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印章的章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2049阅读:5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伪印章的章面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印章技术领域,特别是提供了一种防伪印章的章面。
背景技术
本发明基于印章雕刻技术、印刷技术、光刻技术和防伪技术,涉及印刷、化学、光学、机械、电子等诸多领域。目前的印章雕刻技术,虽然已经广泛运用了机械雕刻、激光烧蚀、化学腐蚀等高科技手段,但由于最终必须拓印的要求,不可能克服包络(指在拓印时,印油包在凸起的拓纹上,从而形成的形状误差和颜色变异)、沉积(指印油沉积在印纹之间而造成的蹭脏、连糊等缺陷。)、挤压(指在盖印时,纸张和印纹在压力下产生的变形)三大问题,因此不可能拓印出小于10μm的点,相邻不大于100μm的两条线来,因而也谈不上使用什么防伪技术和手段;目前除网印以外的印刷技术,使用好的设备、好的油墨,在经验丰富的员工操作下,可以达到上述要求,但是在印刷环境下,无论纸张、油墨等材料,还是压力、温度等环境因素,都有很高要求,不可能将印刷机械做成一枚印章,随处能带、随处能印。不过从另一方面而言,如果印章能以拓印方式达到印刷水平(印刷水平在此主要指印刷精度,根据印刷精度公式——(DPI÷LPI)2=(GRAYSCAL±1)2,设印章为双色(GRAYSCALE=8),需达到印刷的200线水平(LPI=200),则可求出达到高等级印刷水平时印章拓印分辨率为每英寸1,131点(DPI=1131),也即需拓印出0.022mm可辨识形状的点来。由于一个印刷点的形状至少为5×5的点阵集合,才能体现出简单的几何形状,实际要求印章的拓印着墨点为4μm左右。则印章的防伪水平也可以从个人、作坊能够仿制伪造达到有一定规模的工厂才能仿制的水平而大大提高;现代印刷技术在制版方面广泛采取了激光直接雕刻或曝光光敏面再腐蚀的技术,就拓印而言,其章面的制备,也需采用光刻法,但通过光刻制备的着墨点,不仅从其大小而言要达到上述精度要求,而且必须有相当的耐拓印能力(拓印与印刷不同,拓印时力的方向、轻重均是变量。),有相当长的时间需要保持其性能(常规印刷印版一般保存至印刷终了时,而印章的使用期限最少需要3年;印版的保存一般经过清洗、甚至涂复保护层,而印章通常不清洗,也不会采取专门的保管措施。),还需要对不同的印油有不同的亲合或排拒要求,这就要求光刻后形成的着墨点,其侧壁、基坑和顶面线具有不同的张力指标,因此本防伪印章章面的制备,不等同于印刷的光刻而具有更高的要求和技术实现难度;就“一版多色”而言,本发明要求从复杂的光、机、电操作变为简单的手工拓印,从平面的接色到立体的接色,有许多方面是目前印钞做不到(当然包括不必做到)和做不好的。特别要指出的是,印钞等防伪技术使用的设备和材料不是一般人所能拥有甚或看到的,而印章是必须交由盖印人持用而无须对任何拓印过程加以限制的,因此印章的防伪技术最难的要求是既可以公诸与众,又无法让其仿制和造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伪印章的章面,解决了传统拓印精度不高,而使普通印章能够拓印出与高档印刷同样甚至更好的精度水平,实现了既可以公诸与众,又无法仿制和造假的印章,开创了在印章上实现一次盖印实现多种颜色印纹的类“一版多色”技术。
本发明包括隐纹面1;印纹面2;粘结面3;隐纹面显影后残存的光敏层4;隔离面5。隔离面由金属(铝、铜、不锈钢及其合金均可)箔制成,在箔上与隐纹有相应的着墨通孔,着墨通孔的孔径为4-8μm。金属箔的厚度可在着墨通孔孔径的1至3倍范围内选择;隐纹面为一光学感光面,其化学配方为重铬酸铵1-5%,聚乙烯醇7-15%,甲基紫2g,酒精8-12%,其余为水。将配制好的感光剂均匀地涂在金属箔未打毛的一面上,在棕色光或无光条件下烘干。印纹面涂复感光树脂,其化学配方为聚乙烯醇100份,丙烯酰胺200份,乙二醇二醚300份,安息香甲醚20份,顺丁烯二酸酐38份,二甲基亚砜50份,对苯二酚1份,磺化蓖麻油20份,液体石腊150份,水2500份。依此配方制成10-150μm厚度的薄片,粘结在隔离面上,当此面显影后,经紫外线照射固化,成为印章章面的憎墨面;粘结面粘结印纹面和隔离面,为一胶层,其配方为蓖麻油100份,甲苯二异氰酚脂22份。
完成的印章章面是一平面,印纹并不凸起或凹下,因此在拓印时,不产生包络、沉积和挤压问题。而形成隐纹的印油,由水溶性溶剂组成,通过着墨通孔的毛细作用,到达印纹面,但由于粘结面是亲油面并不亲水,而粘结面也不亲水,这样在张力的作用下,印油凸起并不浸润散开;粘结面含有较多腊质,张力极大,既不亲水、也不亲油,无论是由油溶性溶剂组成的印纹印油,还是隐纹印油均不能粘结在此表面上,但曝光后,未经紫外线固化的粘结层在显影时被去掉,露出亲油的粘结面,印纹印油可以附着在该面之上,但油性的印纹印油与水性的隐纹印油由于“水墨分离”原理,两种印油互不干扰,从而实现了“一版多色”;同时由于着墨孔是微孔,而印纹层是光敏层,因此可以形成极小的点、极细的线,这样组成的图纹与印刷的精度一致或更高,再加上是平面拓印,保证了拓印精度达到或超过印刷精度水平。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将印刷技术应用于拓印领域,并且较原有印刷技术更进一步,实现了非雕版凹印的“一版多色”,非硅橡胶的“无水胶印”,极大地提高了印刷对油墨、印刷环境要求的宽容性而使之能适应于拓印。同时不仅集合了缩微、对印、接色、比较等防伪手段;还使拓印识别能力达到亚微米级,超过了印钞机水平;更重要的是由本章面所制作的印章拓出的印纹可供计算机查询、判别,只要开发出相应的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就可使小小印章实现机刻、机读、机判和机管,并且极大地扼制利用印章犯罪的可能性。


图1为本发明的章面示意图。其中,隐纹面1;印纹面2;由隐纹面和印纹面印迹合成而显现的“一版多色”6。
图2为本发明的章面结构示意图。其中,隐纹面1;印纹面2;粘结面3;隐纹面显影后残存的光敏层4;隔离面5。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和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其章面结构见图2,包括隐纹面1;印纹面2;粘结面3;隐纹面显影后残存的光敏层4;隔离面5。隔离面由金属(铝、铜、不锈钢及其合金均可)箔制成,在箔上与隐纹有相应的着墨通孔,着墨通孔孔径依印章精度而不同,如要求印章精度相当于印刷水平200线,则着墨通孔孔径为4μm左右。着墨孔的孔径决定了箔的厚度,箔的厚度可在着墨通孔孔径的1至3倍范围内选择;隐纹面为一光学感光面,其化学配方为重铬酸铵1-5%,聚乙烯醇7-15%,甲基紫2g,酒精8-12%,其余为水。将配制好的感光剂均匀地涂在金属箔未打毛的一面上,在棕色光或无光条件下烘干。印纹面涂复感光树脂,其化学配方为聚乙烯醇100份,丙烯酰胺200份,乙二醇二醚300份,安息香甲醚20份,顺丁烯二酸酐38份,二甲基亚砜50份,对苯二酚1份,磺化蓖麻油20份,液体石腊150份,水2500份。依此配方制成10-150μm厚度的薄片,粘结在隔离面上,当此面显影后,经紫外线照射固化,成为印章章面的憎墨面;粘结面粘结印纹面和隔离面,为一胶层,其配方为蓖麻油100份,甲苯二异氰酚脂22份。
权利要求
1.一种防伪印章的章面,其其特征在于该章面包括隐纹面(1)、印纹面(2)、粘结面(3)、隐纹面显影后残存的光敏层(4)、隔离面(5)、隔离面由金属箔制成,在箔上与隐纹有相应的着墨通孔,着墨通孔的孔径为4-8μm;金属箔的厚度为着墨通孔孔径的1-3倍范围内选择;隐纹面为一光学感光面,将配制好的感光剂均匀地涂在金属箔未打毛的一面上,在棕色光或无光条件下烘干;印纹面涂复感光树脂,将感光树脂制成10-150μm厚度的薄片,粘结在隔离面上,当此面显影后,经紫外线照射固化,成章面的憎墨面;粘结面粘结印纹面和隔离面,为一胶层。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印章的章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箔为铝、铜、不锈钢或其合金;并在其表面形成孔径为4-8μm的着墨通孔。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伪印章的章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学感光面的化学配方为重铬酸铵1-5%,聚乙烯醇7-15%,甲基紫2g,酒精8-12%,其余为水;所述的感光树脂的化学配方为聚乙烯醇100份,丙烯酰胺200份,乙二醇二醚300份,安息香甲醚20份,顺丁烯二酸酐38份,二甲基亚砜50份,对苯二酚1份,磺化蓖麻油20份,液体石腊150份,水2500份;所述的胶层配方为蓖麻油100份,甲苯二异氰酚脂22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伪印章的章面,属于印章技术领域。该章面包括隐纹面(1)、印纹面(2)、粘结面(3)、隐纹面显影后残存的光敏层(4)、隔离面(5)隔离面由金属箔制成,在箔上与隐纹有相应的着墨通孔,隐纹面为一光学感光面,将配制好的感光剂均匀地涂在金属箔未打毛的一面上,在棕色光或无光条件下烘干;印纹面涂复感光树脂,将感光树脂制成10-150μm厚度的薄片,粘结在隔离面上,当此面显影后,经紫外线照射固化,成章面的憎墨面;粘结面粘结印纹面和隔离面。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将印刷技术应用于拓印领域,使印章拓印达到高档印刷精度水平,实现了非雕版凹印的“一版多色”,非硅橡胶的“无水胶印”,极大地提高了印章对印油、拓印环境要求的宽容性。
文档编号B41K1/46GK1827389SQ200610011688
公开日2006年9月6日 申请日期2006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14日
发明者赵莲清, 张晶 申请人:华北电力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