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砂筒式临时支座装置

文档序号:33976286发布日期:2023-04-26 21:41阅读: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砂筒式临时支座装置

本技术涉及桥梁临时支护,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砂筒式临时支座装置。


背景技术:

1、在桥梁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技术和程序的需要,有时会在主梁施工过程中设置临时支座来放置主梁。湿接缝和接缝应力张拉完成后,采用特殊方法将主梁放置在固定支座上。而桥梁施工中的临时支座需要承受较大的荷载。因此,临时支座需要承受较大的载荷,具有良好的防滑性,并且易于拆卸。

2、传统的临时支座设计为使用硫磺砂浆支座。如专利文献cn202865751u公开了一种硫磺砂浆临时支座,它包括位于中间部位的硫磺砂浆夹层,硫磺砂浆夹层的底层和顶层为混凝土浇筑层,硫磺砂浆夹层内排布有加热管。支座需要电加热以熔化硫磺砂浆。然而硫磺加热熔化产生的烟雾对环境影响较大,存在火灾隐患。其方案对永久支座和梁底有很大的破坏作用,不能重复使用。嵌入式电阻线也容易出现后期电加热无法去除的问题。

3、因此,为了满足项目的安全、质量、经济和环境要求,如何提供一种质量可靠、安全、环保和经济的桥梁临时支座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质量可靠、安全、环保和经济的桥梁临时支座装置。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砂筒式临时支座装置,包括:

3、支座本体,所述支座本体顶部为敞口,内部具有容纳空间;

4、第一放置体,所述容纳空间底部放入所述第一放置体;

5、第二放置体,所述容纳空间底部顶部放入所述第二放置体;

6、填充介质,所述填充介质充满所述第一放置体和所述第二放置体之间,以及所述容纳空间其余空隙,其压实具有一定的承载力;

7、其中所述支座本体外壁上高于所述第一放置体高度位置具有多个放介质孔,所述放介质孔能够放掉至少介于所述第一放置体和所述第二放置体之间的填充介质,降低所述第二放置体的支撑高度。

8、进一步地,所述支座本体为底板大,上部容纳空间呈等截面的筒状结构。

9、进一步地,所述支座本体包括:

10、底板,所述底板为钢板;

11、筒体,所述钢板上部固定有筒体,所述筒体为方钢筒,所述方钢筒外壁上设置有一圈的所述放介质孔。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放置体和所述第二放置体均为强度等级c40以上的水泥混凝土制成的试验垫块,所述第一放置体为下垫块,所述第二放置体为上垫块。

13、进一步地,所述填充介质为干砂,与其对应的放介质孔为排砂孔。

14、进一步地,在桥梁施工阶段,所述第二放置体顶面应高于永久支座设计高程2-3cm。

15、进一步地,所述放介质孔为螺纹孔,并采用螺栓封堵。

16、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放置体和第二放置体之间可放出的填充介质,改变第二放置体的支撑高度,结构简单,质量可靠、安全、环保,能够快速安装和拆卸以及可重复使用,经济性好。可以保证墩顶临时存放阶段梁体的安全和稳定,也可以保证梁体的安装高程。

18、材料容易获得,制造工艺简单。



技术特征:

1.一种砂筒式临时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砂筒式临时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本体为底板大,上部容纳空间呈等截面的筒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砂筒式临时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本体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砂筒式临时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置体和所述第二放置体均为强度等级c40以上的水泥混凝土制成的试验垫块,所述第一放置体为下垫块(2),所述第二放置体为上垫块(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砂筒式临时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介质为干砂(6),与其对应的放介质孔为排砂孔(3)。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砂筒式临时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桥梁施工阶段,所述第二放置体顶面应高于永久支座设计高程2-3cm。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砂筒式临时支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介质孔为螺纹孔,并采用螺栓封堵。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砂筒式临时支座装置,包括支座本体,其顶部为敞口,内部具有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底部放入第一放置体;容纳空间底部顶部放入第二放置体;填充介质充满第一放置体和第二放置体之间,以及容纳空间其余空隙,其压实具有一定的承载力;支座本体外壁上高于第一放置体高度位置具有多个放介质孔,放介质孔能够放掉至少介于第一放置体和第二放置体之间的填充介质,降低第二放置体的支撑高度。通过第一放置体和第二放置体之间放出的填充介质,改变支撑高度,结构简单,质量可靠、安全、环保,快速安装和拆卸以及可重复使用,经济性好。可以保证墩顶临时存放阶段梁体的安全和稳定,也可以保证梁体的安装高程。材料容易获得,制造工艺简单。

技术研发人员:刘寒冰,苗强,刘明卓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吉林大学
技术研发日:20230105
技术公布日:2024/1/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