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接触式轨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66331发布日期:2024-05-20 11:56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接触式轨撑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铁路钢轨固定件,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接触式轨撑。


背景技术:

1、道岔转辙区域结构特殊,轮轨作用力复杂,在承受列车横向冲击时,经常出现钢轨横向位移大,结构不易保持的情况,提高道岔抗横向冲击能力是道岔结构优化的关键技术。

2、目前,在道岔转辙区域常采用增设轨撑支撑钢轨的方式来提高结构抗横向冲击能力。如图1至图3所示,1.道岔基本轨、2.轨撑本体、3.道岔尖轨、4、道岔铁垫板、5.轨撑固定系统、6.轨撑横向调整系统、7.轨下弹性垫层、8.板下弹性垫层、9.调高垫层、10.铁垫板锚固系统、a.钢轨轨头下颚、b.钢轨轨腰、c.钢轨轨肢上表面;其中,图1示意了轨撑与钢轨轨腰部分接触以及轨撑与钢轨轨肢上表面接触。图2示意了轨撑与钢轨轨头下颚接触以及轨撑与钢轨轨肢上表面接触。图3示意了轨撑与钢轨轨头下颚接触以及轨撑与钢轨轨肢上表面接触。既有轨撑结构通过轨撑工作面与钢轨轨头下颚、轨肢上表面接触,或轨撑工作面与钢轨轨头下颚、轨腰部分接触的方式支撑钢轨。长期使用中,因轨撑对钢轨的支撑能力有限,出现横向抗冲击力不足,致使钢轨横向位移过大,转辙器框架难以保持的情况。对此,现提出如下改进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新型接触式轨撑,采用对轨撑增加其与钢轨之间接触面积的方式,解决轨撑本体对钢轨的支撑能力有限,容易出现横向抗冲击能力不足,致使钢轨横向位移过大,转辙器框架难以保持的技术问题。

2、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接触式轨撑,具有轨撑本体,轨撑本体由一体成型的一个轨撑前撑板、一个轨撑后撑板、两个轨撑加强侧板和一个轨撑横向筋板组成;竖向设置的轨撑前撑板与轨撑后撑板之间通过轨撑横向筋板连为一体;轨撑前撑板与轨撑横向筋板之间设有前后对称且为三角形的轨撑加强侧板;轨撑本体工作面与钢轨上颚、轨腰、下颚同时接触。

3、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轨撑前撑板上颚、下颚部位分别倒棱角处理,倒棱角处理的斜度为15°~25°。

4、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轨撑本体用铸造碳钢或球墨铸铁铸造成型,或采用碳素结构钢组焊成型。

5、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轨撑前撑板厚度为15~25mm,轨撑前撑板外轮廓与钢轨上颚、轨腰、下颚轮廓一致。

6、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轨撑后撑板厚度为20~30mm;轨撑后撑板上部制有轨撑固定系统安装面;轨撑后撑板底部与道岔铁垫板接触。

7、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轨撑加强侧板厚度为15~20mm;轨撑加强侧板用于对轨撑前撑板和轨撑横向筋板结构加强。

8、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轨撑横向筋板厚度在15~20mm;轨撑横向筋板连接轨撑前撑板和轨撑后撑板,且轨撑横向筋板用于确保轨撑本体的整体结构能够有效传力。

9、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轨撑横向筋板设置有矩形槽,矩形槽用于安装轨撑固定系统和轨撑横向调整系统。

10、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

11、1、本实用新型轨撑本体确保其与钢轨轨头下颚、钢轨轨腰、钢轨轨肢上表面同时接触,增加轨撑与钢轨的接触面积,有效增大轨撑本体支撑能力,避免出现横向抗冲击力不足的问题,避免钢轨过大横向位移问题的出现,提高转辙器框架的保持力,从而增强道岔抗横向冲击能力,解决既有轨撑结构的不足之处,进一步保持转辙器框架,提高道岔结构稳定性。

12、2、本实用新型轨撑后撑板上部可以为轨撑固定系统提供安装面,轨撑后撑板底部与铁垫板接触,以确保轨撑固定系统有效发挥固定作用。

13、3、本实用新型轨撑加强侧板为轨撑前撑板和轨撑横向筋板进行结构加强,以提高轨撑抗横向力能力。

14、4、本实用新型轨撑横向筋板连接轨撑前撑板和轨撑后撑板,以确保轨撑整体结构有效进行传力;轨撑横向筋板设置有矩形槽,用于轨撑固定系统和轨撑横向调整系统安装。

15、5、本实用新型轨撑可直接替换既有轨撑,互换性高,不影响钢轨件、铁垫板、轨撑固定系统、垫板锚固系统、轨下、板下弹性垫层、垫板调高系统的安装;互换性高,可直接用于更换既有轨撑结构,不会影响其它零部件。

16、6、本实用新型为方便现场安装,在保持原设计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对轨撑前支撑板上、下额部位进行倒棱处理,棱角斜度控制在15°~25°,在确保在轨撑与钢轨轨头下颚、钢轨轨腰、钢轨轨肢上表面等同时接触,且不影响轨撑工作性能发挥,性能结构优良,同时方便现场安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接触式轨撑,具有轨撑本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轨撑本体(2)由一体成型的一个轨撑前撑板(11)、一个轨撑后撑板(12)、两个轨撑加强侧板(13)和一个轨撑横向筋板(14)组成;竖向设置的所述轨撑前撑板(11)与轨撑后撑板(12)之间通过轨撑横向筋板(14)连为一体;所述轨撑前撑板(11)与轨撑横向筋板(14)之间设有前后对称且为三角形的轨撑加强侧板(13);所述轨撑本体(2)工作面与钢轨上颚、轨腰、下颚同时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接触式轨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轨撑前撑板(11)上颚、下颚部位分别倒棱角处理(15),所述倒棱角处理(15)的斜度为15°~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接触式轨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轨撑本体(2)用铸造碳钢或球墨铸铁铸造成型,或采用碳素结构钢组焊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接触式轨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轨撑前撑板(11)厚度为15~25mm,所述轨撑前撑板(11)外轮廓与钢轨上颚、轨腰、下颚轮廓一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接触式轨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轨撑后撑板(12)厚度为20~30mm;所述轨撑后撑板(12)上部制有轨撑固定系统安装面;所述轨撑后撑板(12)底部与道岔铁垫板(4)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接触式轨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轨撑加强侧板(13)厚度为15~20mm;所述轨撑加强侧板(13)用于对轨撑前撑板(11)和轨撑横向筋板(14)结构加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新型接触式轨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轨撑横向筋板(14)厚度在15~20mm;所述轨撑横向筋板(14)连接轨撑前撑板(11)和轨撑后撑板(12),且所述轨撑横向筋板(14)用于确保轨撑本体(2)的整体结构能够有效传力。

8.根据权利要求1或7所述新型接触式轨撑,其特征在于:所述轨撑横向筋板(14)设置有矩形槽(1401),所述矩形槽(1401)用于安装轨撑固定系统(5)和轨撑横向调整系统(6)。


技术总结
提供一种新型接触式轨撑,具有轨撑本体,轨撑本体由一体成型的一个轨撑前撑板、一个轨撑后撑板、两个轨撑加强侧板和一个轨撑横向筋板组成;竖向设置的轨撑前撑板与轨撑后撑板之间通过轨撑横向筋板连为一体;轨撑前撑板与轨撑横向筋板之间设有前后对称且为三角形的轨撑加强侧板;轨撑本体工作面与钢轨上颚、轨腰、下颚同时接触。本技术有效增加轨撑与钢轨接触面积,有效增大支撑能力,提高转辙器框架保持力,增强道岔抗横向冲击能力,提高道岔结构稳定性;可直接替换既有轨撑,互换性高,不影响其它零部件的安装,适合推广普及。

技术研发人员:张刚,高尚君,李春强,袁宝军,张春雨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10
技术公布日:2024/5/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