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和驱动显示板的方法

文档序号:2603478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显示装置和驱动显示板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配备有显示板的显示装置和用于驱动显示板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配备有表面放电AC等离子体显示板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作为大而且薄的彩色显示板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5-205642)。
已知作为表面放电AC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是具有多个像素单元的面板,这些像素单元用作为各个像素,每一个像素单元具有选择单元和显示单元(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3-31130或2003-086108)。该面板具有隔着放电空间彼此相对的前基板和后基板、设置在前基板的内表面上的多个行电极对,以及设置在后基板的内表面上与该多个行电极对交叉的多个列电极,并且在这些行电极对和列电极的各个交叉点处形成有像素单元,每一个像素单元由显示单元和选择单元构成,其中选择单元包括靠近前基板的光吸收层和靠近后基板的光吸收层。显示单元具有形成行电极对并在放电空间内相对的一个和另一个行电极,而选择单元具有在放电空间中相对的列电极和行电极对的一个行电极。为了驱动等离子体显示板,至少存在用于确定每个像素单元的状态为点亮或未点亮的地址周期以及维持放电用以进行发光的维持周期。在应该处于点亮状态的像素单元的选择单元中,在地址周期内在行电极对中的一个电极和一列电极之间产生放电(选择放电),并且在该像素单元的显示单元中,在维持周期期间在成对的行电极之间产生放电,以保持点亮状态。
如上所述,在具有与显示单元分离的选择单元的单元结构中,为了将在选择单元中产生的选择放电延伸(drawing)到显示单元中,以将显示单元设置为点亮状态或未点亮状态,必须在行电极之一(扫描电极)和一列电极之间施加相对高的电压的脉冲。然而,根据恰在地址周期之前的选择单元内的壁电荷分布状态,即使在应该设置为未点亮状态的像素单元的选择单元中也可能产生错误的选择放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等离子体显示板的显示装置以及用于驱动该显示板的方法,该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单元结构具有彼此分离的选择单元和显示单元,并能产生稳定的放电,同时防止在各个单元中产生错误的选择放电。
基于输入视频信号,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根据各个像素的像素数据,通过将一个场的显示周期分为多个子场来显示图像,其中每一个子场都具有地址周期和维持周期,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板;寻址装置,用于向各个行电极对中的一个行电极依次施加扫描脉冲,同时与扫描脉冲同时地逐个显示行地向列电极施加与像素数据相对应的像素数据脉冲,以在地址周期内在第二放电单元中选择性地产生地址放电;维持装置,用于在维持周期内向行电极对施加维持脉冲;以及复位装置,用于恰在一个场显示周期的至少第一子场的地址周期之前,在第二放电单元中在所述一个行电极和列电极之间,沿与地址放电相同的放电电流方向产生复位放电。其中该显示板具有隔着放电空间彼此相对的前基板和后基板;在前基板的内表面上由电介质层覆盖的多个行电极对;以及设置在后基板的内表面上与该多个行电极对交叉的多个列电极,并且该显示板形成有包括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的单位发光区域(unitlight emission),该第二放电单元在行电极对和列电极的各个交叉点处的前基板侧区域上具有光吸收层。
基于输入视频信号,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驱动显示板的方法根据各个像素的像素数据来驱动显示板,该显示板具有隔着放电空间彼此相对的前基板和后基板;在前基板的内表面上由电介质层覆盖的多个行电极对;以及设置在后基板的内表面上与这些行电极对交叉的多个列电极,并且该显示板形成有包括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的单位发光区域,该第二放电单元具有在前基板侧区域的光吸收层以及在行电极对和列电极的各个交叉点处的后基板侧上的二次电子发射材料层,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个场显示周期分为多个子场,每一个子场都具有地址周期和维持周期;向各个行电极对中的一个行电极依次施加正极性的扫描脉冲,同时与扫描脉冲同时地逐个显示行地向列电极施加与像素数据相对应的像素数据脉冲,以使列电极侧变为负,以在地址周期内在第二放电单元中选择性地产生地址放电;在维持周期内向行电极对施加维持脉冲;以及恰在一个场显示周期的至少第一子场的地址周期之前,在第二放电单元中在行电极对的一个行电极和列电极之间,沿与地址放电相同的放电电流方向产生复位放电。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总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从显示平面侧观察到的图1的装置中的PDP结构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3表示沿图2中所示的线V1-V1的PDP的剖面图;图4表示沿图2中所示的线V2-V2的PDP的剖面图;图5表示沿图2中所示的线W1-W1的PDP的剖面图;图6是表示选择性擦除寻址方法中的像素数据转换表以及基于根据像素数据转换表产生的像素驱动数据GD的发光驱动图案的示意图;图7是表示在基于选择性擦除寻址方法进行驱动时的示例性发光驱动序列的示意图;以及图8是表示在图1的装置中在子场SF1和部分SF2期间施加给PDP的各种驱动脉冲的示意图,以及它们的施加时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图1是表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如图1所示,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包括作为等离子体显示板的PDP 50、X电极驱动器51、Y电极驱动器53、地址驱动器55和驱动控制电路56。
PDP 50在显示屏幕上形成有分别沿垂直方向延伸的带状列电极D1-Dm。PDP 50还形成有行电极X1-Xn和行电极Y1-Yn,这些行电极在显示屏幕上分别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以编号顺序交替地设置,如图1所示。在PDP 50上,多对行电极(即,行电极对(X1,Y1)到行电极对(Xn,Yn))分别包括第一显示行到第n显示行。在各个显示行与各个列电极D1-Dm的交叉点处(在图1中由点划线包围的区域)形成像素单元(单位发光区域),以构成像素。具体而言,在PDP 50中,以矩阵的形式设置属于第一显示行的像素单元PC1,1X-PC1,m属于第二显示行的像素单元PC2,1-PC2,m、…、属于第n显示行的像素单元PCn,1-PCn,m。
图2-5是表示PDP 50的内部结构的所抽取部分的示意图。
图2是从显示平面侧获得的PDP 50的平面图。图3是从图2中所示的线V1-V1截取的PDP 50的剖面图。图4是从图2中所示的线V2-V2截取的PDP 50的剖面图。图5是从图2中所示的线W1-W1截取的PDP 50的剖面图。
如图2所示,行电极Y包括在显示屏幕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带状总线电极Yb(行电极Y的主体)以及连接到该总线电极Yb的多个透明电极Ya。总线电极Yb例如由黑色金属膜形成。该多个透明电极Ya由透明导电膜(例如ITO)形成,并且分别设置在总线电极Yb上与各个列电极D相对应的位置上。透明电极Ya沿垂直于总线电极Yb的方向延伸,并且它们的一个和另一个端部变得较宽,如图2所示。换言之,可以将透明电极Ya看作是从行电极Y的主体突出的突起电极。行电极X包括在显示屏幕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带状总线电极Xb(行电极X的主体)以及连接到该总线电极Xb的多个透明电极Xa。总线电极Xb例如由黑色金属膜形成。该多个透明电极Xa由透明导电膜(例如ITO)形成,并且分别设置在总线电极Xb上与各个列电极D相对应的位置上。透明电极Xa沿垂直于总线电极Yb的方向延伸,并且它们的一个和另一个端部变得较宽,如图2所示。换言之,可以将透明电极Xa看作是从行电极X的主体突出的突起电极。各个透明电极Xa和Ya的较宽部分被设置为隔着预定宽度的放电间隙g彼此相对,如图2所示。具体而言,作为从成对的各个行电极X和Y突出的突起电极的透明电极Xa和Ya隔着放电间隙g彼此相对地设置。
如图3所示,由透明电极Ya和总线电极Yb构成的行电极Y以及由透明电极Xa和总线电极Xb构成的行电极X形成在构成PDP 50的显示平面的前透明基板的背面上。此外,在前透明基板10的背面上形成电介质层11,以覆盖这些行电极X和Y。在电介质层11的表面上与各个选择单元C2(下面描述)相对应的位置上,形成延伸电介质层12,以从电介质层11朝向背面突出。延伸电介质层12由包含黑色或暗色颜料的带状光吸收层形成,并被形成为在显示平面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如图2所示。使用由MgO(氧化镁)形成的保护层(未示出)覆盖延伸电介质层12的表面和其上没有形成延伸电介质层12的电介质层11的表面。在与前透明基板10平行设置的后基板13上,以预定间隔平行设置沿垂直于总线电极Xb和Yb的方向(垂直方向)延伸的多个列电极D。后基板13形成有用于覆盖该多个列电极D的白色列电极保护层(电介质层)14。在列电极保护层14上形成包括第一侧壁15A、第二侧壁15B和垂直壁15C的间壁15。第一侧壁15A被形成为在与总线电极Xb相对的列电极保护层14上的位置处沿显示平面上的水平方向延伸。第二侧壁15B被形成为在与总线电极Yb相对的列电极保护层14上的位置处沿显示平面上的水平方向延伸。垂直壁15C被形成为在以规则间隔设置在总线电极Xb(Yb)上的透明电极Xa(Ya)之间的位置处沿垂直于总线电极Xb(Yb)的方向延伸。
此外,如图3所示,二次电子发射材料层30形成在列电极保护层14上与延伸电介质层12相对的区域(包括垂直壁15C、第一侧壁15A和第二侧壁15B中的每一个的侧面)中。二次电子发射材料层30是由具有低功函数(例如,4.2eV或以下)或高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高γ侧部(lateral)构成的层。用作二次电子发射材料层20的材料例如是碱土金属氧化物,例如MgO、CaO、SrO、BaO;碱金属氧化物,例如Cs2O;氟化物,例如CaF2、MgF2、TiO2、Y2O3;或者通过晶体缺陷或掺杂提高了二次电子发射系数的材料;类金刚石薄膜、碳纳米管等。另一方面,在列电极保护层14上的除了与延伸电介质层12相对的区域以外的区域(包括垂直壁15C、第一侧壁15A、和第二侧壁15B中的每一个的侧面)中,形成荧光层16,如图3所示。作为荧光层16,可以有发红光的红色荧光层、发绿光的绿色荧光层和发蓝光的蓝色荧光层,并且为各个像素单元PC确定了分配。在二次电子发射材料层30和荧光层16与电介质层11之间存在充有放电气体的放电空间。第一侧壁15A、第二侧壁15B和垂直壁15C的高度没有到达延伸电介质层12或电介质层11的表面。因此,在第二侧壁15B和延伸电介质层12之间存在间隙r,通过该间隙r可以使放电气体通过,如图3所示。在第一侧壁15A和延伸电介质层12之间形成电介质层17,使其在沿着第一侧壁15A的方向上延伸,以防止放电干扰。而且,在垂直壁15C和延伸电介质层12之间,在沿着垂直壁15C的方向上间歇地形成电介质层18,如图4所示。
这里,由第一侧壁15A和垂直壁15C包围的区域(由图2中的点划线包围的区域)限定构成像素的像素单元PC。此外,如图2和3所示,像素单元PC被第二侧壁15B分成显示单元C1(第一放电单元)和选择单元C2(第二放电单元)。如图2和3所示,显示单元C1包括构成显示行的一对行电极X和Y以及荧光层16。另一方面,选择单元C2包括构成显示行的一对行电极的行电极Y、构成在显示平面上与该显示行向上相邻的显示行的一对行电极的行电极X、延伸电介质层12以及二次电子发射材料层30。如图2所示,在显示单元C1中,形成在行电极X的透明电极Xa的一端的较宽部分和形成在行电极Y的透明电极Ya的一端的较宽部分被设置为隔着放电间隙g彼此相对。另一方面,选择单元C2包括形成在透明电极Ya的另一端的较宽部分,但是不包括该透明电极。
而且,如图3所示,沿显示平面的垂直方向(沿图3中的水平方向)彼此相邻的各个像素单元的放电空间被第一侧壁15A和电介质层17隔断(blocked)。然而,属于相同像素单元PC的显示单元C1和选择单元C2中的每一个的放电空间通过间隙r相连,如图3所示。此外,沿显示平面的水平方向彼此相邻的各个选择单元C2的放电空间被延伸电介质层12和电介质层18隔断,如图4所示,而沿显示平面的水平方向彼此相邻的各个显示单元C1的放电空间彼此相连。
如上所述,形成在PDP 50上的各个像素单元PC1,1-PCn,m包括显示单元C1和选择单元C2,它们的放电空间彼此相连。
根据从驱动控制电路56提供的定时信号,X电极驱动器51向PDP 50的各个行电极X1、X2、X3、X4、X5、…、Xn-1和Xn施加各种驱动脉冲。根据从驱动控制电路56提供的定时信号,电极驱动器53向PDP 50的各个行电极Y1、Y2、Y3、Y4、Y5、…、Yn-1和Yn施加各种驱动脉冲。地址驱动器55根据从驱动控制电路56提供的定时信号向PDP 50的列电极D1-Dm施加像素数据脉冲。
驱动控制电路56首先将输入视频信号转换成例如八位的像素数据,表示各个像素的亮度级,并且对像素数据进行误差扩散处理和抖动处理。例如,在误差扩散处理中,首先,将像素数据的高六位定义为显示数据,而将剩余的低两位定义为误差数据。然后,将与各个周围像素相对应的像素数据的各个误差数据进行加权和相加,并且将所得到的数据反应到显示数据。通过这种操作,原始像素中的低两位的亮度实际上由周围像素表示,因此,可以通过小于八位的6位显示数据来实现相当于8位像素数据的亮度灰度级表示。然后,对通过误差扩散处理产生的6位误差扩散处理图像数据进行抖动处理。在抖动处理中,将彼此相邻的多个像素分组为一个像素单元,并且对与像素单元中的各个像素相对应的误差扩散处理像素数据赋予彼此不同的抖动系数,并进行相加以产生抖动附加像素数据。根据抖动系数的添加,当在一个像素单元中观看时,甚至抖动附加像素数据的高四位就可以表示相当于八位的亮度。
驱动控制电路56通过这些误差扩散处理和抖动处理将8位像素数据转换成4位多灰度级像素数据PDS,并根据如图6所示的数据转换表再次将多灰度级像素数据PDS转换成15位像素驱动数据GD。因此,将可以由八位表示256级灰度的像素数据转换成包括总共16种模式的15位像素驱动数据GD。接下来,驱动控制电路56将这些像素驱动数据GD1,1-GDn,m分成像素驱动数据GD1,1-GDn,m的各个画面的相应位数字,以产生像素驱动数据位组DB1-DB15。驱动控制电路56向地址驱动器55提供与各个子场SF1-SF15相对应的像素驱动数据位组DB中的多个数据位的一个显示行(m)。
图7是表示应用了选择性擦除寻址方法的发光驱动序列的示意图,用于驱动PDP 50以提供中间色调显示。
在图7所示的发光驱动序列中,将视频信号中的各个场分为15个子场SF1-SF15。在第一子场SF1中,按顺序执行复位阶段R、选择性写地址阶段W以及发光维持阶段I。在第二子场SF2到第15子场SF15中,按顺序执行复位阶段Ro、选择性擦除地址阶段Wo、复位阶段Re、选择性擦除地址阶段We以及发光维持阶段I。在第15子场SF15中,在发光维持阶段I之后立即执行擦除阶段E。
图8是表示根据图7所示的发光驱动序列在各个阶段中由地址驱动器55、X电极驱动器51、Y电极驱动器53中的每一个施加给PDP 50的各种驱动脉冲的示意图。在图8中,为了进行说明,只提取了第一子场SF1和下一子场SF2的一部分。而且,在图8中,通过箭头表示电极之间的放电电流方向。
首先,作为恰在第一子场SF1的复位阶段R之前的壁电荷分布状态,负电荷-存在于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D1-Dn)上;正电荷+存在于行电极Y(Y1-Yn)上;负电荷--存在于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上;而负电荷--存在于行电极X(X1-Xn)上。这里,+、-、++、和--不仅表示壁电荷的极性,而且还表示壁电荷的量。换言之,++和--表示比+和-大的壁电荷量。
在第一子场SF1的复位阶段R中,Y电极驱动器53产生在上升沿缓慢变化的正极性的复位脉冲RPY,并同时向PDP 50的各个行电极Y1-Yn施加复位脉冲RPY。而且,在与复位脉冲RPY相同的定时,X电极驱动器51产生正极性的复位脉冲RPX,这些复位脉冲RPX同时施加给PDP 50的各个行电极X1-Xn。响应这些复位脉冲RPY和RPX的施加,在PDP 50的所有像素单元PC的每一个的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和行电极Y之间产生微小的复位放电,以在选择单元C2中形成壁电荷。在复位放电结束之后,在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同时在行电极Y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而且,在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并在行电极X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
如上所述,在复位阶段R中,在PDP 50的所有像素单元PC的选择单元C2中形成壁电荷。
接下来,在第一子场SF1的选择性写地址阶段W中,Y电极驱动器53向所有行电极Y1-Yn施加具有正极性电压V1的扫描基础脉冲SBP,并且还向各个行电极Y1-Yn依次施加具有正极性电压V2(V2>V1)的扫描脉冲SP,该扫描脉冲SP的波形从扫描基础脉冲SBP突出。同时,X电极驱动器51向各个行电极X1-Xn施加V1。地址驱动器55根据其逻辑电平将与子场SF1相对应的像素驱动数据位组DB1中的各个数据位转换成具有脉冲电压的像素数据脉冲DP。例如,地址驱动器55将逻辑电平0的像素驱动数据位转换成高电压像素数据脉冲DP,同时它将逻辑电平1的像素驱动数据转换成低电压(0伏)像素数据脉冲DP。然后,与扫描脉冲的施加定时同步地,将这些像素数据脉冲DP施加给一个显示行(m)的列电极D1-Dm。具体而言,地址驱动器55首先向列电极D1-Dm施加包括与第一显示行相对应的m个像素数据脉冲DP的像素数据脉冲组DP1,然后向列电极D1-Dm施加包括与第二显示行行对应的m个像素数据脉冲DP的像素数据脉冲组DP2。在像素单元PC的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和行电极Y之间产生选择性写地址放电,其中该像素单元PC同时施加有具有正极性电压V2的扫描脉冲SP和低电压(0伏)像素数据脉冲DP。
选择单元C2中的选择性写地址放电是通过经间隙r延伸到显示单元C1中的用于将显示单元C1设置为点亮单元状态或未点亮单元状态所需的放电。
在选择性写地址放电之后,在应该被点亮的像素单元PC的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并且在行电极Y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而且,在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并在行电极X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
另一方面,由于应该是未点亮的像素单元PC没有被施加像素数据脉冲DP,所以没有产生选择性写地址放电。因此,像素单元PC中的壁电荷分布状态保持为复位放电刚结束后的相同状态。
接下来,在第一子场SF1的维持阶段I中,Y电极驱动器53重复地向各个行电极Y1-Yn施加负极性的维持脉冲IPY,而X电极驱动器51重复地向各个行电极X1-Xn施加负极性的维持脉冲IPX。维持脉冲是施加给行电极Y1-Yn和行电极X1-Xn的,其中该施加重复的次数为分配给该维持阶段I所属子场的次数。地址驱动器55与首先施加给各个行电极Y的维持脉冲IPY同步地向列电极D1-Dm施加正极性的地址脉冲AP。同时地址脉冲AP的宽度为从产生维持脉冲IPY的时刻到下一维持脉冲IPX结束的时刻,当维持阶段I以维持脉冲IPY结束时,地址脉冲AP的宽度等于维持脉冲IPY的宽度。
在应该点亮的像素单元PC(点亮单元)中,因为同步地施加第一维持脉冲IPY和地址脉冲AP,所以在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和行电极Y之间产生放电。由维持脉冲和地址脉冲AP产生的放电导致在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并且在行电极Y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行电极Y上的壁电荷极性变得相反。而且,在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在行电极X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
壁电荷的形成导致显示单元C1被设置为点亮单元状态,在施加下一维持脉冲IPX时,在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和行电极X之间产生维持放电(显示放电)。
在应该为未点亮的像素单元PC(未点亮单元)中,在选择单元C2中的行电极Y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并且在列电极D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从而在同步地施加第一维持脉冲IPY和地址脉冲AP时,在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和行电极Y之间不产生放电,并且壁电荷的极性也没有变得相反。因此,在施加下一维持脉冲IPX时,在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和行电极X之间不产生维持放电。
在点亮单元中,将维持阶段I中的最后维持脉冲IPY施加给行电极Y,并且将地址脉冲AP与维持脉冲IPY同步地施加给列电极D,由此在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和行电极Y之间产生放电,以在选择单元C2的列电极D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并在行电极Y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在显示单元C1中,在行电极X和行电极Y之间产生放电,以在行电极Y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并在行电极X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
在第二子场SF2的复位阶段Ro中,Y电极驱动器53产生在上升沿缓慢变化的正极性复位脉冲RPY,同时将该复位脉冲RPY施加给PDP 50的各个行电极Y1、Y2-Yn。而且,在与复位脉冲RPY相同的定时,X电极驱动器51产生正极性的复位脉冲RPX,同时将该复位脉冲RPX施加给PDP 50的各个行电极X1、X2-Xn。
在其中在第一子场SF1的维持阶段I中已经产生维持放电的PDP 50的所有像素单元PC的奇数行中的像素单元中,响应于这些复位脉冲RPY和RPX的施加,在PDP 50的所有像素单元PC中的每一个的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和行电极Y之间产生微小的反向复位放电,以在选择单元C2中产生壁电荷。在复位放电结束之后,在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同时在行电极Y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而且,在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上保持正极性的壁电荷++,在行电极X上保持负极性的壁电荷--。在该复位阶段Ro中,响应于复位脉冲RPX的施加,在偶数行中的像素单元中不产生放电。
在第二子场SF2的下一地址阶段Wo中,Y电极驱动器53向行电极Y1、Y2-Yn施加具有正极性电压V1的扫描基础脉冲SBP,并且向各个奇数行电极Y1、Y3-Yn-1依次施加具有正极性电压V2的扫描脉冲SP,该扫描脉冲SP的波形从扫描基础脉冲SBP突出。X电极驱动器51同时向各个行电极X1、X2-Xn施加具有正极性电压V1的扫描基础脉冲SBP。由Y电极驱动器53施加的扫描基础脉冲SBP是与由X电极驱动器51施加的扫描基础脉冲SBP同时进行的。地址驱动器55将与子场SF2相对应的像素驱动数据位DB2中的各个数据位转换成具有与其逻辑电平相对应的脉冲电压的像素数据脉冲。例如,地址驱动器55将逻辑电平0的像素驱动数据位转换成低电压(0伏)像素数据脉冲DP,同时它将逻辑电平1的像素驱动数据位转换成具有正极性高电压的像素数据脉冲DP。这种转换在逻辑上与第一子场相反。然后,与扫描脉冲SP的施加定时同步地将这些像素数据脉冲DP施加给一个显示行(m)的列电极D1-Dm。具体而言,地址驱动器55首先向列电极D1-Dm施加包括与第一显示行相对应的m个像素数据脉冲DP的像素数据脉冲组DP1,然后向列电极D1-Dm施加包括与第二显示行相对应的m个像素数据脉冲DP的像素数据脉冲组DP2。在像素单元PC的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和行电极Y之间产生选择性写地址放电,其中所述像素单元PC同时施加有具有正极性电压V2的扫描脉冲SP和低电压(0伏)像素数据脉冲DP。
在选择性写地址放电之后,在奇数行上应该未点亮的像素单元PC的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并且在行电极Y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而且,在奇数行的像素单元PC的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并且还在行电极X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因此,将应该未被点亮的像素单元PC设置为未点亮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应该点亮的像素单元PC没有被施加像素数据脉冲DP,所以不产生选择性写地址放电。因此,像素单元PC中的壁电荷分布状态保持与复位阶段Ro中的复位放电刚结束之后的状态相同。具体而言,在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上保持正极性的壁电荷++,并在行电极上保持负极性的壁电荷--。
在第二子场SF2的复位阶段Re中,Y电极驱动器53向PDP 50的各个偶数行电极Y2、Y4-Yn施加负极性的维持脉冲IPY,同时,X电极驱动器51向各个奇数行电极X1、X3-Xn-1施加负极性的维持脉冲IPX。地址驱动器55与施加维持脉冲IPY、IPX同步地向列电极D1-Dm施加正极性的地址脉冲AP。结果,在第一子场SF1中已被设置为未点亮单元的像素单元PC中不产生放电,以保持未点亮状态。在第一子场SF1中已被设置为点亮单元的像素单元PC中,在偶数行的选择单元C2和显示单元C1中的每一个中产生放电,在选择单元C2中的行电极Y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在列电极D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在显示单元C1的行电极X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并在行电极X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
随后,Y电极驱动器53产生在上升沿缓慢变化的正极性复位脉冲RPY,同时向PDP 50的各个行电极Y1、Y2-Yn施加该复位脉冲RPY。而且,在与复位脉冲RPY相同的定时,X电极驱动器51产生同时施加给PDP 50的各个行电极X1、X2-Xn的正极性复位脉冲RPX。
在第一子场SF1的维持阶段I中已产生维持放电的PDP 50的所有像素单元PC的偶数行中的像素单元中,响应于这些复位脉冲RPY和RPX的施加,在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和行电极Y之间产生微小的反向复位放电,以在选择单元C2中形成壁电荷。在复位放电结束之后,在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同时在行电极Y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而且,在偶数行像素单元的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上保持正极性的壁电荷++,并且在行电极X上也保持负极性的壁电荷--。在该复位阶段Re中,响应于复位脉冲RPX的施加,在奇数行中的像素单元中不产生放电。
在第二子场SF2的下一地址阶段We中,Y电极驱动器53向行电极Y1、Y2-Yn施加具有正极性电压V1的扫描基础脉冲SBP,并且向各个偶数行电极Y2、Y4-Yn依次施加具有正极性电压V2的扫描脉冲SP,该扫描脉冲SP的波形从扫描基础脉冲SBP突出。X电极驱动器51同时向各个行电极X1、X2-Xn施加具有正极性电压V1的扫描基础脉冲SBP。由Y电极驱动器53施加扫描基础脉冲SBP是与由X电极驱动器51施加扫描基础脉冲SBP同时进行的。与地址阶段Wo的情况相同,地址驱动器55将与子场SF2相对应的多个像素驱动数据位DB2中的各个数据位转换成具有与其逻辑电平相对应的脉冲电压的像素数据脉冲。然后,与扫描脉冲SP的施加定时同步地将这些像素数据脉冲DP施加给一个显示行(m)的列电极D1-Dm。具体而言,地址驱动器55首先向列电极D1-Dm施加包括与第一显示行相对应的m个像素数据脉冲DP的像素数据脉冲组DP1,然后向列电极D1-Dm施加包括与第二显示行相对应的m个像素数据脉冲DP的像素数据脉冲组DP2。在像素单元PC的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和行电极Y之间产生选择性写地址放电,其中所述像素单元PC同时施加有具有正极性电压V2的扫描脉冲SP和低电压(0伏)像素数据脉冲DP。
在选择性写地址放电之后,在偶数行上应该未点亮的像素单元PC的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并且在行电极Y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而且,在偶数行上的像素单元PC的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并且在行电极X上也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因此,将应该未点亮的像素单元PC设置为未点亮状态。
另一方面,由于偶数行上应该点亮的像素单元PC没有被施加像素数据脉冲DP,所以不产生选择性写地址放电。因此,像素单元PC中的壁电荷分布状态保持与复位阶段Ro中的复位放电刚结束之后的状态相同。具体而言,在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并在行电极上保持负极性的壁电荷--。
接下来,在第二子场SF2的维持阶段I中,Y电极驱动器53向各个行电极Y1-Yn重复地施加负极性的维持脉冲IPY,同时X电极驱动器51向各个行电极X1-Xn重复地施加负极性的维持脉冲IPX。维持脉冲的施加对于行电极Y1-Yn和行电极X1-Xn是交替进行的,其中施加重复的次数为分配给该维持阶段I所属子场的次数。就在第一次施加维持脉冲IPY之前,地址驱动器55向列电极D1-Dm施加正极性的地址脉冲AP。
只有在应该未点亮的像素单元PC(其中已经产生选择性擦除放电,或者为未点亮单元)中,当施加地址脉冲AP时,在选择单元C2内的列电极D和行电极Y之间产生弱放电。在选择单元C2中已完成弱放电之后,在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在选择单元C2中的行电极Y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以在选择单元C2中产生未点亮状态(中性状态)。这里,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和行电极Y上的壁电荷只在极性上相反。
另一方面,在应该点亮的像素单元(其中没有产生选择性擦除放电,或者为点亮单元)中,在选择单元C2中的壁电荷分布状态保持与复位阶段Ro、Re中的复位放电结束时的状态相同。
这里,在被设置为未点亮单元的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并在行电极X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而且,在被设置为点亮单元的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并在行电极X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因此,只在点亮单元中,通过第二次施加的维持脉冲IPX在显示单元C1中的行电极Y和行电极X之间产生维持放电(显示放电)。
在点亮单元中,将维持阶段I中的最后的维持脉冲IPY施加给行电极Y,并且与维持脉冲IPY同步地将地址脉冲AP(未示出)施加给列电极D,由此在选择单元C2中的列电极D和行电极Y之间产生放电,以在选择单元C2的列电极D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并在行电极Y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在显示单元C1中,在行电极X和行电极Y之间产生放电,以在行电极Y上形成正极性的壁电荷++,并在行电极X上形成负极性的壁电荷--。
随后的第三子场SF3到第十五子场SG15中的每一个中的各个阶段的操作与上述第二子场SF2中的各个阶段的操作相同。
在前述实施例中,使列电极侧相对为负,以产生复位放电和选择放电,并且交替地施加负极性的维持脉冲。另选地,极性可以相反,使列电极侧相对为正,以产生复位放电和选择放电,并且可以交替地施加正极性的维持脉冲。
而且,在前述实施例中,Y电极和X电极交替设置,以形成Y-X、Y-X电极布局,并且为了减少无功功率,使施加给偶数Y电极和奇数X电极的脉冲同相,施加给偶数X电极和奇数Y电极的脉冲同相,并且奇数行和偶数行的复位和地址阶段在选择性擦除地址的子场中被临时分开。另选地,单元结构也可以是下述结果电极布局是X-Y、Y-X,并且奇数行中的选择单元C2与偶数行中的选择单元相邻设置。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可以使施加给Y电极的脉冲同相,并且使施加给X电极的脉冲同相,因此奇数行和偶数行的复位和地址阶段不需要在选择性擦除地址的子场中临时分开。
此外,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场考虑了NTSC标准的交错(interlace)视频信号等,并与非交错视频信号中的帧(画面)相对应。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由于显示装置包括寻址装置,用于向行电极对的各个行电极依次施加扫描脉冲,同时与扫描脉冲同时地逐个显示行地向列电极施加与像素数据相对应的像素数据脉冲,以在地址周期中在第二放电单元中选择性地产生地址放电;维持装置,用于在维持周期内向行电极对施加维持脉冲;以及复位装置,用于恰在一个场显示周期的至少第一子场的地址周期之前,在第二放电单元中在行电极对的一个行电极和列电极之间沿与地址放电相同的放电电流方向产生复位放电,所以使用具有其中选择单元与显示单元分离的单元结构的显示板,可以产生稳定的放电,同时防止各个单元的错误选择放电。
权利要求
1.一种显示装置,用于基于输入视频信号,根据各个像素的像素数据将一个场的显示周期分为多个子场来显示图像,其中每一个子场都具有地址周期和维持周期,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板,具有隔着放电空间彼此相对的前基板和后基板、在所述前基板的内表面上由电介质层覆盖的多个行电极对,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基板内表面上与所述多个行电极对交叉的多个列电极,并形成有单位发光区域,其包括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该第二放电单元在所述行电极对和所述列电极的各个交叉点处的前基板侧区域上具有光吸收层;寻址装置,用于向所述多个行电极对中的每一个行电极对的一个行电极依次施加扫描脉冲,同时与所述扫描脉冲同时地逐个显示行地向所述列电极施加与所述像素数据相对应的像素数据脉冲,以在地址周期中在所述第二放电单元中选择性地产生地址放电;维持装置,用于在所述维持周期内向所述多个行电极对施加维持脉冲;以及复位装置,用于恰在一个场显示周期的至少第一子场的地址周期之前,在所述第二放电单元中在所述一个行电极和所述列电极之间沿与所述地址放电相同的放电电流方向产生复位放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在所述第二放电单元的后基板侧上的二次电子发射材料层,其中所述复位装置在所述行电极对中的一个行电极和所述列电极之间施加复位脉冲,以使所述列电极侧变得相对为负,以在所述第二放电单元中产生所述复位放电,所述寻址装置施加所述扫描脉冲和所述像素数据脉冲,以使所述列电极侧变得相对为负;并且所述维持装置在所述维持周期中施加负极性的所述维持脉冲。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寻址装置将所述第二放电单元中的选择性地址放电延伸到所述第一放电单元中,以将所述第一放电单元设置为点亮单元状态和未点亮单元状态之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包括其中构成所述行电极对的所述一个行电极和另一个行电极隔着所述放电空间中的第一放电间隙相对的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放电单元包括其中所述列电极和所述一个行电极隔着所述放电空间中的第二放电间隙相对的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构成所述行电极对的所述一个行电极和另一个行电极分别包括沿行方向延伸的主体以及穿过各个单位发光区域的第一放电间隙从所述主体沿列方向突出的突起,并且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包括隔着所述放电空间中的所述第一放电间隙与所述突起相对的部分,并且所述第二放电单元包括其中所述列电极和所述一个行电极中的所述主体隔着所述放电空间中的第二放电间隙相对的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板包括分割壁和间壁,所述分割壁包括用于沿行方向分割相邻单位发光区域的放电空间的垂直壁以及用于沿列方向分割的水平壁,所述间壁用于在所述单位发光区域中分割所述第一放电单元的放电空间和所述第二放电单元的放电空间,并且各个单位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二放电单元的放电空间和相邻单位发光区域的放电空间由所述分割壁封闭,各个单位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放电单元的放电空间沿行方向与所述相邻单位发光区域的所述第一放电单元的放电空间连通,并且在各个单位发光区域中,所述第一放电单元的放电空间与所述第二放电单元的放电空间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还包括只形成在所述第一放电单元中的荧光层,以仅通过放电来发光。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与所述维持脉冲相比,所述复位脉冲具有在上升部分或下降部分电平缓慢变化的波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寻址装置在属于所述一个场显示周期的包括所述第一子场的多个连续子场中的各个子场的地址周期中,选择性地产生写地址放电,以将放电单元设置为点亮单元状态,并且在所述第一子场之后的各个子场的地址周期中,选择性地产生擦除地址放电,以将放电单元设置为未点亮单元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寻址装置在与在所述维持周期中施加给所述行电极对中的所述一个行电极形成部分的第一维持脉冲相同的定时,向所述列电极施加相反极性的地址脉冲,以在所述第一放电单元中产生放电。
11.一种用于基于输入视频信号根据各个像素的像素数据来驱动显示板的驱动方法,其中所述显示板具有隔着放电空间彼此相对的前基板和后基板、在所述前基板的内表面上由电介质层覆盖的多个行电极对,以及设置在所述后基板的内表面上与所述多个行电极对交叉的多个列电极,并且形成有包括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的单位发光区域,该第二放电单元具有在所述前基板侧区域上的光吸收层和在所述行电极对和所述列电极的各个交叉点处的所述后基板侧上的二次电子发射材料层,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一个场显示周期分为多个子场,其中每一个子场都具有地址周期和维持周期;向所述各个行电极对中的一个行电极依次施加正极性的扫描脉冲,同时与所述扫描脉冲同时地逐个显示行地向所述多个列电极施加与所述像素数据相对应的像素数据脉冲,以使所述列电极侧变为负,以在所述地址周期中在所述第二放电单元中选择性地产生地址放电;在所述维持周期内向所述多个行电极对施加维持脉冲;以及恰在所述一个场显示周期的至少所述第一子场的地址周期之前,在所述第二放电单元中,在所述行电极对的一个行电极和所述列电极之间沿与所述地址放电相同的放电电流方向产生复位放电。
全文摘要
一种显示装置以及驱动显示板的方法,该显示装置向行电极对的一个行电极依次施加扫描脉冲,同时与该扫描脉冲同时地逐个显示行地向列电极施加与像素数据相对应的像素数据脉冲,以在地址周期中在第二放电单元中选择性地产生地址放电,在维持周期中向多个行电极对施加维持脉冲,并且就在一个场显示周期的至少第一子场的地址周期之前,在第二放电单元中的行电极对的一个行电极和列电极之间沿与地址放电相同的放电电流方向产生复位放电。
文档编号G09G3/291GK1604161SQ200410083
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10月8日 优先权日2003年10月2日
发明者高桥光, 远藤秀人, 齐藤惠志, 矢作和男, 盐崎裕也, 坂井雄一, 岩冈繁, 三枝信彦 申请人:先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