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8252阅读:893来源:国知局
滑轮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五金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滑轮结构。



背景技术:

窗或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可推拉的窗或门需要用到滑轮结构进行滑动。

为了窗或门的精确安装,有时需要对滑轮结构中的滑轮高度进行调节,目前所使用到的滑轮结构在调节其高度时,一般通过螺钉与滑轮结构的内壳点面接触实现,但是通过此种点面接触的方式调节不顺畅;且螺钉与滑轮结构的内壳点面接触的话,内壳受力较大,容易受压变形。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滑轮结构调节不顺畅及内壳容易受力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滑轮结构。

一种滑轮结构,包括:

外壳,设有容纳腔;

内壳,收容于所述容纳腔内并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

滑轮,转动设置于所述内壳内;

紧固件,穿设于所述外壳,所述紧固件穿过所述外壳的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内壳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内壳线面抵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滑轮结构,紧固件与内壳线面抵接,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滑轮结构,在调节滑轮结构中滑轮的高度时,紧固件与内壳的线面配合比较便于滑轮高度的调节;且紧固件与内壳线面抵接,增加了紧固件与内壳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滑轮结构的承重性能,内壳不易变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与所述紧固件抵接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紧固件抵接的抵接面,所述抵接部与所述内壳线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一端开设有抵接槽,所述抵接面位于所述抵接槽内,所述紧固件的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抵接槽的内壁抵接,所述抵接槽的形状与所述抵接部的形状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接槽的底部为曲面,所述紧固件的所述抵接部为曲面,所述紧固件的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抵接槽的曲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接槽的底部为部分圆柱面,所述紧固件的所述抵接部为半球形,所述紧固件的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抵接槽的部分圆柱面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接槽的底部的部分圆柱面的半径与所述紧固件的所述抵接部的半球形的半径相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抵接槽为设置于所述内壳端部的通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壳开设有所述抵接槽的一端相对所述紧固件倾斜设置于所述内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固件为紧固螺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轮结构还包括转动轴,所述内壳通过所述转动轴转动设置于所述外壳的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滑轮设置于所述内壳远离所述转动轴的一端,所述紧固件与所述内壳远离所述转动轴的一端抵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轮结构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轮结构中内壳与紧固件的配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轮结构中内壳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参见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滑轮结构,包括:

外壳10,设有容纳腔11;

内壳20,收容于容纳腔11内并与外壳10转动连接;

滑轮30,转动设置于内壳20内;

紧固件40,穿设于外壳10,紧固件40穿过外壳10的一端设有用于与内壳20抵接的抵接部41,抵接部41与内壳20线面抵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滑轮结构,紧固件40与内壳20线面抵接,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滑轮结构,在调节滑轮结构中滑轮30的高度时,紧固件40与内壳20的线面配合比较便于滑轮30高度的调节;且紧固件40与内壳20线面抵接,增加了紧固件40与内壳20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强了滑轮结构的承重性能,内壳不易变形。

进一步,内壳20与紧固件40抵接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紧固件40抵接的抵接面,抵接部41与内壳20线面抵接。由于内壳20相较于紧固件40具有较大的尺寸,则在内壳20便于开设抵接面,从而便于紧固件40与内壳20线面接触,相较于紧固件40与内壳20点面接触,内壳20有较大的受力面积,可减少内壳20的变形。

进一步,参见图2及图3,内壳20一端开设有抵接槽21,抵接面位于抵接槽21内,紧固件40的抵接部41与抵接槽21的内壁抵接,抵接槽21的形状与抵接部41的形状匹配。在内壳20与紧固件40抵接的一端设置有抵接槽21,紧固件40抵接抵接槽21的内壁,便于紧固件40与内壳20之间线面抵接;且便于紧固件40与内壳20之间的固定。

具体地,可设置抵接槽21的宽度与紧固件40的抵接部41的宽度相等。当紧固件40抵接抵接槽21时,其侧面可以与抵接槽21侧壁充分抵接,增加受力面积。

进一步,可设置上述抵接槽21的底部为曲面,紧固件40的抵接部41为曲面,紧固件40的抵接部41与抵接槽21的曲面抵接。由于紧固件40要穿设于外壳10,则紧固件40的抵接部41一般较紧固件40的其他部分尖锐或者圆滑,为了便于紧固件40与内壳20的充分接触,抵接槽21的底部可以为曲面,紧固件40的抵接部41为曲面,则抵接槽21与紧固件40的抵接处为弧形,可增加 紧固件40与抵接槽21的接触面积。

进一步,抵接槽21的底部为部分圆柱面,紧固件40的抵接部41为半球形,紧固件40的抵接部41与抵接槽21的部分圆柱面抵接。设置抵接槽21的底部为部分圆柱面,且紧固件40的抵接部41为半球形,更进一步增加紧固件40与抵接槽21的线面接触面积,且便于紧固件40相对于内壳20的移动。

具体地,抵接槽21的底部的部分圆柱面的半径与紧固件40的抵接部41的半球形的半径相应。进一步增加抵接部41与抵接槽21的线面抵接面积。

进一步,参见图3,抵接槽21为设置于内壳20端部的通槽。便于紧固件40沿抵接槽21滑动。

具体地,上述紧固件40为紧固螺钉。

进一步,内壳20开设有抵接槽21的一端相对于紧固件40倾斜设置于内壳20。此时,紧固件40与内壳20之间的夹角为锐角,紧固件40与内壳20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时,紧固件40可以给内壳20施加一个向上的力,便于滑轮30对外部工件的支撑。

进一步,滑轮结构还包括转动轴50,内壳20通过转动轴50转动设置于外壳10的容纳腔11内,滑轮30设置于内壳20远离转动轴50的一端,紧固件40与内壳20远离转动轴50的一端抵接。当需要调节滑轮30的高度时,拧松紧固件40,内壳20带动滑轮30相对于外壳10转动,当滑轮30达到一定高度时,紧固件40抵接抵接槽21,并与内壳20线面接触。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