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旋转型室内消火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消火栓,特别是一种旋转型室内消火栓。
背景技术:
消火栓是向火场供水的消防设施,消火栓分为室内消火栓和室外消火栓,室内消火栓是带有阀门的接口,为工厂、仓库、高层建筑、公共建筑及船舶等室内固定消防设施,通常安装在消火栓箱内,与消防水带和水枪等器材配套使用。随着建筑材料及施工工艺的改进,现代建筑墙体越来越薄,老式室内消火栓箱无法满足实际建筑墙体的需要,旋转消火栓应用越来越多。旋转消火栓是栓体可相对于与进水管路连接的底座水平360 旋转的室内消火栓,它具有栓体与底座相对旋转的特点,因而可以在超薄箱体内安装,使得箱体减薄成为可能。当消火栓不使用时,可将栓体出水口旋转至与墙体平行状态,即可关闭箱门;在使用时,将栓体出水口旋出与墙体垂直,即可接驳水带,便于操作。现有的旋转室内消火栓的旋转密封部位大多处于高压水的挤迫状态,在此情形下极易促使密封圈疲劳和老化,一旦密封圈失效,定会引起泄漏;且旋转装置中一般都会装配滚珠,并涂有润滑脂,但若滚珠的防锈蚀措施不得当,也会因潮湿环境影响导致滚珠锈蚀,导致旋转时出现间隔、卡死等现象;涂有的润滑脂在空气中受到氧化后,会产生“蜡化”现象,即润滑脂产生固化,也会阻碍旋转消火栓的旋转;在连接消防水带时,需要将栓体出水接口旋转出来,由于旋转密封部位一般和阀盖、阀座连接在一起,在进行旋转密封部位时,阀座也连同栓体一起旋转,需一手固定阀盖和手轮,一手旋转密封部位才能将栓体出水接口旋转出来,给使用造成了麻烦,同时阀座与固定的底座产生相对运动会对阀瓣的密封面产生滑动摩擦,可能对密封面会产生破坏,影响消火栓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旋转室内消火栓的旋转密封部位易腐蚀、易漏水、消火栓使用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旋转型室内消火栓,该旋转型室内消火栓旋转密封部位与水隔离、不易腐蚀,阀体旋转不会对密封面造成破坏、密封良好,且手轮不随着阀体的旋转而旋转,使用方便。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旋转型室内消火栓,包括底座、阀盖、阀体、阀杆、阀瓣,所述底座设有底座进水口,所述底座进水口内侧设有阀座,所述阀杆一端连接所述手轮,阀杆另一端穿过所述阀盖并连接所述阀瓣,所述阀瓣与所述阀座相互连接,所述阀体设有消防水带接口,所述底座设有底座伸入端,且所述底座伸入端与所述阀盖相互连接,所述阀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伸入端外侧并可绕所述底座伸入端旋转。[0007]优选地,所述阀体与所述底座伸入端连接处的上下位置分别设有至少一个O型密封圈一,且所述阀体与所述底座伸入端连接处还填充有黄油脂层。由于阀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伸入端外侧,在消火栓不用时,阀体与底座之间的连接处不会有高压水的挤迫,在阀体与底座伸入端连接处的上下位置分别设有至少一个O型密封圈一,比如上下位置各设置两个O型密封圈一,并同时设置黄油脂层充当润滑剂,即使消火栓很久不使用,也不会造成像滚珠容易产生的锈蚀、卡死的现象。优选地,所述底座进水口内侧设有环形状凸缘,所述阀座设于所述凸缘上。优选地,所述底座与所述凸缘采用一体成型结构。优选地,所述阀座和所述阀瓣之间设有防水密封垫,所述防水密封垫通过压垫螺母连接在所述阀瓣上。在底座进水口内侧设有环形状凸缘,并将阀座设于所述凸缘上,阀杆可以更紧密的与底座连接,同时阀座和所述阀瓣之间设有防水密封垫,增强了消火栓的密封性和防水性,对阀体与底座之间的旋转连接处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优选地,所述阀盖与所述底座伸入端连接处设有O型密封圈二,且所述阀盖与所述底座伸入端连接处填充有黄油脂层。优选地,所述阀杆与所述阀盖通过阀杆螺母相互连接,且所述阀杆与所述阀盖连接处设有O型密封圈三,所述阀杆与所述阀盖连接处填充有黄油脂层。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旋转型室内消火栓由于阀体连接在底座伸入端外侧,其旋转连接处与水相互隔离,且设有O型密封圈一以及黄油脂层,旋转连接处不易腐蚀,也不易漏水;阀体在进行旋转时,手轮不随着阀体一起旋转,使用比较方便,同时阀体旋转,手轮连接的阀瓣不绕底座旋转,则也不会对相应密封面造成破坏,增强了密封效果,提高了消火栓使用寿命。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旋转型室内消火栓结构剖视图。图中标记:1、底座,101、底座伸入端,102、凸缘,103、底座进水口,2、阀体,3、手轮,4、阀杆,5、阀盖,6、消防水带接口,701、O型密封圈一,702、O型密封圈二,703、O型密封圈三,8、阀座,
9、压垫螺母,10、防水密封垫,11、阀瓣,12、阀杆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一种旋转型室内消火栓,包括底座1、阀盖5、阀体2、阀杆4、阀瓣11,其中底座I设有底座进水口 103,底座进水口 103内侧设有阀座8,阀杆4 一端连接手轮3,阀杆4另一端穿过阀盖5并连接阀瓣11,阀瓣11与阀座8相互连接,阀体2设有消防水带接口 6,底座I设有底座伸入端101,且其底座伸入端101与阀盖5相互连接,阀体2设置于所述底座伸入端101外侧并可绕所述底座伸入端101旋转。由于阀体2设置于所述底座伸入端101外侧,在消火栓不用时,阀体2与底座I之间的连接处不会有高压水的挤迫,在阀体2与底座伸入端101连接处的上下位置分别设有至少一个O型密封圈一 701,比如上下位置各设置两个O型密封圈一 701,并同时设置黄油脂层充当润滑剂,即使消火栓很久不使用,也不会造成像滚珠容易产生的锈蚀、卡死的现象。本实用新型中,底座进水口 103内侧还设有环形状凸缘102,阀座8设于所述凸缘102上。阀杆4可以更紧密的与底座I连接,同时阀座8和阀瓣11之间设有防水密封垫10,防水密封垫10通过压垫螺母9连接在阀瓣11上,增强了消火栓的密封性和防水性,对阀体2与底座I之间的旋转连接处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为了增强凸缘102的可靠性,将底座I与所述凸缘102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另外,在阀盖5与底座伸入端101连接处设有O型密封圈二 702以及黄油脂层,阀杆4与阀盖5通过阀杆螺母12相互连接,且阀杆4与阀盖5连接处设有O型密封圈三703以及黄油脂层,进一步提高了在消火栓使用时,水进入底座1、阀盖5、阀体2形成的水腔的密封性。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旋转型室内消火栓由于阀体2连接在底座伸入端101外侧,旋转连接处不易腐蚀,也不易漏水;阀体2在进行旋转时,手轮3连接的阀瓣11不会绕底座I旋转,使用比较方便,同时不会对底座进水口 103处相应密封面造成破坏,密封效果较好,提高了消火栓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旋转型室内消火栓,包括底座(I)、阀盖(5)、阀体⑵、阀杆(4)、阀瓣(11),所述底座(I)设有底座进水口(103),所述底座进水口(103)内侧设有阀座(8),所述阀杆(4)一端连接所述手轮⑶,阀杆⑷另一端穿过所述阀盖(5)并连接所述阀瓣(11),所述阀瓣(11)与所述阀座(8)相互连接,所述阀体(2)设有消防水带接口 ¢),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设有底座伸入端(101),且所述底座伸入端(101)与所述阀盖(5)连接,所述阀体(2)设置于所述底座伸入端(101)外侧并可绕所述底座伸入端(101)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型室内消火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2)与所述底座伸入端(101)连接处的上下位置分别设有至少一个O型密封圈一(701),且所述阀体(2)与所述底座伸入端(101)连接处还填充有黄油脂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型室内消火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进水口(103)内侧设有环形状凸缘(102),所述阀座(8)设于所述凸缘(10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旋转型室内消火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与所述凸缘(102)采用一体成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一种旋转型室内消火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座(8)和所述阀瓣(11)之间设有防水密封垫(10),所述防水密封垫(10)通过压垫螺母(9)连接在所述阀瓣(11)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型室内消火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5)与所述底座伸入端(101)连接处设有O型密封圈二(702),所述阀盖(5)与所述底座伸入端(101)连接处填充有黄油脂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转型室内消火栓,其特征在于,所述阀杆(4)与所述阀盖(5)通过 阀杆螺母(12)相互连接,且所述阀杆(4)与所述阀盖(5)连接处设有O型密封圈三(703),所述阀杆(4)与所述阀盖(5)连接处填充有黄油脂层。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转型室内消火栓,包括底座、阀盖、阀体、阀杆、阀瓣,其中底座设有底座进水口,底座进水口内侧设有阀座,阀杆一端连接手轮,阀杆另一端穿过阀盖并连接阀瓣,阀瓣与阀座相互连接,阀体设有消防水带接口,底座设有底座伸入端,且其底座伸入端与阀盖相互连接,阀体设置于所述底座伸入端外侧并可绕所述底座伸入端旋转。该旋转型室内消火栓由于阀体连接在底座伸入端外侧,旋转连接处不易腐蚀,也不易漏水;阀体在进行旋转时,手轮连接的阀瓣不会绕底座旋转,使用比较方便,同时不会对底座进水口处相应密封面造成破坏,密封效果较好,提高了消火栓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A62C35/20GK202983014SQ20122069429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4日
发明者何彦灵, 石安勇, 丁吉, 吴克松 申请人:萃联(中国)消防设备制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