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墨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6810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储墨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墨器,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止墨从用在 喷出打印用墨的喷墨打印设备中的储墨器泄漏的结构。根据本 发明的储墨器不仅能够用在一般的打印机中,而且还能够用在 如复印机、具有通信系统的传真机、具有打印部的文字处理器 以及组合有各种处理设备的工业打印设备等设备中。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设备基于所谓的无压打印方案(non-impact printing scheme)并且具有多种优点喷墨打印设备装置能够 实现高速打印,能够对各种打印介质进行打印,能够降低打印 期间的可能噪音。从而,喷墨打印设备通常用于构成打印机、 文字处理器、传真机、复印机等用的打印机构。
在喷墨打印设备中,在许多情况下可拆除地使用用于存储 将被供给到喷墨用打印头的墨的储墨器。具体地,例如,当储 墨器所存储的墨被消耗和用尽时,利用另 一个储墨器来更换该 储墨器。从而,储墨器为盒式(cartridge type)并且经常作为 商品被单独配送和处理。
传统的这种盒式储墨器可能存在发生墨泄漏的问题。已经 提出了应对该问题的各种对策。在墨泄漏的一方面中,墨可能 经由例如为了调整储墨器中的负压而形成的大气连通孔泄漏。 例如,如果储墨器在物流过程中处于储墨器的形成有大气连通 孔的表面位于下面的姿势,则墨容易取决于储墨器中的压力的 变化和此时的大气压之间的关系而经由大气连通孔泄漏。此外, 如果储墨器在处理过程中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则会发生类似的
4压力变化而使墨容易泄漏。
日本特开平1-93365 ( 1989 )号公报公开了 一种防止墨泄漏 的结构。该日本特开平1-93365 ( 1989 )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容纳 保持墨的吸收体的储墨器,该储墨器设置有截头圆锥状突出部, 该突出部位于构成储墨器壳体的盖构件的背面并且与吸收体间 隔开,并且该储墨器具有贯通突出部从而成为大气连通孔的孔。 沿着突出部的才艮部(root portion )形成槽,4吏得由该槽的毛细 作用力捕捉(trap)从吸收构件泄漏的墨,从而限制墨向突出 部中的通孔移动。
日本特开2006-150679号公报公开了防止墨泄漏的另一种 结构。该日本特开2006-150679号/>才艮/>开了 一种不包括如日本 特开平1 -93365( 1989 )号公报所示的突出到储墨器中的突出部, 而是包括直接形成在储墨器的盖构件中并且用作大气连通孔的 孔的储墨器。在距离大气连通孔给定距离处形成包围大气连通 孔的槽,使得由该槽的毛细作用力捕捉墨。日本特开 2006-150679号公报还说明了槽被延伸到槽与吸收体接触的位 置,使得被捕捉的墨最终返回到吸收体。
然而,例如,当日本特开平1-93365 ( 1989 )号公报中的储 墨器受到比较强的振动时,被捕捉在突出部周围的槽中的墨可 能飞散并且进入大气连通孔。
图1A至图1C是示出该问题的图。这些图示出了储墨器的纵 剖视图。具体地,图1A示出了储墨器的一部分,其中,构成打 印头的打印元件基板1500被一体地安装到储墨器壳体1400。吸 收体1700被容纳在储墨器壳体1400中。随着进行喷出操作等, 由吸收体17 0 0保持的墨经由墨流路14 01被供给到打印元件基板 1500。在图1A中,盖构件1800构成吸收体1700下方的储墨器壳 体。盖构件1800包括截头圆锥状突出部1817和肋1809。肋1809与吸收体1700接触以在截头圆锥状突出部1817和吸收体1700之 间形成空间1402。如日本特开平1-93365 ( 1989 )号公报所说明 的那样,沿着形成大气连通孔1801的截头圆锥状突出部1817的 根部形成槽1803,也就是说,在不与突出部1817相互分离开的 位置形成槽1813。
然而,在不与截头圆锥状突出部1817相互分离开地形成槽 1813的情况下,被捕捉在槽1813中的墨可能飞散并且进入大气 连通孔1801。例如,环境温度的变化等可能改变储墨器中的压 力从而4吏墨泄漏并且使墨从吸收体1700朝向盖构件1800流动。 如图1B所示,流动的墨被捕捉到槽1813中从而能够防止墨到达 大气连通孔。然而,如果储墨器受到比较大的沖击,例如,储 墨器掉落,则被捕捉在槽1813中的墨可能如图1C所示飞散。于 是,墨1819可能进入大气连通孔1801。在墨进入大气连通孔时, 墨经由形成在盖构件的表面中的大气连通路径从大气连通通路 出口泄漏。
另一方面,才艮据日本特开2006-150679号7>^^大气连通孔 未形成在突出部中。因此,泄漏的墨基本上通过形成大气连通 孔的构件并且容易进入大气连通孔。从而,在日本特开 2006-150679号乂>才艮中,在距离大气连通孔给定距离处形成槽, 以捕捉墨。
然而,进入由槽包围的区域的墨不能再被捕捉并且容易进 入大气连通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储墨器,即使储墨器的内压变化 或者储墨器受到外部沖击,该储墨器中的墨也不太可能从大气 连通孔泄漏。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提供一种储墨器,用于存储墨,
其包括
壳体构件,该壳体构件形成用于存储墨的腔室;
突出部,该突出部被设置在壳体构件的一部分上并且朝向 储墨器的内部突出,大气连通孔贯通突出部地形成在突出部中;
第一槽,该第一槽包围突出部地形成在壳体构件上,该第 一槽与突出部相互分离开;以及
第二槽,该第二槽形成在壳体构件的被第 一槽包围的区域,
该第二槽从第一槽分支并且与突出部相互分离开。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提供一种储墨器,用于存储墨, 其包括
壳体构件,该壳体构件形成用于存储墨的腔室;
吸收体,该吸收体用于保持墨,该吸收体被容纳在由壳体 构件形成的腔室内;
突出部,该突出部被设置在壳体构件的一部分上并且朝向 吸收体和壳体构件之间的空间突出,大气连通孔贯通突出部地 形成在突出部中;
第一槽,该第一槽包围突出部地形成在壳体构件上,该第 一槽与突出部相互分离开;以及
第二槽,该第二槽形成在壳体构件的被第一槽包围的区域 上,该第二槽从第一槽分支并且与突出部相互分离开。
在上述结构中,储墨器中泄漏的墨可能由于冲击等向壳体 构件移动,然后飞散到形成大气连通孔的突出部的附近。在这 种情况下,首先,第一槽位于距离突出部预定距离处,从而能 够降低墨从第 一槽或者从比第 一槽更远的区域飞散到突出部的 可能性。其次,即使飞散的墨进入由第一槽包围的区域,形成 在包围区域内的第二槽也使得飞散的墨被捕捉到该第二槽中。结果,能够提供一种储墨器,即使储墨器的内压变化或者 储墨器受到外部冲击,该储墨器也能够防止墨从大气连通孔泄 漏。
从以下(参照附图)对典型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本发明的 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图1A是示出传统的储墨器的纵剖视图,图1B和图1C分
别是示出在图1A所示的储墨器结构中墨如何被捕捉在槽中的 图和墨如何进入大气连通孔的图2是从打印头侧观察的喷墨盒的立体图,在该喷墨盒中, 根据本发明的 一 个实施方式的储墨器与打印头是 一 体的;
图3是图2所示的喷墨盒的分解立体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喷墨盒中的储墨器中的大气连通孔 的图5A和图5B是从储墨器的内侧观察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 实施方式的喷墨盒的储墨器用的盖构件的图6A是示出在图5所示的储墨器中,已经离开吸收体的 墨如何沿着盖构件的墨室外周壁和压吸收体的肋移动到达盖构 件的底面并且被捕捉在槽中的图,图6B是示出附着到压吸收 体的肋的墨如何飞散到大气连通孔的附近然后被捕捉在槽中的 图7A和图7B是从储墨器的内侧观察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二 实施方式的喷墨盒的储墨器用的盖构件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将参照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 一 个实施方式的储墨器的外观的
立体图。该储墨器为盒式,其中,该储墨器与打印头一体地形
成(下文中,该储墨器被称为"喷墨盒")。如图2所示,根据本 实施方式的喷墨盒1000由打印头部1100和储墨器部1200构 成。打印头部1100包括打印元件基板和电布线基板1300,该打 印元件基板允许具有加热电阻的电热转换元件对墨进行加热, 使得得到的膜沸腾允许墨滴被喷出,该电布线基板1300将驱动 信号等从打印机主体供给到打印元件基板。
图3是喷墨盒1000的分解立体图。储墨器壳体1400在其底 面上具有凹部,人而在该凹部中收容打印元件基才反。在凹部的中 央形成墨流路1401 。打印元件基板1500被电连接到电布线基板 1300并且被接合到储墨器壳体1400。储墨器壳体1400包括保 持墨的吸收体1700以及位于吸收体和墨流路之间的过滤器 1600。由盖构件1800封闭储墨器壳体1400的顶部开口面,该 盖构件18 00包括大气连通孔18 01 ,储墨器壳体内部空间经由该 大气连通孔1801与外部大气连通。稍后将参照图4说明的槽形 成在盖构件1800的顶面。片状构件1900净皮^妄合到盖构件1800 的顶面。
除了形成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储墨器的盖构件 1800上的截头圓锥状突出部1817周围的槽的结构外,图1A所 示的传统结构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喷墨盒相同。图1A与示出图 2所示的截面IA-IA部分的图对应。在图1A中,吸收体1700借 助于其毛细作用力保持墨并且允许墨经由墨流路14 01被供给 到打印元件基板1500 。由盖构件上的肋1809压吸收体1700。 此外,在储墨器部中形成空间1402。储墨器中的空间1402经由 大气连通孔1801与盖构件1800的对应于储墨器的外部的表面 连通,该大气连通孔形成在盖构件的突出部1817中。图4是从喷墨盒IOOO的顶面观察的喷墨盒IOOO的立体图; 为了说明大气连通通路,从喷墨盒1000省略了片状构件1900。 如图4所示,在盖构件1800的表面上开口的大气连通孔1801被 连接到形成在盖构件1800的表面上的迷宫状的大气连通通路 1803。片状构件1900被接合在大气连通通路上从而形成大气连 通通路出口 。
基于上面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储墨器的结构,说明关 于大气连通孔周围的槽的几个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l
图5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储墨器的盖构 件1800的表面的图,该表面对应于储墨器的内部。图5B是盖 构件的局部放大图。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储墨器包括一体的三种 颜色用的三个储墨器。盖构件相应地包括一体的三个墨室用的 三个部件。然而,当然,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该方面。例如, 本结构也可适用于单色盒。
如图5A和图5B所示,盖构件1800包括截头圓锥状突出部 1817以及在表面A(图5B中的阴影面)压吸收体的肋1809,在 该突出部1817中形成有大气连通孔1801;为三个墨室中的每一 个设置突出部1817和肋1809。此外,盖构件1800包括第一槽 1812和三个第二槽1810,该第 一槽1812被形成为与截头圓锥 状突出部1817相互分离开而包围突出部1817,该第二槽1810 从第 一槽1812分支并且延伸到大气连通孔的中心和第 一槽之 间的位置。
如上所述,当压力变化等使保持在吸收体中的墨开始泄漏 时,如图6A所示,墨可能沿着盖构件的外周壁1818和肋1809 向底面1816移动。在该情况下,在本结构中,如图6A所示,已 到达底面的墨被捕捉在第 一槽1812中。
10此外,如图6B所示,冲击等可能使附着到肋1809或者被捕 捉在第 一槽1812中的墨飞散到突出部1817的附近。在这种情况 下,首先,由于第一槽1812形成在距离突出部1817预定距离的 位置,因此,能够减小墨从第一槽1812或者从比第一槽1812 远的区域飞散到突出部1817的可能性。其次,即使飞散的墨进 入由第一槽1812包围的区域,形成在包围区域中的第二槽1810 也使飞散的墨被捕捉到第二槽1810中。
如从上述说明明显看出的那样,由于墨被捕捉在第 一 槽和 第二槽中,因此,期望第一槽和第二槽被形成为与突出部1817 相互分离开,从而使墨尽可能地远离大气连通孔被保持。
此外,第二槽1810形成在多个区域,这些槽中的任意两个 相邻的槽之间的角度以4艮均tf的方式(in a well-balanced manner)被设定为彼此相同。这样,即使墨飞散到突出部的 附近,墨也容易被捕捉。具体地,在由第一槽1812包围的区域 中,均匀地分布多个第二槽1810以增加捕捉到墨的可能性。
此外,考虑到捕捉墨所需的毛细作用力,期望槽的宽度和 深度均被设定为0.4mm。此外,第一槽1812的宽度比第二槽 1810的宽度窄。这使得被捕捉在第二槽1810中的墨容易被保持 在产生更强毛细作用力的第 一 槽1812中。这种结构对防止墨可 能泄漏到大气连通孔更为有利。
无论如上所述构造的储墨器在物流期间的姿势如何,即使 储墨器的内压变化或者储墨器受到外部冲击,也能够防止墨从 大气连通孔泄漏。
实施方式2
图7A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储墨器的盖构 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7B是图7A的局部放大图。
如这些图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那样,在大气连通孔的周围形成第一槽1812。此外,在与容纳 在储墨室中的吸收体相对的底面1816的外周部以及在每一个 肋1809的周围形成第三槽1830。也就是"^兌,第三槽1830形成 在由第一槽包围的区域的外侧。另外,形成从第一槽分支且延 伸到第 一槽和大气连通孔之间的位置的八个第二槽1810。
当被保持在吸收体中的墨由于储墨器的姿势或者压力变化 而泄漏并且朝向盖构件流动时,墨沿着外周壁1818和肋1809 向底面1816移动。从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面1816的外周 部以及在每一个肋1809的周围形成第三槽1830。这使得墨在远 离大气连通孔的位置被捕捉,从而能够降低墨由于冲击等飞散 并到达大气连通孔的可能性。此外,第二槽1810的数量比第一 实施方式中的多,并且第二槽1810被配置在均匀分布的位置。 从而,即使墨飞散到大气连通孔的突出部1817的附近,也能够 可靠地捕捉飞散的墨。
如从上述说明明显看出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墨也被 捕捉在第一槽和第二槽中。从而,期望第一槽和第二槽被形成 为与突出部1817相互分离开,从而使墨尽可能地远离大气连通 孔被保持。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墨室中,第三槽1830是一个连续槽。 然而,第三槽可以纟皮分成仅与抵靠并且压吸收体的肋对应的一 部分(piece)和^叉与外周壁对应的一部分。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喷墨盒中,作为例子,储墨器和打印头 是一体的。当然,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该方面。如从上述说明 明显看出的那样,本发明也可适用于与打印头分开设置的单体 (stand-alone)储墨器中的大气连通孔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墨吸收体被容纳在储墨器中。然而,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该方面。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槽配置
也可适用于以下储墨器该储墨器包括存储墨并且容纳在储墨 器的外壳中的墨袋(ink bag),使得由墨袋和弹簧构件经由形 成在外壳中的大气连通孔来调整负压。也就是说,即使经由墨 袋的连接部发生意外的墨泄漏,上述槽配置也使得防止泄漏的 墨经由大气连通孔泄漏到储墨器的外部。
虽然已参照典型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 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方式。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 将符合最宽泛的解释,以包含所有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储墨器,用于存储墨,其包括壳体构件,该壳体构件形成用于存储墨的腔室;突出部,该突出部被设置在所述壳体构件的一部分上并且朝向所述储墨器的内部突出,大气连通孔贯通所述突出部地形成在所述突出部中;第一槽,该第一槽包围所述突出部地形成在所述壳体构件上,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突出部相互分离开;以及第二槽,该第二槽形成在所述壳体构件的被所述第一槽包围的区域,所述第二槽从所述第一槽分支并且与所述突出部相互分离开。
2. —种储墨器,用于存储墨,其包括 壳体构件,该壳体构件形成用于存储墨的腔室; 吸收体,该吸收体用于保持墨,所述吸收体被容纳在由所述壳体构件形成的所述腔室内;突出部,该突出部被设置在所述壳体构件的一部分上并且 朝向所述吸收体和所述壳体构件之间的空间突出,大气连通孔 贯通所述突出部地形成在所述突出部中;第一槽,该第一槽包围所述突出部地形成在所述壳体构件 上,所述第一槽与所述突出部相互分离开;以及第二槽,该第二槽形成在所述壳体构件的被所述第一槽包 围的区域,所述第二槽从所述第一槽分支并且与所述突出部相 互分离开。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墨器,其特征在于,多个 所述第二槽朝向所述突出部的中心延伸,所述多个第二槽中的 任意两个相邻槽之间的角度4皮此相同。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墨 器还包括第三槽,该第三槽形成在所述壳体构件的被所述第一槽包围的区域的外侧。
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墨 器还包括第三槽,该第三槽形成在所述壳体构件的被所述第一 槽包围的区域的外侧。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墨器,其特征在于, 一种类型 的所述第三槽是在与所述吸收体相对的表面的外周部延伸的 槽,另 一种类型的所述第三槽是在与所述吸收体接触的肋的周 围延伸的槽。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的宽度比所述第二槽的宽度窄。
8. —种喷墨盒,其一体地包括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墨 器和用于喷出从所述储墨器供给的墨的打印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储墨器,即使储墨器的内压变化或者储墨器受到外部冲击,墨也不太可能从大气连通孔泄漏。具体地,附着到肋(1809)或者被捕捉在第一槽(1812)中的墨可能飞散到突出部(1817)的附近。在这种情况下,首先,第一槽(1812)被设置在距离突出部(1817)预定距离处,从而能够降低墨从第一槽(1812)或者从更远的区域飞散到突出部(1817)的可能性。其次,即使飞散的墨进入由第一槽(1812)包围的区域,形成在该区域中的第二槽(1810)也使得飞散的墨被捕捉到该第二槽(1810)中。
文档编号B41J2/175GK101549588SQ2009101333
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2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4日
发明者才川英男, 黑部亮一郎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