3-第三段折叠式爬梯,6.4-连接端,7-销子,8-地面,9-底模面板,10-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14.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5.如图1-3所示,一种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折叠式爬梯,包括三段折叠式爬梯6,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1的上端连接在支撑底模面板9的檩条板2上,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1的下端放置在地面8上,并通过销子7与连接板10的一端铰接连接,连接板10的另一端与第二段折叠式爬梯6.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段折叠式爬梯6.2另一端与通过合页4与第三段折叠式爬梯6.3的一端铰接连接,第三段折叠式爬梯6.3的另一端搭设在端模下口顶面1上。
16.第二段折叠式爬梯6.2和第三段折叠式爬梯6.3的连接处通过搭接扣5与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1固定。
17.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1上端设置有连接端6.4,连接端6.4为带有大于90
°
拐角的类l型结构,连接端6.4与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1连接的一端与地面平行设置,连接端6.4与檩条板2连接的一端与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1平行设置。连接端6.4通过螺栓3与檩条板2连接。
18.折叠式爬梯采用角钢作支腿,厚铁皮作踏步板,三段折叠。打磨底模面板及涂刷脱模剂时,折叠式爬梯不展开可供作业人员直接上下,其中第一段折叠式爬梯一端栓接在支撑底模模板的檩条板2上,另一端放于地面8上,其余两段通过合页4折叠与第一段折叠式爬梯通过销子折叠在一起。钢筋骨架吊装完毕,安装端模后,需要查验钢筋位置、垫块数量及橡胶棒顺直度,以及箱梁浇筑进入箱内查看混凝土等,展开折叠式爬梯搭设在端模下口顶面1上,其中第一段折叠式爬梯一端栓接在支撑底模模板的檩条板上,另一端放于地面上,其余两段通过合页展开。待梁体浇筑完毕,收起爬梯三段折叠在一起。
19.采用三段折叠式爬梯,第一段折叠式爬梯和第二段折叠式爬梯通过销子连接,第二段折叠式爬梯和第三段折叠式爬梯通过合页连接,其中合页位置朝向地面。三段折叠一起使用时,第二段折叠式爬梯和第三段折叠式爬梯连接处通过搭接扣与第一段固定。栓接于支撑底模模板的檩条板的位置既能避开内模又能满足作业人员进入底板下部安装预埋板螺栓。拆端模时千斤顶着力点不与栓接位置冲突。一旦安装折叠式爬梯就不用拆卸直至箱梁制造结束。
20.折叠式爬梯在使用过程中分为两个小工序:
21.1:打磨底模面板及涂刷脱模剂时,折叠式爬梯不展开可供作业人员直接上下,三段折叠一起使用时,其中第一段折叠式爬梯一端栓接在支撑底模模板的檩条板上,另一端放于地面上,其余两段通过合页折叠与第一段通过销子折叠在一起。第二段折叠式爬梯和第三段折叠式爬梯连接处通过搭接扣与第一段折叠式爬梯固定,以防人员上下过程中跌落。
22.2:钢筋骨架吊装完毕,安装端模后,需要查验钢筋位置、垫块数量及橡胶棒顺直度,以及箱梁浇筑过程中进入箱内查看混凝土等,展开折叠式爬梯并搭设在端模下口顶面上,其中第一段折叠式爬梯一端栓接在支撑底模模板的檩条板上,另一端折叠式爬梯放于地面上,其余两段通过合页展开,其中合页位置朝向地面。待梁体浇筑完毕,收起爬梯三段折叠在一起。
23.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折叠式爬梯,其特征在于:包括三段折叠式爬梯(6),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1)的上端连接在支撑底模面板(9)的檩条板(2)上,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1)的下端放置在地面(8)上,并通过销子(7)与连接板(10)的一端铰接连接,连接板(10)的另一端与第二段折叠式爬梯(6.2)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段折叠式爬梯(6.2)另一端与通过合页(4)与第三段折叠式爬梯(6.3)的一端铰接连接,第三段折叠式爬梯(6.3)的另一端搭设在端模下口顶面(1)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折叠式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段折叠式爬梯(6.2)和第三段折叠式爬梯(6.3)的连接处通过搭接扣(5)与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1)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折叠式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1)上端设置有连接端(6.4),连接端(6.4)为带有大于90
°
拐角的类l型结构,连接端(6.4)与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1)连接的一端与地面平行设置,连接端(6.4)与檩条板(2)连接的一端与第一段折叠式爬梯(6.1)平行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折叠式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端(6.4)通过螺栓(3)与檩条板(2)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折叠式爬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合页(4)设置的位置为第二段折叠式爬梯(6.2)和第三段折叠式爬梯(6.3)上朝向地面的一侧。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爬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上下高铁箱梁底模模板用的折叠式爬梯。包括三段折叠式爬梯,第一段折叠式爬梯的上端连接在支撑底模面板的檩条板上,第一段折叠式爬梯的下端放置在地面上,并通过销子与连接板的一端铰接连接,连接板的另一端与第二段折叠式爬梯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段折叠式爬梯另一端与通过合页与第三段折叠式爬梯的一端铰接连接,第三段折叠式爬梯的另一端搭设在端模下口顶面上。本实用新型制作简易,安拆方便,制作成本低廉;在能满足施工基本功能基础上,又不用频繁安拆。该装置有效解决了效率低、人身安全等问题,并且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安全可靠等优点。安全可靠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孟军振 李涛 张超 华政超 韩玉岭 张悦 薛骁龙 赵岩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十二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10
技术公布日:2023/1/2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