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525059发布日期:2023-09-21 02:58阅读: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凹印设备,具体是一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


背景技术:

1、凹印指凹版印刷,先将印刷版上多余的油墨刮净,然后通过压印胶辊给印刷版之间的被印刷物上,加以适当的压力,把油墨从凹面内挤压到被印刷物上的一种印刷方式。凹印油墨由油墨和溶剂组成,在凹印时凹印油墨存储于油墨槽内,油墨槽连接有一输出通道,通过该输出通道输出凹印油墨进入凹印机进行凹印,一般油墨槽连接有油墨储罐和溶剂储罐,通过油墨储罐和溶剂储罐分别向油墨槽内按比例注入油墨和溶剂,使两者混合成适合凹印的凹印油墨,但是由于溶剂有挥发性,导致原本混合好的凹印油墨粘度会逐渐的上升,导致凹印质量下降,因此为了保证油墨的粘度保持在设定的范围,需要不时的向油墨槽内加入溶剂以保持凹印油墨的粘度,现有技术中一般在油墨槽内设有旋转式粘度探测器,溶剂与油墨槽之间设有补加溶剂管道,补加溶剂管道上设有电磁阀,当粘度探测器检测粘度大于设定的粘度时,通过开启电磁阀补入溶剂以保持凹印油墨的粘度。但是这种油墨粘度控制机构成本较高,而且注入的溶剂与油墨槽内原本的凹印油墨混合具有较大的滞后性,导致补入溶剂后粘度可能过低,同样也会影响凹印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了一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这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成本低,而且能够快速的将补入的溶剂与原本的凹印油墨快速均匀混合,有效避免溶剂补入量过多。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包括油墨槽,所述油墨槽通过管道分别连接有溶剂罐和油墨罐,所述管道上设置有阀门,所述油墨槽底部和顶部之间设置有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上设置有恒功率循环泵,所述循环管道上沿油墨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文丘里管和第二文丘里管,所述第一文丘里管的吸入口设置有滑阀,所述滑阀包括阀壳,阀芯以及弹簧,所述阀壳内滑动设置有所述阀芯,所述阀芯与所述第一文丘里管的吸入口之间设置有所述弹簧,所述阀芯包括远离所述弹簧的大径封堵部和靠近所述弹簧的小径连通部,所述阀壳上相对的两侧设置有通液口,所述阀芯在吸入口的负压下向所述第一文丘里管的吸入口移动以封堵或连通两所述通液口,其中一所述通液口连接有所述溶剂罐,另一所述通液口连接所述第二文丘里管的吸入口,当凹印油墨粘度在设定值范围内时,所述大径封堵部与所述通液口对准封堵两所述通液口,当凹印油墨粘度大于设定值时,所述小径连通部与所述通液口对准连通两所述通液口。这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通过恒功率循环泵将凹印油墨在循环管道与油墨槽内循环,实现快速搅拌混合的功能,同时在循环的过程中,如果凹印油墨的粘度较低,此时油墨流动阻力小,油墨流速较快,第一文丘里管的吸入口的负压较大,阀芯压缩弹簧移动较大的距离,大径封堵部与通液口对准封堵两通液口,即此时不会补入溶剂,而当凹印油墨的粘度较大时,油墨流动阻力较大,油墨流速较慢,第一文丘里管的吸入口的负压较小,阀芯压缩弹簧移动较小的距离,小径连通部与通液口对准连通两通液口,此时在第二文丘里管的吸入口负压的作用下,会自动从第二文丘里管的吸入口补入溶剂,从而达到在搅拌的过程中自动根据粘度补入溶剂的功能,并使得补入的溶剂与原本的凹印油墨快速均匀混合,有效避免溶剂补入量过多。

3、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第一文丘里管的吸入口与所述阀壳螺纹连接,调节螺纹旋入深度以调节所述弹簧的弹力。采用该结构能够在安装时,通过调整螺纹旋入量来调整预装时阀芯对弹簧的压力,从而设定能够吸入溶剂时的凹印油墨的粘度。

4、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油墨槽上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阀门为电磁阀,所述液位传感器和所述电磁阀均连接有控制装置。通过液位传感器反馈液位至控制装置,可有控制装置控制电磁阀开闭以使得油墨槽内的液位始终维持在设定范围内。

5、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油墨槽内设置有电热管以及温度传感器,所述电热管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均连接有控制装置。通过电热管加热可防止低温环境下凹印油墨的温度过低而影响印刷以及流动性,温度传感器可反馈凹印油墨温度至控制装置,可有控制装置控制电热管开启以防止凹印油墨温度过低。

6、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下方设置有所述油墨槽,所述隔板上方设置有所述溶剂罐和所述油墨罐,所述溶剂罐和所述油墨罐顶部伸出所述壳体并均设有加液口,所述隔板下方的容腔内固定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上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从所述壳体的一侧露出所述壳体。采用该结构方便溶剂罐和油墨罐加液,且方便操控控制面板。

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这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通过恒功率循环泵将凹印油墨在循环管道与油墨槽内循环,实现快速搅拌混合的功能,同时在循环的过程中,如果凹印油墨的粘度较低,此时油墨流动阻力小,油墨流速较快,第一文丘里管的吸入口的负压较大,阀芯压缩弹簧移动较大的距离,大径封堵部与通液口对准封堵两通液口,即此时不会补入溶剂,而当凹印油墨的粘度较大时,油墨流动阻力较大,油墨流速较慢,第一文丘里管的吸入口的负压较小,阀芯压缩弹簧移动较小的距离,小径连通部与通液口对准连通两通液口,此时在第二文丘里管的吸入口负压的作用下,会自动从第二文丘里管的吸入口补入溶剂,从而达到在搅拌的过程中自动根据粘度补入溶剂的功能,并使得补入的溶剂与原本的凹印油墨快速均匀混合,有效避免溶剂补入量过多。



技术特征:

1.一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包括油墨槽(1),所述油墨槽(1)通过管道(2)分别连接有溶剂罐(3)和油墨罐(4),所述管道(2)上设置有阀门(5),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槽(1)底部和顶部之间设置有循环管道(6),所述循环管道(6)上设置有恒功率循环泵(7),所述循环管道(6)上沿油墨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一文丘里管(8)和第二文丘里管(9),所述第一文丘里管(8)的吸入口设置有滑阀(10),所述滑阀(10)包括阀壳(11),阀芯(12)以及弹簧(13),所述阀壳(11)内滑动设置有所述阀芯(12),所述阀芯(12)与所述第一文丘里管(8)的吸入口之间设置有所述弹簧(13),所述阀芯(12)包括远离所述弹簧(13)的大径封堵部(14)和靠近所述弹簧(13)的小径连通部(15),所述阀壳(11)上相对的两侧设置有通液口(16),所述阀芯(12)在吸入口的负压下向所述第一文丘里管(8)的吸入口移动以封堵或连通两所述通液口(16),其中一所述通液口(16)连接有所述溶剂罐(3),另一所述通液口(16)连接所述第二文丘里管(9)的吸入口,当凹印油墨粘度在设定值范围内时,所述大径封堵部(14)与所述通液口(16)对准封堵两所述通液口(16),当凹印油墨粘度大于设定值时,所述小径连通部(15)与所述通液口(16)对准连通两所述通液口(1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文丘里管(8)的吸入口与所述阀壳(11)螺纹连接,调节螺纹旋入深度以调节所述弹簧(13)的弹力。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槽(1)上设置有液位传感器(17),所述阀门(5)为电磁阀,所述液位传感器(17)和所述电磁阀均连接有控制装置(18)。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墨槽(1)内设置有电热管(19)以及温度传感器(20),所述电热管(19)以及所述温度传感器(20)均连接有控制装置(18)。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包括壳体(21),所述壳体(21)内设置有隔板(22),所述隔板(22)下方设置有所述油墨槽(1),所述隔板(22)上方设置有所述溶剂罐(3)和所述油墨罐(4),所述溶剂罐(3)和所述油墨罐(4)顶部伸出所述壳体并均设有加液口(23),所述隔板(22)下方的容腔内固定有控制装置(18),所述控制装置(18)上设置有控制面板(24),所述控制面板(24)从所述壳体(21)的一侧露出所述壳体(21)。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包括油墨槽,油墨槽通过管道分别连接有溶剂罐和油墨罐,管道上设置有阀门,油墨槽底部和顶部之间设置有循环管道,循环管道上设置有恒功率循环泵,循环管道上设置有第一文丘里管和第二文丘里管,第一文丘里管的吸入口设置有滑阀,滑阀的阀壳内滑动设置有阀芯,阀芯与第一文丘里管的吸入口之间设置有弹簧,阀芯包括大径封堵部和小径连通部,阀壳上相对的两侧设置有通液口,其中一通液口连接有溶剂罐,另一通液口连接第二文丘里管的吸入口。这种凹印机油墨粘度控制机构能够快速的将补入的溶剂与原本的凹印油墨快速均匀混合,有效避免溶剂补入量过多。

技术研发人员:沈建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省出版产品质量检测中心
技术研发日:20230516
技术公布日:2024/1/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