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卸拉手的旋盖式窗执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02273发布日期:2022-01-15 05:04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卸拉手的旋盖式窗执手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执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卸拉手的旋盖式窗执手。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的窗执手,通常会设置有底座,拉手即设置在该底座上;而在底座朝向拉手设置的外侧,为了保持执手件的安装美观、整洁,通常会设置外盖,通过该外盖盖设在底座的外侧,以保持窗执手的美观,以及对底座及其上设置的紧固件的防护。
3.但是,现有技术上的这种结构形式,外盖与底座之间没有进一步的预固安装关系,外盖与底座之间通常为简单的套设设置,而外盖的预紧安装则需要通过拉手固定在底座上时,以连带实现对外盖的安装固定。这种结构形式下,使得当拉手未安装在底座上时,外盖的安装状态不能确保;而且,面对仅需拆卸底座的情况时,需先对拉手进行拆卸,以取下外盖后再对底座进行拆卸,操作十分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卸拉手的旋盖式窗执手,以实现对外盖的预固安装,确保拉手拆卸状态下外盖与底座之间的安装可靠性,同时便于对底座的拆卸操作,便于窗执手的拆装操作。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可卸拉手的旋盖式窗执手,包括底座和外盖,所述外盖可盖合设置在所述底座上,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外盖之间的预固组件,所述预固组件包括芯轴、设置在所述芯轴上的卡块、安装块以及第一弹性件;
7.所述底座与所述外盖上相对应地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芯轴的一端可顺次伸入所述外盖、底座上的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底座内部的紧固组件相连接;
8.所述卡块设置在所述芯轴上,且所述卡块的径宽大于所述芯轴的径宽;
9.所述安装块穿设在所述芯轴上并位于所述卡块与所述外盖之间,所述安装块靠近所述卡块的一端与所述卡块相顶抵,所述外盖与所述安装块之间为可相对滑动地设置;
10.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所述安装块,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所述外盖,且所述外盖朝向所述安装块滑动时为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
11.作为优选,所述卡块为卡箍件,所述芯轴上设置有供所述卡箍件嵌设的卡槽;或,所述卡块与所述芯轴为一体式结构成型。
12.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块的外周设置有第一环柱部,所述第一环柱部的径宽与所述底座上的安装孔的径宽相适配,所述底座套设在所述第一环柱部上。
13.作为优选,所述安装块的外周设置有第二环柱部,所述第一弹性件套设在所述第二环柱部外周。
14.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环柱部与所述第二环柱部之间形成有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底座设置有安装孔处的外侧端面相贴近设置;
15.所述外盖套设在所述第二环柱部上;或,所述底座上的安装孔的外沿设置有环形凸起,所述外盖套设在所述环形凸起上,所述第一弹性件部分套设在所述环形凸起的外周。
16.作为优选,还包括拉手,所述拉手上设置有供所述芯轴插入设置的插槽,所述插槽的槽口端设置有供所述安装块部分伸入设置的容置腔,且安装状态下时,所述拉手朝向所述外盖的末端与所述外盖之间存在间隙。
17.作为优选,所述底座背向所述外盖的一侧设置有供所述紧固组件装设的内腔,所述紧固组件包括第一环套和第二环套;
18.所述第一环套串设在所述芯轴上,所述第二环套串设在所述第一环套上,且所述第二环套的径宽与所述内腔的径宽相适配。
1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环套串设在所述芯轴上并与所述芯轴同步转动,所述第一环套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块相抵接,所述第一环套的另一端通过紧固件固定;
20.所述第二环套可相对滑动地套设在所述第一环套上,且所述第二环套的外周与所述内腔之间设置有滑槽滑轨结构,所述第一环套与所述第二环套接触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弧形凸起,所述第二环套上对应所述弧形凸起设置有弧形凹槽,所述第二环套与所述内腔的底壁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件。
21.作为优选,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一环套之间还设置有齿轮件,所述齿轮件串设在所述芯轴上并与所述芯轴同步转动,且所述齿轮件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紧固件、第一环套相紧贴设置。
22.作为优选,所述齿轮件的径宽与所述内腔的径宽相适配。
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4.本方案中在底座与外盖之间巧妙地设置有预固组件,并且预固组件由卡块、安装块以及第一弹性件组成,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同时,安装块可通过卡块和紧固组件以实现与底座之间的相对固定,而外盖与安装块之间则设置有第一弹性件,使得外盖的安装和预固不再需要拉手参与即可实现,确保拉手处于未安装状态下或松脱状态下时,外盖与底座之间的安装可靠性;并且当需要进行底座的安装或者拆卸时,无需再去对拉手进行拆卸,而可以通过拉动外盖以克服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并与底座之间形成空隙,此时再转动外盖即可使得底座与窗体(或门体)之间的紧固件露出,从而可实现方便快捷的拆装操作。完成后再转动外盖以盖合在底座上即可恢复美观及整洁,使用更为方便。
附图说明
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安装状态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实用新型芯轴处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29.图4为本实用新型芯轴与卡块另一实例下的结构示意图。
30.图5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块的结构示意图。
31.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环套和第二环套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32.其中:
33.1-底座,11-环形凸起,2-外盖;
34.3-预固组件,31-芯轴,32-卡块,33-安装块,331-第一环柱部,332-第二环柱部,333-第三环柱部,34-第一弹性件;
35.4-紧固组件,41-第一环套,411-弧形凸起,42-第二环套,421-凸块,422-弧形凹槽,43-第二弹性件,44-紧固件;
36.5-拉手,51-容置腔,6-齿轮件。
具体实施方式
37.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9.实施例1
40.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可卸拉手的旋盖式窗执手,包括底座1和外盖2,所述底座1的外周边沿处设置有扣合阶层,所述外盖2可盖合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且所述外盖2的末端设置在该扣合阶层内;本方案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1和所述外盖2之间的预固组件3,所述预固组件3包括芯轴31、设置在所述芯轴31上的卡块32、安装块33以及第一弹性件34。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芯轴31的截面呈多边形或椭圆形设置。
41.所述底座1与所述外盖2上相对应地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芯轴31的一端可顺次伸入所述外盖2、底座1上的所述安装孔并与所述底座1内部的紧固组件4相连接;所述卡块32设置在所述芯轴31上,且所述卡块32的径宽大于所述芯轴31的径宽。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中的所述卡块32设置为卡箍件,并在所述芯轴31上设置有供所述卡箍件嵌设的卡槽,所述卡箍件即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卡槽上,如图3所示;以提高所述卡块32与所述芯轴31之间的选配性;而在实际的应用中,亦可将所述卡块32与所述芯轴31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成型的结构形式,如图4所示。
42.所述安装块33穿设在所述芯轴31上并位于所述卡块32与所述外盖2之间,所述安装块33靠近所述卡块32的一端与所述卡块32相顶抵,所述外盖2与所述安装块33之间为可相对滑动地设置;所述第一弹性件34的一端抵接所述安装块33,所述第一弹性件34的另一端抵接所述外盖2,且所述外盖2朝向所述安装块33滑动时为压缩所述第一弹性件34。
4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安装块33的中部设置有过孔,该过孔的形状与所述芯轴31的截面形状相适配,并且所述安装块33的外周顺次设置有第一环柱部331、第二环柱部332以及第三环柱部333。其中,所述第一环柱部331的径宽与所述底座1上的安装孔的径宽
相适配,所述底座1即套设在所述第一环柱部331上,即所述第一环柱部331为夹设在所述芯轴31与所述底座1之间,以形成所述芯轴31与所述底座1之间的第一层相对摆动限位。
44.所述第一弹性件34则套设在所述第二环柱部332外周。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柱部331与所述第二环柱部332之间形成有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台阶面与所述底座1设置有安装孔处的外侧端面为相贴近设置;并且在所述底座1上的安装孔的外沿设置有环形凸起11,所述外盖2开设有安装孔处即套设在所述环形凸起11上,所述环形凸起11的径宽与所述第二环柱部332的径宽相适配,所述第一弹性件34的一端套设在所述环形凸起11的外周,以延伸至抵接所述外盖2。所述第二环柱部332与所述第三环柱部333之间形成有第二台阶面,所述第一弹性件34的另一端则顶抵设置在所述第二台阶面上。
45.而作为另一种可选的结构形式,亦可将所述外盖2直接套设在所述第二环柱部332上,此时无需再在所述底座1上设置所述环形凸起11,但需考虑到所述底座1与所述第一环柱部331之间的顶抵长度。
46.此外,本方案中还设置有拉手5,所述拉手5上设置有供所述芯轴31插入设置的插槽,并且在所述插槽的槽口端设置有供所述安装块33部分伸入设置的容置腔51,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所述容置腔51的径宽应设置为大于所述第三环柱部333的径宽或与所述第三环柱部333的径宽相适配,所述第一弹性件34的单侧截面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台阶的长度,以避免所述第一弹性件34与所述容置腔51之间产生摩擦而影响到所述第一弹性件34的使用性能;且安装状态下时,所述拉手5朝向所述外盖2的末端与所述外盖2之间存在间隙,以提供拉手5在安装状态下,所述外盖2在转动时所需的空间。
47.进一步地,所述底座1背向所述外盖2的一侧设置有供所述紧固组件4装设的内腔,本实施例中,所述紧固组件4包括第一环套41、第二环套42、第二弹性件43以及紧固件44。所述第一弹性件34、第二弹性件43均可设置为弹簧。
48.更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环套41的中部亦设置有与所述芯轴31的截面相适配的过孔,以确保两者之间的贴合配合,所述第一环套41即串设在所述芯轴31上并与所述芯轴31同步转动;所述第二环套42即串设在所述第一环套41上,并可相对所述第一环套41滑动,所述第二环套42的径宽与所述内腔的径宽相适配。使得所述第一环套41与所述第二环套42之间的配合设置,在所述芯轴31的径向可以形成第二层所述芯轴31相对所述底座1的摆动限位,避免窗执手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按压晃动。
49.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第一环套41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块33相抵接,所述第一环套41的另一端则通过紧固件44固定,以实现对所述第一环套41的预安装固定;所述第二环套42的外周与所述内腔之间设置有滑槽滑轨结构,所述滑槽滑轨结构包括若干凸出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套42外周的凸块421、以及设置在所述内腔上的滑槽,所述凸块421嵌入设置在该滑槽内。此外,所述第一环套41与所述第二环套42接触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弧形凸起411,所述弧形凸起411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一环套41的中心线朝向一致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二环套42上对应所述弧形凸起411设置有弧形凹槽422,所述第二弹性件43即设置在所述第二环套42与所述内腔的底壁之间。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所述弧形凸起411与所述弧形凹槽422的设置位置可以互换,此处不作赘述。
50.以使得当转动所述芯轴31以带动所述第一环套41作转动运动时,所述弧形凸起411作用在所述弧形凹槽422上以驱动所述第二环套42滑动而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43,以提
供一个张紧弹性力,从而供给使用者更好的转动手感;而在转动操作完成后,则可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43进行复位。
51.此外,在所述紧固件44与所述第一环套41之间还设置有齿轮件6,所述齿轮件6为设置在所述内腔的腔口处,通过齿轮件6与腔口处的顶抵接触以及紧固件44与所述卡块32之间的相对固定,以完成所述芯轴31的整体限位安装,所述齿轮件6的设置可便于本方案在拔叉式执手中的应用。具体地,所述齿轮件6串设在所述芯轴31上并与所述芯轴31同步转动,且所述齿轮件6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紧固件44、第一环套41相紧贴设置。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所述齿轮件6的径宽与所述内腔的腔口处的内壁径宽相适配,使得在所述芯轴31的径向上可以形成与所述底座1之间的第三层摆动限位。以进一步确保所述芯轴31在使用中的状态稳定,避免出现在拉手5上,尤其是在拉手5末端处进行按压时出现的晃动现象。
52.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1、外盖2以及拉手5的具体结构形式可参见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5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