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02760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楼逃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高层建筑发生意外事故时的高楼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居住和办公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使得人口居住和办公环境逐年密集。当出现火灾或其他险情时,对居住或工作在高层建筑的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常导致人员伤亡,特别是消防车、云梯接近不了的高层建筑,极易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专利号为02242891.7的实用新型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便携式高层建筑自控脱险救生器,该救生器包括壳体和装配于壳体内上部的绕线轮及用于控制绕线轮转速的制动机构,缠绕于绕线轮上吊索的一端固定于绕线轮上,其另一端穿出壳体上顶部并接有卡环,壳体的下部设有挂接安全带的吊孔。该救生器的制动机构包括采用手动操作控制的制动鼓、制动带、折角传动片、制动索、导线轮和制动手柄;该制动机构还可以采用手控油压制动器。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着逃生者在下降过程中发生突发情况时,需手动握紧制动手柄,方可实现制动,当逃生者体重较大或膂力较弱时,载人吊挂装置不能实现短距离制动,容易产生危险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逃生者在下降过程中能够轻松实现短距离紧急制动或下降的高楼逃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是高楼逃生装置包括外壳4、装配于外壳4内的绕线轮6、控制绕线轮6转动的制动机构,吊索9的一端固定于绕线轮6表面,其另一端延伸至外壳4外部,外壳4的上设有挂接吊挂机构的接口器;制动机构包括转动配合于外壳4内侧壁的棘轮状绕线轮8,由制动手柄3控制、与棘轮状绕线轮8适配的棘爪1,吊索9的引出端绕过棘轮状绕线轮8延伸至外壳4外部。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设计是制动机构中的棘爪1后部与外壳4内侧壁之间设有拉簧2,棘爪1末端通过连杆20连接制动手柄3。
绕线轮6轮轴上还设有调速刹车机构,该机构包括控制手柄7,由控制手柄7经过连杆机构控制刹车器。
刹车器包括与连杆机构的从动端配合的凸轮10,对称顶压设置于凸轮10两侧的半圆形刹车蹄14,以及设于刹车蹄14外周的刹车蹄片。
外壳4整体呈棱柱状,在绕线轮6轮轴一端插装键配合有摇柄12。
挂接吊挂器的接口器为前端凸出于外壳4表面、且末端设有弹簧15的支撑杆16,支撑杆16与外壳4采用轨道或滑槽式滑动配合,支撑杆16尾部以及轨道或滑槽出口处设有适配的限位凸台或凸沿,支撑杆16的前端开设有连接吊挂机构的孔或槽。
外壳4表面设有折叠底脚5。
位于绕线轮6两侧的外壳4内为储藏腔13,该储藏腔13通过外壳4表面的开口(11)与外界连通。
它还包括一支撑装置,该装置由立柱18组配的支架和架设于立柱18顶端的吊挂横杠17组成,吊挂横杠17的外端与绕线轮6的吊索9适配连接,吊挂横杠17的内端设有限位杆19。
立柱18底端之间连接有固定链21。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工作的本实用新型在非工作状态下,立柱18底端架设于外壳4表面并与其凹凸配合,立柱18顶端与吊挂横杠17中部的轴套活球配合,吊挂机构和摇柄12可置于外壳4的储藏腔13内,沿立柱18和吊挂横杠17的径向方向设有衣帽钩,打开外壳4侧壁的折叠底脚5即可组装成衣帽架;在工作状态下,将立柱18底端卡装于窗口下部,调整立柱18,使其向窗外倾斜,吊挂横杠17末端的限位杆19与窗口上边缘内侧卡紧,将逃生装置的吊索9的引出端与吊挂横杠17前端连接紧固,将吊挂装置的上端与外壳4表面的接口器连接固定,逃生者置于吊挂装置内握紧制动手柄3,棘爪1与棘轮状绕线轮8脱开,即可实现逃生装置的下降,下降途中发生突发情况时需要制动时,松开制动手柄3,棘爪1阻止棘轮状绕线轮8转动,从而实现逃生装置途中急停;若需要实现降低下降速度或慢刹功能,则逃生者在握紧制动手柄3的同时,另一只手操控控制手柄7,凸轮10在控制手柄7带动的连杆机构的作用下转动,推动刹车蹄14外扩,刹车蹄14表面的刹车蹄片与绕线轮6的轮轴产生摩擦,即可实现上述功能。当需要有多人需要逃生,将逃生装置倒装,即将吊挂装置的上端连接吊索9引出端,将绳索的一端与吊挂横框17固定,将绳索的另一端固定于外壳4表面的开口11,将摇柄12与绕线轮6轮轴插装固定,即可由操作者操纵制动、控制手柄3、7,使逃生者依次进行逃生,待逃生者降落至地面后,转动摇柄12,将吊挂装置提升回位,供下一逃生者使用。
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合理,使用者能够轻松实现在下降中发生紧急情况时装置的急停,可适用于不同体重和膂力大小的使用者,制动性能可靠,调速刹车机构的采用,使下降过程中减慢下降速度和慢停易于实现,安装方式灵活,可供一人或多人依次快速逃生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有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储藏腔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向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非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立柱与吊挂横杠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图6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如图示,其中包括外壳4、装配于外壳4内的绕线轮6、控制绕线轮6转动的制动机构,吊索9的一端固定于绕线轮6表面,其另一端延伸至外壳4外部,外壳4的上设有挂接吊挂机构的接口器;制动机构包括转动配合于外壳4内侧壁的棘轮状绕线轮8,由制动手柄3控制、与棘轮状绕线轮8适配的棘爪1,吊索9的引出端绕过棘轮状绕线轮8延伸至外壳4外部,外壳4整体呈正三棱柱状。
制动机构中的棘爪1后部与外壳4内侧壁之间设有拉簧2,棘爪1末端通过连杆20连接制动手柄3。
所述的绕线轮6轮轴上还设有调速刹车机构,该机构包括控制手柄7,由控制手柄7经过连杆机构控制刹车器。刹车器包括与连杆机构的从动端配合的凸轮10,对称顶压设置于凸轮10两侧的半圆形刹车蹄14,以及设于刹车蹄14外周、且与绕线轮6轮轴固配的刹车蹄片。
在绕线轮6轮轴一端插装键配合有摇柄12。
挂接吊挂器的接口器为前端凸出于外壳4表面、且末端设有弹簧15的支撑杆16,支撑杆16与外壳4采用轨道或滑槽式滑动配合,支撑杆16尾部以及轨道或滑槽出口处设有适配的限位凸台或凸沿,支撑杆16的前端开设有连接吊挂机构的孔或槽。
外壳4表面等角度分布设有折叠底脚5。
位于绕线轮6两侧的外壳4内为储藏腔13,该储藏腔13通过外壳4表面的开口11与外界连通。
还包括一支撑装置,该装置由立柱18组配的支架和架设于立柱18顶端的吊挂横杠17组成,吊挂横杠17的外端与绕线轮6的吊索9适配连接,吊挂横杠17的内端设有限位杆19。
立柱18底端之间连接有固定链21。
其余结构和工作原理如前述。
权利要求1.高楼逃生装置,包括外壳(4)、装配于外壳(4)内的绕线轮(6)、控制绕线轮(6)转动的制动机构,吊索(9)的一端固定于绕线轮(6)表面,其另一端延伸至外壳(4)外部,外壳(4)的上设有挂接吊挂机构的接口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动机构包括转动配合于外壳(4)内侧壁的棘轮状绕线轮(8),由制动手柄(3)控制、与棘轮状绕线轮(8)适配的棘爪(1),吊索(9)的引出端绕过棘轮状绕线轮(8)延伸至外壳(4)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制动机构中的棘爪(1)后部与外壳(4)内侧壁之间设有拉簧(2),棘爪(1)末端通过连杆(20)连接制动手柄(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绕线轮(6)轮轴上还设有调速刹车机构,该机构包括控制手柄(7),由控制手柄(7)经过连杆机构控制刹车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刹车器包括与连杆机构的从动端配合的凸轮(10),对称顶压设置于凸轮(10)两侧的半圆形刹车蹄(14),以及设于刹车蹄(14)外周的刹车蹄片。
5.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4)整体呈棱柱状,在绕线轮(6)轮轴一端插装键配合有摇柄(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挂接吊挂器的接口器为前端凸出于外壳(4)表面、且末端设有弹簧(15)的支撑杆(16),支撑杆(16)与外壳(4)采用轨道或滑槽式滑动配合,支撑杆(16)尾部以及轨道或滑槽出口处设有适配的限位凸台或凸沿,支撑杆(16)的前端开设有连接吊挂机构的孔或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壳(4)表面设有折叠底脚(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位于绕线轮(6)两侧的外壳(4)内为储藏腔(13),该储藏腔(13)通过外壳(4)表面的开口(11)与外界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2、3、4、6、7或8所述的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支撑装置,该装置由立柱(18)组配的支架和架设于立柱(18)顶端的吊挂横杠(17)组成,吊挂横杠(17)的外端与绕线轮(6)的吊索(9)适配连接,吊挂横杠(17)的内端设有限位杆(19)。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高楼逃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18)底端之间连接有固定链(21)。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高层建筑发生意外事故时的高楼逃生装置。包括外壳、装配于外壳内的绕线轮及控制其转动的制动机构,吊索一端固定于绕线轮表面,其另一端延伸至外壳外部,外壳的上设有挂接吊挂机构的接口器;制动机构包括转动配合于外壳内侧壁的棘轮状绕线轮,由制动手柄控制、与棘轮状绕线轮适配的棘爪,吊索的引出端绕过棘轮状绕线轮延伸至外壳外部。它解决了体重较大或膂力较弱的逃生者在下降过程中发生突发情况时,载人吊挂装置不能实现短距离制动,容易产生危险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能够轻松实现在下降中装置的急停,可适用于不同体重和膂力大小的使用者,制动性能可靠,下降过程中减速和慢停易于实现,安装方式灵活的优点。
文档编号A62B1/18GK2894735SQ20062002394
公开日2007年5月2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3日
发明者郭小东 申请人:郭小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