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对象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51042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光学对象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光学对象结构,是指具有防止紫外线及炫光照射功能的光学对象结构,该光学对象结构相互组固一体,包括:第一镜片膜层、第二镜片膜层、偏光膜层以及支撑底材,其中该偏光膜层的一侧以胶合方式组接于该支撑底材的一侧,该支撑底材的另一侧在胶合之前施以糙化处理,再以胶合方式组接于第一镜片膜层,而该偏光膜层另一侧以灌注方式组接于第二镜片膜层的一侧,这样,借该支撑底材在胶合前的糙化处理,使膜层间的粘固性更为紧实,因而不会受裁形与修边的工序影响而造成剥离分层的现象。
【专利说明】光学对象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光学对象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偏光膜层与镜片膜层之间密合性佳,不会有剥离分层现象发生的光学对象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具有偏光膜层的光学对象能够提供防止紫外线及炫光照射的功能,此类光学对象的结构大体上包括:第一镜片膜层与第二镜片膜层,以及设于该第一、第二镜片膜层之间的偏光膜层,其中该偏光膜层采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简称P.V.A.)材质,随着第一、第二镜片膜层采用材料的不同,与该偏光膜层的结合方式则不同,请参阅图1至图5,其中如图1所示的光学对象60,该第一镜片膜层601采用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简称PC)或尼龙,支撑底材604采用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简称PC)或尼龙,第二镜片膜层602采用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riacetate Cellulose Film,简称TAC)或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简称PC)或尼龙,组固时,将该支撑底材604、第二镜片膜层602与该偏光膜层603先贴合,再借射出成型与该第一镜片膜层601 —体结合。如图2所示的光学对象61,该第一镜片膜层611与第二镜片膜层612皆采用聚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PMMA),组固时,将该偏光膜层613置于该第一、二镜片膜层611,612间,以灌注将该三层结合一体。如图3所示的光学对象62,该第一镜片膜层621采用聚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 PMMA)或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简称 PC)或尼龙,第二镜片膜层622采用聚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PMMA)或环氧树脂(Epoxy)或聚氨基甲酸酯(Polyurethane,简称PU),组固时,将该偏光膜层623置于该第二镜片膜层622 —侧,以灌注先结合一体,再胶合将该第一镜片膜层621粘合一体。如图4所示的光学对象63,该第一镜片膜层631与第二镜片膜层632皆米用玻璃,借胶合剂将该偏光膜层633等三层粘合一体。如图5所不的光学对象64,该第一镜片膜层641米用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或尼龙,第二镜片膜层642采用聚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PMMA)或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riacetate Cellulose Film,简称TAC)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PC)或尼龙,组固时,借胶合剂将该偏光膜层643等三层粘合一体。
[0003]前述现有的光学对象不论采用那一种材质及配合的结合型式,皆会有剥离分层的现象,详言之,此类光学对象由于必须进行裁形与修边的工序,因此光学对象的终端产品的边缘皆会受加热与振动的影响,致使任何二层间在边缘处通常较会发生剥离分层,因而,前述现有光学对象以胶合后再一体成型的方式,除膜层之间表面极性因素密合性不佳外,一旦经过裁形与修边的工序后,一体结合的密合性遭破坏,加工过程中的加热与振动将使胶合的偏光膜层在边缘处产生剥离分层。同样的,以灌注或是粘合的方式经过裁形与修边的工序后,密合性遭破坏剥离分层现象即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对象结构,其具有偏光效果,该光学对象的偏光膜层与镜片膜层间经特殊处理后胶合,能够使得膜层相互间的密合性佳,不会受裁形与修边的工序影响而造成剥离分层现象。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学对象结构,其包括:
[0006]第一镜片膜层;
[0007]支撑底材,其一侧经糙化处理组设于该第一镜片膜层一侧;
[0008]偏光膜层,采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简称P.V.A.)材质,组固于相对该第一镜片膜层的支撑底材的另一侧;以及
[0009]第二镜片膜层,组固于相对该支撑底材的偏光膜层的另一侧。
[0010]该支撑底材采用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riacetate Cellulose Film,简称TAC)或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简称PC)或尼龙。
[0011]该第一镜片膜层为聚碳酸(Poly Carbonate,简称PC)或聚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PMMA)或尼龙;而该第二镜片膜层为环氧树脂(Epoxy)或聚氨基甲酸酯(Polyurethane,简称PU)或聚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PMMA),组固时,先将该偏光膜层与支撑底材胶合后,将该第一镜片膜层与该支撑底材粘固,再以灌注方式组接于该第二镜片膜层的一侧。
[0012]该第一镜片膜层与该支撑底材粘固采用UV胶或热固胶等。
[0013]该糙化处理可以采用物理方式如:电浆表面处理、电晕处理、干式转印蚀刻或超短波UV改质等。
[00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光学对象结构的偏光膜层与镜片膜层间经特殊处理后胶合,能够使得膜层相互间的密合性佳,不会受裁形与修边的工序影响而造成剥离分层现象。
[0015]为了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以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0017]附图中,
[0018]图1至图5为现有光学对象结构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实用新型光学对象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请参阅图6,为本实用新型光学对象结构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光学对象结构I包括:第一镜片膜层2与第二镜片膜层3及设于该第一、第二镜片膜层2,3之间的偏光膜层4,以及设于该第一镜片膜层2与偏光膜层4之间的支撑底材5,其中该第一镜片膜层2可米用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简称 PC)或聚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 PMMA)或尼龙;而该第二镜片膜层3可采用环氧树脂(Epoxy)或聚氨基甲酸酯(Polyurethane,简称PU)或聚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PMMA),该偏光膜层4采用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简称P.V.Α.)。该支撑底材5采用三醋酸纤维素薄膜(TriacetateCellulose Film,简称TAC)或聚碳酸酯(Poly Carbonate,简称PC)或尼龙,经糙化处理如:电浆表面处理、电晕处理、干式转印蚀刻或超短波UV改质等,使得膜层相互接合的表面具有更高的附着性,组固时,该偏光膜层4的一侧采用UV胶或热固胶等胶合方式组接于支撑底材5的一侧,然后,再将该支撑底材5的另一侧同样以UV胶或热固胶等胶合方式,组接于第一镜片膜层2,再将该偏光膜层4另一侧以灌注方式组接于第二镜片膜层3的一侧,即可组固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本实用新型借该支撑底材5在胶合之前为了增加膜层间的粘固性使密合更为紧实,施以糙化处理,因而不会受裁形与修边的工序影响而造成剥离分层的现象。
[0021]这样,本实用新型光学对象借由上述各结构的组合,能够借经糙化处理的支撑底材5提供接合的表面具有更高的附着性,整体结构组固后具有较佳的密合性,加工过程中的加热与振动及裁形与修边不会在胶合的偏光膜层边缘处产生剥离分层,因而能够确保较长的使用寿命。
[0022]以上所述,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作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对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镜片膜层; 支撑底材,其一侧经糙化处理组设于该第一镜片膜层一侧; 偏光膜层,采用聚乙烯醇材质,组固于相对该第一镜片膜层的支撑底材的另一侧;以及 第二镜片膜层,组固于相对该支撑底材的偏光膜层的另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对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支撑底材采用三醋酸纤维素薄膜、聚碳酸酯或尼龙。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对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镜片膜层为聚碳酸、聚酸甲酯或尼龙;而该第二镜片膜层为环氧树脂、聚氨基甲酸酯或聚酸甲酯,组固时,先将该偏光膜层与支撑底材胶合后,将该第一镜片膜层与该支撑底材粘固,再以灌注方式组接于该第二镜片膜层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对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镜片膜层与该支撑底材粘固采用UV胶或热固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对象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糙化处理采用电浆表面处理、电晕处理、干式转印蚀刻或超短波UV改质。
【文档编号】B32B27/08GK203720384SQ201320817756
【公开日】2014年7月1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2日
【发明者】刘家宏 申请人:轩鸿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