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声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90953阅读:433来源:国知局
吸声帽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声帽,其包括设置有透声孔的外壳(1)、设置在外壳(1)内的消声组件(3)和支撑架(2),所述消声组件(3)设置在所述支撑架(2)上,所述支撑架(2)的一部分露出所述外壳(1),本实用新型的吸声帽,其通过在内部加设消声组件,增加和改变了噪声的传播和反射路径,有效地减弱了进入其内部的噪声,本吸声帽还通过不同部件之间的配合设计,尤其是外壳、消声组件和支撑架之间免用螺栓、铆钉及螺接等连接方式,避免了上述连接方式所引起的腐蚀及退化,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寿命和机械强度,易于拆装更换,增加了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专利说明】
吸声帽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噪声防护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架设于声屏障顶端的吸声帽。【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声屏障包括立柱和位于各立柱间的板状隔声元件,一般两根相邻的立柱间设置有数块隔声元件,根据各地的需求不同,立柱间的隔声元件的数目有所不同,由此形成的声屏障的高度不同。为进一步增强吸声效果,还可以在最上面的隔声元件上加设吸声帽, 现有的吸声帽一般包括外壳和支撑该外壳的支撑体,夕卜壳内未见设置有消声组件,因此此种吸声帽的消声效果非常有限。另外,由于内部支撑体和外壳之间采用了螺接或铆接等连接方式,寿命和机械强度受到影响,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无铆无螺的具备优良降噪效果的声屏障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用于声屏障顶端的吸声帽。
[000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吸声帽,其包括设置有透声孔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消声组件和支撑架,所述消声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的一部分露出所述外壳。
[000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尖劈式声屏障还可具有如下附属技术特征:所述支撑架包括安装台和位于所述安装台下侧的支腿,所述消声组件可拆卸式设置在所述安装台的上侧面上,所述支腿的一部分露出所述外壳。
[0006]所述安装台上沿纵向方向设置有至少一卡槽,所述消声组件嵌设在所述卡槽中。
[0007]所述消声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由互相交叉的弯折面和支撑面所形成的消声面,所述支撑面的下端部设置有与所述卡槽相配合的卡入结构。
[0008]所述消声面为两个或以上,相邻的所述消声组件之间留设有间隙。
[0009]所述弯折面的端部设置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折边。
[0010]至少所述一弯折面的端部与所述外壳的内侧面相接触。
[0011]所述支腿为两个,所述两支腿沿纵向方向平行分布,所述外壳的两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所述支腿的端部固定连接。
[0012]所述支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沿纵向方向延伸。
[0013]所述外壳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支脚,所述支脚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支腿相连接。
[0014]所述支脚的端部设置有容置槽,所述支腿的端部设置在该容置槽中。
[0015]所述两支腿之间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沿纵向方向延伸。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结构的吸声帽,其通过在内部加设消声组件,增加和改变了噪声的传播和反射路径,有效地减弱了进入其内部的噪声;本吸声帽还通过不同部件之间的配合设计,尤其是消声组件与支撑架之间采用配合连接,使消声组件有一定的活动自由度,进入外壳内部的噪声遇到消声组件的缓冲和反射面的来回反射作用,极大减弱了强度,直至能量完全消失;此外,外壳、消声组件和支撑架之间免用螺栓、铆钉及螺接等连接方式,避免了上述连接方式所引起的腐蚀及退化,提高了整体的结构寿命和机械强度,利用现有制备工艺即可实现产业化生产,易于拆装更换,增加了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吸声帽的整体结构示意图;[0〇18]图2为图1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中A部放大图;
[0020]图4为图2中B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吸声帽,其包括设置有透声孔的外壳1、设置在外壳1内的消声组件3和支撑架2,消声组件3设置在支撑架2上,支撑架2的一部分露出外壳1。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的横截面形状可为圆形、类圆形、扇形、山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透声孔设置在外壳1的朝向噪声侧的面上,作为其他选择,亦可在外壳1的背向噪声侧的面上设置透声孔。
[0022]作为一种选择,外壳1、消声组件3和支撑架2可为一体成型结构,材料可选自铝合金、塑料、钢板等具备一定硬度的材料,工艺可为挤出成型、弯折成型或注塑成型;作为另一种选择,消声组件3和支撑架2亦可为互相配合的分体式结构,具体地,支撑架2包括安装台 21和位于该安装台21下侧的支腿22,消声组件3可拆卸式设置在安装台21的上侧面上,支腿 22的一部分露出所述外壳1,作为一种选择,参照图4,安装台21的上侧面上沿纵向方向设置有至少一卡槽211,消声组件3嵌设在上述卡槽211中,消声组件3包括至少一个沿纵向方向延伸的由互相交叉的弯折面31和支撑面32所形成的消声面,支撑面32的下端部设置有与卡槽211相配合的卡入结构321,上述结构利用现有制备工艺即可实现产业化生产,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上述消声面可为一体成型结构,具体可采用挤出成型,材料可选择为铝合金或 PVC等,亦可为组合结构,具体地是弯折面31和支撑面32通过粘合或者其他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为提高吸声和隔声效果,消声面选择为两个或以上,如图1所示,消声面为4个,亦可选择为1个、2个、3个、5个或更多,各消声面沿纵向方向设置在安装台21上,为了提供足够容置和传播噪声的空间,相邻的消声面之间留设有间隙,该间隙可选择为〇.5cm?10cm之间,根据实际应用情况,该间隙可随之增大或缩小。
[0023]为增强消声面的机械强度,弯折面31的端部设置有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折边311。为增强外壳1的机械强度,防止外壳1在受到大风、暴雨等的冲击后变形、凹陷,至少一消声面的端部与外壳1的内侧面相接触,用于顶住外壳1,防止形变,为进一步增强外壳1机械强度, 所有消声面的端部均可顶住外壳1。
[0024]作为常规的结构选择,支腿22为两个,两支腿22沿纵向方向平行分布,支腿22上设置有安装孔,通过螺接或铆接的方式将吸声帽固定到声屏障的顶端,安装台21和支腿22可选择为一体成型结构,亦可通过焊接、铆接或其他固定方式将支腿22固定在安装台21的下侧面上。
[0025]为增强结构强度,外壳1的两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支腿22固定连接。具体地,在外壳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支脚11,各支脚11分别与对应侧的支腿22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选择为冲压、铆接等,作为进一步地选择,参照图3,支脚11的端部设置有通过弯折形成的容置槽111,支腿22的端部设置在该容置槽111中,为进一步增强结构强度,还可通过锚固、螺固或冲压等方式将支腿22的端部固定在容置槽111中,作为其他选择,支脚11和支腿22可选用其他凹凸配合或卡扣配合方式。为进一步增强吸声帽整体结构强度,两支腿22之间设置有加强板4,加强板4沿纵向方向延伸,加强板4和支撑架2可选择为一体成型,亦可为分体成型结构。
[0026]为进一步增强吸声效果,在外壳内部填充有吸声材料,吸声材料填充于两消声面之间,填充方式为全填充或部分填充。
[0027]以上所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较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的通常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主权项】
1.一种吸声帽,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设置有透声孔的外壳(1)、设置在外壳(1)内的消声 组件(3)和支撑架(2),所述消声组件(3)设置在所述支撑架(2)上,所述支撑架(2)的一部分 露出所述外壳(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声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2)包括安装台(21)和位于 所述安装台(21)下侧的支腿(22),所述消声组件(3)可拆卸式设置在所述安装台(21)的上 侧面上,所述支腿(22)的一部分露出所述外壳(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声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台(21)上沿纵向方向设置有至 少一卡槽(211),所述消声组件(3)嵌设在所述卡槽(211)中。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声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组件(3)包括至少一个沿纵向 方向延伸的由互相交叉的弯折面(31)和支撑面(32)所形成的消声面,所述支撑面(32)的下 端部设置有与所述卡槽(211)相配合的卡入结构(32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声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消声面为两个或以上,相邻的所述 消声组件(3)之间留设有间隙。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声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面(31)的端部设置有沿纵向方 向延伸的折边(31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吸声帽,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一弯折面(31)的端部与所述外 壳(1)的内侧面相接触。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声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22)为两个,所述两支腿(22) 沿纵向方向平行分布,所述外壳(1)的两端部分别与相应侧的所述支腿(22)的端部固定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声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腿(22)之间设置有加强板,所述 加强板沿纵向方向延伸。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声帽,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两端部分别设置有支脚 (11),所述支脚(11)分别与对应侧的所述支腿(22)相连接。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吸声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脚(11)的端部设置有容置槽 (111 ),所述支腿(22)的端部设置在该容置槽(111)中。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声帽,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支腿(22)之间设置有加强板 (4 ),所述加强板(4 )沿纵向方向延伸。
【文档编号】E01F8/00GK205576769SQ201620157728
【公开日】2016年9月14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日
【发明人】彭翰泽, 袁地保, 孔令环, 孙超, 孙超一
【申请人】上海中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