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边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419281发布日期:2024-03-25 19:07阅读:13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边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道路排水,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边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1、公路边排水,通常在路面的两侧铺设沿路方向的边沟,来将路面上的雨水或流水导走。

2、常规设计混凝土路面面层与边沟侧壁之间存在竖向的施工缝,实质为路面边缘与边沟侧壁之间的拼接缝,雨水及地表流水通过缝隙下渗,路基易被水浸泡,导致结构破坏失稳,路面坍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及安全隐患。根据多年现场施工经历,尤其在湿陷性黄土地区该种边沟形式常容易发生上述路面坍塌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边排水结构,防止雨水下渗。

2、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3、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边排水结构,包括与现浇砼路面相连的硬质边沟,所述边沟包括底壁、远离现浇砼路面的左侧壁和靠近现浇砼路面的右侧壁,所述底壁、左侧壁和右侧壁三者围成排水槽,所述右侧壁相对于左侧壁其高度较低,所述现浇砼路面的边缘上层向左加宽延伸覆盖右侧壁。

4、优选的,所述边沟为浆砌石边沟或现浇砼边沟。

5、优选的,所述右侧壁与左侧壁的高度差为100mm。

6、优选的,所述现浇砼路面的边缘侧面与右侧壁的内面平齐。

7、优选的,所述右侧壁的顶端面左低右高。

8、优选的,所述右侧壁的顶端面具有沿沟方向的凸起。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本实用新型为消除边沟与现浇砼路面之间的渗水通缝,防止雨水及地表流水通过缝隙下渗,将边沟靠路面的侧壁高度降低,将路面砼浇筑宽度增大,覆盖降低的边沟侧壁,消除边沟与现浇砼路面之间的竖向渗水缝隙,现浇砼路面上的雨水或流水直接流入边沟的排水槽中被导走,防止水下渗,达到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水毁病害问题的效果。



技术特征:

1.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边排水结构,包括与现浇砼路面相连的硬质边沟,所述边沟包括底壁、远离现浇砼路面的左侧壁和靠近现浇砼路面的右侧壁,所述底壁、左侧壁和右侧壁三者围成排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壁相对于左侧壁其高度较低,所述现浇砼路面的边缘上层向左加宽延伸覆盖右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边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沟为浆砌石边沟或现浇砼边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边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壁与左侧壁的高度差为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边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现浇砼路面的边缘侧面与右侧壁的内面平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边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壁的顶端面左低右高。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边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壁的顶端面具有沿沟方向的凸起。


技术总结
本技术属于道路排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公路边排水结构,包括与现浇砼路面相连的硬质边沟,边沟包括底壁、远离现浇砼路面的左侧壁和靠近现浇砼路面的右侧壁,底壁、左侧壁和右侧壁三者围成排水槽,右侧壁相对于左侧壁其高度较低,现浇砼路面的边缘上层向左加宽延伸覆盖右侧壁。本技术结构简单合理,现浇砼路面上的雨水或流水直接流入边沟的排水槽中被导走,不再经过现浇砼路面和右侧壁之间的竖向的接缝,防止水下渗,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路基水毁病害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王大伟,张堂军,王龙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大伟
技术研发日:20230602
技术公布日:2024/3/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