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96690发布日期:2024-01-16 11:33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冷却装置相关,具体涉及一种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1、混纺即混纺化纤织物,是化学纤维与其它棉毛、丝、麻等到天然纤维混合纺纱织成的纺织产品,既有涤纶的风格又有棉织物的长处,如涤棉布、涤毛华达呢等,如涤棉布、涤毛华达呢等。

2、市场上的混纺纱线生产结束后会出现大量的热量,若未及时对其散热,会影响混纺纱线的后续正常使用,所以混纺纱线生产需要用到冷却装置。

3、现有的冷却装置有通过水对纱线进行冷却的方式,但是冷却完之后需要对纱线进行烘干,需要用到加热装置,导致装置整体的耗能较高,而且部分冷却装置虽能够进行冷却,但冷却不均匀,使得冷却装置的实用性降低。

4、同时,在现有专利cn213772381u中,提供了一种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包括主体、风扇、冷凝板、冷却管、冷却口、输送轴、传输带、进气口、温度检测仪、控制器、显示面板、蓄电池、电动推杆和万向轮,所述主体的内侧下端设置有风扇,且主体的内部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冷却管,所述主体的内部上端设置有输送轴,且输送轴的外表面设置有传输带,所述传输带的上端设置有温度检测仪,且温度检测仪的上端设置有控制器,所述风扇的下端设置有蓄电池,且蓄电池的右侧设置有电动推杆。通过风扇对对混纺纱线冷却,通过冷凝板能够使其冷却效果增加,但是,上述方式中风扇产生的风会将混纺纱线吹乱,不便于之后的收集。

5、简言之,现有的冷却装置无法满足混纺纱线在冷却后便于收集的需要,使生产混纺纱线具有一定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中通过设置底座、进料组件、冷却组件和收卷组件,通过设置底座,可以连接进料组件、冷却组件和收卷组件,通过设置进料组件,便于混纺纱线上料,通过设置冷却组件,可以使混纺纱线快速冷却,通过设置收卷组件,可以在混纺纱线冷却后快速收卷收集,从而减少了人工整理混纺纱线和收集混纺纱线的工作量,简化了混纺纱线的生产流程。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进料组件、冷却组件和收卷组件;其中,

3、所述进料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杆、第一转筒和第二转筒;所述第一转筒和所述第二转筒呈上下分布,所述第一安装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杆呈前后分布;

4、所述冷却组件包括第二安装杆、安装板、第一制冷片、第二制冷片和控制器;所述第二安装杆呈前后分布,所述安装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安装板呈前后分布,两个所述安装板分别与所述第二安装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制冷片与所述安装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制冷片与所述安装板的上端插接,所述控制器与前侧所述安装板固定连接;

5、所述收卷组件包括第三安装杆、挡板、转轴和电机;所述第三安装杆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三安装杆呈前后分布,所述挡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挡板分别位于两个所述第三安装杆的顶部,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挡板转动连接,所述电机位于前侧所述挡板的前侧。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转筒和所述第二转筒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杆之间,所述第一转筒和所述第二转筒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杆转动连接。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制冷片与所述第二制冷片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转筒与所述第二转筒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小于混纺纱线的厚度。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制冷片、第二制冷片和电机均与所述控制器及电连接,所述第一制冷片与所述第二制冷片的位置相对。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板的形状为圆形,所述转轴的上表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一转筒的上表面的高度一致。

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料组件位于所述底座的左端,所述收卷组件位于所述底座的右端,所述冷却组件位于所述进料组件和所述收卷组件之间。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两个所述挡板的位置相对,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前侧所述挡板,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

12、上述改进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13、总体而言,通过本实用新型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的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中通过设置进料组件,将混纺纱线置于第一转筒和第二转筒之间,第一转筒与第二转筒之间的距离小于混纺纱线的厚度,第一转筒和第二转筒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安装杆转动连接,所以当混纺纱线自进料组件向收卷组件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转筒和第二转筒可以将混纺纱线绷直,而且第一转筒和第二转筒可以配合混纺纱线进料而转动,由此便于混纺纱线进料;

15、本实用新型的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通过设置冷却组件,将混纺纱线置于第二制冷片的上表面,且位于第二制冷片和第一制冷片之间,第一制冷片与第二制冷片的位置相对,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二制冷片和第一制冷片吸收混纺纱线的热量,可以快速冷却混纺纱线,而且相比通过风冷却更静音;

16、本实用新型的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通过设置收卷组件,将已经冷却完毕后的混纺纱线的一端与转轴连接,电机的输出轴驱动转轴转动,转轴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挡板转动连接,挡板限定防止混纺纱线的收卷位置,使混纺纱线收卷更整齐,从而混纺纱线被收卷至转轴的外表面,且位于两个挡板之间。



技术特征:

1.一种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进料组件、冷却组件和收卷组件;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转筒和所述第二转筒均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杆之间,所述第一转筒和所述第二转筒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安装杆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制冷片与所述第二制冷片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一转筒与所述第二转筒之间的距离,该距离小于混纺纱线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制冷片、第二制冷片和电机均与所述控制器及电连接,所述第一制冷片与所述第二制冷片的位置相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中,所述挡板的形状为圆形,所述转轴的上表面的高度与所述第一转筒的上表面的高度一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中,所述进料组件位于所述底座的左端,所述收卷组件位于所述底座的右端,所述冷却组件位于所述进料组件和所述收卷组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其中,两个所述挡板的位置相对,所述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前侧所述挡板,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轴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属于冷却装置相关技术领域,其中通过对应设置底座、进料组件、冷却组件和收卷组件,通过将混纺纱线置于第一转筒和第二转筒之间,当混纺纱线自进料组件向收卷组件移动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转筒和第二转筒可以将混纺纱线绷直,而且第一转筒和第二转筒可以配合混纺纱线进料而转动。本技术的混纺纱线生产用冷却装置,简化了混纺纱线的生产流程,避免了通过风扇产生的风会将混纺纱线吹乱,不便于之后的收集的问题,通过控制器控制第二制冷片和第一制冷片吸收混纺纱线的热量,可以快速冷却混纺纱线,挡板限定防止混纺纱线的收卷位置,使混纺纱线收卷更整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技术研发人员:陆英,余伟,何凤姣,邓利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英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3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