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路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42030阅读:223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路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道路交通安全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可以折叠的路锥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路锥设在需要临时分隔车流,引导交通,指引车辆绕过危险路段,保护施工现场设施和人员等场所周围或其它适当地点。一般常用于城市路口车道、高速公路养护、交警执法、路政执法、酒店、小区、体育场所、危险地区、道路施工地段等,也可用于道路交通事故或车辆故障时快速设置于车辆现场后方,警示来车确保交通安全。传统路锥体积大,外形尺寸固定,不能折收,使用和携带不便,特别是锥体采用硬质材料,在车辆碰撞或碾压后破损率较高。尤其是轿车后备箱空间有限,不便于携带。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路锥装置,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使用和携带不便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
[0005]—种折叠路锥,包括箱体,箱盖,以及由硅胶或塑胶制成的可折叠伸缩锥体,锥体由循环交替设置的光滑壁身段、折叠槽和预折痕组成;根据需要在部分光滑壁身段外侧粘贴反光膜。锥体呈下大上小的中空结构,锥体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锥体顶部设置拉手,拉手为球状或环状结构,锥体底部与箱体紧密牢固连接。
[0006]箱体和箱盖通过铰链连接,在储运时箱盖扣合于箱体上,使用时箱盖翻转置于箱体下并与箱体共同构成路锥的底座。
[0007]箱体和箱盖的水平横剖面为多边形或圆形。
[000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0009]1、结构简单,锥体内部未设支撑,使用方便。
[0010]2、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单车携带。
[0011]3、在外力作用下(如碰撞、横风等)不易翻倒,由硅胶或塑胶制成的锥体在车辆碰撞甚至碾压后能恢复原来形状继续使用。
[0012]4、箱体箱盖通过铰链形成整体,避免遗失,使用时箱盖作为底座的一部分增加整体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3]图I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路锥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路锥的主视图。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路锥折叠后的剖视图。
[0016]如图所示:I、箱体,2、箱盖,3、锥体,4、光滑壁身段,5、折叠槽,6、预折痕,7、反光膜,8、拉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18]如图I图2图3所示,一种折叠路锥,它包括用硅胶或塑胶制成的可折叠伸缩锥体,锥体由循环交替设置的光滑壁身段、折叠槽和预折痕组成;锥体呈下大上小的中空结构,顶部设置球状或环状拉手。收折时按压球状或环状拉手使锥体的光滑壁身段沿预折痕和折叠槽折叠收缩,锥体折叠后完全置于箱体中,箱盖扣合于箱体上。使用时,将箱盖打开后翻转置于箱体下,箱盖和箱体共同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折叠路锥的底座,向上提拉手,使折叠收缩于箱体内的锥体完全伸长形成锥体。
[0019]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锥体由循环交替设置的光滑壁身段、折叠槽和预折痕组成,因此使用时可根据需要仅拉出一部分折叠体,使锥体的高度在保证警示安全的前提下根据需要灵活设置。根据需要在合适的光滑壁身段外侧粘贴反光膜。
[0020]如需增加警示效果,可在本实用新型锥体顶部的球状或环状拉手上加置LED灯,加置方法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0021]箱体与箱盖间扣合技术以及箱体和箱盖间连接的铰链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主权项】
1.一种折叠路锥,包括箱体(I),箱盖(2),可折叠伸缩的锥体(3),其特征在于:锥体(3)由可折叠材料制成,锥体(3)由数组光滑壁身段(4)、折叠槽(5)和预折痕(6)组成,光滑壁身段(4)、折叠槽(5)和预折痕(6)循环交替设置,根据需要选择在合适的光滑壁身段(4)外侧粘贴反光膜(7),锥体(3)呈下大上小的中空结构,锥体(3)顶部设置拉手(8)。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折叠路锥,其特征在于:锥体(3)的可折叠材料为硅胶或塑胶。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折叠路锥,其特征在于:锥体(3)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携带的折叠路锥,它包括箱体(1),箱盖(2),由硅胶或塑胶制成的可折叠伸缩的锥体(3),锥体(3)由数组循环交替设置的光滑壁身段(4)、折叠槽(5)和预折痕(6)组成,根据需要选择在合适的光滑壁身段(4)外侧粘贴反光膜(7),锥体(3)呈下大上小的中空结构,锥体(3)横截面为圆形或多边形,锥体(3)顶部设置拉手(8),拉手(8)为球状或环状结构。箱体(1)和箱盖(2)通过铰链连接,在储运时箱盖(2)扣合于箱体(1)上,使用时箱盖(2)翻转置于箱体(1)下并与箱体(1)共同构成路锥的底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折叠拉伸操作方便,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IPC分类】E01F9/654, E01F9/692, E01F9/619
【公开号】CN205152830
【申请号】CN201521020319
【发明人】袁泉, 袁松, 何民军
【申请人】袁松, 袁泉, 何民军
【公开日】2016年4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