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静电聚酯单丝以及含有该聚酯单丝的输送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94080阅读:537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静电聚酯单丝以及含有该聚酯单丝的输送带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输送带制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抗静电聚酯单丝以及含有该聚酯单丝的输送带。



背景技术:

在输送带制造领域,轻型输送带主要由纤维织物芯与弹性体涂层复合组成,输送带具有纵向可弯曲性和横向稳定性,同时,还要求输送带具有相当的抗静电性、覆层粘合牢固性以及必须的拉伸强度等等。

然而,目前市场上现有的输送带由于多采用聚酯单丝与聚酯长纤、聚酯短纤作为织物用纤维,并采用PVC、TPU、PE等作为覆盖涂层,其复合材料的贴合牢度、抗静电性等会受到较大的制约,而通常解决抗静电性的方法是将纤维混织入导电丝。但由于导电丝自身在其他各方面的性能上,与聚酯单丝往往存在较大差异,这会导致织物外观、强度等性能的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具有优异抗静电性能的抗静电聚酯单丝以及含有该聚酯单丝的输送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抗静电聚酯单丝,该聚酯单丝包括单丝本体、沿单丝本体轴向均匀布设在单丝本体表面上的电晕凹陷点以及电晕凸起点,所述的单丝本体的直径为0.1-1.2mm。

所述的电晕凹陷点与电晕凸起点在单丝本体上的总分布密度为500-1000个/cm2

所述的电晕凹陷点与电晕凸起点在单丝本体上的总分布密度为800个/cm2

一种含有抗静电聚酯单丝的输送带,该输送带包括骨架层、贴合层及覆盖面层,所述的骨架层为1/3斜纹织法结构织物层,该织物层中的经纱为芳纶纺成纤维纱,纬纱为抗静电聚酯单丝,所述的贴合层设置在骨架层与覆盖面层之间。

所述的输送带的总厚度为0.9~1.1mm,其中,所述的贴合层的厚度为0.15-0.2mm,所述的覆盖面层的厚度为0.2-0.3mm。

所述的贴合层与覆盖面层的材质均为热塑性弹性体。

本实用新型的抗静电聚酯单丝由于表面具有电晕凹陷点以及电晕凸起点的结构特点,表面张力可由现有的39达因/厘米提高到50-80达因/厘米。

本实用新型含有抗静电聚酯单丝的输送带的骨架层织物采用1/3斜纹织法结构,所述的芳纶纺成纤维纱的密度为16-20根/公分,所述的抗静电聚酯单丝的密度为13-15根/公分,涂覆热塑性聚氨酯橡胶(TPU)或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时,可以呈现立体包覆骨架层织物,耐磨性好,具有优异的抗静电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聚酯单丝具有阻燃、抗静电的特点,同时聚酯单丝表面上具有微观的电晕凹陷点、电晕凸起点以及毛刺,与胶黏剂具有很好的粘着性,与胶黏剂的粘合强度可提高30%以上;

2)输送带中的骨架层织物采用1/3斜纹织法结构,在涂覆热塑性弹性体时,可以呈现立体包覆骨架层织物,使得经纱与纬纱不易托散;

3)结构简单,经济实用,输送带在使用过程中,安全可靠,降低输送带两边损伤,减少蛇行调整工作,经久耐磨,且具有优异的抗静电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抗静电聚酯单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输送带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单丝本体、2—电晕凹陷点、3—电晕凸起点、4—骨架层、5—贴合层、6—覆盖面层、7—纬纱、8—经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抗静电聚酯单丝包括单丝本体1、沿单丝本体1轴向均匀布设在单丝本体1表面上的电晕凹陷点2以及电晕凸起点3,单丝本体1的直径为0.1mm。

其中,电晕凹陷点2与电晕凸起点3在单丝本体1上的总分布密度为800个/cm2

如图2所示,含有抗静电聚酯单丝的输送带,该输送带包括骨架层4、贴合层5及覆盖面层6,骨架层4为1/3斜纹织法结构织物层,该织物层中的经纱8为芳纶纺成纤维纱,纬纱7为抗静电聚酯单丝,芳纶纺成纤维纱的密度为16根/公分,抗静电聚酯单丝的密度为13根/公分。贴合层5设置在骨架层4与覆盖面层6之间。

本实施例输送带的总厚度为0.9mm,其中,贴合层5的厚度为0.15mm,覆盖面层6的厚度为0.2mm,并且贴合层与覆盖面层的材质均为热塑性弹性体。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中,抗静电聚酯单丝的单丝本体1的直径为0.8mm,电晕凹陷点2与电晕凸起点3在单丝本体1上的总分布密度为500个/cm2

本实施例输送带的总厚度为1mm,其中,贴合层5的厚度为0.18mm,覆盖面层6的厚度为0.25mm,其中,骨架层4为1/3斜纹织法结构织物层,该织物层中的经纱8为芳纶纺成纤维纱,纬纱7为抗静电聚酯单丝,芳纶纺成纤维纱的密度为20根/公分,抗静电聚酯单丝的密度为15根/公分。其余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抗静电聚酯单丝的单丝本体1的直径为1.2mm,电晕凹陷点2与电晕凸起点3在单丝本体1上的总分布密度为1000个/cm2

本实施例输送带的总厚度为1.1mm,其中,贴合层5的厚度为0.2mm,覆盖面层6的厚度为0.3mm,其中,骨架层4为1/3斜纹织法结构织物层,该织物层中的经纱8为芳纶纺成纤维纱,纬纱7为抗静电聚酯单丝,芳纶纺成纤维纱的密度为18根/公分,抗静电聚酯单丝的密度为14根/公分。其余同实施例1。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