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084107发布日期:2023-05-07 00:50阅读: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尤其涉及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可动心轨辙叉为减缓长心轨处磨损,仅在咽喉至长心轨密贴段设置了护轨,而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即叉跟轨和短心轨的密贴段)未设置任何防护措施。可动心轨滑动端位于道岔侧股上股钢轨处,在实际使用中,车轮极易紧贴侧上股钢轨运行,对侧上股钢轨形成较大冲击,使得钢轨严重侧磨。同时,为减少转换阻力,短心轨与叉跟轨密贴采用可滑动扣件,零部件之间存在一定间隙;道岔直、侧股转换开通过程中,短心轨需要来回滑动,长期使用轨件易磨损,进一步加剧缝隙产生,受轮轨冲击作用力时,零部件之间晃动愈实用新型显,会进一步加剧轨件磨损。

2、因此,有必要改善上述相关技术方案中存在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3、需要注意的是,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公开的技术方案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由于相关技术的限制和缺陷而导致的一个或者多个问题。

2、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包括:

3、可动心轨辙叉、走行轨组和护轨组;

4、所述可动心轨辙叉包括翼轨组、长心轨、短心轨和叉跟轨;

5、所述翼轨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翼轨和第二翼轨,所述长心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和所述第二翼轨之间,所述长心轨的端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的咽喉处,所述短心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和所述第二翼轨之间,所述短心轨固定连接在所述长心轨靠近所述第一翼轨的侧壁上,所述叉跟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和所述第二翼轨之间,所述叉跟轨固定连接在所述短心轨靠近所述第一翼轨的侧壁上;

6、所述走行轨组包括直股走行轨和侧股走行轨,所述直股走行轨设置在所述第一翼轨的外侧且与所述短心轨平行,所述侧股走行轨设置在所述第二翼轨的外侧且与所述第一翼轨平行或同心;

7、所述护轨组设置在所述侧股走行轨与所述第二翼轨之间,且与所述侧股走行轨平行设置。

8、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轨组包括第一护轨,所述第一护轨包括主防护段、第一引导过渡段和第二引导过渡段,所述第一引导过渡段、所述主防护段和所述第二引导过渡段依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所述第一护轨与所述侧股走行轨平行设置。

9、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护轨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和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10、其中,所述主防护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至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距离,其中,所述主防护段的长度为1000~2000mm。

11、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前,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12、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后,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13、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轨组还包括:

14、第二护轨;

15、所述第二护轨与所述侧股走行轨平行设置,且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护轨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16、其中,所述主防护段的长度大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长度,所述主防护段的长度为1000~1500mm。

17、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短心轨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前,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短心轨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18、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短心轨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后,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短心轨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19、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轨组的轮缘槽宽度为41.5~43mm。

20、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护轨组的顶面高出所述走行轨组的顶面10~15mm。

21、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2、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过上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当车轮通过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时,利用护轨组阻挡车轮向滑动端横向移动,使得车轮不会紧靠滑动端运行。能够避免车轮通过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时紧贴滑动端运行的情况出现,加大程度上缓解滑动端处的轮轨冲击作用,减缓短心轨和叉跟轨的磨损,提高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结构强度,减缓叉跟轨和短心轨磨损,延长使用寿命,提高结构稳定性和行车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轨组包括第一护轨,所述第一护轨包括主防护段、第一引导过渡段和第二引导过渡段,所述第一引导过渡段、所述主防护段和所述第二引导过渡段依次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所述第一护轨与所述侧股走行轨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护轨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和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的位置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前,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咽喉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后,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与所述可动心轨辙叉的滑动端区域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轨组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短心轨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前,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短心轨的第一端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所述短心轨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之后,且所述主防护段的第二端与所述短心轨的第二端在水平方向上相距50~1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轨组的轮缘槽宽度为41.5~43mm。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轨组的顶面高出所述走行轨组的顶面10~15mm。


技术总结
本公开实施例是关于一种带护轨结构的可动心轨辙叉。包括:翼轨组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翼轨和第二翼轨;长心轨设置在第一翼轨和第二翼轨之间,端部设置在第一翼轨的咽喉处;短心轨设置在第一翼轨和第二翼轨之间,固定连接在长心轨靠近第一翼轨的侧壁上;叉跟轨设置在第一翼轨和第二翼轨之间,固定连接在短心轨靠近第一翼轨的侧壁上;直股走行轨设置在第一翼轨的外侧且与短心轨平行,侧股走行轨设置在第二翼轨的外侧且与第一翼轨平行;护轨组设置在侧股走行轨与第二翼轨之间,且与侧股走行轨平行。本公开实施例能够避免车轮通过可动心轨辙叉滑动端时紧贴滑动端运行的情况出现,加大程度上缓解滑动端处的轮轨冲击作用,减缓短心轨和叉跟轨的磨损。

技术研发人员:张刚,施庆峰,李春强,刘强,胡曙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105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