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9129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带式打印机中的带盒。
技术背景
已知带盒能够被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到带式打印机的盒容纳部中。例如,日 本专利特开No.2000-103131中所描述的带盒具有用于朝向开口排出打印带的出口,在该 开口处,在打印带上进行打印。在顶壳体中靠近该出口处且在带盒的前表面中设置锁定 件。在底壳体中靠近该出口处且在带盒的前表面中设置锁定孔。锁定件和锁定孔弹性地 接合从而使顶壳体和底壳体接合。发明内容
为了保持良好的打印质量,打印带需要从出口适当地排出。然而,当例如上述 公开文件中所述的带盒落下时,由于落下撞击,靠近出口的锁定孔和锁定件之间的接合 可能松开,并且因而可在靠近出口处顶壳体和底壳体之间产生间隙。在这种情况下,有 一种可能性是打印带从出口不适当地排出且打印质量变差。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带盒,其能够抑制在出口附近顶壳体和底壳体之间产 生间隙,从而保持良好的打印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带盒包括盒壳体、带、臂部、锁定部和接触部。该盒壳体具有顶 表面、底表面、前表面和一对侧表面,并包括具有顶表面的顶壳体和具有底表面的底壳 体。该带是打印介质,并被安装在盒壳体中。该臂部包括前表面的一部分并将带沿预定 馈送路径的一部分朝向出口引导。馈送路径的所述部分与前表面平行地延伸。该锁定 部被设置在臂部的在带的馈送方向上的上游端附近。顶壳体和底壳体通过锁定部彼此接 合。该接触部被设置在出口附近并被构造成允许顶壳体和底壳体彼此接触或分离。
由于带盒包括锁定部,因此即使在例如撞击被施加到带盒的情况下,也能够保 持顶壳体和底壳体之间的接合。此外,即使在由于撞击等而在接触部中顶壳体和底壳体 彼此分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锁定部保持接合。因此,带盒能够返回到在接触部中顶 壳体和底壳体适当彼此接触的状态。因而,能够防止在顶壳体和底壳体之间产生间隙。 因此,能够适当地保持臂部中带的馈送路径,并且能够从出口适当地排出带。因此,能 够保持良好的打印质量。
在带盒中,接触部可包括孔口和突出部。孔口可被设置在底壳体和顶壳体中的 一个壳体中。能够被插入孔口中或从孔口移除的突出部可被设置在底壳体和顶壳体中的 另一个壳体中。在这种情况下,当顶壳体和底壳体彼此接合时突出部能够被孔口引导, 且接触部能够被形成在适当的位置中。因此,能够防止顶壳体和底壳体不适当地与带接 触从而损坏带。
在带盒中,锁定部可包括开口和锁定件。开口可被设置在底壳体和顶壳体中的 一个的前表面中,并可使底壳体和顶壳体中的所述一个的外部和内部连通。锁定件可被设置在底壳体和顶壳体中的另一个壳体中,并具有与开口接合的突起。在这种情况下, 顶壳体和底壳体能够通过开口和锁定件接合。因此,即使在带盒受到撞击且力沿使顶壳 体和底壳体彼此分离的方向施加到带盒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顶壳体和底壳体彼此分离 的可能性。
带盒可进一步包括凹部,该凹部邻近臂部的上游端地形成在前表面中,并且该 凹部沿盒壳体的竖直方向延伸。另外,锁定部可被设置在凹部中。在这种情况下,与平 坦表面相比,由于凹部具有更大的抗弯强度,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小顶壳体和底壳体彼此 分离的可能性。
在带盒中,接触部可被设置在盒壳体的沿竖直方向的中心位置附近。在这种 情况下,在出口附近,顶壳体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和底壳体的沿竖直方向的长度基本相 同。因此,在出口附近,顶壳体和底壳体中的任一个的长度不会变得太短。因此,能够 防止在出口附近顶壳体和底壳体过度弯曲。
带盒可进一步包括底调整部,该底调整部在底壳体的包括在臂部中的部分中被 设置在出口的沿馈送方向的上游侧,并且该底调整部适于调整所述带沿带宽度方向的运 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带的带宽度方向的运动能够被底调整部调整,因此能够提高带 的馈送精度。
带盒可进一步包括顶调整部,该顶调整部在顶壳体的包括在臂部中的部分中被 设置在出口的沿馈送方向的上游侧,并且该顶调整部适于调整所述带沿带宽度方向的运 动。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带的带宽度方向的运动能够被顶调整部调整,因此能够提高带 的馈送精度。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其中
图1是当盒盖6关闭时从上方看到的带式打印机1的透视图2是当盒盖6打开时从上方看到的带式打印机1的透视图3是当压盘保持器12处于待机位置时,带有安装的层压型带盒30的盒容纳部 8的平面图4是当压盘保持器12处于打印位置时,带有安装的层压型带盒30的盒容纳部 8的平面图5是从上方看到的带盒30的透视图6是盒壳体31的分解透视图7是底壳体312的平面图8是顶壳体311的底视图9是带盒30的正视图,用于说明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如何彼此接合;
图10是带盒30的正视图,用于说明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如何彼此完全接 合;
图11是带盒30的竖直剖面图,用于说明在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彼此正在接 合时的锁定臂80和锁定孔79 ;
图12是带盒30的竖直剖面图,用于说明当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彼此完全接合时的锁定臂80和锁定孔79 ;
图13是带盒30的正视图,用于说明在接触部86中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 彼此分离的状态。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附图用于说明本发明能够采用的技术特 征,但仅是示例性的。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带式打印机1和带盒30。在本实施例 的说明中,图1中的左下侧、右上侧、右下侧、左上侧被分别限定为带式打印机1的前 侧、后侧、右侧和左侧。图5中的前下侧、上方背侧、右侧和左侧被分别限定为带盒30 的前侧、后侧、右侧和左侧。
在用于下面说明的图3和图4中,在顶壳体311被移除的情况下示出安装在盒容 纳部8中的带盒30。
首先,将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带式打印机1的概要构造。带式打印机1是能够 与各种类型的带盒一起使用的通用带式打印机。各种类型例如可包括热敏型、受体型、 层压型和热敏层压型。在本实施例中,以用于形成层压带(其打印表面被层压)的层压 型带盒作为各种带盒的例子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带式打印机1包括在平面图中具有矩形形状的主单元盖2。 在主单元盖2的顶表面的前侧布置键盘3,该键盘3包括字符键(用于诸如字母、符号和 数字的字符)和各种功能键。在键盘3的后侧设置能够显示输入字符的显示器5。在显 示器5的后侧设置当更换带盒30(见图幻时能被打开和关闭的盒盖6。
在主单元盖2的左后侧设置用于将已打印带排出到外部的排出狭缝111。在盒盖 6的左侧形成用于在盒盖6关闭的情况下使排出狭缝111暴露到外部的排出窗112。钩状 锁定栓411被大致设置在盒盖6前部的中心处,且从盒盖6的底表面向下突出。锁孔412 被设置在主单元盖2的与锁定栓411相对应的位置处。当盖盒6关闭时,锁定栓411配 合到锁孔412中且与锁孔412接合,从而防止盒盖6意外地打开。
接下来,将参考图2到图4说明盒盖6下方的主单元盖2的内部构造。如图2 所示,盒容纳部8被设置在盒盖6下方的主单元盖2内部。盒容纳部8是其中能够安装 带盒30 (见图幻或带盒30能从其中移除的区域。盒容纳部8被形成为当带盒30被安装 时大致与盒壳体31的底表面302(见图幻的形状相对应的凹陷。
盒容纳部8设置有用于从带盒30拉出带且馈送该带的馈送机构、用于在带的表 面上打印字符的打印机构等。如图2到图4所示,墨带卷取轴95在盒容纳部8中向上直 立,该墨带卷取轴95用于卷取已经从墨带卷轴42拉出且用于打印字符的用过的墨带60。 在墨带卷取轴95的左前侧,在正视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的头保持器74向上直立。用 于馈送已打印带50的带驱动轴100在头保持器74的左侧向上直立。
如图3和图4所示,用于在膜带59上打印字符的热头10被安装在头保持器74 的前表面上。在头保持器74的前方,臂状压盘保持器12被绕支撑轴121以可枢转的方 式支撑。在压盘保持器12的前端侧,压盘辊75和可动馈送辊14都被以可旋转的方式支 撑。压盘辊15与热头10相对且能够靠近和离开热头10地移动。可动馈送辊14与带驱动辊46相对,带驱动轴100可配合到带驱动辊46中,并且可动馈送辊14能够靠近和离 开带驱动辊46地移动。
释放杆(未示出)被联接到压盘保持器12。释放杆随着盒盖6的打开/关闭而 沿水平方向移动。当打开盒盖6时,释放杆向右移动且压盘保持器12向图3中示出的待 机位置移动。在图3中示出的待机位置中,压盘保持器12已移动离开盒容纳部8且因而 带盒30能够被安装到盒安装部8中或能从盒安装部8中移除。压盘保持器12被螺旋弹 簧(未示出)恒定地弹性推压以保持在待机位置。
另一方面,当盒盖6关闭时,释放杆向左移动且压盘保持器12向图4中示出的 打印位置移动。在图4中示出的打印位置处,压盘保持器12已沿靠近盒安装部8的方 向移动。当带盒30被安装到盒容纳部8时,压盘辊15经由膜带59和墨带60挤压热头 10。同时,可动馈送辊14经由双面胶带58和膜带59挤压带驱动辊46。因而,在图4 中示出的打印位置处,可利用安装在盒容纳部8中的带盒30进行打印。后面将更详细地 说明双面胶带58、膜带59和墨带60。
如图3和图4所示,已打印带50沿着其馈送的馈送路径从带盒30的带排出部49 延伸到带式打印机1的排出狭缝111 (见图2)。在馈送路径上设置切割机构17,该切割 机构17在预定位置处切割已打印带50。切割机构17包括固定刀片18和可动刀片19。 可动刀片19与固定刀片18相对且被以可移动的方式支撑。可动刀片19通过切割器马达 (未示出)沿前后方向(图3中所示的竖直方向)移动。
下面将参考图3到图6说明根据本实施例的带盒30的构造。在本实施例中,带 盒30是层压型带盒,由能够组装成上述各种带盒的每种类型的通用带盒构造。
如图5所示,带盒30包括盒壳体31。盒壳体31是具有在平面图带有圆角的大 致长方体(类似盒状)的容纳部。盒壳体31包括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底壳体312 包括盒壳体31的底表面302。顶壳体311包括盒壳体31的顶表面301,且顶壳体结合到 底壳体312的上部。从底表面302到顶表面301的距离被称为带盒30的高度或盒壳体31 的高度。
盒壳体31具有四个角部32A,该四个角部32A均具有相同宽度(沿竖直方向的 相同长度),与带盒30的带类型(诸如带宽度或打印模式)无关。角部32A各向外突 出,以在从平面图中看时形成直角。然而,左前角部32A在平面图中不形成直角,因为 在该角设置带排出部49。
盒壳体31具有用于分别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下面描述(见图3和图4)的第一带 卷轴40、第二带卷轴41、墨带卷轴42和墨带卷取卷轴44的支撑孔65、66、67和68。 尽管图5中仅示出顶壳体311的支撑孔65、66、67和68,但是在底壳体312也设置有相 应的支撑孔65、66、67和68。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盒壳体31中安装缠绕在第一带卷轴40上的双面胶带58、 缠绕在第二带卷轴41上的透明膜带59和缠绕在墨带卷轴42上的墨带60。双面胶带58 是双面带,其带有粘附到其表面之一的剥离纸,且双面胶带58以剥离纸向外面向的状态 被缠绕到第一带卷轴40上。双面胶带58的另一面能够被粘附到膜带59的已经用于打印 的打印表面。
第一带卷轴40由支撑孔65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盒壳体31内的左后部中。第二带卷轴41由支撑孔66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盒壳体31内的右后部。墨带卷轴42由 支撑孔67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盒壳体31内的右前部。
墨带卷取卷轴44由支撑孔68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盒壳体31内,处于第一带 卷轴40和墨带卷轴42之间。墨带卷取卷轴44从墨带卷轴42拉出墨带60且卷取已经用 于打印字符的已使用墨带60。离合弹簧(未示出)被附接到墨带卷取卷轴44的下部以防 止已卷取的墨带60由于墨带卷取卷轴44的反向旋转而松开。
如图5所示,半圆形槽38被设置在盒壳体31的前表面中且沿盒壳体31的高度 方向(即从顶表面301到底表面30 延伸。半圆形槽38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半圆形。 半圆形槽38的形成在顶壳体311中的部分被称为顶半圆槽38A,形成在底壳体312中的 部分被称为底半圆槽38B。因而半圆形槽38由顶半圆槽38A和底半圆槽38B形成。半 圆形槽38是用于防止当带盒30被安装到盒容纳部8中时压盘保持器12的支撑轴121 (见 图3)和盒壳体31之间干涉的部分。
半圆形槽38设置有锁定部78。该锁定部78是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彼此接 合的部分。锁定部78包括锁定孔79和锁定臂80。锁定孔79被设置在底壳体312中。 锁定臂80被设置在顶壳体311中且包括锁定爪80A(见图6)。后面将详细说明锁定部 78。
如图5所示,盒壳体31的前表面的从半圆形槽38向左延伸的部分被称为臂前表 面35。从带盒30的右侧向左延伸且由臂前表面35和臂后表面37限定的部分被称为臂部 34,其中臂后表面37分离地设置在臂前表面35的后面且沿盒壳体31的高度方向延伸。
臂前表面35的形成在顶壳体311中的部分被称为顶臂前表面351,形成在底壳体 312中的部分被称为底臂前表面352。臂后表面37的形成在顶壳体311中的部分被称为 顶臂后表面371 (见图6),形成在底壳体312中的部分被称为底臂后表面372 (见图6)。
臂前表面35的左端部被称为臂前端部85。臂前端部85邻近出口 341。臂前端 部85的形成在顶壳体311中的部分被称为顶前端部85A,形成在底壳体312中的部分被 称为底前端部85B。更具体地,底前端部85B在底臂前表面352中位于将在后面描述的 模具出口孔850的左侧。顶前端部85A是顶臂前表面351的能够连接到底前端部85B的 上侧的一部分。
如图3和图4所示,从第二带卷轴41拉出的膜带59和从墨带卷轴42拉出的墨 带60都被在臂部34中引导。臂前端部85向后弯曲,并且出口 341由臂前端部85和臂 后表面37的前端形成。在出口 341处被层叠的膜带59和墨带60朝开口 77排出。
头插入部39是由臂后表面37和从臂后表面37连续延伸的周壁限定的空间。头 插入部39在平面图中具有大致矩形形状,且沿竖直方向延伸通过带盒30。头插入部39 也经由设置在带盒30的前表面侧的开口 77连接到带盒30的前表面侧的外部。支撑热头 10的头保持器74可被插入到头插入部39中。从臂部34的出口 341排出的膜带59的表 面之一在开口 77处朝向前方暴露。膜带59的另一表面越过墨带60而与设置在后方的热 头10相对。在开口 77处利用墨带60通过热头10进行在膜带59上的打印。
如图3和图4所示,带驱动辊46被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在头插入部39的沿馈送 方向的下游侧,该馈送方向是膜带59和墨带60从臂部34的出口 341到带排出部49的馈 送方向。带驱动辊46通过插入其中的带驱动轴100驱动而旋转。带驱动辊46和与带驱动辊46相对的压盘保持器12的可动馈送辊14协作以从第二带卷轴41拉出膜带59。同 时,带驱动辊46也从第一带卷轴40拉出双面胶带58且将其引导到膜带59的打印表面以 使它们接合在一起。
如图3到图5所示,在带驱动辊46的上游侧设置一对顶部和底部调整构件361 和362。调整构件361和362的基部在热头10的下游侧沿竖直方向(带宽度方向)调整 其上已进行了打印的膜带59并且将膜带59朝向带排出部49引导。调整构件361和362 适当地将膜带59和双面胶带58以其间没有任何位置偏移的状态接合在一起。
引导壁47在调整构件361和362附近直立。引导壁47将已经由头插入部39馈 送的用过的墨带60与膜带59分离,并且将墨带60朝墨带卷取卷轴44引导。第二分离壁 48在引导壁47和墨带卷取卷轴44之间直立。第二分离壁48防止沿引导壁47引导的用 过的墨带60和由第一带卷轴40支撑且缠绕在第一带卷轴40上的双面胶带58之间接触。
当在带式打印机1中进行打印时,通过带驱动轴100驱动而旋转的带驱动辊46 与可动馈送辊14协作以从第二带卷轴41拉出膜带59。通过墨带卷取轴95驱动而旋转 的墨带卷取卷轴44与打印速度同步地从墨带卷轴42拉出未使用的墨带60。从第二带卷 轴41拉出的膜带59沿墨带卷轴42的外边缘穿过且然后沿臂部34内的馈送路径馈送。 然后,膜带59以墨带60层叠在膜带59的表面上的状态被从出口 341朝向头插入部39馈 送,以被馈送在热头10和压盘辊15之间。
字符通过热头10被打印在膜带59的打印表面上。下文中,用过的墨带60在引 导壁47处与已打印膜带59分离且然后被缠绕到墨带卷取卷轴44上。在此期间,双面胶 带58被协同工作的带驱动辊46和可动馈送辊14从第一带卷轴40拉出。双面胶带58在 带驱动辊46和可动馈送辊14之间引导和抓持的同时被层叠且粘附到已打印膜带59的打 印表面上。粘附了双面胶带58的已打印膜带59(即已打印带50)被进一步朝向带排出部 49馈送,从带排出部49排出且然后由切割机构17切割。
在本实施例中,由通用盒组装成的层压型带盒30被用于通用带式打印机1中。 因而,单个带式打印机1能够用于与诸如热敏型、受体型、层压型和热敏层压型的每种 类型带盒相应。因此,不需要为每种类型使用不同的带式打印机。
接下来,将参考图6和图7详细说明底壳体312的形成臂部34的一部分的部分。 如图6和图7所示,底壳体312的包括在臂部34中的部分包括底臂前表面352、底臂后表 面372和设置于其间的第一分离壁33。模具出口孔850被设置在底臂前表面352的左端 部中的弯曲部分的右侧。模具出口孔850在正视图中是长矩形形状的切口,且从底臂前 表面352的顶边缘开始形成于底臂前表面352中。当顶壳体311与底壳体312结合时, 模具出口孔850形成臂前表面35中的通孔(见图5)。
第一分离壁33被形成为在臂部34的三个壁中最高,其高度比可容纳在盒壳体31 中的带的宽度略大。作为底臂前表面352的在模具出口孔850左侧的一部分的底前端部 85B大致是第一分离壁33的高度的一半。底臂前表面352的在模具出口孔850右侧的一 部分约为第一分离壁33的高度的三分之二。底臂后表面372比第一分离壁33略低且具 有与墨带60的宽度大致相同的高度。第一分离壁33的在平面图中是圆柱状的右端部大 致位于臂部34的中心处。第一分离壁33的左端沿底壳体312的前后方向与设置在底壁 前表面352中的模具出口孔850相对。模具出口孔850是用于制造底壳体312的模具的出口孔。
如图7所示,膜带59的馈送路径被形成在底臂前表面352和第一分离壁33之 间。另一方面,墨带60的馈送路径被形成在第一分离壁33和底臂后表面372之间。因 此,在馈送路径上设置用于调整带或墨带60的沿宽度方向(盒壳体31的竖直方向)的运 动的调整件。
对于膜带59的馈送路径,分别在第一分离壁33的右端和左端的底端处设置用于 调整膜带59的向下方向的运动的第一带底调整部381B和382B。第一带底调整部381B 和382B从底面302略向上突出。第一带底调整部381B和382B分别从第一分离壁33向 前延伸到底壁前表面352。在第一分离壁33的左端的上端处设置用于调整膜带59的沿向 上方向的运动的分离壁调整部383。分离壁调整部383是从第一分离壁33的上端向前突 出的突出件。第一带底调整部381B、382B和分离壁调整部383之间沿竖直方向的距离 与膜带59的宽度相同。
对于墨带60的馈送路径,在第一分离壁33的右端和左端的底端处分别设置用于 调整墨带60的沿向下方向的运动的第一墨盒底调整部386B和387B。第一墨带底调整部 386B和387B从底表面302略向上突出。第一墨带底调整部386B从第一分离壁33的左 端向左后倾斜地延伸到底臂后表面372的左端。第一墨带底调整部387B从第一调整壁33 的右端向后延伸到底臂后表面372。
根据膜带59的宽度设定第一带底调整部381B和382B的突出端的沿竖直方向的 位置。根据墨带60的宽度设定第一墨带底调整部386B和387B的突出端的沿竖直方向 的位置。
第一带底调整部381B和382B调整膜带59的沿向下方向的运动,并且第一墨带 底调整部386B和387B调整墨带60的沿向下方向的运动。因此,可提高膜带59和墨带 60的馈送精度。由于臂部34在通过热头10(见图3)进行打印的打印位置(开口 77)的 上游侧附近,因此可以提高带和墨带60在臂部34中的馈送精度,从而也可以提高打印精度。
接下来,将参考图6和图8详细说明顶壳体311的形成臂部34的一部分的部分。 如图6和图8所示,顶壳体311的包括在臂部34中的部分包括分别与底壳体312的底臂 前表面352和底臂后表面372相对应的顶臂前表面351和顶臂后表面371。因而,顶臂前 表面351比顶臂后表面371高。顶表面301在与设置在底壳体312的臂部34内的第一分 离壁33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配合孔331。配合孔331具有与第一分离壁33在平面图中 的形状大致相同的形状。当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彼此结合时,第一分离壁33被配合 到配合孔331中。
在顶壳体311的形成臂部34的一部分的部分中,在顶臂前表面351和配合孔331 之间设置带的馈送路径。在配合孔331和顶臂后表面371之间设置墨带60的馈送路径。 因而,与底壳体312类似地,在这些馈送路径上设置用于调整带或墨带60的沿向上方向 的运动的调整件。
对于带馈送路径,在配合孔331的左端的右侧设置第一带顶调整部381A。在配 合孔331的右端附近设置第一带顶调整部382A。第一带顶调整部381A和382A分别从 顶表面301略向下突出。第一带顶调整部381A从顶臂前表面351向后延伸至恰好配合孔331之前,且第一带顶调整部382A从顶臂前表面351向后延伸到配合孔331。第一带顶 调整部381A和382A分别调整膜带59的沿向上方向的运动。
对于墨带60的馈送路径,在配合孔331的左端和右端附近分别设置用于调整墨 带60的沿向上方向的运动的第一墨带顶调整部386A和387A。第一墨顶调整部386A和 387A分别从顶表面301略向下突出。第一墨带顶调整部386A从配合孔331的左端向左 后倾斜地延伸到顶臂后表面371的左端。第一墨带顶调整部387A从配合孔331的右端向 左后倾斜地延伸到顶臂后表面371。
根据带的宽度设定第一带顶调整部381A和382A的突出端的沿竖直方向的位 置。根据墨带60的宽度设定第一墨带调整部386A和387A的突出端的沿竖直方向的位置。
第一带顶调整部381A和382A调整膜带59的沿向上方向的运动,第一墨带顶调 整部386A和387A调整墨带60的沿向上方向的运动。因此,可提高膜带59和墨带60 的馈送精度。因而,也可以提高打印精度。
以这种方式,在本实施例中,不仅在底壳体312中而且在顶壳体311中设置调整 部,因而可调整带和墨带60的沿向下和向上方向的运动。因此,可以提高馈送精度和打 印精度。
接下来,将参考图5和图6说明臂前端部85和接触部86。如上所述,臂前端 部85包括设置在顶臂前表面351中的顶前端部85A和设置在底臂前表面352中的底前端 部 85B。
如图5所示,在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彼此结合时,顶前端部85A的底端和 底前端部85B的顶端在带盒30的沿其高度方向的中心处彼此接触。顶前端部85A的底 端被称为顶接触部86A。底前端部85B的顶端被称为底接触部86B。如将在下文中详细 说明的,带盒30被构造成使得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能够彼此接触或分离。因 而,接触部86是包括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的部分,且其中顶壳体311和底壳体 312能够彼此接触或分离。
如图6所示,底前端部85B具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前端孔口 87。前端孔口 87是 穿透带盒30的底表面302的通孔,并且被形成为在平面图中是圆形的。前端孔口 87可 被形成为不穿透带盒30的底表面302的孔。前端孔口 87的上部的直径朝其顶端逐渐增 大,使得顶端的开口直径最大。因而,突出部89能够被容易插入到前端孔口 87。
如图6所示,顶壳体311设置有从顶接触部86A向下突出的突出部89。突出部 89是大致圆柱状,且突出部89的直径小于前端孔口 87的直径。突出部89被如此形成使 得从沿竖直方向的中心的略上侧其直径朝前端(底端)逐渐变小。换言之,突起部89的 下部被形成为使得其前端逐渐变细。因而,突出部89能够被容易插入前端孔口 87中。
接下来,将参考图9和图10说明当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彼此结合时突出部 89被插入到前端孔口 87以形成接触部86的过程。如图9所示,当顶壳体311和底壳体 312彼此结合时,突出部89的底端被首先插入前端孔口 87中。如上所述,突出部89的 直径小于前端孔口 87的直径。突出部89的下部被形成为使得其前端逐渐变细,前端孔 口 87的顶端被形成为使得其开口较宽。因而,突出部89的底部可被平滑地引导到前端 孔口 87中。
如图10所示,当突出部89被进一步插入到前端孔口 87中时,顶接触部86A和 底接触部86B彼此接触。因而,突出部89到前端孔口 87中的插入完成。由于突出部89 的直径小于前端孔口 87的直径,在臂前端部85中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不彼此固定。 换言之,突出部89仍能够被插入到前端孔口 87中或从前端孔口 87移除。因而,在接触 部86中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能够彼此接触或分离。
接下来,将参考图6和图9说明锁定臂80的构造。如图6和图9所示,凹部84 被设置在顶壳体311的顶半圆槽38A的左部。凹部84从顶半圆槽38A的顶端延伸到底 端。凹部84的深度大致与形成底壳体312的底半圆槽38B的壁的厚度相同。锁定臂80 从凹部84的底端向下突出。锁定臂80大致是棱柱状的。锁定臂80在其前端(底端) 处具有锁定爪80A。锁定爪80A向带盒30的右前倾斜地突出。以这种方式,锁定臂80 与锁定爪80A—体地形成为类似钩状。锁定臂80沿带盒30的前后方向倾斜地挠曲。因 而,锁定臂80可以向锁定臂80的后表面侧弯曲。
锁定孔79被设置在底壳体312的底半圆槽38B的左部且在底半圆槽38B的顶端 的略下方。锁定孔79在正视图中是沿左右方向长的矩形通孔。设置在顶壳体311的锁 定臂80中的锁定爪80A能够与锁定孔79接合。因而,底壳体312和顶壳体311能够彼 此接合。在正视图中锁定孔79比锁定爪80A大。
参考图11和图12,将给出当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彼此结合时锁定孔79和 锁定爪80A之间的接合的说明。如上所述,锁定臂80被形成为使得锁定臂80能够朝锁 定臂80的后表面侧(图11中的向右方向)弯曲。如图11所示,当底壳体312和顶壳体 311彼此接合时,锁定爪80A的前端沿向下方向移动同时接触底半圆槽38B的后表面。 此时,由于锁定爪80A的前端被底半圆槽38B的后表面朝锁定臂80的后表面侧挤压,锁 定臂80朝锁定臂80的后表面侧弯曲。同时,底半圆槽38B被锁定爪80A的前端沿带盒 30的右前方向(图11中的向左方向)挤压,因而底半圆槽38B沿右前方向弯曲。
然后,当锁定爪80A到达锁定孔79时,如图12所示,锁定爪80A被插入锁定 孔79中从而底壳体312和顶壳体311彼此接合。因而,形成锁定部78。锁定部78被形 成在半圆形槽38的左部,即在臂部34的沿带馈送方向的上游端附近。在锁定爪80A被 插入到锁定孔79中时,锁定臂80和底半圆槽38B都不弯曲。此时,锁定爪80A接触锁 定孔79的顶表面。因此,即使当例如带盒30受到撞击时,也能够防止顶壳体311和底 壳体312沿竖直方向彼此分离。
接下来,参考图10和图13,将对例如带盒30受到撞击且力沿带盒30的竖直方 向施加到臂部;34的情况进行说明。图10示出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彼此接触的 状态。在下面的说明中,图10中示出的带盒30的状态被称为“正常状态”。当力被沿 带盒30的竖直方向施加到臂部34时,带盒30的状态可从图10示出的正常状态改变到如 图13所示的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彼此分离的状态。在下面的说明中,图13示 出的带盒30的状态被称为“分离状态”。
如图10和图13所示,顶壳体31和底壳体312在臂前端部85处不彼此固定。具 体地,在接触部86中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能够彼此接触或分离。另一方面, 在锁定部78中防止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沿竖直方向彼此分离。
因此,当竖直力被沿竖直方向施加到臂部34时,如图13所示,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在锁定部78处能够保持彼此接合,同时在位于锁定部78左侧的臂部34处,顶 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可沿竖直方向弯曲。因而,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可彼此 分离。
然而,由于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在锁定部78处保持接合,即使当顶接触部 86A和底接触部86B已彼此分离时,通过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的恢复力再次彼此接 触。因而,带盒30返回到如图10所示的正常状态。换言之,即使当撞击被施加到带盒 30且竖直力被施加到臂部34时,臂前端部85的状态也能够恢复到正常状态。
另外,即使当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彼此分离(见图13)时,第一带底 调整部381B、382B、分离壁调整部383、第一墨带底调整部386B、387B、第一带顶调整 部381A、382A和第一墨带顶调整部386A、387A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调整膜带59和墨带 60的竖直位置。因而,膜带59和墨带60的位置可不被很大地移动。因此,当带盒30 从图13示出的分离状态返回到图10示出的正常状态时,膜带59和墨带60的位置能够保 持不变。换言之,当带盒30返回到正常状态时,第一带底调整部381B、382B、分离壁 调整部383、第一墨带底调整部386B、387B、第一带顶调整部381A、382A和第一墨带 顶调整部386A、387A再次适当地保持膜带59和墨带60的竖直位置。因而,膜带59和 墨带60能够被适当地馈送且能够保持良好的打印质量。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即使当例如由于在带盒30上的撞击,力被沿带盒30 的竖直方向施加到臂部;34时,臂前端部85也能够返回到正常状态。
当字符被打印到膜带59上时,从出口 341排出的膜带59和墨带60被压盘辊 15(见图4)压靠到热头10上。然后,通过热头10、利用墨带60将字符打印到膜带59 上。因此,膜带59需要从出口 341被适当地排出以便保持打印质量。例如,当撞击被 施加到带盒30时,通常,在臂前端部85中,可在底壳体312和顶壳体311之间产生间 隙,或底壳体312和顶壳体311可彼此分离。在这种情况下,膜带59可能不适当地从出 口 341排出,从而打印质量可变差。
在本实施例中,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以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 能够彼此接触和分离的状态在接触部86中彼此接触。因而当强撞击等被施加到带盒30 时,如图13所示,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暂时彼此分离。然而,之后,带盒30 返回到如图10所示的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彼此接触的正常状态。因此,膜带 59和墨带60能够从出口 341适当地排出且能够保持良好的打印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锁定部78被设置在半圆形槽38中。半圆形槽38比作为平坦表 面的臂前表面35具有更大的抗弯强度。因此,在出口 341附近,顶壳体311和底壳体 312能够以比锁定部被设置在臂前表面35中的情况大的强度彼此接合。因此,当撞击被 施加到带盒30时,锁定孔79和锁定爪80A不太可能彼此脱离。因而,顶壳体311和底 壳体312之间的接合可被锁定部78保持。因此,如图13所示,即使当在接触部86中顶 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彼此分离时,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之间的接合也可由锁 定部78保持,从而带盒30能够返回到图10示出的正常状态。换言之,在顶壳体311和 底壳体312之间已产生的间隙将不再存在。因此,膜带59和墨带60能够被适当地从出 口 341排出,从而能够保持良好的打印质量。
在本实施例中,顶壳体311包括突出部89,并且底壳体312包括前端孔口 87。当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彼此结合时,突出部89被插入到前端孔口 87中。然后,通 过突出部89和前端孔口 87,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在臂前端部85中能够被适当引导。 由此,当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彼此结合时,能够防止顶前端部85A和底前端部85B不 适当接触膜带59和墨带60。因而,膜带59和墨带60可不被损坏,且因而能够防止由于 损坏造成的打印质量变差。
在本实施例中,顶臂前表面351的在顶前端部85A右侧的部分的高度小于底臂 前表面352的在底前端部85B右侧的部分的高度(见图幻。因而,顶臂前表面351比底 臂前表面351更具挠性。然而,在本实施例中,接触部86被设置在盒壳体31的沿竖直 方向的中心位置附近。因而,顶前端部85A比顶前端部85A右侧的部分高。换言之, 由于接触部86被设置在盒壳体31的沿竖直方向的中心位置附近,因此能够防止顶前端部 85A的竖直长度太短。因而,如果力沿带盒30的竖直方向施加到臂前端部85,则能够防 止在臂部34中顶壳体311沿向上方向过度弯曲。
在本实施例中,膜带59相当于本发明的“带”。前端孔口 87相当于“孔口”。 锁定孔79相当于“开口”。锁定爪80A相当于“突起”,锁定臂80相当于“锁定件”。 第一带底调整部381B、382B个相当于“底调整部”,第一带顶调整部381A、382A每个 相当于“顶调整部”。半圆形槽38相当于“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带盒30和带式打印机1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作出各种变型。
例如,在盒壳体31中,顶表面301和底表面302的整个周边不需要由侧表面完 全包围。用于暴露盒壳体31内部的开口可被设置在侧表面(例如后表面)的一部分中, 或可以在开口中设置连接顶表面301和底表面302的凸起。
例如,臂前端部85可不设置突出部89和前端孔口 87。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当 撞击被施加到带盒30时,在接触部86中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彼此分离之后, 带盒30能够返回到正常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顶壳体311包括突出部89,底壳体312包括前端孔口 87。可替 代地,例如,顶壳体311可包括孔口,而底壳体312可包括能够被插入到顶壳体311的孔 口中或可从顶壳体311的孔口中移除的突出部。
在本实施例中,顶壳体311包括锁定臂80,而底壳体312包括锁定孔79。可替 代地,例如,顶壳体311可包括锁定孔而底壳体312可包括锁定臂。
在本实施例中,锁定部78被设置在半圆形槽38的左部。可替代地,例如,锁 定部78可被设置在半圆形槽38的左右方向的中心处。
权利要求
1.一种带盒,包括盒壳体,所述盒壳体具有顶表面、底表面、前表面和一对侧表面,并包括具有所述 顶表面的顶壳体和具有所述底表面的底壳体;带,所述带作为打印介质被安装在所述盒壳体中;臂部,所述臂部包括所述前表面的一部分,并将所述带沿预定馈送路径的一部分朝 向出口引导,所述预定馈送路径的所述部分与所述前表面平行地延伸;锁定部,所述锁定部被设置在所述臂部的在所述带的馈送方向上的上游端附近,并 且所述顶壳体和所述底壳体通过所述锁定部彼此接合;和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被设置在所述出口附近,并被构造成允许所述顶壳体和所述底 壳体彼此接触或分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接触部包括孔口,所述孔口被设置在所述底壳体和所述顶壳体中的一个壳体中;和 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被设置在所述底壳体和所述顶壳体中的另一个壳体中,并能够 被插入所述孔口中或从所述孔口移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锁定部包括开口,所述开口被设置在所述底壳体和所述顶壳体中的一个壳体的所述前表面中, 并使所述底壳体和所述顶壳体中的所述一个壳体的外部和内部连通;和锁定件,所述锁定件被设置在所述底壳体和所述顶壳体中的另一个壳体中,并具有 与所述开口接合的突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盒, 其中所述锁定部包括开口,所述开口被设置在所述底壳体和所述顶壳体中的一个壳体的所述前表面中, 并使所述底壳体和所述顶壳体中的所述一个壳体的外部和内部连通;和锁定件,所述锁定件被设置在所述底壳体和所述顶壳体中的另一个壳体中,并具有 与所述开口接合的突起。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盒,进一步包括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臂部的所述上游端邻 近地形成在所述前表面中,并且所述凹部沿所述盒壳体的竖直方向延伸,其中所述锁定部被设置在所述凹部中。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带盒,进一步包括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臂部的所述上游端邻 近地形成在所述前表面中,并且所述凹部沿所述盒壳体的竖直方向延伸,其中所述锁定部被设置在所述凹部中。
7.如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盒,其中所述接触部被设置在所述盒壳体的沿 竖直方向的中心位置的附近。
8.如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盒,进一步包括底调整部,所述底调整部在 所述底壳体的被包括在所述臂部中的部分中被设置在所述出口的沿所述馈送方向的上游 侧,并且所述底调整部适于调整所述带沿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9.如权利要求1到6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盒,进一步包括顶调整部,所述顶调整部在所述顶壳体的被包括在所述臂部中的部分中被设置在所述出口的沿所述馈送方向的上游 侧,并且所述顶调整部适于调整所述带沿带宽度方向的运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盒。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通过设置在带盒(30)的半圆形槽(38)中的锁定部(78)彼此接合。接触部(86)在臂前表面(35)中被设置于出口(341)附近。包括在接触部(86)中的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彼此接触使得它们能够彼此接触和分离。当竖直力被施加到臂部(34)时,顶接触部(86A)和底接触部(86B)彼此分离,同时顶壳体(311)和底壳体(312)之间的接合由锁定部(78)保持。因而,顶壳体部(86A)和底接触部(86B)能够返回到正常接触状态。
文档编号B41J32/00GK102019776SQ201010274378
公开日2011年4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9日
发明者今牧照雄, 加藤努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