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传输装置和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0828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片材传输装置和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传输装置和在片材上记录图像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在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5-156974中讨论的图像形成装置中,通过由旋转面向凸块引导件倾斜的斜送辊对沿传输方向平行地导致长片材沿凸块引导件移动,校正长片材的顶端的不对准和失配姿势。通过在紧接着导致长片材沿凸块引导件移动之前在设置在引导件的上游的环路传输单元中产生环路(或称为环形物,下同)(loop),减少在长片材中产生的扭曲张力,使得可以执行具有更少的负荷的斜行校正处理。然后,通过将片材夹在下游侧的行式馈送辊对之间并在拆卸斜送辊对之后重新开始传输,实现具有更少的斜行的图像形成。但是,在诸如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5-156974中讨论的在校正长片材的顶端上的斜行之后拆卸斜送辊对以允许传输长片材的配置中,实际出现在传输中片材斜行的传输精度劣化的问题。该问题的原因包括这样一种因素,即,由于斜送辊对被拆卸,因此,长片材的扭转张力直接影响行式馈送辊对以使传输平衡劣化,从而导致斜行。如果通过斜送辊使得沿凸块引导件传输长片材,那么存在这样一种问题,即,由于片材在其表面被斜送辊滑动摩擦的状态下被传输,因此,由于出现片材的表面缺陷,因此不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图像质量。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7-225947讨论了在卷纸的纸路径路线上设置左侧和右侧的一对调节引导件以防止曲折的打印装置。可通过将左右引导件移动到比卷纸的宽度窄的推入位置中以校正卷纸的姿势并然后移动卷纸宽度引导件位置,防止卷纸的曲折。在在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 2007-225947中公开的装置中,传输辊被设置在纸宽度引导件的上游和下游,以夹着传输卷纸。当校正曲折时,释放传输辊的压力接触,并且,执行通过引导件单元推入卷纸边缘以进一步比纸宽度窄的动作。并且,根据事先输入到装置中的卷纸的宽度尺寸移动引导件单元的位置。但是,为了以比过去宽的范围响应用户需求,当尝试通过以比过去高的精度传输各种介质来获得更好的打印结果时,下列的问题凸显出来(1)如果在打印中出现曲折并且释放传输辊的压力接触以通过引导件单元校正曲折,那么卷纸的传输精度劣化。如果传输辊的压力接触力弱化以在不释放压力接触的情况下校正曲折,那么卷纸的传输精度也劣化。因此,难以在打印中同时确保优异的传输精度和曲折校正性能。(2)如果执行推入引导件单元以进一步比纸宽度窄的动作,会根据使用的卷纸的刚度出现挠折(buckling),使得在卷纸中保留由于挠折导致的损伤。(3)虽然基于事先输入的卷纸宽度尺寸对准引导件单元,但是,由于实际的卷纸宽度和输入值之间的误差、引导件单元的零件的精度、定位精度等,会在引导件单元和卷纸边缘之间出现间隙,由此增加出现曲折的可能性。相反,如果引导件位置沿压入卷纸的方向摆动,那么会出现与(2)类似的现象。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装置包括被配置为传输片材的第一传输单元 ’沿传输方向位于第一传输单元的下游并被配置为引导传输的片材的第一侧端的第一引导件; 被配置为沿斜方向将片材传输到更接近第一引导件的位置的斜送单元;被配置为接触与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引导第二侧端的第二引导件;沿传输方向位于第一引导件的下游的第二传输单元;和被配置为执行控制使得在在第二引导件与第二侧端分离的状态下在第一引导件与第一侧端接触的同时通过斜送单元传输片材之后第二引导件移动到接近第二侧端的位置的控制单元。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可以提供能够以高精度抑制片材的斜行的片材传输
直ο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示图。
图2是示出记录装置内的控制单元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执行单面打印时的记录装置的动作的示图。
图4是示出执行双面打印时的记录装置的动作的示图。
图5是示出斜行校正单元的顶视图。
图6是示出斜行校正单元的断面图。
图7是用于斜行校正单元的控制单元的说明图。
图8A 8D是示出斜行防止处理的动作的顶视图。
图9A 9D是示出斜行防止处理的动作的顶视图。
图10是斜行防止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斜行防止处理的动作的顶视图
图12A和图12B分别是打印单元的详细配置的断面图和顶视图。
图13A和图13B是曲折校正引导件单元的详细说明图。
图14是传输单元和曲折校正单元的控制单元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曲折校正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反向传输片材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本发明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使用喷墨系统的记录装置是使用卷状缠绕的连续片材并且支持单面打印和双面打印两者的高速线打印机。例如,记录装置适于在打印实验室等中打印大量的打印品。本发明可被广泛应用于诸如打印机、多功能外设、复印机、 传真机和各种装置的制造设备的打印装置。并且,除了打印处理以外,本发明可被应用于在卷式片材上执行各种类型的处理(诸如记录、加工、涂敷、照射、读取和检查)的片材处理装置。图1是示出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的断面图。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使用卷状缠绕的片材,并且可打印片材的第一面和第一面的相对侧的第二面的两个面。记录装置大致包括片材馈送单元1、去卷曲单元2、斜行校正单元3、打印单元4、检查单元5、切割器单元6、信息记录单元7、干燥单元8、片材缠绕单元9、排出/传输单元10、分选器单元11、 排出托盘12和控制单元13。沿由图1中的实线表示的片材传输路线通过由辊对和带构成的传输机构传输片材,以供各单元处理。在片材传输路线的任何位置上,更接近片材馈送单元1的一侧被称为“上游”,相对侧被称为“下游”。片材馈送单元1是容纳并馈送卷状缠绕的连续片材的单元。片材馈送单元1可保持两个卷Rl和R2,并被配置为交替拉出和馈送卷。可容纳的卷的数量不限于两个,并且,可以容纳一个卷或三个或更多个卷。去卷曲单元2是减少从片材馈送单元1馈送的片材的卷曲(弯曲)的单元。去卷曲单元2对于一个驱动辊使用两个压紧辊,以通过以给予与卷曲相反的弯曲的方式导致弯曲允许通过的片材通过去卷曲力减少卷曲。斜行校正单元3是校正穿过去卷曲单元2的片材的斜行(对于本来的行进方向的倾斜)的单元。通过对着引导件部件推压在作为基准的一侧的片材边缘来校正片材的斜行。打印单元4是通过作为传输片材的记录单元的打印头14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单元。打印单元4包括传输片材的多个传输辊。打印头14具有在覆盖假定使用的片材的最大宽度的范围中形成喷墨系统的喷嘴线的线打印头。打印单元4具有沿传输方向平行配置的多个打印头。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打印单元4具有与C(青色)、M(品红色)、Y(黄色)、LC (浅青色)、LM(浅品红色)、G (灰色)和B (黑色)的七种颜色对应的七个打印头。 但是,颜色的数量和打印头的数量不限于七个。作为喷墨系统,可以采用使用加热器元件的系统、使用压电元件的系统、使用静电元件的系统或使用MEMS元件的系统等。分别通过墨管从其墨容器向打印头14供给各颜色的墨。检查单元5是通过光学读取通过打印单元4在片材上打印的检查图案或图像并检查打印头喷嘴的状态、片材传输状态和图像位置来确定是否正确地打印图像的单元。检查单元5包括作为扫描仪的CXD图像传感器或CMOS图像传感器。切割器单元6是包含将打印片材切割到预定的长度的机械切割器的单元。切割器单元6还包括对于下一过程发出片材的多个传输辊。信息记录单元7是在切割的片材的反面上记录诸如序列号和日期的打印信息(各图像特定的信息)的单元。干燥单元8是通过加热由打印单元4打印的片材在短时间内使附着的墨变干的单元。在干燥单元8内,通过至少从下面向通过的片材吹热风,墨固定面变干。干燥方法不限于吹热风的方法,并且,可以为用电磁波(诸如紫外线和红外线)照射片材表面的方法。干燥单元8还包括对于下一过程发出片材的传输带和传输辊。上述的从片材馈送单元1到干燥单元8的片材传输路线被称为第一路线。第一路线在打印单元4和干燥单元8之间具有U形弯形状,并且,切割器单元6大约位于U形弯形状的中途。 片材缠绕单元9 (或反转单元9)是当执行双面打印时通过暂时缠绕连续片材反转完成了正面打印的连续片材的单元。片材缠绕单元9被设置在用于将通过干燥单元8的片材重新供给到打印单元4的从干燥单元8通过去卷曲单元2到打印单元4的路线(环路路径)(称为第二路线)上。片材缠绕单元9包括卷取片材的旋转卷取鼓。通过卷取鼓暂时缠绕完成了正面(第一面)上的打印并且还没有切割的连续片材。当完成缠绕时,卷取鼓沿相反的方向旋转,以在片材被馈送到打印单元4之前以向去卷曲单元2缠绕片材的反顺序馈送缠绕的片材。片材反转,并因此可通过打印单元4打印反面(第二面)。将在后面描述双面打印的更具体的动作。排出/传输单元10是传输被切割器单元6切割并通过干燥单元8变干的片材以向分选器单元11传输片材的单元。排出/传输单元10被设置在与设置片材缠绕单元9的第二路线不同的路线(称为第三路线)上。为了选择性地向第二路线和第三路线中的一个引导在第一路线上传输的片材,在路线的分支位置上设置具有可动挡板的路线切换机构。分选器单元11和排出托盘12被设置在片材馈送单元1的侧部附近以及第三路线的端部上。分选器单元11是在必要时将打印的片材分组分配和排出到排出托盘12的不同托盘的单元。分选的片材被排出到由多个托盘构成的排出单元12。因此,第三路线被布局为在通过片材馈送单元1下方之后向打印单元4和干燥单元8的跨着片材馈送单元1的相对侧排出片材。控制单元13是管理整个记录装置的各单元的控制的单元。控制单元13具有包括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器和各种输入/输出(I/O)接口的控制器15和电源。基于来自控制器15或诸如通过I/O接口与控制器15连接的主计算机的主机装置211的命令来控制记录装置的动作。图2是示出控制单元13的配置的框图。包含于控制单元13中的控制器15(被虚线包围的范围)包括CPU 201、只读存储器(ROM) 202、随机存取存储器(RAM) 203、硬盘驱动器(HDD) 204、图像处理单元207、引擎控制单元208和个体单元控制单元209。CPU 201(中央处理单元)以统一的方式控制打印装置的单元的动作。R0M202存储要由CPU 201执行的程序和用于打印装置的各动作的固定数据。RAM 203被用作CPU 201的工作区域,或者用作各种类型的接收的数据的暂时存储区域,或者存储各种类型的设定数据。HDD 204(硬盘) 可存储也可从中读取的要由CPU 201执行的程序、打印数据和用于打印装置的各种动作的设定信息。操作单元206是与用户的输入/输出接口,并且包括诸如硬键和触摸面板的输入单元和诸如提供信息的显示器和声音发生器的输出单元。对于需要高速数据处理的单元,设置专用处理单元。图像处理单元207执行由打印装置处理的打印数据的图像处理。图像处理单元207将输入图像数据的颜色空间(例如, YCbCr)转换成标准RGB颜色空间(例如sRGB)。如果必要的话,图像处理单元207还对图像数据执行诸如分辨率转换、图像分析和图像校正的各种类型的图像处理。在以上的图像处理之后获得的打印数据被存储于RAM 203或HDD204中。引擎控制单元208基于从CPU 201 等接收的控制命令根据打印数据执行打印单元4的打印头14的驱动控制。引擎控制单元 208还控制打印装置内的各单元的传输机构。个体单元控制单元209是个体地控制片材馈送单元1、去卷曲单元2、斜行校正单元3、检查单元5、切割器单元6、信息记录单元7、干燥单元8、片材缠绕单元9、排出/传输单元10、分选器单元11和排出托盘12的各单元的子控制器。基于CPU 201的命令,个体单元控制单元209控制各单元的动作。外部接口 205是连接控制器与主机装置211的接口(I/F),并且为本地I/F或网络I/F。通过系统总线210连接以上的部件。主机装置211是用作导致打印装置所打印的图像数据的馈送源的装置。主机装置 211可以为通用或专用计算机或诸如图像捕获装置、数字照相机和照片存储器的专用成像装置。如果主机装置211为计算机,那么OS、产生图像数据的应用软件和用于打印装置的打印机驱动器被安装到计算机的存储装置中。顺便说一句,未必通过软件实现所有的以上的处理,并且,可通过硬件实现以上的处理的一部分或全部。下面描述打印的基本动作。单面打印的动作和双面打印的动作不同,因此将描述各类型的打印。图3是示出执行单面打印时的记录装置的动作的示图。由片材馈送单元1馈送的片材被打印并被排出到排出托盘12时的传输路线由粗线表示。通过打印单元4在正面 (第一面)上打印由片材馈送单元1馈送并被去卷曲单元2和斜行校正单元3中的每一个处理的片材。对于长的连续片材,通过沿传输方向依次打印和配置预定长度的图像(单位图像),形成多个图像。打印的片材在穿过检查单元5之后通过切割器单元6对于每个单位图像被切割。如果必要的话,通过信息记录单元7在切割的片材的反面上记录打印信息。 然后,切割的片材被逐个传输到干燥单元8以供干燥。随后,切割的片材在穿过排出/传输单元10之后被依次排出和堆叠到分选器单元11的排出托盘12上。另一方面,在最后的单位图像被切割之后存留于打印单元4侧的片材被送回通过卷Rl或卷R2缠绕片材的片材馈送单元1。因此,在单面打印中,片材通过穿过第一路线和第三路线被处理,并且不穿过第二路线。总之,在单面打印模式中在控制单元13的控制下执行以下表示的一系列的操作 (1) (6)(1)通过从片材馈送单元1送出片材将片材馈送到打印单元4 ;(2)在馈送的片材的第一面上通过打印单元4重复单位图像的打印;(3)对于在第一面上打印的单位图像通过切割器单元6重复片材的切割;(4)使对于每个单位图像切割的片材逐个穿过干燥单元8 ;(5)通过第三路线将穿过干燥单元8的片材逐个排出到排出托盘12 ;以及(6)将在切割最后的单位图像之后存留的片材送回片材馈送单元1。图4示出是执行双面打印时的记录装置的动作的示图。在双面打印中,执行正面打印序列,并然后执行反面打印序列。在第一正面打印序列中,从片材馈送单元1到检查单元5的各单元的动作与以上的单面打印相同。不执行切割器单元6的切割动作,并且,连续片材被直接传输到干燥单元8。在表面上的墨通过干燥单元8变干之后,作为排出/传输单元10侧的路线(第三路线)的替代,片材被引入片材缠绕单元9侧的路线(第二路线) 中。引入第二路线中的片材的顶端被夹在设置在片材缠绕单元9的卷取鼓9a中的辊对9b 之间。在片材顶端被夹在辊对9b之间时,卷取鼓9a沿正向(图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片材被缠绕。当在记录单元4中完成所有预定的表面的打印时,通过切割器单元6切割连续片材的打印区域的后端。通过使用切割位置作为基准,传输方向的下游侧(打印侧) 的连续片材通过穿过干燥单元8被全部卷取到片材的后端(切割位置)。另一方面,沿传输方向自切割位置的上游侧的连续片材通过片材馈送单元1被重新缠绕,使得不在去卷曲单元2中存留片材顶端(切割位置),并且,通过卷Rl或卷R2缠绕片材。通过该重新缠绕,可以避免与在以下的反面打印序列中重新馈送的片材碰撞。在上述的正面打印序列之后,打印序列被切换到反面打印序列。片材缠绕单元9 的卷取鼓沿与缠绕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图中为顺时针)旋转。缠绕的片材的边缘(在片材被送出时,缠绕中的片材后端变为片材顶端)沿图4中的虚线的路线被馈送到去卷曲单元2 中。去卷曲单元2校正通过缠绕旋转器固定的卷曲。具体而言,去卷曲单元2在第一路线上被设置在片材馈送单元1和打印单元4之间并且在第二路线上被设置在片材缠绕单元9 和打印单元4之间,以用作用于在两个路线上进行去卷曲的共用单元。去卷曲单元2进行与先前的卷曲校正的方向相反的卷曲校正,同时,在去卷曲单元内的传输路线上反转片材。 然后,连续片材的反面在通过斜行校正单元3之后被打印单元4打印。打印的片材在通过切割器单元6对于每个单位图像被切割之前穿过检查单元5。在打印的片材被切割之后,产生在两个面上具有记录的单位图像的切割片材(打印物)。在两个面上打印切割的片材,由此,信息记录单元7不进行记录。切割的片材被逐个传输到干燥单元8,并在穿过排出/传输单元10之后被依次排出和堆叠于分选器单元11的排出托盘12上。因此,在双面打印中,片材通过依次通过第一路线、第二路线、第一路线和第三路线被处理。总之,在双面打印模式中,在控制单元13的控制下,执行以下表示的一系列的操作(1) (11)(1)通过从片材馈送单元1送出片材向打印单元4馈送片材;(2)在馈送的片材的第一面上通过打印单元4重复单位图像的打印;(3)使打印第一面的片材通过干燥单元8 ;(4)将穿过干燥单元8的片材引向第二路线,以将片材缠绕在由片材缠绕单元9保持的缠绕旋转器周围;(5)在完成第一面上的重复打印之后,在最后打印单位图像之后的位置上,通过切割器单元6切割片材;(6)将片材缠绕在缠绕旋转器周围,直到切割的片材的边缘通过穿过干燥单元8 而到达。并且,将在切割之后存留于打印单元4侧的片材送回片材馈送装置1 ;(7)当完成缠绕时,沿相反的方向旋转缠绕旋转器以重新将片材从第二路行式馈送到打印单元4;(8)通过打印单元4在从第二路行式馈送的片材的第二面上重复单位图像的打印;
(9)对于在第二面上打印的单位图像,通过切割器单元6重复片材的切割;(10)使对于每个单位图像切割的片材逐个通过干燥单元8 ;(11)通过第三路线将穿过干燥单元8的片材逐个排出到排出托盘12。下面,更详细地描述如上面描述的那样配置的记录装置中的斜行校正单元3。图5和图6是示出斜行校正单元的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示图。图7是斜行校正单元的控制框图。斜行校正单元从上游包括第一驱动辊311、第一从动辊312、顶面引导件313、底面引导件314、辊315、斜送驱动辊316、斜送从动辊317、基准引导件318和辅助引导件319。斜行校正单元在第一驱动辊311和辊315之间具有约90度的弯曲纸路径。斜行校正单元包括从环路R电动机231 (图7)向第一驱动辊311传输驱动的驱动传输单元,并且,第一驱动辊311通过与环路R电动机231的旋转连动而旋转。顶面引导件313和底面引导件314形成从第一驱动辊311向下游侧引导片材的传输单元的部分。斜行校正单元包括从环路引导件电动机222向顶面引导件313传输驱动的驱动传输单元,并具有通过与环路引导件电动机222的旋转连动而打开/关闭顶面引导件313的机构。斜送驱动辊316通过被斜送R电动机333驱动而旋转。可在通过斜送R释放电动机332的压力与斜送驱动辊316接触的位置和离开斜送驱动辊316的位置之间移动斜送从动辊317。可沿与传输方向相交的方向通过基准引导件电动机331移动作为第一引导件的基准引导件318。基准引导件318通过基准引导件电动机331移动到作为片材的一个侧边的第一片材侧端的基准位置。移动到基准位置的基准引导件318与作为沿斜方向通过斜送驱动辊316传输的片材的一个侧边的第一片材侧端接触,并且引导第一片材侧端以进行片材的斜行校正。类似地,可沿与传输方向相交的方向通过辅助引导件电动机334移动辅助引导件 319。作为第二引导件的辅助引导件319被辅助引导件电动机334移动到与基准引导件318 分开与片材宽度对应的距离的位置,以引导第一片材侧端的相对侧的第二片材侧端。通过由相互分开片材宽度的基准引导件318和辅助引导件319引导片材的两个侧端,防止片材的斜行。打印单元4具有第二驱动辊411和第二从动辊412。可在通过成像R释放电动机 431的压力与第二驱动辊411接触的位置和离开第二驱动辊411的位置之间移动第二从动辊 412。在图7中,控制单元13是以上的记录装置的主控制单元。控制单元13具有CPU 201、其中存储程序、必要的表和其它的固定数据的ROM 202和提供展开图像数据的区域和工作区域等的RAM 203。传感器单元130是检测装置的状态的一组传感器。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除了第一片材顶端检测传感器351和第二片材顶端检测传感器451以外,记录装置具有被设置为检测环境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传感器(未示出)和各种传感器。电动机驱动器170驱动环路R电动机231和环路引导件电动机222。通过驱动环路R电动机231,第一驱动辊311被驱动,以具有沿下游方向传输的片材。通过驱动环路引导件电动机222打开/关闭顶面引导件313。电动机驱动器180驱动斜送R电动机333、辅助引导件电动机334、斜送R释放电动机332和基准引导件电动机331。通过驱动斜送R电动机333,斜送驱动辊316被驱动以具有相对于基准引导件斜着传输的片材。通过驱动斜送R释放电动机332固定或拆卸斜送辊。通过辅助引导件电动机334驱动辅助引导件319,并且,通过基准引导件电动机331驱动基准引导件318,使得各引导件与配置各引导件的一侧的片材边缘接触。电动机驱动器190驱动成像R释放电动机431。通过驱动成像R释放电动机431, 固定或拆卸第二从动辊412。图8A 8D和图9A 9D是示出斜行防止处理的示图。图10是斜行防止处理的流程图。当开始纸馈送时,控制器15驱动环路R电动机231,使得第一驱动辊311开始旋转。如图9A所示,通过第一驱动辊311和第一从动辊312传输从上游传输的连续片材,并且,在顶面引导件313被关闭的同时,连续片材的顶端通过约90度的弯曲形状的传输路径。 此时,斜送从动辊317位于脱离斜送驱动辊316的位置上。如图8A所示,基准引导件318 和辅助引导件319被定位于沿片材宽度方向从片材路径回缩的位置上。如果在步骤S102中通过配置于斜行校正单元3中的第一片材顶端检测传感器351 检测到片材顶端(在步骤S102中为YES)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103。在步骤S103中,在片材顶端到达斜送驱动辊316和斜送从动辊317之间的定时,控制器15同时停止环路R电动机231及其上游的所有的传输辊。在步骤S104中,如图8B所示,控制器15驱动基准引导件电动机331以将基准引导件318移动到片材边缘基准位置。在步骤S105中,控制器15驱动斜送R释放电动机332 以将片材顶端夹在斜送驱动辊316和斜送从动辊317之间。然后,在步骤S106中,如图9B 所示,控制器15驱动环路引导件电动机222,以打开顶面引导件313,使得形成允许片材的片材变形的环路区域。在步骤S107中,控制器15同时驱动第一驱动辊311及其上游的所有传输辊以形成环路。在在连续片材中形成足以进行斜行校正的环路之后,在步骤S108中,控制器15以使得如图8C和图9C所示的那样在固定的状态下保持环路的速度驱动斜送驱动辊316。此时,第二从动辊412位于脱离第二驱动辊411的位置上。斜送驱动辊316的传输方向向着将连续片材压在基准引导件318上的方向倾斜, 由此,在沿正常传输方向传输连续片材的同时,将连续片材的侧端压在基准引导件318上。 连续片材在其侧端靠着基准引导件318滑动摩擦的同时被传输以校正斜行。如果在步骤S109中由配置在打印单元4中的第二片材顶端检测传感器451检测到片材顶端(在步骤S109为YES),那么处理前进到步骤Sl 10,在该步骤SllO中,控制器15 同时停止环路R电动机231、斜送R电动机333及其上游的所有传输辊。在步骤Slll中,控制器15驱动成像R释放电动机431以如图9D所示的那样将片材顶端夹在第二驱动辊411和第二从动辊412之间。在步骤Sl 12中,控制器15驱动斜送R 释放电动机332以使斜送驱动辊316脱离斜送从动辊317。在步骤S113中,控制器15驱动辅助引导件电动机334,并且,如图8D所示的那样,辅助引导件319在终止一系列的斜行防止处理之前移动到更接近基准引导件318的相对侧的片材边缘(第二片材侧端)的位置。 然后,控制器15重新开始传输以通过打印单元4的记录单元执行记录。虽然此时的基准引导件318和辅助引导件319之间的间隔在理想情况下是与片材的宽度相同的距离,但是,可通过允许片材宽度的误差使得该间隔稍宽一些。因此,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当通过第一片材顶端检测传感器351检测到由第一驱动辊311传输的片材时,在第一驱动辊311和斜送驱动辊316之间产生环路。斜送驱动辊316被驱动以在片材与基准引导件318接触的同时使片材被传输到打印单元4。当由第二片材顶端检测传感器451检测到传输的片材时,辅助引导件319移动到片材边缘位置, 并且,通过使得在片材的两个边缘与基准引导件318和辅助引导件319接触的同时传输片材,防止斜行。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例,产生环路以减少连续片材的扭转张力,因此,可在使得斜送单元传输连续片材的同时使得连续片材平稳地沿基准引导件318移动,从而可以容易地校正连续片材的顶端处的斜行。
并且,通过在校正片材的顶端处的斜行的同时将片材夹在打印单元4的传输单元之间并且通过基准引导件318和辅助引导件319引导连续片材的两个侧端,可以减少连续片材的扭转张力对于打印单元4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动作,当重新开始传输时,可以抑制斜行,并且,可以提供具有更少的扰乱图像的片材传输装置。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例的斜行校正单元的示图。如图11所示,斜行校正单元包括第一驱动辊311、第一从动辊312、斜送驱动辊 316、基准引导件318和辅助引导件319'。辅助引导件319'包括作为弹性部件的压缩弹簧320和包含两个辊的辊对321,并通过辊对321利用压缩弹簧320导致与传输方向相交的方向的压制力作用于片材边缘上。辅助引导件319'通过驱动与辅助引导件电动机(未示出)连接,并且具有通过与电动机的旋转连动而沿与传输方向相交的方向移动的机构。虽然图11没有示出,但是,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斜行校正单元包含顶面引导件、底面引导件和在第一驱动辊311和第一片材顶端检测传感器351之间形成弯曲传输路径的辊。并且,在斜送从动辊通过压力与斜送驱动辊316接触之后形成压合部。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类似,当第二片材顶端检测传感器451检测到通过斜送单元在与基准引导件318接触的同时传输到打印单元4的连续片材时,停止各传输辊和斜送单元的驱动。然后,片材顶端被夹在第二驱动辊411和第二从动辊412之间,并且,斜送从动辊 317沿离开斜送驱动辊316的方向移动。在这种状态中,从片材边缘位置回缩的辅助引导件 319'移动到片材边缘位置以通过沿与传输方向相交的方向对连续片材的边缘加压而执行斜行防止处理。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控制单元的框图具有与第一示例性实施例相同的配置,因此,其示图和描述不被重复。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例,不管片材的宽度公差如何,都可使得通过用不使用传感器或特殊的控制单元的简单配置可靠地引导连续片材来传输连续片材。下面描述本发明的第三示例性实施例。图12A和图12B示出打印单元4的配置。 在打印单元4中,通过三个辊对即第一辊对、第二辊对和第三辊对沿箭头A方向传输片材S。 第一辊对是由具有驱动力的传输辊101和通过被驱动而旋转的压紧辊102构成的辊对。压紧辊被配置为通过弹簧(未示出)沿传输辊方向产生加压力,并且,可通过10 20kgf的范围中的加压力确保打印单元中的优异的传输精度。第二辊对指的是由通过被驱动而旋转的多个压紧辊10 104g构成的各辊对(七个组)。第三辊对是由具有驱动力的传输辊 105和通过被驱动而旋转的压紧辊106构成的辊对。第二辊对的压紧辊加压力和第三辊对的压紧辊加压力分别被设为约Ikgf。旋转编码器109被设置为检测传输辊101中的辊旋转状态。在第一传输辊对的下游的打印区域110中,沿片材传输方向配置与各颜色对应的七个线打印头14a 14g。逐个地交替配置线打印头Ha 14g和压紧辊10 104g。台板11 112g被设置在分别与打印头14a 14g相对的位置上以支撑片材S。片材S的两侧被辊对压合并在与打印头Ha 14g相对的位置中的每一个上被台板支撑,使得片材传输的行为稳定化。特别是当片材首先被引入时,片材顶端在短周期中通过多个压合位置,使得片材顶端的提升被抑制,从而导致片材的稳定的引入。环路区域156在片材上形成环路形状并且环路引导件157控制环路形状。作为一对边缘引导件部件的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IM被配置在下游侧环路区域156附近与片材的两个边缘相对的两个位置上。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在与片材的至少一个侧边缘接触之后引导片材边缘。并且,作为检测片材边缘位置的片材边缘检测单元的片材边缘传感器151 和152在下游侧被设置在其附近。参照图13A描述曲折校正引导件的配置和片材边缘传感器的配置。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IM包含作为通过与片材边缘接触防止曲折的底面引导件单元的接触表面153a和15如。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巧4还包含引导片材的底面的引导件表面153b和154b。片材边缘传感器151和152是利用红外线的透射位置检测传感器。 从发射单元151b和15 发射红外线,并且,基于由接收单元151a和15 接收的红外线的量检测片材边缘位置。移动引导件巧5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片材边缘传感器151和152 和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154。移动引导件包含导螺杆(未示出)和驱动电动机。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片材边缘传感器151被一体化固定和配置为可一体化移动到任何位置。通过在进行测量的同时执行组装的调整组装,曲折校正引导件153的片材边缘接触表面153a 和片材边缘传感器151的传感器单元151a和151b在其间几乎没有距离误差的情况下被组装。被配置在片材的相对侧的边缘上的曲折校正引导件巧4和片材边缘传感器152具有类似的配置。曲折校正引导件也被调整组装为关于第一传输辊对呈直角。第一传输辊对具有最高的片材传输力并且对于传输精度具有支配性的影响,因此,不通过曲折校正引导件的直角调整进行对于传输方向的极大的曲折校正,使得可以实现合理并且精确的传输。第二片材边缘传感器160和161是检测片材边缘位置的第二片材边缘检测单元。 第二移动引导件185可沿片材宽度方向将第二片材边缘传感器移动到任意的位置。打印单元4还包含扫描仪170、扫描仪前或后的传输片材的扫描仪辊172和174、和对片材加压的压紧辊171和173。第二环路区域175在扫描仪170和切割器182之间形成片材的环路。 第二环路引导件176控制环路形状。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177和178是通过与片材的至少一个侧边缘接触而引导片材边缘的第二边缘引导件部件。第三移动引导件179沿片材宽度方向将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移动到任意的位置。预切割器传输辊181被配置在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的下游,并且压紧辊180对片材加压。图14是控制单元的配置的框图。控制器 300包含ROM、RAM和CPU。传感器单元310是检测装置的状态的一组传感器。传输辊电动机301驱动各传输辊以传输片材、并且压紧辊释放电动机302是执行压紧辊释放动作以释放传输辊的压合部压力的压合部释放机构。电动机303是移动曲折校正引导件的弓I导件移动单元。电动机303用作移动第二引导件部件的第二引导件移动单元和移动第二片材边缘检测单元的第二片材检测单元移动单元两者。电动机304移动第二片材边缘传感器。电动机305操作切割器。各电动机被电动机驱动器中的每一个控制。将描述以上的配置中的片材传输的动作。在图15中的流程图中描述曲折校正动作。在在环路区域156中产生环路之后,从片材馈送单元1馈送的片材S穿过曲折校正引导件对(153和154)并且依次由第三辊对、第一辊对和第二辊对通过在各预定位置上被压合而被传输。从第一辊对通过第三辊对到曲折校正引导件对(153和154)的传输路线呈直线状并且基本上在一个平面中。这里的直线状不限于严格的直线状,并且也包含大致的直线形式。
如图1 所示,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巧4最初在离开片材边缘的位置上待用。在片材顶端穿过曲折校正引导件之后,在步骤Sl中,控制器300通过片材边缘传感器151和 152检测片材边缘。在步骤S2中,控制器300基于片材边缘位置检测结果确定导致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154刚刚与片材边缘接触的移动量。然后,控制器300通过将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IM移动确定的移动量将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IM移动到刚刚与片材边缘接触的位置(图13A)。由于如上面描述的那样对准的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巧4和片材边缘传感器151和152 —体化移动,因此可以以高的精度定位片材边缘和曲折校正引导件153 和154。因此,可以防止由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IM推进片材边缘太远而导致的片材挠折或变形。并且,不存在由于片材边缘和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IM之间的太宽的间隙而导致曲折校正效果劣化的可能性。随后,通过打印单元的传输辊对传输片材顶端部分。这里,为了针对使片材曲折的力沿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IM实施片材边缘的片材传输,最佳的配置是,通过使用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IM作为支点,使得片材容易地旋转。在本配置中,环路区域156被设置在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巧4的上游。由于可在环路区域中沿片材宽度方向有些自由地移动片材,因此曲折校正引导件153或IM被用作使得其下游的片材可旋转的支点。因此,即使用于曲折的力作用于片材上,也可沿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154容易地传输片材。虽然增加传输辊的加压力以提高馈送精度是有效的并且在本配置中也施加等同的压力,但是,出于上述的原因,可在兼顾曲折校正的同时提高馈送精度。如果将传输辊的加压力(压合力) 设定为较低或者传输中途执行释放压合部的动作以使得曲折校正更加容易,那么,尽管可以校正曲折,但是传输方向的精度不利地劣化。通过传输辊对产生曲折的力包含例如片材宽度方向的压紧辊的加压力的不均勻性和片材宽度方向的各辊的圆筒度(外径误差)。如果与本配置相对照传输辊对还被设置在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154的上游,那么会在曲折校正引导件的上游和下游约束片材,使得不能通过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154改变片材的姿势。作为结果,根据使用的片材的类型,会出现诸如片材的挠折或皱褶边缘的故障。特别是当片材的刚度低时,更可能出现这种故障。在片材顶端部分穿过打印区域110之后,在步骤S3中,控制器300通过第二片材边缘传感器160和161检测片材边缘位置。在步骤S4中,控制器300基于片材边缘位置检测结果确定导致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177和178移动到与片材边缘对准的位置的移动量。 然后,控制器300以确定的移动量移动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177和178以将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177和178移动到与片材边缘对准的位置。在穿过扫描仪170之后、在被传输到与片材宽度相配的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177和178之间之前,片材顶端在第二环路区域175 中产生环路。随后,片材通过预切割器辊对(180和181)被传输,并且,如果必要的话,通过切割器182被切割成希望的尺寸。与打印区域的上游的配置类似,可通过布置在靠近的位置上对于第二片材边缘传感器160和161和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177和178采取一体化的可动配置。因此,基于第二片材边缘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177和178 的位置与片材边缘对准,并因此可减少引导件对于片材的对准误差,使得可以进行优异的曲折校正。在与本配置类似地具有多个头和宽的打印区域的装置中,通过还在打印区域的下游配置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以控制打印区域前后的片材的行为,可望更高的曲折校正效果。并且,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177和178被设置在切割器182的附近上游侧,并因此可以减少切割片材时的曲折,使得可以确保优异的片材切割精度。并且,该配置具有被配置在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177和178的附近上游侧的第二环路区域175和被配置在下游侧的预切割器辊对(180和181),因此,与打印区域的上游类似,可以在不导致片材的挠折或破坏的边缘的情况下进行优异的曲折校正。参照图16中的流程图描述沿与正常传输方向相反的方向(沿与方向A相反的方向)传输片材以重新缠绕片材时的动作。首先,在步骤Sll中,控制器300移动第一辊对的压紧辊102以使其离开传输辊101以释放压合部。在本配置中,位于打印头的最上游的第一辊对的压合力被设定为明显地比其它的压合力高。因此,通过还在通过曲折校正引导件 153和IM引导片材边缘时由压合部释放机构释放压合部,可以在不导致片材的挠折、皱纹和褶皱的情况下传输片材以在反方向上传输。然后,在步骤S12中,控制器300使第二曲折校正引导件177和178回缩到离开片材边缘的位置。由于防止片材明显曲折或出现挠折就够了,因此,可仅通过上游侧的曲折校正引导件153和巧4充分引导片材。在步骤S13中, 控制器300反向驱动传输辊101、103和105中的每一个。在预定的量被驱动之后,在步骤 S14中,控制器300停止传输辊101、103和105中的每一个。在以上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打印单元4具有在其中设置的各颜色的线打印头,但是,也可通过例如串行单打印头的另一配置实现类似的配置。曲折校正引导件可具有与片材边缘接触的一侧通过诸如弹簧的弹性部件压在片材边缘上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可根据片材的类型吸收曲折校正引导件对于片材边缘的轻微的定位误差,并因此进一步增加片材挠折的余地。即使在一侧,曲折校正引导件也可对于片材边缘实现效果。可以采用通过例如斜送辊将片材压到一侧的配置。根据上述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具有通过使用压合部传输片材的传输辊对被设置在打印单元4的上游、片材边缘传感器和曲折校正引导件被设置在其更上游并且环路区域被设置在其进一步的更上游的配置关系。打印装置还具有片材边缘传感器和曲折校正引导件还被设置在打印单元的下游并且环路区域被进一步设置在曲折校正引导件的上游侧附近的配置关系。通过以上的配置,可以实现以下表示的作用效果。(1)即使曲折校正引导件下游的传输辊对的压合力被设定为较高,也可以以高精度进行曲折连接。因此,可以同时实现卷纸的传输精度和曲折校正精度。( 可以以高精度使曲折校正引导件与片材边缘接触。因此,可以在不导致片材挠折、皱纹和褶皱的情况下进行精确的曲折校正。(3)打印区域、传输辊对和曲折校正引导件对基本上被配置在一个平面中,因此, 传输不太可能受片材的刚度影响。因此,高精度控制片材是相对较为容易的。因此,可以确保优异的打印精度。(4)还在打印区域的下游设置曲折校正引导件,使得即使通过引导打印区域的上游和下游的片材,打印区域较宽,也可保持优异的曲折校正精度。(5)可通过在切割器单元的上游配置曲折校正引导件确保优异的切割精度。作为结果,可以保持优异的打印产品的质量。通过上述的作用效果(1) (5),可以在高水平上同时实现片材传输的传输精度和曲折校正精度,使得可以提供高水平的打印质量的打印装置。虽然已参照示例性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下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的变更方式、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权利要求
1.一种装置,包括被配置为传输片材的第一传输单元;沿传输方向位于第一传输单元的下游并被配置为引导传输的片材的第一侧端的第一引导件;被配置为沿斜方向将片材传输到更接近第一引导件的位置的斜送单元;被配置为接触与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引导第二侧端的第二引导件;沿传输方向位于第一引导件的下游的第二传输单元;以及被配置为执行控制使得在第二引导件与第二侧端分离时在第一引导件与第一侧端接触的状态下通过所述斜送单元传输片材之后第二引导件移动到接近第二侧端的位置的控制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所述斜送单元包括驱动辊、从动辊、以及被配置为使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相互分离或将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彼此靠压的第一分离/压靠单元,其中,第二传输单元包括第二驱动辊、第二从动辊、以及被配置为使第二驱动辊和第二从动辊相互分离或将第二驱动辊和第二从动辊彼此靠压的第二分离/压靠单元,以及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在第二驱动辊和第二从动辊相互分离时在第一引导件接触第一侧端的状态下使得所述斜送单元传输片材,然后使得第二分离/压靠单元将所述片材夹在第二驱动辊和第二从动辊之间,并且使得第一分离/压靠单元使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相互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的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将第二引导件移动到接近第二侧端的位置,并且,在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相互分离时,使得第二传输单元传输所述片材。
4.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中,在第一引导件的上游设置有用于允许片材的变形的环路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的装置,其中,所述斜送单元包括驱动辊、从动辊和被配置为使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相互分离或将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彼此靠压的第一分离/压靠单元,并且,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第一分离/压靠单元和第一传输单元,使得在通过第一传输单元传输的片材到达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之间之后,所述片材由第一分离/压靠单元被夹在所述驱动辊和所述从动辊之间,并且,在停止所述驱动辊时,通过第一传输单元传输所述片材以形成所述片材的环路。
6.根据权利要求5的装置,还包括被配置为将被配置为在第一传输单元和所述斜送单元之间引导片材的引导件部件移动到允许形成片材的环路的位置的移动单元,其中,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移动单元,使得当形成片材的环路时所述引导件部件被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还包括被配置为沿与所述传输方向相交的方向移动第一引导件的移动单元,其中,在片材被所述斜送单元引导到第一引导件之前,所述控制单元将第一引导件移动到预定基准位置。
8.一种装置,包括被配置为在片材上执行打印的打印头;被配置为通过在所述打印头的上游压合片材来传输片材的辊对;被配置为通过在所述传输辊对的上游接触所述片材的至少一个侧端来引导端部的端部引导件部件;用于在所述端部引导件部件的上游且附近形成片材的环路形状的环路区域;被配置为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所述端部引导件部件的引导件移动单元;以及被配置为控制所述引导件移动单元的控制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的装置,还包括被配置为检测片材的端部位置的检测单元,其中,所述检测单元能够被所述弓I导件移动单元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9的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检测单元对片材的端部位置的检测结果来确定所述引导件移动单元对所述端部引导件部件的移动量。
11.根据权利要求8的装置,还包括被配置为引导片材的底面的底面引导件单元,其中,所述底面引导件单元能够被所述弓I导件移动单元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8的装置,还包括被配置为释放所述辊对的压合的释放机构,其中, 当与正常打印的方向相反地传输片材时,由所述释放机构释放所述辊对的压合。
13.根据权利要求8的装置,其中,片材是卷状缠绕的连续片材,并且,所述装置还包括被配置为在所述打印头的下游将片材切割成预定的长度的切割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8的装置,还包括被配置为在所述打印头的下游通过接触片材的至少一个侧端来引导第二端部的第二端部引导件部件;和被配置为沿片材宽度方向移动第二端部引导件部件的第二移动引导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片材传输装置和记录装置。装置包括被配置为传输片材的第一传输单元;沿传输方向位于第一传输单元的下游并被配置为引导传输的片材的第一侧端的第一引导件;被配置为沿斜方向将片材传输到更接近第一引导件的位置的斜送单元;被配置为接触与第一侧端相对的第二侧端以引导第二侧端的第二引导件;沿传输方向位于第一引导件的下游的第二传输单元;和被配置为执行控制使得在第二引导件与第二侧端分离时在第一引导件与第一侧端接触的状态下通过斜送单元传输片材之后第二引导件移动到接近第二侧端的位置的控制单元。
文档编号B41J15/00GK102233749SQ20111010290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28日
发明者仁户田健吾, 佐藤良祐, 川口浩一郎, 武内俊岐, 重野谦治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