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9662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印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墨水吸收体中所吸收的墨水向压印部件供给而进行压印的印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可连续地压印的印章,公知如下印章,其在大致圆筒形状的保持体 内设有由可吸收墨水的多孔质材料构成的墨水吸收体和由可使墨水透过的多孔质材料构 成的压印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印章中,预定量的墨水经由保持体内的墨水通路 向墨水吸收体供给,在该墨水吸收体中吸收、储存墨水。由此,能够始终向与墨水吸收体紧 密贴合的压印部件供给墨水,从而能够连续地进行压印。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1-018506号公报上述现有技术中,从墨水通路供给的墨水附着于墨水吸收体而被吸收时的动作例 如如下所述。即,附着于墨水吸收体的墨水通路侧的端面的某一点(附着点)的墨水,在该 墨水吸收体的内部以该一点为中心的同心圆形状(在三维上观察则正确的是半球状)沿径 向扩展而渗入。上述的附着点在墨水吸收体的上述墨水通路侧端面上存在多个,墨水分别从各附 着点以上述同心圆形状扩展而渗入。结果,在墨水吸收体中,较多的墨水的同心圆重叠的部 位的墨水密度较高,而另一方面,墨水的同心圆不怎么重叠的部位的墨水密度较稀疏。因 此,为了使墨水吸收体内部的墨水密度在径向上均勻,鉴于上述情形,需要考虑上述附着点 的配置以使墨水吸收体的同心圆的重叠状况尽量均勻,因此,需要考虑向墨水通路侧端面 导入墨水的墨水通路的形状及配置。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对上述问题没有特别考虑。即,墨水从大致圆筒形状的保 持体的内部所设置的大致圆形截面的墨水通路(没有特别向径向外侧扩展地被引导)沿印 章的轴向被引导,向墨水吸收体的墨水通路侧端面供给。因此,在墨水吸收体的大致圆形的 墨水通路侧端面上,较多的上述附着点大致均勻地分布。像这样在圆形中较多的附着点均 勻地分布的情况下,在圆形的径向中央侧较多的同心圆重叠,结果墨水密度相对较高,另一 方面,越在圆形的径向外周侧同心圆的重叠越少,墨水密度相对较稀疏。结果,墨水吸收体 内的墨水密度不均勻,在该状态下墨水吸收体向压印部件供给墨水时,在压印部件压印形 成的印迹上也可能出现墨水浓度不均勻的情况。另外,上面以大致圆筒形状的保持体中墨水吸收体的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的情况 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即使在例如保持体、墨水吸收体的截面形状为大 致椭圆形的情况或(大致四边形等)大致多边形的情况下,也与上述同样地,径向外周侧的 墨水密度较稀疏而径向中央侧的墨水密度较高,结果,存在印迹不均勻的可能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压印部件的墨水密度分布均勻化并实现浓度均
3勻的印迹的印章。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1发明的印章,具有大致筒形状的保持体,在压印时由操 作者把持,并且在内部形成有墨水通路;压印部件,配置在所述保持体的下端部,在压印时 被压向压印对象;墨水吸收体,设在所述保持体和所述压印部件之间,吸收并保持从所述保 持体的所述墨水通路排出的墨水,所述印章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墨水通路的墨水排出侧,设 置有将墨水导向径向外周侧并排出的导流通路。本申请第1发明的印章中,在保持体的内部形成有墨水通路。墨水从墨水通路排 出后,被设在保持体和压印部件之间的墨水吸收体吸收。压印时,使用被吸收在该墨水吸收 体中的状态的墨水,使压印部件在压印对象上进行印字。此处,通常情况下印章所具备的墨水吸收体由使墨水渗入并且可储存预定量墨水 的材质构成。从墨水通路排出的墨水被这种材质的墨水吸收体吸收时,附着于墨水吸收体 的1个部位的墨水沿以该1个部位为中心的径向以同心圆形状扩展而渗入。因此,在与例 如大致圆筒形状或大致多边筒形状的保持体对应的横截面形状为大致圆形或大致多边形 的墨水吸收体的情况下,在该圆形或多边形的截面上墨水分别从与墨水通路的墨水排出侧 直接接触的多个部位渗入。结果,在圆形或多边形的截面的径向中心侧,来自上述多个部位 的上述墨水的同心圆数量较多地重叠,墨水密度较高,另一方面,在圆形或多边形的截面的 径向外周侧,来自上述多个部位的上述墨水的同心圆的重叠较少,墨水密度较稀疏。若压印 部件以这种不均勻的墨水密度的分布进行压印,则存在形成径向中心部分较浓而径向外周 侧部分较淡的不均勻的印迹的可能性。因此,鉴于上述情况,本申请第1发明在墨水通路的墨水排出侧设置导流通路,由 此将墨水导向径向外周侧后使其排出。由此,能够缓和墨水容易在上述的径向中心部集中 的情形,能够相对地提高径向外周部的墨水密度。结果,能够使压印部件的墨水密度的分布 均勻化,从而实现浓度均勻的印迹。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印章的整体外观的透视图。图2是图1的II-II剖面的轴向纵剖视图。图3是将主保持体的下部保持体的周围分解的透视图,是说明对压印部件的表面 实施制版的图。图4A是说明在不具备锥部的比较例中墨水吸收体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横剖 视图。图4B是说明在不具备锥部的比较例中墨水吸收体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横剖 视图。图5A是说明在比较例中墨水吸收体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横剖视图。图5B是说明在比较例中墨水吸收体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横剖视图。图6A是说明在比较例中墨水吸收体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纵剖视图。图6B是说明在比较例中墨水吸收体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纵剖视图。图6C是说明在比较例中墨水吸收体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念性纵剖视图。图7是表示比较例中的印迹的一例的说明图。
4
图8A是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印章中的墨水吸收体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 念性纵剖视图。图8B是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印章中的墨水吸收体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 念性纵剖视图。图8C是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印章中的墨水吸收体吸收墨水的情形的概 念性纵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印章的印迹的一例的说明图。图10是将墨水通路的内周侧面形成为大致圆锥形状的变形例的印章的轴向剖视 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是将本发明的印章 (Stamp)应用于例如以圆形形成人名印迹的印章的情况下的例子。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印章1具有印章主体2和压印部件盖体3。对于印章主体 2,整体形成大致圆筒形状,在其一个端面上配置并组合有压印部件4。在本例中,压印部件 4的表面上,可压印地制版有“田中”的人名文字(对于该制版结构在下面详细说明)。压 印部件盖体3能够以可覆盖印章主体2的配置有上述压印部件4的一侧的端部的方式进行 装卸。另外,以下将该图2中的位于上方的部分称为“上部”,将位于下方的部分称为“下 部”。图2中,印章主体2具备把手部5、主保持体6、副保持体7、墨水吸收体8、压印部件4、 墨水盖体9、套筒10、压入盖体11及弹簧12。另外,主保持体6及副保持体7相当于各权利 要求中所记载的保持体。对于副保持体7,整体形成为上端及下端均开口的大致圆筒形状,上述各部件安装 于该副保持体7而被支撑。把手部5形成为上端闭合而下端开口的圆筒形状,上述副保持 体7的上端的外周侧可装卸地嵌合而组装于该把手部5的下端的内周侧。主保持体6大致由位于上部的大致圆筒形状的上部保持体6a和位于该上部保持 体6a的下部且直径比该上部保持体6a大的大致圆筒形状的下部保持体6b —体地形成。 在该主保持体6的径向中心侧,形成有从上部保持体6a的上端到下部保持体6b的下端大 致以相同内径贯通的墨水通路21,在上端及下端均开口。该墨水通路21中,墨水从上侧流 入,并向下侧排出墨水(参照后述的图8)。在该墨水通路21的下端侧的开口部分即该墨水通路21的墨水排出侧端部的内 部,径向中心位置与该主保持体6的径向中心位置一致,设有直径朝向墨水排出侧扩大的 大致圆锥形状的锥部22。该锥部22的下侧的端面即圆锥底面与下部保持体6b的下侧的端 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上。该锥部22的下部的外周侧面与墨水通路21的内周侧面分离,经 由4个平板部23而由墨水通路21的内周支撑(参照后述的图3)。通过以上结构,墨水通路21的墨水排出侧形成导流通路M,其具备至少将流过径 向中心部的墨水向径向外周侧引导而排出的功能。主保持体6被如下组装使上部保持体 6a的上半部分从上述副保持体7的上端贯通而突出,使下部保持体6b配置于上述副保持体 7的内部。在主保持体6的上侧的端部上,可密封墨水通路21的流入侧的开口部的墨水盖体9可装卸地与之嵌合。在下部保持体6b的下侧的端面上,与该下部保持体6b大致相同直径的圆筒形状 的墨水吸收体8与之紧密贴合,而且在该墨水吸收体8的下侧的端面上,相同直径的大致圆 板形状的压印部件4与之紧密贴合。墨水吸收体8例如通过气孔率90%左右的由聚乙烯醇缩甲醛构成的硬质多孔性 树脂形成,能够吸收、储存墨水。压印部件4由分散含有例如碳黑等光能吸收性物质的气孔 率65%左右的聚氨酯等氨基甲酸乙酯类树脂即软质多孔性树脂构成,能够使墨水透过。这些下部保持体6b、墨水吸收体8及压印部件4以各自的径向中心位置在同一轴 线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在它们的外周侧面的整体上嵌合组装有压入盖体11。压入盖体11与 下部保持体6b的外周侧面适宜配合而嵌合固定。大致圆板形状的压印部件4,其外周边缘 部与内周部分相比较薄,压入盖体11的下端侧的边缘部向内周侧折叠而与压印部件4的外 周边缘部扣合。由此,能够防止压印部件4及墨水吸收体8从压入盖体11的内周脱离,下 部保持体6b、墨水吸收体8及压印部件4固定组合为能够维持紧密贴合的状态。在上述压入盖体11的外周侧,可滑动地嵌合有由金属制材料构成的大致圆筒形 状的套筒10。该套筒10的整体的轴向长度与将下部保持体6b、墨水吸收体8、及压印部件 4 一体地组合的组合体相比稍长。该套筒10的上端侧的边缘部向内周侧折叠,由于该上端 侧边缘部与下部保持体6b的上侧端面的外周边缘部扣合,因此防止其向下侧脱落。在该套 筒10的上端侧边缘部和副保持体7之间配置有弹簧12,弹簧12施力以使套筒10相对于副 保持体7向下侧背离而突出。在副保持体7的内部将主保持体6及套筒10恰当地组装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 相对于副保持体7的下侧的开口边缘部,压印部件4的内周部分稍微向下方突出,进而套筒 10的下侧的开口边缘部从压印部件4的内周部分稍微向下方突出。通过以上的结构,使用 者保持把手部5而将印章主体2的下侧端面向压印对象(没有特别图示)按压时,最初受 到经由套筒10的弹簧12的反作用力,通过进一步压入,能够将压印部件4的内周部分的表 面向压印对象的表面按压。另外,上述图2和该图3在上下方向的对应关系相反,即图2中的下方对应于该图 3中的上方。副保持体7、套筒10、弹簧12、及压入盖体11的图示被省略。图3中,在下部保持体6b的下侧端面、即图3中的上侧端面上,墨水通路21的排出 侧开口,径向中心位置一致的锥部22的底面部分位于其内周侧。该底面部分的外周侧面经 由在周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4个上述平板部23被支撑于墨水通路21的开口部的内周侧 面。由此,在墨水通路21的排出侧,通过以墨水通路21的径向中心为圆心的4个圆弧形状 的出口孔25而开口。换言之,主保持体6的墨水排出侧的端部在径向中心部的外周侧上具 有多个导流通路M的出口孔25。由此,导流通路M至少在向多个出口孔25的连接部2 上分支为多个通路(参照上述图2、。由此,导流通路M的横截面积朝向下游侧减小(参照 上述图2)。而且,在压印部件4的表面上制版时,使保护膜31与压印部件4的表面接触,进而 在其上重叠接触印刷有预先制版的文字、图像(该例中为图示的“田中”的人名文字)的正 像原稿32。在图3中,为了图示方便,将其分离配置。在该状态下,使发光体即氙管33发光 时,通过正像原稿32的透明部分的光向压印部件4照射。由此,仅压印部件4的照射部分通过光吸收剂的发热作用而熔融,在停止氙管33的发光时该熔融部分固化而被封口化,成 为封口部。另一方面,在压印部件4中成为正像原稿32的阴文的部分没有熔融固化而维持 原有状态,成为非封口部。由此,在压印部件4的表面上墨水不渗出的上述封口部和墨水渗 出的上述非封口部被明确地分开而制版。回到图2,在拆下把手部5和墨水盖体9的状态下,向主保持体6的上部保持体6a 的上端部、即墨水通路21的墨水流入侧的开口部流入适量的墨水时,该墨水经由墨水通路 21几乎全部被吸收、储存于墨水吸收体8。而且,在紧靠墨水吸收体8的压印部件4中也填 充有墨水,在压印时墨水仅从压印部件4表面的非封口部渗出,与正像原稿32相同的印迹 被印在压印对象上。此处,对于墨水吸收体8从墨水通路21侧的端面8a吸收从主保持体6的墨水通 路21排出的墨水的情形进行说明。首先,作为比较例,使用图4A、图4B、图5A及图5B说明主保持体6在其墨水通路 21的内部不具备锥部22时的吸收情形。该情况下,来自墨水通路21的墨水被向墨水吸收 体8的端面8a(不是像上述实施方式特意向径向外周侧偏流地被引导)的各处引导。从墨 水通路21供给的墨水在端面8a上在多个附着点附着后,被吸收于墨水吸收体8内。此处, 为了容易理解该比较例的吸收情形,使用在端面8a上如图4A所示附着点I在周方向上以 90°间隔且在半径方向上各3个部位、共9个部位处均勻分布配置的模型。以下说明从该 模型中的9个附着点I吸收墨水的情形。如图4A所示,附着于墨水吸收体8的端面8的某个附着点I的墨水在墨水吸收体 8的内部以将该附着点I为中心的同心圆形状(在三维上观察则正确的是半球状)在径向 上扩展,并同时渗入(参照箭头)。在墨水吸收体8的端面8a上从9个附着点I开始分别 按照图4B、图5A、图5B的顺序所示,随着时间的经过,墨水以上述同心圆形状扩展而渗入。作为上述的结果,在墨水吸收体8中,多个墨水的同心圆重叠的部位的墨水密度 较密,另一方面,墨水的同心圆不怎么重叠的部位的墨水密度较稀疏。例如以图5B所示的 状态观察,在区域S5来自5个附着点I的墨水分别到达而重叠,在区域S4来自4个附着点 I的墨水分别到达而重叠,在区域S3来自3个附着点I的墨水分别到达而重叠,在区域S2 来自2个附着点I的墨水分别到达而重叠。在区域Sl仅来自1个附着点I的墨水到达。而 在区域S0,来自任何附着点I的墨水均不到达。由图示可知,形成如下趋势区域S4、区域 S5之类的较多的墨水集中的区域分布在墨水吸收体8的端面8a的径向中心侧,区域SO、区 域Sl之类的墨水较少的区域分布在墨水吸收体8的端面8a的径向外周侧。图6A 图6C是通过纵截面表示上述图4A、图4B、图5A、图5B所示的随时间的经 过产生的墨水的吸收情形的图。如上所述,越靠径向中心侧则来自数量越多的附着点I的 墨水L到达,结果相对地墨水L的分布较高,另一方面,在径向外周侧,仅有来自数量较少的 附着点I的墨水L到达,因此相对地墨水L的分布较稀疏。另外,上述模型中,为了防止图示 复杂而易于理解,采用了附着点I在半径方向上3个部位排列的情况且在周方向上以90° 间隔排列的情况为例,但更细密的间隔、例如附着点I在半径方向上4个部位以上排列的情 况、在周方向上以30°间隔或10°间隔等均勻地排列的情况,本质上也是相同的情形。艮口, 只要像本实施方式这样不特意使墨水的流动向外周侧偏流,则径向中心侧的墨水L的分布 变得相对较密,径向外周侧的墨水L的分布变得相对稀疏。
特别是如前所述,通过在副保持体7的内部将弹簧12配置于上部保持体6a的外 周的构造,在上部保持体6a的直径比与墨水吸收体8相同直径的下部保持体6b小的情况 下,上述的外周侧的墨水密度变稀疏的趋势更显著。上述情形的结果,墨水吸收体8内的径向上的墨水密度变得不均勻,在该状态下 墨水吸收体8向压印部件4供给墨水L时,如图7所示,通过压印部件4压印形成的印迹F’ 中的墨水浓度不均勻。接着,使用与上述图6A 图6C分别对应的图8A 图8C说明在主保持体6的墨 水通路21的内部具备锥部22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的吸收过程。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墨水通路21内的墨水L通过锥部22向朝向多个出口孔 25的导流通路M分支,通过导流通路M被导向径向外周侧。而且被导向导流通路M的墨 水L通过在径向外周侧设置的4个圆弧形状的出口孔25 (参照上述图3)被排出,附着于墨 水吸收体8的端面8a(图8A)。这样,在预先偏向外周侧的状态下墨水L附着于端面8a,由 此促进墨水L向墨水吸收体8的径向外周侧浸渍,在墨水吸收体8的径向中心部和径向外 周部之间的墨水密度之差变小(参照图8B及图8C)。结果,能够缓和使用图6A 图6C在 上面说明的墨水密度偏向径向内周侧较密的趋势,能够在墨水吸收体8的整体上使墨水密 度大致均勻的状态下吸收墨水L。而且,能够在像这样墨水吸收体8的径向截面的墨水密度 均勻分布的状态下向压印部件4供给墨水L,因此,如图9所示,能够使通过压印部件4压印 形成的印迹F中的墨水浓度均勻。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墨水通路21的墨水排出侧形成为导流通路 24,由此将至少流过径方向中心部的墨水L导向径向外周侧后排出。由此,缓和墨水L容易 集中在墨水吸收体8的径向中心部的情形,能够相对地提高径向外周部的墨水密度。结果, 能够使压印部件4的墨水密度的分布均勻化,从而实现均勻浓度的印迹F。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在墨水通路21的墨水排出侧端部设置大致圆锥形状 的锥部22,从而能够将流过墨水通路21内的径向中心部的墨水L以向径向外周侧扩散的方 式可靠地引导后排出。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伴随使用圆形的压印部件4,将上部保持体6a、下部保持体 6b及墨水通路21形成为圆筒形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压印部件4自身形成 为四边形等多边形状,也可以使上部保持体6a、下部保持体6b及墨水通路21也对应地形成 为多边形的筒形状。该情况下,优选锥部22的形状也形成为与压印部件4、各部的形状适合 的锥形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从主保持体6的墨水排出侧的径向外周侧所设置 的出口孔25排出墨水L,因此能够相对地提高墨水吸收体8的径向外周部的墨水密度,使压 印部件4的墨水密度的分布均勻化。此外,通过设置多个出口孔25,能够使墨水L向各出口 孔25分散,进一步提高均勻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使各出口孔25为大致圆弧形状,由此能够使从1个 出口孔25排出的墨水L的墨水密度在周方向上均勻化。另外,如上所述,在将压印部件4、上部保持体6a、下部保持体6b、及墨水通路21形 成为多边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使各出口孔25的形状为与压印部件4、各部的形状适合的 适宜形状。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使墨水通路21形成为从上部保持体6a的上端到下部保持体 6b的下端以相同内径贯通,但本发明不限于该结构。例如也可以如与上述图2对应的图10 所示,使下部保持体6b的内部的墨水通路21A的内周侧面形成朝向墨水排出侧直径扩大的 大致圆锥形状,在下部保持体6b的墨水排出侧的端部上,相比上部保持体6a的内径位置靠 径向外周侧的位置上具备各出口孔25A。 由此,对于将墨水L导向出口孔25A的导流通路24A,在相比上部保持体6a大径的 下部保持体6b的内部,能够向相比上部保持体6a中的墨水流动的径向位置更靠径向外周 侧引导墨水L。结果,能够在更广范围内实现墨水密度的均勻化。该情况下,优选锥部22A 的外径也与墨水通路21A的大致圆锥形状部分的内径对应地扩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还设有可装卸地安装于主保持体6的上端部并将 墨水通路21密封的墨水盖体9。由此,在由于反复进行压印动作而引起墨水用完的情况下, 用户通过取下墨水盖体9,能够从上端部向主保持体6的内部的墨水通路21补充墨水L。而且,如上所述用户补充墨水L时,有时错误地向主保持体6的内部供给过多的墨 水L。该情况下,墨水吸收体8不能吸收完过剩的墨水L,未吸收完的墨水L不渗入墨水吸 收体8而向其上方的墨水通路21内溢出,变为储存的状态。该情况下,墨水吸收体8相对 于墨水流动的缓冲功能降低,以一种墨水通路21的方式起作用。结果,在该状态下压印部 件4向压印对象长时间按压时,向墨水吸收体8的上方溢出的墨水L以较快的速度通过墨 水吸收体8,过剩的墨水L有可能向压印对象漏出。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别地如前所述导流通路M的横截面积朝向下游侧减 少。由此,在如上所述过剩的墨水L通过墨水吸收体8而渗漏的情形中,在导流通路对内 朝向墨水吸收体8的流路面积减小。结果,还具有能够抑制墨水L向上述的压印对象漏出 的效果。此外,除以上已经说明的情况以外,也可将上述实施方式、各变形例适当组合而利用。
权利要求
1.一种印章(1),其特征在于,具有大致筒形状的保持体(6),在压印时由操作者把持,并且在内部形成有墨水通路01、 21A);压印部件G),被配置在所述保持体(6)的下端部,在压印时被压向压印对象; 墨水保持体(8),被设置在所述保持体(6)和所述压印部件(4)之间,吸收并保持从所 述保持体(6)的所述墨水通路Ol、21A)排出的墨水(L);以及导流通路(M、24A),被设置在所述墨水通路Ql、21A)的墨水(L)排出侧,将墨水(L) 导向径向外周侧并排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章(1),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章(1)还具有锥部(22、22A),被设置在所述墨水通路Q1、21A)的墨水(L)排出 侧的端部,并且径向中心位置与所述保持体(6)的径向中心位置大致一致,随着靠向墨水 (L)的排出侧而直径扩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章(1),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章(1)还具有所述导流通路(M、24A)的多个出口孔(25、25A),被设置在所述保 持体(6)的墨水(L)排出侧的端部上的至少径向中心部的外周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章(1),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出口孔05、25A)分别具有以径向中心为圆心的大致圆弧形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章(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通路(Μ、24Α)具有与所述多个出口孔Q5、25A)连接的连接部0 ), 所述导流通路(M、24A)至少在所述连接部(Ma)被分支为与所述多个出口孔05、 25A)相同数量的通路。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章(1),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体(6)具备大致圆筒形状的上部保持体(6a),位于所述保持体的上部;和 大致圆筒形状的下部保持体(6b),位于所述上部保持体(6a)的下部,且直径大于所述 上部保持体(6a)的直径,所述出口孔(25A)被设置在所述下部保持体(6b)的墨水(L)排出侧的端部上的与所 述上部保持体(6a)的内径位置相比靠径向外周侧的位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章(1),其特征在于,所述印章(1)还具有墨水盖体(9),可装卸地安装于所述保持体(6)的上端部,用于密 封所述墨水通路0l、21A),所述导流通路(M、24A)的横截面积随着靠向下游侧而减小。
全文摘要
一种印章,使压印部件的墨水密度分布均匀化,实现浓度均匀的印迹。印章(1)具有大致筒形状的主保持体(6),在压印时由操作者把持,并且在内部形成有墨水通路(21);压印部件(4),配置在主保持体(6)的下端部,在压印时被压向压印对象;墨水吸收体(8),设在主保持体(6)和压印部件(4)之间,吸收并保持从主保持体(6)的墨水通路(21)排出的墨水(L),在墨水通路(21)的墨水排出侧,设置有将墨水(L)导向径向外周侧并排出的导流通路(24)。
文档编号B41K1/52GK102126366SQ20101057240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2月28日
发明者中村康宪, 杉野智彦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