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别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16555阅读:181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曲别针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曲别针,特别涉及为了夹住文件等纸片,布匹等物 品时,所用到的由具有弹性的线材所构成的曲别针。
技术背景以前,此种曲别针,也就是被称作小夹子的曲别针,其形状可见于实开平4-67082号公报(专利文献l)中所刊载的例子。图2,图4,图6以及图8为显示曲别针的以前的形态的平面图A和 正面图B。如图中所示,以前的曲别针200、 400、 600、 800是将一根线材或是 铁丝进行弯曲,作为在长度方向一侧上相对较小的圈状部分,在内侧形 成第1弯曲部分210、 410、 610、 810作为相对较大的圈状部分,在外侧 形成第2弯曲部分220、 420、 620、 820。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侧,形成圈 状的连接部分270、 470、 670、 870。以前的曲别针200、 400、 600、 800 整体上都是呈扁平形状,如各图b所示,各弯曲部分和连接部分基本上 被固定在同一个平面上。呈此种形状的以前的曲别针,将相对较大的第2弯曲部分220、 420、 620、820按在文件等纸片的表面,用手指将相对较小的第l弯曲部分210、 410、 610、 810压开,在第1弯曲部分210、 410、 610、 810和第2弯曲 部分220、 420、 620、 820之间夹入纸片,沿纸片的表面移动曲别针,通 过使连接部分270、 470、 670、 870接触到多张纸片的侧面,从而夹住多 张纸片并予以固定。专利文献1实开平4-67082号公报发明内容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为了使用此种以前的曲别针,要将相对较大的第2弯曲部分220、 420、 620、 820按在文件等的纸片表面上,将相对较小的第1弯曲部分 210、 410、 610、 810用手指压开,在曲别针的长度方向的一侧插入纸片 的边缘,并夹住纸片的边缘。为了进行此动作,在曲别针的长度方向上, 有必要对相对较小的第l弯曲部分210、 410、 610、 810所在的一侧进行 辩识。但是,这种以前的曲别针,位于内侧的相对较小的第1弯曲部分210、 410、 610、 810和位于外部的相对较大的第2弯曲部分220、 420、 620、 820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因此,当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用手指压住 长度方向的一端时,位于外侧的形成相对较大的第2弯曲部分220、 420、 620、 820的一根线材的圈状部分在一侧,即使用手指去压长度方向的另 外一侧,会由触感而辩别为形成连接部分270、 470、 670、 870的同一根 线材的圈状部分在曲别针的另外一侧也存在,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辨别 相对较小的第l弯曲部分210、 410、 610、 810究竟在长度方向的哪一侧 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对于老花眼的人来说,在比较暗的地方,很难辨 别出相对较小的第1弯曲部分210、 410、 610、 810究竟在曲别针长度方 向的哪一侧。也就是说,对于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来说,很难辨别 出应该将纸片的边缘插入曲别针的长度方向的哪一侧。结果是,以前的 曲别针对于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来说是很难以使用的。此外,如图2,图4,图6和图8所示,以前的曲别针的线材的末端 边缘251、 451、 651、 851延伸至曲别针的外侧。因此,在将多个曲别针 保存在箱子等容器中时,在一个曲别针的直线部分230、 430、 630、 830 和直线部分250、 450、 650、 850之间的间隙中,通过末端部分251、 451、 651、 851多会导致一个曲别针和相邻的其他曲别针的线材纠缠在一起的状况。发生这种情况时,对于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来说,从多个纠 缠在一起的曲别针中取出一个曲别针是很困难的。因此,此发明的目的是为了给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提供一种方 便他们使用的曲别针。解决课题的方法(1)此发明中的一个实施形态中的曲别针,如将对应构成要素的图 1中的符号在括弧内显示并进行说明的话,它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所构成 的曲别针100,它由以下部分所组成位于长度方向一侧的通过将线材弯曲成U字形而形成的第1和第2弯曲部分110, 120;从第1弯曲部分110两端向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将线材空出间隔后,基本上呈直线状延伸而形成的第1和第2直线部分130, 140;从第2弯曲部分120的两端向 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将线材空出间隔后,基本上呈直线状延伸而形成 的第3和第4直线部分150, 160;将第1直线部分130和第4直线部分 160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相连接,横跨第1直线部分130和第4直线部 分160之间间隔的连接部分170。第1直线部分130从第l弯曲部分110 起至连接部分170,延伸至接近于第3直线部分150,第4直线部分160 从第2弯曲部分120起至连接部分170,延伸至接近于第2直线部分140。 第2直线部分140与第3直线部分150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具有线材 末端边缘141, 151。依上述而构成的曲别针,还具有如下a d的特征性限制事项。 (a)第1弯曲部分110或是第1直线部分130延伸至第2弯曲部分 120或是第3直线部分150的上方并进行交叉,由此,第2直线部分140 与第3直线部分150的末端边缘141, 151通过第1直线部分130、第4 直线部分160和连接部分170可以被固定在被包围的区域内。(b) 第l弯曲部分110在长度方向上与第2弯曲部分120基本位于 同一位置,并且,在长度方向上,以小于线材直径的间隔被置于接近于 第2弯曲部分120的位置上。(c) 通过将第1直线部分130和第2直线部分140在上方进行弯曲, 第l弯曲部分110被置于远离第2弯曲部分120的上方位置上。(d) 第1直线部分130与第3直线部分150紧密连接并平行延伸, 第2直线部分140与第4直线部分160紧密连接并平行延伸。此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中的曲别针,可以获得如下i v的作用与效果。(0首先,如图la所示,第1直线部分130从第1弯曲部分110 起至连接部分170按照接近于第3直线部分150的方式延伸。另外,第4 直线部分160从第2弯曲部分120起至连接部分170按照至接近于第2 直线部分140的方式延伸。而且,第1直线部分130与第3直线部分150 紧密连接并平行延伸,第2直线部分140与第4直线部分160紧密相接 并平行延伸。此外,第l弯曲部分110或是第l直线部分130延伸至第2弯曲部 分120或是第3直线部分150的上方并进行交叉,由此,第2直线部分 140的末端边缘141与第3直线部分150的末端边缘151通过第1直线部 分130、第4直线部分160和连接部分170可以被固定在被包围的区域内。由于上述构成,如图lc所示,使用曲别针100将纸片IO夹住时, 从图中的左边开始,第l直线部分130位于纸片IO的上方。第3直线部 分150位于纸片10的下方,第2直线部分140位于纸片10的上方,第4 直线部分160位于纸片IO的下方,即,曲别针的各个部分以上下位置交 互的顺序被固定。因此,在与曲别针100的长度方向几乎呈垂直的方向 上,也就是

图1A中的C-C线的方向上,可以有效防止曲别针100出现 滑落的现象。由此,可以提高曲别针IOO对纸片等物品的夹力。与此相对,以前的曲别针200,如图2c所示,使用曲别针200将纸 片10夹住的时候,从图的左边开始,第3直线部分250位于纸片IO的 下方,第1直线部分230位于纸片10的上方,第2直线部分240位于纸 片10的上方,第4直线部分260位于纸片IO的下方,g卩,曲别针的各 个部位的位置顺序并未出现上下位置顺序的交叉。因此,在与曲别针200 的长度方向呈垂直角度的方向上,也就是在图2a的C-C线的方向上,曲 别针200容易出现打滑的现象。(ii) 此外,在本发明中,如图la所示,第1直线部分130与第3 直线部分150紧密相接并平行延伸,第2直线部分140与第4直线部分 160紧密相接并平行延伸。并且,第2直线部分140的末端边缘141与第 3直线部分150的末端边缘151被置于曲别针100的内侧区域内,因此, 如图la和图lc所示,与第1弯曲部分IIO相连接的第1与第2直线部 分130, 140之间的间隔、与和第2弯曲部分120相连接的第3和第4直 线部分150, 160之间的间隔是可以设置为基本相同的。由此,如图2a 和图2c所示,在以前的曲别针200中,与第1弯曲部分210相连接的第 l和第2直线部分230, 240之间的间隔,与和第2弯曲部分220相连接 的第3和第4直线部分250, 260之间的间隔是有所不同的。与以前的曲 别针200的上述情况相比,本发明中的曲别针IOO可以将夹力提高。(iii)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长度方向的一侧,第1和第2弯曲部 分IIO, 120,也就是2根线材的圈状部分位于基本相同的位置,此外, 以小于线材直径的间隔相重叠。因此,与以前的曲别针的第1与第2弯 曲部分之间所存在的一定空间相比,本发明中的曲别针可以将此空间縮 小。通过将空间縮小,可以实现将曲别针小型化,从而节省用于制作大 型曲别针的所必需的线材用量。(iv) 并且,在本发明中,在长度方向的一侧,第1弯曲部分110 和第2弯曲部分220基本位于相同的位置,并以小于线材直径的间隔位于相互接近的位置,也就是说,2根线材的圈状部分基本位于相同位置, 而且位于接近的位置上。与此相对,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具有连接 部分,也就是只有1根线材的圈状部分。因为曲别针的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另外一侧以上述方式由不同形态构 造而成,所以对于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来说,和与1根线材的圈状 部分相连接的一侧不同,由于在本发明的曲别针中,2根线材的圈状部分 几乎位于相同的位置,而且在接近位置相互重叠,而这一侧就是要将纸 片边缘插入的一侧,所以他们可以很容易地依据手指的触感进行辨别。 并且,在长度方向的一侧2根线材的圈状部分以一定的间隔位于相互分 离的上方和下方,而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却只有1根线材的圈部。 所以,不只是长度方向两侧的区别,在曲别针的上下方向,也就是表面 和里面的区别,也可以使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通过手指的触感来容 易地进行辨别。由此,可以容易地辨别出构成连接部分的只有1根线材 的圈状部分的一侧,用手指按住构成连接部分的1根线材的圈部,在这个连接部分的相反一侧,也就是2根线材的圈状部分基本上位于相同位置,并且以小于线材直径的间隔在接近的位置上重叠的一侧。在这一侧, 将纸片的边缘插入,并将纸片的边缘夹住。通过上述构造,这一系列的 动作将变得很容易进行。(v)而且,在此基础上,在本发明中,如图la所示,第1直线部 分130和第3直线部分150紧密连接并平行延伸,第2直线部分140和 第4直线部分160紧密连接并平行延伸。此外,第1弯曲部分110或是 第1直线部分130延伸至第2弯曲部分120或是第3直线部分150的上 方并进行交叉,由此,第2直线部分140和第3直线部分150的末端边 缘141、 151通过第1直线部分130、第4直线部分160和连接部分170 可以被固定在被包围的区域内。如上所述,第1直线部分130和第3直 线部分150紧密相接并平行延伸,第2直线部分140和第4直线部分160紧密相接并平行延伸,与此同时,第2直线部分140和第3直线部分150 的末端边缘141, 151被置于曲别针IOO的内侧范围内。因此,在多个曲 别针被保存在箱子等容器里面时,在各个曲别针互相接近的第1直线部 分130和第3直线部分150之间的间隙中,以及各个曲别针相互之间接 近的第2直线部分140和第4直线部分160之间的间隙中,通过第2直 线部分140的末端边缘141,以及第3直线部分150的末端边缘151,可 以防止每个曲别针的线材和相邻曲别针的线材纠缠在一起的现象。由此, 对于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来说,从保存在箱子等容器中的多个曲别 针里,可以很容易地取出一个曲别针。(2)另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中的曲别针,除了具备以上所述 的实施形态中的曲别针的特征之外,如将对应构成要素的图11中的符号 在括弧中显示并予以说明的话,本发明中的曲别针还具备如下的特征性 限制事项e。(e)第1直线部分1130或是第4直线部分1160中至少一个在图11 中为第4直线部分1160包含弯曲部分1162和底部的直线部分1161以及 夹着弯曲部分1162并被弯曲后从底部直线部分1161向上方延伸的倾斜 直线部分1163,并该倾斜直线部分1163上与连接部分1170相连接。具备了上述特征的本发明中的曲别针在另一个实施形态中,除了在 以上的实施形态中能够获得的作用和效果之外,还能获得如下vi x的 作用和效果。(vi)当用曲别针去夹的纸片变厚时,如图8所示,以前的曲别针 800的第1弯曲部分810和第2弯曲部分820之间的间隙会被打开变大。 随着第1弯曲部分810和第2弯曲部分820之间的间隙变大,就会加大 在连接部分870上的拧力。由于此拧力,连接部分870会容易产生塑性 变形(永久变形)的现象,而曲别针也会由此失去对纸片的夹力。结果 是,曲别针很容易从厚纸片上脱落。与此相对,本发明中的一个实施形态的曲别针,如图11和图13所示,第1弯曲部分lllO和第2弯曲部分1120之间的间隙被打开变大。 通过打开第l弯曲部分1110和第2弯曲部分1120之间的间隙,就会在 连接部分1170上附加拧力。由于此拧力,连接部分1170会容易发生塑 性变形(永久变形)的现象,由此曲别针也会失去夹住纸片所必需的弹 力。但是,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下的曲别针1100中,为夹住纸片50 的弹力不只来自于连接部分ino的拧力,还来自于隔开弯曲部分1162 并被弯曲的底部直线部分1161和倾斜直线部分1163之间的弹力。通过 以上两处弹力,可以将较厚的纸片50夹住并予以保持。(vii) 通过上述两处弹力,此外根据上面(i)和(ii)中所叙述的 作用和效果,都可以提高曲别针夹住纸片并保持的能力,也就是说提升 了曲别针的夹持力。(viii) 在此种情况下,曲别针IIOO夹住纸片50时所产生的应力, 可以被以弯曲部分1162为支点的底部直线部分1161和倾斜直线部分 1163向两个方向进行分散。也就是说,夹着弯曲部分1162的底部直线部 分1161和倾斜直线部分1163作为用来缓和应力的手段而起作用。因此, 即使曲别针的使用频率很高,也可以使材料的疲劳程度得到缓和,从而 能够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即使曲别针的使用频率很高,曲别针 对纸片的夹持力也不会下降,使曲别针的使用寿命得到延长。(ix) 此外,如图13所示,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上,通过抓住与 连接部分1170相连接的倾斜直线部分1163,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将纸片 50的边缘插入曲别针1100,并夹住纸片50的动作,或是从纸片50的边 缘将曲别针IIOO取下的动作。(x) 此外,如图13所示,在用曲别针夹住纸片50时,在倾斜直线 部分1163接触到纸片50的边缘部分之前,通过沿纸片50的表面移动曲别针的动作,可以将多张的纸片50夹住并固定。由此,倾斜直线部分1163 可以被用作夹住纸片50的卡止装置。(3)另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下的曲别针,除了具备在上述实 施形态下的特征之外,如沿用图11中的符号进行说明的话,本发明中的 曲别针还具有如下的特征性限制事项(f)。(f)第1直线部分1130或是第4直线部分1160中至少一个在图11 中,是第4直线部分1160包括第1和第2弯曲部分1162, 1164和位于 相对下方平面的下方直线部分1161和夹着第1弯曲部分1162并被弯曲 后从下方直线部分1161向上方延伸的倾斜直线部分1163和夹着第2弯 曲部分1164并被弯曲后与倾斜直线部分1163相连接,并位于相对上方 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线部分1165,在该上方直线部分1165上连接有连接部 分1170。另外,在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基础上,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下的曲 别针,除了能够获得在上述实施形态下的作用与效果之外,还可以获得 如下(xi) (xiv)的作用和效果。(xi)当用曲别针夹住的纸片变厚时,如图8所示,以前的曲别针800 的第1弯曲部分810和第2弯曲部分820之间的间隙就会被打开变大。 由于第1弯曲部分810和第2弯曲部分820之间的间隙被打开变大,就 会附加给连接部分870拧力。由于此拧力,连接部分870就会容易发生 塑性变形永久变形的现象,而曲别针也会由此失去为夹住纸片而必需的 弹力。结果是,曲别针会比较容易从厚纸片上脱落下来。与此相对,本发明中的曲别针,如图11和图13所示,第l弯曲部 分lllO和第2弯曲1120之间的间隙会被打开变大。由于第1弯曲部分 1110和第2弯曲部分1120之间的间隙被打开变大,就会附加给连接部分 1170拧力。因为此拧力,导致连接部分1170容易出现塑性变形(永久变 形)的现象,而曲别针也会失去为夹住纸片而必需的弹力。但是,在本发明的曲别针1100中,用于夹住纸片50的弹力不只来 自于连接部分1170的拧力,还来自于隔开第1弯曲部分1162并被弯曲 的下方直线部分1161与倾斜直线部分1163之间的弹力,以及隔开第2 弯曲部分1164并被弯曲的上方直线部分1165与倾斜直线部分1163之间 的弹力,由于上述弹力,可以使曲别针夹住厚纸片50并保持。(xii) 通过上述三处弹力,以及上面的(i)和(ii)中所叙述的作用和效果, 使得曲别针夹住纸片并进行保持的能力得到提高,也就是说提高了曲别 针的夹持力。(xiii) 此种情况下,曲别针夹住纸片时所产生的应力,就可以被以 第l和第2弯曲部分1162, 1164为支点的下方直线部分1161和倾斜直 线部分1163以及上方直线部分1165向三个方向分散掉。也就是说,夹 着第1和第2弯曲部分1162, 1164的下方直线部分1161和倾斜直线部 分1163,以及上方直线部分1165做为对应力的缓和手段在起作用。由此, 即使曲别针的使用频率很高,也可以使材料的疲劳程度得到缓解,因此 可以提高材料的疲劳限度。由此,即使曲别针的使用频率很高,曲别针 对纸片的夹持力也不会出现下降的现象,从而可以延长曲别针的使用寿 命。(xiv)此外,如图13所示,在曲别针夹住纸片50的时候,在倾斜 直线部分1163接触到纸片50的边缘之前,可以通过沿纸片50表面移动 曲别针的动作,夹住多张纸片并予以固定。由此,通过倾斜直线部分1163 的位置,可以对曲别针夹住纸片的程度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倾斜直线 部分1163起到了曲别针夹住纸片时的安全装置的作用。(4)另外,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下的曲别针,除了具备在上述实 施形态下的特征之外,如将图22中的符号显示在括弧内并进行说明的话, 本发明中的曲别针还具有如下的特征性的限制事项g。(g)连接部分1870,具有由以下部分组成的圈状部分,即与第1 直线部分1830相连接并相对转弯于上方的上方转弯部分1871, 1872和 与上方转弯部分1871, 1872相连接,并相对转弯于下方后又与第4直线 部分1860相连接的下方转弯部分1873, 1874。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下的曲别针,在具备了上述特征的基础上, 除了能够获得在上述实施形态下的作用和效果之外,还可以取得如下 (xv) (xvii)的作用和效果。(xv)用曲别针夹住的纸片变厚时,如图8所示,以前的曲别针800 的第1弯曲部分810和第2弯曲部分820之间的间隙会被打开变大。由 于第1弯曲部分810和第2弯曲部分820之间的间隙被打开变大,就会 附加给连接部分870拧力。由于此拧力,会导致连接部分870容易出现 塑性变形永久变形的现象,由此曲别针也会失去用来夹住纸片而必需的 弹力。结果是,曲别针容易从较厚的纸片上脱落下来。与此相对,本发明中的曲别针,如图22和图24所示,第l弯曲部 分1810和第2弯曲部分1820之间的间隙会被打开变大。由于第l弯曲 部分1810和第2弯曲部分1820之间的间隙被打开变大,就会附加给连 接部分1870拧力。由于此拧力,导致连接部分1870容易出现塑性变形 永久变形的现象,而曲别针则会失去为夹住纸片所必需的弹力。但是,在本发明的曲别针1800中,夹住纸片50的弹力不只来自于 连接部分1870,还来自于上方转弯部分1871, 1872与下方转弯部分1873, 1874所组成的圈状部分对纸片50的弹力,也就是说,通过圈状部分的发 条作用所产生的夹住纸片50的弹力,可以夹住厚纸片50并进行保持。并且,即使由于连接部分1870发生了塑性变形(永久变形),而失去 由圈状部分的发条作用所产生的夹住纸片50的弹力时,通过上面(vi)和 (xi)中所述的弹力,也可以将厚纸片50夹住并予以保持。(xvi) 通过上述弹力,以及上面(i)和(ii)中所叙述的作用与效果,可以提高曲别针夹住纸片并予以保持的能力,也就是说可以提高曲别针的夹 持力。(xvii) 此外,在此种情况下,如图22所示,构成连接部分1870的由 上方转弯部分1871, 1872和下方转弯部分1873, 1874所组成的圈状部 分也作为对应力的缓和手段而起到了作用。因此,即使曲别针的使用频 率很高,也可以使材料的疲劳程度得到缓和,结果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用 限度。由此,即使曲别针的使用频率很高,也不会出现曲别针对纸片的 夹持力下降的现象,从而延长了曲别针的使用寿命。发明的效果依据以上的发明,可以将曲别针小型化,由此可以节约用于制作大 型曲别针所必需的线材的用量。本发明在提高了曲别针对于纸片,布匹 等物品的夹持力的同时,也为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提供了一种能够 方便使用的曲别针。附图简要说明图la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lb是本发明的第1 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lc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夹着纸张状态的曲 别针的图la中的C-C线断面图。图2a是以前的曲别针形态的平面图,图2b是以前的曲别针形态 的平面图正面图,图2c是以前的曲别针形态的显示夹着纸张状态的曲别 针的图2a中的C-C线断面图。图3a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3b显示本发明的第2 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4a是以前的曲别针的形态2的平面图,图4b是以前的曲别针 的形态2的正面图。图5a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5b是本发明的第3 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6a是以前的曲别针的形态3的平面图,图6b是以前的曲别针 的形态3的正面图。图7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4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7b是本发 明的曲别针的第4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8a是以前的曲别针的形态4的平面图,图8b是以前的曲别针 的形态4的正面图。图9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5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9b是本发 明的曲别针的第5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10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6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10b是本 发明的曲别针的第6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ll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7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llb是本 发明的曲别针的第7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12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8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12b是本 发明的曲别针的第8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13是本发明的曲别针在第7实施形态时,夹住纸片时的使用状 态的图纸。图14是本发明的曲别针在第8实施形态时,夹住纸片时的使用状 态的图纸。图15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9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15b是本 发明的曲别针的第9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16是本发明的曲别针在第9实施形态下,夹住纸片时的使用状 态的图纸。图17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IO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Hb是本 发明的曲别针的第IO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18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1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18b是本 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1实施形态正面图。图19a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2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19b显 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2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20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3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20b是本 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3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21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在第13实施形态下,夹住纸片之前的使 用状态的图,图21b是本发明的曲别针在第13实施形态下,夹住纸片之 后的使用状态的图。图22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4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22b是本 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4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23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5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23b是本 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5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24是本发明的曲别针在第14实施形态态下,夹住纸片时的使 用状态的图纸。图25是本发明的曲别针在第15实施形态下,夹住纸片时的使用 状态的图纸。图26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6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26b是本 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6实施形态的正面图。 符号的说明 100:曲别针 120:第2弯曲部分, 131, 161:底部直线部分 133, 163:倾斜直线部分141, 151:末端边缘, 160:第4直线部分,110:第l弯曲部分, 130:第1直线部分,132, 162:弯曲部分,140:第2直线部分, 150:第3直线部分, 170:连接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实施本发明的形态结合图纸进行说明。图la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lb是本发明的第1实 施形态的正面图,图lc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夹着纸张状态的曲别 针的平面图a中的C-C线断面图。为了方便进行比较,图2a是以前的曲 别针形态的平面图,图2b是以前的曲别针形态的平面图正面图,图2c 是以前的曲别针形态的显示夹着纸张状态的曲别针的平面图A中的C-C 线断面图。如图1中所示,曲别针1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所构成的曲别针。 本发明中的曲别针100由第1弯曲部分110、第2弯曲部分120、第l直 线部分130、第2直线部分140、第3直线部分150、第4直线部分160 以及连接部分170所组成。第l弯曲部分110和第2弯曲部分120位于 长度方向的一侧在图1中位于右侧,线材基本上被弯曲成U字形状,几 乎呈半圆形。第1直线部分130和第2直线部分140,从第1弯曲部分 110的两端起向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在图1中位于左侧)线材之间留有 空间,基本上呈直线状延伸而形成。第三直线部分150和第4直线部分 160从第2弯曲部分120的两端起向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线材之间留有 空间,基本上呈直线状延伸而形成。连接部分170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 恻上,将第1直线部分130和第4直线部分160进行连接,线材基本上 呈U字形被弯曲,几乎呈半圆形,并按照横跨第1直线部分130和第4 直线部分160之间的间隔的方式延伸。第1直线部分130从第1弯曲部分110起至连接部分170按照接近 于第2直线部分150的方式延伸。第4直线部分160从第2弯曲部分起 至连接部分170按照接近于第2直线部分140的方式延伸。第2直线部分140与第3直线部分150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具有 线材的末端边缘。第1弯曲部分IIO延伸至第2弯曲部分120的上方,并形成交叉,由此,第2直线部分140的末端边缘141与第3直线部分 150的末端边缘151,通过第1直线部分130,第4直线部分160和连接 部分170,而被固定在被包围的区域内。在长度方向上,第1弯曲部分110几乎与第2弯曲部分120位于同 样的位置上。通过将第1直线部分130与第2直线部分140在上方进行 弯曲,而将第1弯曲部分110置于远离第2弯曲部分120的上方位置。第1直线部分130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上,具有弯曲部分132,第 4直线部分160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上,具有弯曲部分162。第l直线 部分130具有单一弯曲部分132,且包括底部直线部分131,和夹着单一 弯曲部分132并被弯曲后从底部直线部分131向上方延伸的倾斜直线部 分133。倾斜直线部分133上连接连接部分170。第4直线部分160具有 单一弯曲部分162,且包括底部直线部分161,和夹着单一弯曲部分162 并被弯曲后从底部直线部分161起向上方延伸的倾斜直线部分163。倾斜 直线部分163与连接部分170相连接。与此相对,如图2所示,以前的曲别针200,由第1弯曲部分210, 第2弯曲部分220,第1直线部分230,第2直线部分240,第3直线部 分250,第4直线部分260,以及连接部分270所组成。如图2b中所示, 以前的曲别针整体上呈扁平形状。第1弯曲部分210和第2弯曲部分220 之间有相对较大的空间。第2直线部分240的末端边缘241通过第1直 线部分230、第4直线部分260和连接部分270被固定在被包围的区域内, 第3直线部分250的末端边缘251则延伸至曲别针200的外侧。作为图1中显示的曲别针IOO相对于图2中显示的以前的曲别针的 优点,可以起到如下的作用和效果。首先,在长度方向的一侧,本发明的曲别针100将第l弯曲部分110 和第2弯曲部分120基本上置于在长度方向上的相同位置。通过将第1 直线部分130和第2直线部分140在上方进行弯曲,使得第1直线部分130和第2直线部分140在长度方向的一侧上,位于远离第1弯曲部分 110和第2弯曲部分120的上方位置。与此相对,连接第1直线部分130 和第4直线部分160的连接部分170位于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第1直 线部分130和第4直线部分160都具有弯曲部分132和162。如上所述,在长度方向的一侧上,第1弯曲部分IIO和第2弯曲部 分120几乎位于相同的位置,也就是说,与两根线材的圈状部分在同一 位置相对,连接部分170则位于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也就是说,只有 一根线材的圈状部分位于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此外,在长度方向的一 侧,第1弯曲部分110位于远离第2弯曲部分120的上方位置,与两根 线材的圈状部分重叠的情况相对,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与一根线材 的圈状部分相连接的两个直线部分呈弯曲状。在本发明的曲别针100中,如上所述,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另外一侧 呈不同的形态而构成。因此,与连接在一根线材的圈状部分的两根直线 部分呈弯曲状的一侧不同,在本发明的曲别针中,两根线材的圈状部分 几乎在相同位置重叠的一侧就是应该将纸张边缘插入的那一侧,这对于 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来说,是很容易通过手指的触感就可以进行辨 别的。由此,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可以比较容易地辨别出构成连接 部分170的一根线材的圈状部分的一侧,用手指抓住构成连接部分170 的一根线材的圈状部分,在与连接部分170的相反一侧,也就是两根线 材的圈状部分几乎在相同位置重叠的一侧,将纸片的边缘插入,并夹住 纸片的边缘。这一系列的动作对于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来说是比较 容易进行的。此外,在长度方向的一侧,由于第1弯曲部分IIO和第2弯曲部分 120即两根线材的圈状部分基本上在相同位置上重叠,与以前的曲别针 200在第1弯曲部分210和第2弯曲部分220之间存在一定空间相比,本发明中的曲别针可以将这个空间縮小。由此,可以将曲别针小型化,也 就可以节省用于制作大型曲别针所必需的线材用量。并且,在长度方向的一侧,第1弯曲部分110位于远离第2弯曲部分120的上方位置,也就是说,两根线材以一定的伺隔位于上方和下方的位置,所以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在此间隔中将纸张的边缘插入,并夹住 纸张的动作。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由于连接于一根线材的两个直线部分呈弯曲状,所以通过抓住弯曲部分132, 162,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在连接部分 170,以及相反一侧的第1弯曲部分IIO和第2弯曲部分120之间将纸片 的边缘插入,并夹住纸片的动作。此外,在长度方向的一侧,两根线材的圈状部分以一定的间隔位于 上方和下方的位置,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由于有一根线材的圈状部 分,所以,不只是长度方向的一侧与另外一侧的区别,曲别针100的在 上下方向上的区别,也就是表面和里面的区别也使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 的人可以比较容易地通过触感来进行辨别。在本发明的曲别针中,第1弯曲部分110延伸至第2弯曲部分120 的上方并进行交叉,由此,第2直线部分140的末端边缘141与第3直 线部分150的末端边缘151,通过第1直线部分130,第4直线部分160, 以及连接部分170,而被固定在被包围的区域内。如上所述,第2直线部 分140的末端边缘141与第3直线部分150的末端边缘151被置于曲别 针100的内侧区域。因此,将多个曲别针100保存在箱子等容器中时, 每个曲别针100互相接近的第1直线部分130和第3直线部分150之间 的间隙中,以及每个曲别针互相接近的第2直线部分140和第4直线部 分160之间的间隙中,通过第2直线部分140的末端边缘141与第3直 线部分150的末端边缘151,可以防止每个曲别针IOO和相邻的其他曲别 针100之间出现互相纠缠的现象。由此,可以使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能够比较容易地从保存在箱子等容器中的多个曲别针100中,取出一 个曲别针100。此外,由于第2直线部分140的末端边缘141和第3直线部分150 的末端边缘151被置于曲别针100的内侧区域,因此基本上可以将与第1 弯曲部分110相连接的第1直线部分130和第2直线部分140之间的间 隔,以及与第2弯曲部分120相连接的第3直线部分150和第4直线部 分160之间的间隔构造为相同的。因此,与在以前的曲别针200的内侧 有相对较小的第1弯曲部分210,外侧有相对较大的第2弯曲部分220 的情况相比,本发明可以将曲别针小型化,从而节省用于制作大型曲别 针所必需的线材的用量。并且,由于第2直线部分140的末端边缘141与第3直线部分150 的末端边缘151被置于曲别针100的内侧区域,如图lc所示,在曲别针 IOO夹住纸片IO的时候,从图的左侧起,第1直线部分130位于纸片10 的上方,第3直线部分150位于纸片IO的下方,第2直线部分140位于 纸片10的上方,第4直线部分160位于纸片10的下方,通过此种位置, 各个部分以上下位置交互的顺序被固定。因此,在与曲别针100的长度 方向几乎呈垂直的方向上,也就是图la中的C-C线的方向上,可以有效 地防止曲别针100出现滑落的现象。由此,可以提高曲别针IOO对纸片 等物品的夹持力。与此相对,在以前的曲别针200中,如图2c中所示,在用曲别针200 夹住纸片10时,从图纸的左侧起,第3直线部分250在纸片10的下方, 第1直线部分230在纸片10的上方,第2直线部分240在纸片10的上 方,第4直线部260在纸片10的下方,各个部分呈上述位置排列。因此, 在与曲别针200的长度方向几乎呈垂直的方向上,也就是图2a中的C-C 线的方向上,曲别针200比较容易出现滑落的现象。此外,在本发明的曲别针100中,第l直线部分130与第4直线部 分160都具有单一弯曲部分132, 162,并且包括底部直线部分131, 161, 和夹着单一弯曲部分132, 162弯曲后从底部直线部分131, 161起向上 方延伸的倾斜直线部分133, 163,倾斜直线部分133、 163与连接部分 170相连接。通过上述构造,在用曲别针IOO夹住纸片时,在倾斜直线部分133, 163接触到纸片的边缘之前,可以通过沿纸片边缘移动曲别针100的动 作,夹住多张纸片并予以固定。由此,在曲别针IOO夹纸片时,倾斜直 线部分133, 163起到了卡止装置的作用。此外,在此种情况下,用曲别针100夹住纸片时所产生的应力, 可以被以弯曲部分132, 162为支点的底部直线部分131, 161和倾斜直 线部分133, 163向两个方向进行分散。也就是说,夹着弯曲部分132, 162的底部直线部分131, 161和倾斜直线部分133, 163作为对应力的缓 冲手段起到了作用。因此,即使曲别针100的使用频率很高,也可以通 过对材料疲劳程度的缓和,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即使曲别 针100的使用频率很高,也不会出现曲别针IOO对纸片的夹持力下降的 现象,从而可以延长曲别针IOO的使用寿命。另外,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通过抓住与连接部分170相连接的 倾斜直线部分133, 163可以比较简单地实现将纸片的边缘插入曲别针 IOO并夹住纸片的动作或是将纸片的边缘从曲别针100中抽出的动作。图3a是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2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3a是本发明 的曲别针的第2实施形态的正面图。为了方便进行比较,图4a为显示以 前的曲别针的形态2的平面图,图4a为显示以前的曲别针的形态2的正 面图。如图3所示,曲别针300由具有弹性的线材所组成。本发明中的曲 别针300,由第1弯曲部分310,第2弯曲部分320,第1直线部分330,第2直线部分340,第3直线部分350,第4直线部分360,以及连接部 分370所组成。其中,第1直线部分330和第4直线部分360各自拥有 底部直线部分331, 361,和弯曲部分332, 362,以及倾斜直线部分333, 363。第2直线部分340和第3直线部分350各自拥有末端边缘341,351。与图1中所示的曲别针100不同,在将曲别针用于夹住较厚的纸片 时,为了防止曲别针滑落,在线材的外部周围设有多个具有间隔的沟槽。 另外,第1弯曲部分310在长度方向上与第2弯曲部分320位于接近的 位置。并且,在长度方向上,与第2弯曲部分320相比,第l弯曲部分 310位于更接近于另外一侧的内侧。第1弯曲部分310延伸至第2弯曲部 分320和第3弯曲部分350的上方,并形成交叉,由此,第2直线部分 340的末端边缘341与第3直线部分350的末端边缘351,通过第1直线 部分330,和第4直线部分360,以及连接部分370而被固定在被包围的 区域内。在本发明的曲别针300中,第1弯曲部分310与第2弯曲部分 320在长度方向上的间隔小于线材直径。曲别针300的其他构成与图1中所示的曲别针100的构成相同。与此相对,如图4所示,以前的曲别针400由第l弯曲部分410,第 2弯曲部分420,第l直线部分430,第2直线部分440,第3直线部分 450,第4直线部分460,以及连接部分470构成。如图4b中所示,整体 上呈扁平的形状。在第1弯曲部分410和第2弯曲部分420之间存在相 对较大的空间。第2直线部分440的末端边缘441通过第1直线部分430, 第4直线部分460,以及连接部分470而被固定在被包围的区域内。第3 直线部分450的末端边缘451则延伸至曲别针400的外侧。作为图3中所示的曲别针300相对于图4中所示的以前的曲别针400 的优点,除了可以起到和图1的曲别针100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外,还可 以起到如下的作用和效果。24曲别针300的第1弯曲部分310在长度方向上与第2弯曲部分320 位于接近位置上,第1弯曲部分310与第2弯曲部分320在长度方向上 的间隔小于线材的直径,在长度方向的一侧,由于第1弯曲部分310和 第2弯曲部分320,也就是两根线材的圈状部分可以在接近位置上重叠,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曲别针小型化,从而可以节省为制作大型 曲别针所必需的线材的用量。此种情况下,第1弯曲部分310和第2弯 曲部分320在长度方向上的间隔可以在线材直径的3倍以下。此外,此种情况对于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来说,与一根线材的 圈状部分相连接的两根直线部分呈弯曲状的一侧不同,通过手指的触感 可以很容易地辨别出,两根线材的圈状部分在接近的位置重叠的一侧就 是应该将纸片插入的那一侧。图5a为显示本发明中的曲别针的第3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5b为 显示本发明中的曲别针的第3实施形态的正面图。为了方便进行比较, 图6a为显示以前的曲别针的形态3的平面图,图6b为显示以前的曲别 针的形态3的正面图。如图5中所示,曲别针5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本 发明中的曲别针500,由第1弯曲部分510,第2弯曲部分520,第l直 线部分530,第2直线部分540,第3直线部分550,第4直线部分560, 以及连接部分570所组成。第1直线部分530和第4直线部分560分别 各自拥有底部直线部分531, 561,弯曲部分532, 562和倾斜直线部分 533, 563。第2直线部分540和第3直线部分550各自分别拥有末端边 缘541, 551。与图1中所示的曲别针100不同,曲别针500的整体平面形状基本 上呈等腰三角形,在长度方向的一侧上,为了将等腰三角形的顶点做圆 而将线材进行弯曲,从而形成了第1弯曲部分510和第2弯曲部分520, 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沿等腰三角形的底边形成了呈直线状的连接部分570。此外,在曲别针500中,通过将第l直线部分530与第2直线部 分540在上方进行弯曲,不只将第1弯曲部分510置于远离第2弯曲部 分520的上方位置,通过将第3直线部分550和第4直线部分560在下 方进行弯曲,还将第2弯曲部分520置于远离第1弯曲部分510的下方 位置,由此,使得第1弯曲部分510与第2弯曲部分520之间的距离变宽。曲别针500的其他构成与图1中所示的曲别针IOO的构成相同。 与此相对,如图6所示,以前的曲别针600由第1弯曲部分610,第 2弯曲部分620,第1直线部分630,第2直线部分640,第3直线部分 650,第4直线部分660,以及连接部分670所组成。如图6b中所示,曲 别针600整体上呈扁平的形状。第1弯曲部分610与第2弯曲部分620 之间存在相对较大的空间。第2直线部分640的末端边缘641通过第1 直线部分630,第4直线部分660,以及连接部分670而被固定在被包围 的区域内。第3直线部分650的末端边缘651则延伸至曲别针600的外 侧。图5中所显示的曲别针500与图6中所显示的以前的曲别针600相 比,作为优点,能起到与图1中的曲别针IOO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图7a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4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7a为显 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4实施形态的正面图。为了方便进行比较,图8a 为显示以前的曲别针的形态4的平面图,图8a为显示以前的曲别针的形 态4的正面图。如图7所示,曲别针7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本发 明中的曲别针700,由第1弯曲部分710,第2弯曲部分720,第1直线 部分730,第2直线部分740,第3直线部分750,第4直线部分760, 以及连接部分770所组成。第1直线部分730和第4直线部分760分别 各自拥有底部直线部分731, 761,弯曲部分732, 762,和倾斜直线部分733, 763。第2直线部分740和第3直线部分750各自分别拥有末端边 缘741, 751。与图3中所示的曲别针300不同,曲别针700整体呈平面形状。在 长度方向的一侧,以相对较大的曲率半径将线材进行弯曲,从而形成了 第1弯曲部分710和第2弯曲部分720,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以与一 侧宽度相比相对较短的长度形成了呈直线状的连接部分770。此外,在曲 别针700中,通过将第1直线部分730与第2直线部分740在上方进行 弯曲,不只将第1弯曲部分710置于远离第2弯曲部分720的上方位置, 通过将第3直线部分750和第4直线部分760在下方进行弯曲,还将第2 弯曲部分720置于远离第1弯曲部分710的下方位置,由此,使得第1 弯曲部分710与第2弯曲部分720之间的距离变宽。曲别针700的其他构成与图3中所示的曲别针300的构成相同。与此相对,如图8所示,以前的曲别针800由第l弯曲部分810,第 2弯曲部分820,第l直线部分830,第2直线部分840,第3直线部分 850,第4直线部分860,以及连接部分870构成。如图8B中所示,整 体上呈扁平的形状。在第1弯曲部分810和第2弯曲部分820之间存在 相对较大的空间。第2直线部分840的末端边缘841通过第1直线部分 830,第4直线部分860,以及连接部分870而被固定在被包围的范围内。 第3直线部分850的末端边缘851则延伸至曲别针800的外侧。作为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相对于图8中所示的曲别针800的优 点,可以起到和图3中所示的曲别针300相同的作用和效果。图9a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5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9b为显 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5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如图9所示,曲别针9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本发 明中的曲别针900,由第1弯曲部分910,第2弯曲部分920,第1直线 部分930,第2直线部分940,第3直线部分950,第4直线部分960,以及连接部分970所组成。第1直线部分930和第4直线部分960分别 各自拥有底部直线部分931, 961,弯曲部分932, 962,和倾斜直线部分 933, 963。第2直线部分940和第3直线部分950各自分别拥有末端边 缘941, 951。与图5中所示的曲别针500不同,曲别针900整体呈平面形状,基 本上呈等腰三角形的形状。在长度方向的一侧,以相对较大的曲率半径 将线材进行弯曲,从而形成了第1弯曲部分910和第2弯曲部分920,在 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以与一侧宽度相比相对较长的长度形成了呈直线 状的连接部分970。此外,第1弯曲部分910在长度方向上与第2弯曲部 分920位于接近的位置上,与第2弯曲部分920相比,第l弯曲部分910 位于更接近于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的内侧位置。第1弯曲部分910延伸 至第2弯曲部分920和第3直线部分950的上方,并形成交叉,由此, 第2直线部分940的末端边缘941和第3直线部分950的末端边缘951 , 通过第1直线部分930,第4直线部分960,以及连接部分970,而被固 定在被包围的区域内。在本发明的曲别针900中,第1弯曲部分910与 第2弯曲部分920在长度方向上的间隔大约为线材直径。曲别针900的其他构成与图5中所示的曲别针500的构成相同。 图9中所示的曲别针900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具有相同的作 用和效果。图10a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6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10b为 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6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如图IO所示,曲别针IOOO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本 发明中的曲别针IOOO,由第1弯曲部分1010,第2弯曲部分1020,第l 直线部分1030,第2直线部分1040,第3直线部分1050,第4直线部分 1060,以及连接部分1070所组成。第2直线部分1040和第3直线部分 1050各自分别拥有末端边缘1041, 1051。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不同,曲别针IOOO整体上呈平面形状, 基本上为长方形,在长度方向的一侧,以相对小于长方形短边的曲率直 径对线材进行弯曲,从而形成了第1弯曲部分1010和第2弯曲部分1020, 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以长方形短边左右的长度形成了呈直线状的连 接部分1070。此外,在本发明的曲别针1000中,第1直线部分1030具有第1和 第2弯曲部分1032, 1034,且包括位于相对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线部 分1031,和夹着第1弯曲部分1032并被弯曲后从下方直线部分1031向 上方延伸的倾斜直线部分1033,和夹着第2弯曲部分1034并被弯曲后与 倾斜直线部分1033相连接,并位于相对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线部分 1035。第4直线部分1060具有第1和第2弯曲部分1062和1064,且包 括位于相对下方的下方直线部分1061,和夹着第1弯曲部分1062并被弯 曲后从下方直线部分1061向上方延伸的倾斜直线部分1063,和夹着第2 弯曲部分1064并被弯曲后与倾斜直线部分1063相连接,并位于相对上 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线部分1065。上方直线部分1035和1065与连接部 分1070相连接。曲别针1000的其他构成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的构成相同。 图10中所示的曲别针1000除了能起到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 同样的作用与效果外,还能起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用曲别针1000夹住纸片的时候,在倾斜直线部分1033, 1063接触 到纸片的边缘部分之前,通过沿纸片表面对曲别针1000进行移动的动作, 可以夹住多张纸片并予以固定。由此,通过倾斜直线部分1033, 1063的 位置,可以对曲别针IOOO夹住纸片的程度进行调节。也就是说,倾斜直 线部分1033, 1063在曲别针1000夹住纸片的过程中起到了卡止装置的 作用。此外,在此种情况下,在用曲别针1000夹住纸片时所产生的应力,可以被以第1和第2弯曲部分1032和1034, 1062和1064为支点的下方 直线部分1031, 1061,和倾斜直线部分1033, 1063,以及上方直线部分 1035, 1065向三个方向进行分散。也就是说,隔开第1和第2弯曲部分 1032和1034, 1062和1064的下方直线部分1031, 1061,和倾斜直线部 分1033, 1063,以及上方直线部分1035, 1065作为对应力的缓和手段起 到了作用。因此,即使曲别针IOOO的使用频率很高,也可以通过对材料 疲劳程度的缓和,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即使曲别针1000的 使用频率很高,也不会出现曲别针IOOO对纸片的夹持力下降的现象,从 而可以延长曲别针1000的使用寿命。图lla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7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lib为 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7实施形态的A和正面图。如图11所示,曲别针IIOO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本 发明中的曲别针IIOO,由第1弯曲部分1110,第2弯曲部分1120,第l 直线部分1130,第2直线部分1140,第3直线部分1150,第4直线部分 1160,以及连接部分1170所组成。第2直线部分1140和第3直线部分 1150各自分别拥有末端边缘1141, 1151。与图10中所示的曲别针1000不同,曲别针IOOO整体的平面形状基 本上呈长方形,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以比长方形的短边更短的长度 形成了呈直线状的连接部分1170。此外,在本发明的曲别针1100中,第1直线部分1130没有弯曲部 分,呈直线状的延伸构成。与此相对,第4直线部分1160,拥有第l和 第2弯曲部分1162和1164,且包括位于相对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线部 分1161,和夹着第1弯曲部分1162并被弯曲后从下方直线部分1161向 上方延伸的倾斜直线部分1163,以及夹着第2弯曲部分1164并被弯曲后 与倾斜直线部分1163相连接,并位于相对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线部分1165。上方直线部分1165与连接部分1170相连接。并且,在曲别针1100 中,通过将第1直线部分1130和第2直线部分1140在上方进行弯曲, 不只将第1弯曲部分1110置于远离第2弯曲部分1120的上方位置,通 过将第3直线部分1150和第4直线部分1160在下方进行弯曲,将第2 弯曲部分1120置于远离第1弯曲部分1110的下方位置,从而使第1弯 曲部分1110和第2弯曲部分1120之间的距离变宽。曲别针1100的其他构成与图10中所示的曲别针1000的构成相同。 图11中所示的曲别针IIOO,能够起到与图10中的曲别针1000同样 的作用和效果。图13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IIOO夹住纸片时的使用状态的图纸。 如图13所示,用曲别针IIOO夹住厚纸片50的时候,在倾斜直线 部分1163接触到纸片50的边缘部分之前,通过沿纸片50表面对曲别针 IIOO进行移动的动作,可以夹住多张纸片50并予以固定。由此,通过倾 斜直线部分1163的位置,可以对曲别针1100夹住纸片50的程度进行调 节。也就是说,倾斜直线部分1163在曲别针1100夹住纸片50的过程中 起到了卡止装置的作用。此外,在此种情况下,在用曲别针1100夹住纸片50时所产生的应 力,可以被以第l和第2弯曲部分1162和1162为支点的下方直线部分 1061,和倾斜直线部分1163,以及上方直线部分1165向三个方向进行分 散。也就是说,隔开第1和第2弯曲部分1162和1164的下方直线部分 1061和倾斜直线部分1163以及上方直线部分1165作为对应力的缓和手 段起到了作用。因此,即使曲别针IIOO的使用频率很高,也可以通过对 材料疲劳程度的缓和,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即使曲别针1100 的使用频率很高,也不会出现曲别针IIOO对纸片的夹持力下降的现象, 从而可以延长曲别针1100的使用寿命。图12a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8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12b为 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8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如图12所示,曲别针12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本 发明中的曲别针1200,由第1弯曲部分1210,第2弯曲部分1220,第l 直线部分1230,第2直线部分1240,第3直线部分1250,第4直线部分 1260,以及连接部分1270所组成。第2直线部分1240和第3直线部分 1250各自分别拥有末端边缘1241, 1251。与图IO所示的曲别针不同,曲别针1200的整体的平面形状基本上 呈长方形,长方形的短边相对比较长。此外,本发明的曲别针1200中,第4直线部分1260具有第l和第 2弯曲部分1262和1264,且包括位于相对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线部分 1261,和夹着第1弯曲部分1262并被弯曲后从下方直线部分1261向上 方延伸的倾斜直线部分1263,和夹着第2弯曲部分1264并被弯曲后倾斜 与上方直线部分1263相连接,并位于相对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线部分 1265。上方直线部分1265与连接部分1270相连接。第1直线部分1230具有第3和第4弯曲部分1232和1234,包含位 于相对上方的上方直线部分1231,和夹着第3弯曲部分1232并被弯曲后 从上方直线部分1231向下方延伸的倾斜下方直线部分1233,和夹着第4 弯曲部分1234并被弯曲后与倾斜下方直线部分1233相连接,并位于相 对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线部分1235。下方直线部分1235与连接部分 1270相连接。此外,在曲别针1200中,通过将第l直线部分1230和第2直线部 分1240在上方进行弯曲,不只将第1弯曲部分1210置于远离第2弯曲 部分1220的上方位置,通过将第3直线部分1250和第4直线部分1260 在下方进行弯曲,将第2弯曲部分1220置于远离第1弯曲部分1210的下方位置,从而使第1弯曲部分1210和第2弯曲部分1220之间的距离 变宽。曲别针1200的其他构成与图10中所示的曲别针700的构成相同。 图12a中所示的曲别针1200除了具有与图IO中的曲别针1000同样 的作用和效果以外,还具有如下的作用的效果。图14为显示用本发明中的曲别针1200夹住纸片时的使用状态的图纸。如图14所示,用曲别针1200夹住厚纸片50的时候,在倾斜的上 方直线部分1263和倾斜的下方直线部分1233接触到纸片50的边缘部分 之前,通过沿纸片50表面对曲别针1200进行移动的动作,可以夹住多 张纸片50并予以固定。由此,通过倾斜的上方直线部分1263和倾斜的 下方直线部分1233的位置,可以对曲别针1200夹住纸片50的程度进行 调节。也就是说,倾斜的上方直线部分1263和倾斜的下方直线部分1233 在曲别针1200夹住纸片50的过程中起到了安全装置的作用。此外,在此种情况下,在用曲别针1200夹住纸片50时所产生的应 力,可以被以第1和第2弯曲部分1262和1264为支点的下方直线部分 1261,和倾斜的上方直线部分1263,以及上方直线部分1265向三个方向 进行分散,此外,还可以被以第3和第4弯曲部分1232和1234为支点 的上方直线部分1231,和倾斜的下方直线部分1233,以及下方直线部分 1235向三个方向进行分散。也就是说,隔开第1和第2弯曲部分1262 和1264的下方直线部分1261,倾斜的上方直线部分1263,上方直线部 分1265,以及隔开第3和第4弯曲部分1232和1234的上方直线部分1231, 倾斜的下方直线部分1233,和下方直线部分1235各自作为对应力的缓和 手段起到了作用。因此,即使曲别针1200的使用频率很高,也可以通过 对材料疲劳程度的缓和,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即使曲别针1200的使用频率很高,也不会出现曲别针1200对纸片50的夹持力下降 的现象,从而可以延长曲别针1200的使用寿命。图15a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9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15b为 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9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16为显示本发明的曲 别针在第9的实施形态下,夹住纸片时的使用状态的图纸。如图15中所示,曲别针13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 本发明中的曲别针1300,由第1弯曲部分1310,第2弯曲部分1320,第 1直线部分1330,第2直线部分1340,第3直线部分1350,第4直线部 分1360,以及连接部分1370所组成。第2直线部分1340和第3直线部 分1350各自分别拥有末端边缘1341, 1351。与图12中所示的曲别针1200不同,曲别针1300整体的平面形状, 基本上呈长方形,连接部分1370以与长方形的短边相比相对较短的长度 形成。此外,在本发明的曲别针1300中,第1直线部分1330具有第1弯 曲部分1332,且包括底部直线部分1331,和隔开第1弯曲部分1332并 被弯曲后从底部直线部分1331向上方延伸的倾斜上方直线部分1333在 内。倾斜的上方直线部分1333与连接部分1370相连接。第4直线部分 1360具有第2弯曲部分1362,且包括底部直线部分1361,和隔开第2 弯曲部分1362并被弯曲后从底部直线部分1361向下方延伸的倾斜下方 直线部分1363在内。倾斜的下方直线部分1363与连接部分1370相连接。曲别针1300的其他构成与图12中所示的曲别针1200的构成相同。图15中所示的曲别针1300除了能够起到与图7中的曲别针700同 样的作用与效果之外,还能起到如下的作用和效果。如图15和图16所示,用曲别针1300夹住厚纸片50的时候,经过 倾斜的上方直线部分1333和倾斜的下方直线部分1363,在连接部分1370 接触到纸片50的边缘部分之前,通过沿纸片50表面对曲别针1300进行移动的动作,可以夹住多张纸片50并予以固定。由此,连接倾斜的上方直线部分1333和倾斜的下方直线部分1363的连接部分1370,在曲别针 1300夹住纸片50的过程中起到了安全装置的作用。此外,在此种情况下,在用曲别针1300夹住纸片50时所产生的应 力,可以被以弯曲部分1332和1362为支点的底部直线部分1331,和倾 斜的上方直线部分1333向两个方向进行分散,此外,还可以被底部直线 部分1361和倾斜的下方直线部分1363向两个方向各自进行分散。也就 是说,隔开弯曲部分1332, 1362的底部直线部分1331, 1361,和倾斜的 上方直线部分1333,以及倾斜的下方直线部分1363作为对应力的缓和手 段起到了作用。因此,即使曲别针1300的使用频率很高,也可以通过对 材料疲劳程度的缓和,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即使曲别针1300 的使用频率很高,也不会出现曲别针1300对纸片50的夹持力下降的现 象,从而可以延长曲别针1300的使用寿命。并且,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通过抓住与连接部分1370相连接的 倾斜上方直线部分1333或是倾斜下方直线部分1363,可以比较容易地进 行将纸片50插入曲别针1300并夹住纸片的动作,或是从曲别针1300中 抽出纸片50的动作。图17a为显示本发明的第IO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17b为显示本发 明的第IO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如图17所示,曲别针14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本 发明中的曲别针1400,由第1弯曲部分1410,第2弯曲部分1420,第l 直线部分1430,第2直线部分1440,第3直线部分1450,第4直线部分 1460,以及连接部分1470所组成。第1直线部分1430与第4直线部分 1460各自具有底部直线部分1431, 1461和弯曲部分1432, 1462,以及 倾斜直线部分1433, 1463。第2直线部分1440和第3直线部分1450各 自分别拥有末端边缘1441, 1451。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不同,曲别针1400的整体平面形状在长 度方向的一侧,以相对较小的曲率半径将线材进行弯曲,从而形成了第1 弯曲部分1410和第2弯曲部分1420。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在弯曲部 分1432, 1462上,为了使倾斜直线部分1433, 1463互相之间更加接近 将线材进行弯曲,以与一侧相比较小的曲率半径将线材进行弯曲,从而 形成连接部分570。此外,在曲别针1400中,通过将第1直线部分1430和第2直线部 分1440在上方进行弯曲,不只将第1弯曲部分1410置于远离第2弯曲 部分1420的上方位置,通过将第3直线部分1450和第4直线部分1460 在下方进行弯曲,将第2弯曲部分1420置于远离第1弯曲部分1410的 下方位置,从而使第1弯曲部分1410和第2弯曲部分1420之间的距离 变宽。曲别针1400的其他构成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的构成相同。 图17中所示的曲别针1400,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具有同样的 作用和效果。图18a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1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18b为 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H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如图18所示,曲别针15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本 发明中的曲别针1500,由第1弯曲部分1510,第2弯曲部分1520,第l 直线部分1530,第2直线部分1540,第3直线部分1550,第4直线部分 1560,以及连接部分1570所组成。第1直线部分1530与第4直线部分 1560各自具有底部直线部分1531, 1561和弯曲部分1532, 1562,以及 倾斜直线部分1533, 1563。第2直线部分1540和第3直线部分1550各 自分别拥有末端边缘1541, 1551。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不同,曲别针1500的整体平面形状从长 度方向的一侧起向另外一侧,为了使第1直线部分1530和第4直线部分1560互相之间更加接近,而将线材进行弯曲,从而使间隔縮小。在另外 一侧,在弯曲部分1532, 1562上,以与一侧相比较小的曲率半径将线材 进行弯曲,使连接部分570基本上呈圆形。此外,在曲别针1500中,通过将第1直线部分1530和第2直线部 分1540在上方进行弯曲,不只将第1弯曲部分1510置于远离第2弯曲 部分1520的上方位置,通过将第3直线部分1550和第4直线部分1560 在下方进行弯曲,将第2弯曲部分1520置于远离第1弯曲部分1510的 下方位置,从而使第1弯曲部分1510和第2弯曲部分1520之间的距离 变宽。曲别针1500的其他构成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的构成相同。 图18中所示的曲别针1500,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具有同样的 作用和效果。图19a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2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19b为 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2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如图19所示,曲别针16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本 发明中的曲别针1600,由第1弯曲部分1610,第2弯曲部分1620,第l 直线部分1630,第2直线部分1640,第3直线部分1650,第4直线部分 1660,以及连接部分1670所组成。第1直线部分1630与第4直线部分 1660各自具有底部直线部分1631, 1661和弯曲部分1632, 1662,以及 倾斜直线部分1633, 1663。第2直线部分1640和第3直线部分1650各 自分别拥有末端边缘1641, 1651。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不同,曲别针1600的整体平面形状从长 度方向的一侧起向另外一侧,为了使第l直线部分1630与第4直线部分 1660相隔离,将线材进行弯曲,为了使弯曲部分1636, 1666互相接近而 将线材进行弯曲,并使之从弯曲部分1637, 1667起以同样间隔延伸至连 接部分1670。连接部分570基本上呈直线状而形成。此外,在曲别针1600中,通过将第1直线部分1630与第2直线部 分1640在上方进行弯曲,从而将第1弯曲部分1610置于远离于第2弯 曲部分1620的上方位置。曲别针1600的其他构成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的构成相同。 图19中所示的曲别针1600与图7中所示的曲别针700具有同样的 作用和效果。图17,图18和图19中所示的平面形状的曲别针,可以作为装饰用 曲别针,简易领带夹等而用于夹住布匹等物品,曲别针的平面形状不只 限于图纸中所显示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设计而对形状进行改变。图20a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3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20b为 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3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图21a为显示本发明的 曲别针在第13实施形态下,夹住纸片之前的使用状态的图,图21b为显 示本发明的曲别针在第13实施形态下,夹住纸片之后时的使用状态的图。如图20中所示,曲别针17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 本发明中的曲别针1700,由第1弯曲部分1710,第2弯曲部分1720,第 1直线部分1730,第2直线部分1740,第3直线部分1750,第4直线部 分1760,以及连接部分1770所组成。第1直线部分1730与第4直线部 分1760各自具有底部直线部分1731, 1761和弯曲部分1732, 1762,以 及倾斜直线部分1733, 1763。第2直线部分1740和第3直线部分1750 各自分别拥有末端边缘1741, 1751。与图1中所示的曲别针IOO不同,第1弯曲部分1710,第2弯曲部 分1720以及连接部分1770的平面形状基本上呈直线状。曲别针1700的其他构成与图1中所示的曲别针100的构成相同。图20中所示的曲别针1700除了具有与图1中所示的曲别针100相 同的作用与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作用和效果。如图21a中所示,由于位于长度方向的一侧的第1弯曲部分1710和 第2弯曲部分1720呈直线状形成,因此在第1弯曲部分1710与纸片50 的表面接触之后,对呈直线状的第l弯曲部分1710进行引导,在第l弯 曲部分1710与第2弯曲部分1720之间插入纸片50,如图21b中所示, 可以用曲别针1700将纸片50夹住。由此,可以比较容易地进行将纸片 50插入曲别针1700,并夹住纸片的动作。图22a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4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22b为 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4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如图22所示,曲别针18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本 发明中的曲别针1800,由第1弯曲部分1810,第2弯曲部分1820,第l 直线部分1830,第2直线部分1840,第3直线部分1850,第4直线部分 1860,以及连接部分1870所组成。第2直线部分1840和第3直线部分 1850各自分别拥有末端边缘1841, 1851。与图12中所示的曲别针1200不同,曲别针1800的整体的平面形状 基本上呈长方形,在长度方向的一侧上,第1弯曲部分1810和第2弯曲 部分1820基本上呈直线状,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连接部分1870具 有基本上呈圆形的圈状部分。在本发明的曲别针1800中,第4直线部分1860具有第1和第2弯 曲部分1862和1864,且包含位于相对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线部分 1861,和夹着第1弯曲部分1862并被弯曲后从下方直线部分1861向上 方延伸的倾斜上方直线部分1863,以及夹着第2弯曲部分1864并被弯曲 后与上方直线部分1863相连接,并位于相对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线部 分1865在内。上方直线部分1865与连接部分1870相连接。第l直线部分1830具有第3和第4弯曲部分1832和1834,且包含 位于相对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线部分1831,和隔开第3弯曲部分1832 并被弯曲后从上方直线部分1831向下方延伸的倾斜下方直线部分1833,以及隔开第4弯曲部分1834并被弯曲后与下方直线部分1833相连接, 并位于相对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线部分1835。下方直线部分1835与连 接部分1870相连接。此种情况下,连接部分1870具有由以下部分组成的圈状部分,艮卩, 与第1直线部分1830的下方直线部分1835相连接,相对向上方弯曲的 上方转弯部分1871, 1872,和与此上方转弯部分1872相连接,相对向下 方弯曲后,与第4直线部分1860的上方直线部分1865相连接的下方转 弯部分1873, 1874。曲别针1800的其他构成与图12中所示的曲别针1200的构成相同。 图22中所示的曲别针1800除了具有与图12中所示的曲别针1200 同样的作用和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作用和效果。图24为显示用本发明的曲别针1800夹住纸片时的使用状态的图。 如图22和图24中所示,对应力起到缓和手段的作用的,不只是隔 开第l和第2弯曲部分1862和1864的下方直线部分1861,和倾斜上方 直线部分1863,和上方直线部分1865,和隔开第3和第4弯曲部分1832 和1834的上方直线部分1831,和倾斜下方直线部分1833,以及下方直 线部分1834,此外,构成连接部分1870的由上方转弯部分1871, 1872 和下方转弯部分1873, 1874所组成的圈状部分也同时起到了对应力的缓 和手段的作用。因此,即使曲别针1800的使用频率很高,也可以通过 对材料的疲劳程度的更有效的缓和,从而提高材料的耐用限度。由此, 即使曲别针1800的使用频率很高,也不会出现曲别针1800对纸片的夹 持力下降的现象,从而可以延长曲别针1800的使用寿命。此外,在此种情况下,如图24所示,用曲别针1800夹住纸片50的 时候,构成连接部分1870的圈状部分的边缘接触到纸片50的边缘部分 之前,通过沿纸片50表面对曲别针1800进行移动的动作,可以夹住多张纸片50并予以固定。由此,构成连接部分1870的圈状部分,在曲别 针1800夹住纸片50的过程中起到了卡止装置的作用。图23a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5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23b为 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5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如图23中所示,曲别针19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 本发明中的曲别针1900,由第1弯曲部分1910,第2弯曲部分1920,第 1直线部分1930,第2直线部分1940,第3直线部分1950,第4直线部 分1960,以及连接部分1970所组成。第2直线部分1940和第3直线部 分1950各自分别拥有末端边缘1941, 1951。与图12中所示的曲别针1200不同,曲别针1900的整体平面形状, 基本上呈长方形,在长度方向的一侧上,第1弯曲部分1910和第2弯曲 部分1920基本上呈直线状,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上,连接部分1970 具有基本上呈圆形的圈状部分。在本发明的曲别针1900中,第1直线部分1930具有第1和第2弯 曲部分1932和1934,包含位于相对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线部分1931, 和隔开第1弯曲部分1932并被弯曲后从下方直线部分1931向上方延伸 的倾斜上方直线部分1933,以及隔开第2弯曲部分1934并被弯曲后与上 方直线部分1933相连接,并位于相对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线部分1935 在内。通过连接部分1970与上方直线部分1935相连接。第4直线部分1960具有第3和第4弯曲部分1962和1964,包含位 于相对上方平面位置的上方直线部分1961,和隔开第3弯曲部分1962 并被弯曲后从上方直线部分1961向下方延伸的倾斜下方直线部分1963, 以及隔开第4弯曲部分1964并被弯曲后与倾斜下方直线部分1963相连 接,并位于相对下方平面位置的下方直线部分1965在内。通过连接部分 1970与下方直线部分1965相连接。在此种情况下,连接部分1970具有由以下部分组成的圈状部分,艮口,与第4直线部分1960的下方直线部分1965相连接,相对向上方弯曲的 上方转弯部分1971, 1972,和与此上方转弯部分1972相连接,相对向下 方弯曲后,并与第1直线部分1930的上方直线部分1935相连接的下方 转弯部分1973, 1974。曲别针1900的其他构成与图12中所示的曲别针1200的构成相同。 图23中所示的曲别针1900,除了具有与图12中所示的曲别针1200 同样的作用和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作用和效果。图25为显示本发明中的曲别针1900夹住纸片时的使用状态的图纸。 如图25所示,用曲别针1900夹住纸片50的时候,构成连接部分 1970的上方转弯部分1971, 1972和下方转弯部分1973, 1974所交叉的 部分在接触到纸片50的边缘部分之前,通过沿纸片50表面对曲别针1900 进行移动的动作,可以夹住多张纸片50并予以固定。由此,上述交叉部 分,在曲别针1900夹住纸片50的过程中起到了卡止装置的作用。此外,在此种情况中,在用曲别针1900夹住纸片50的状态下,构 成连接部分1970的上方转弯部分1971,1972和下方转弯部分1973,1974 的交叉部分接触到纸片50的边缘部分,圈状部分位于从纸片50的边缘 部分中突出来的位置上。由此,可以在这个位于突出位置的圈状部分上 挂上便签,或是付有铁丝110的纸牌100。并且,为了在这个部分挂上便 签或是付有铁丝110的纸牌100,可以将由上方转弯部分1971, 1972和 下方转弯部分1973, 1974所组成的圈状部分取代,形成由几乎位于同一 平面的由转弯部分所组成的呈圆形的圈状部分。例如,可以形成如图18 中所示的曲别针1500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上形成的连接部分1570那 样的呈圆形的圈状部分。图26a为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6实施形态的平面图,图26b为 显示本发明的曲别针的第16实施形态的正面图。如图26中所示,曲别针2000是由具有弹性的线材组成的曲别针。 本发明中的曲别针2000,由第1弯曲部分2010,第2弯曲部分2020,第 l直线部分2030,第2直线部分2040,第3直线部分2050,第4直线部 分2060,以及连接部分2070所组成。第l直线部分2030和第4直线部 分2060各自具有底部直线部分2031, 2061和弯曲部分2032, 2062以及 倾斜直线部分2033, 2063。第2直线部分2040和第3直线部分2050各 自分别拥有末端边缘2041, 2051。与图20中所示的曲别针1700不同,在长度方向的一侧上,也就是 靠近第1弯曲部分2010的一侧上,第1直线部分2030具有弯曲部分2035, 2037, 2039,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上,也就是靠近第2弯曲部分2020 的一侧上,第4直线部分2060具有弯曲部分2065, 2067和2069。第1直线部分2030具有隔开弯曲部分2035并被弯曲后从底部直线 部分2031向曲别针外侧延伸的倾斜直线部分2036,和隔开位于曲别针最 外侧的弯曲部分2037并向相反方向被弯曲后向曲别针内侧延伸的倾斜直 线部分2038,并隔开弯曲部分2039,与倾斜直线部分2038和底部直线 部分2031相连接。第4直线部分2060,具有隔开弯曲部分2065并被弯 曲后从底部直线部分2061向曲别针的外侧延伸的倾斜直线部分2066,和 隔开位于曲别针最外侧的弯曲部分2067并向相反方向被弯曲后向曲别针 内侧延伸的倾斜直线部分2068,并隔开弯曲部分2069,与倾斜直线部分 2068和底部直线部分2061相连接。将上述弯曲部分隔开,可以将第1直线部分2030和第4直线部分 2060在几乎同一水平方向上进行弯曲,也可以将其在垂直方向,也就是 上方或是下方进行弯曲。此外,在曲别针2000中,通过将第1直线部分2030和第2直线部 分2040在上方进行弯曲,不只将第1弯曲部分2010置于远离第2弯曲 部分2020的上方位置,通过将第3直线部分2050和第4直线部分2060在下方进行弯曲,将第2弯曲部分2020置于远离第1弯曲部分2010的 下方位置,从而使第1弯曲部分2010和第2弯曲部分2020之间的距离变宽。曲别针2000的其他构成与图20中所示的曲别针1700的构成相同。图26中所示的曲别针2000除了具有与图17中所示的曲别针1700 同样的作用和效果之外,还具有以下的作用和效果。各个弯曲部分2035, 2037, 2039都形成在位于第1弯曲部分2010 一侧的第1直线部分2030上,各个弯曲部分2065, 2067, 2069都形成 在位于第2弯曲部分2020 —侧的第4直线部分2060上。由此,可以对 线材进行硬化的加工。因此,在用第1弯曲部分2010和第2弯曲部分2020 夹住纸片的时候,与以前的曲别针相比,可以产生更大的夹力。因此, 可以提高曲别针对纸片等物品的夹持力。换句话说,至少通过多个弯曲 部分的形成,在位于靠近第1弯曲部分2010 —侧的第1直线部分2030 上形成了呈凹凸状的弯曲形状,至少通过多个弯曲部分的形成,在位于 靠近第2弯曲部分2020 —侧的第4直线部分2060上也形成了呈凹凸状 的弯曲形状,由此,就可以达到上述效果。此外,上面所述的本发明中的处于各种实施形态中的曲别针,不只 可以由金属,合金材料的铁丝等具有弹性的线材来构成,也可以由具有 弹性的合成树脂材质的线材来构成。另外,上面所述的本发明中的处于各种实施形态中的曲别针的第1 直线部分和第4直线部分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上,也就是靠近连接部 分的一侧上,各自隔开弯曲部分后被向上以及/或是向下弯曲,同时为了 将第l直线部分和第4直线部分之间的间隔扩大,将其构造向外侧延伸, 连接部分的长度也可以构造为比第1直线部分和第4直线部分的间隔更 大。此种情况下,可以用曲别针夹住更厚的纸片。此外,上面所述的本发明中的处于各种实施形态中的曲别针的第1 直线部分和第4直线部分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也就是靠近连接部分 的一侧上,各自隔开弯曲部分后被向上以及/或是向下弯曲,在隔开弯曲 部分后,在水平方向上可以构造为呈凹凸状的弯曲形状,另外,也可以 在水平方向上弯曲为呈Z字形的曲折形状。此种情况下,不会出现曲别 针对纸片的夹持力下降的现象,可以对线材的疲劳程度进行缓和,从而 延长曲别针的使用寿命。在上面所述的本发明中的处于各种实施形态中的曲别针中,对于其 各个直线部分和弯曲部分的界限在图中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可以在各个 直线部分和弯曲部分之间进行圆滑的连接。以上所说明的各个实施形态的所有要点只是举例,并不是限制性条 件。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各个实施形态,而在于权利要求书中 有所明示包含的专利申请的范围或同等内容,以及在此范围内的所有修 改与变形。关于在产业中的应用可能性本发明中的曲别针,可以将曲别针小型化,从而可以节省用于生产 大型曲别针所必需的线材的用量。也可以提高曲别针对于纸片,布匹等 物品的夹持力,同时,对于视觉障碍者和老花眼的人来说,也提供了一 种可以方便使用的曲别针。
权利要求
1.一种弹性的线材所构成的曲别针(100),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长度方向的一侧上,将线材基本上弯曲为U字形而形成的第1以及第2弯曲部分(110,120),从上述第1弯曲部分(110)的两端起向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在线材之间留有间隔按照基本上呈直线的方式延伸而形成的第1以及第2直线部分(130,140),上述从第2弯曲部分(120)的两端起向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在线材之间留有间隔按照基本上呈直线状的方式延伸而形成的第3以及第4直线部分(150,160),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上,将上述第1直线部分(130)和上述第4直线部分(160)相连接,且按照横跨上述第1直线部分(130)和上述第4直线部分(160)之间间隔的方式延伸的连接部分(170);上述第1直线部分(130)从上述第1弯曲部分(110)起至上述连接部分(170)按照接近于上述第3直线部分(150)的方式延伸,上述第4直线部分(160)从上述第2弯曲部分(120)起至上述连接部分(170)按照接近于上述第2直线部分(140)的方式延伸,上述第2直线部分(140)与上述第3直线部分(150)在长度方向的另外一侧上具有线材的末端边缘(141,151),上述第1弯曲部分(110)或是上述第1直线部分(130)延伸至上述第2弯曲部分(120)或是上述第3直线部分(150)的上方位置,并与其形成交叉,由此,上述第2直线部分(140)和上述第3直线部分(150)的末端边缘(141,151)通过上述第1直线部分(130)和上述第4直线部分(160)以及连接部分(170),而被固定在被包围的区域内,上述第1弯曲部分(110)在长度方向上与上述第2弯曲部分(120)基本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此外,在长度方向上,上述第1弯曲部分(110)以小于线材直径的间隔位于接近上述第2弯曲部分(120)的位置上,通过将上述第1直线部分(130)和上述第2直线部分(140)在上方进行弯曲,可以将上述第1弯曲部分(110)置于远离上述第2弯曲部分(120)的上方位置上,上述第1直线部分(130)与上述直线部分(150)紧密相接并呈平行延伸,上述第2直线部分(140)与上述第4直线部分(160)紧密相接并呈平行延伸。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别针(1100),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直 线部分(1130)或是上述第4直线部分(1160)中的至少任一个,包括弯 曲部分(1162)和底部直线部分(1161)以及夹着上述弯曲部分(1162) 并被弯曲后从上述底部直线部分(1161)起向上方延伸的倾斜直线部分(1163),通过上述连接部分(1170)与倾斜直线部分(1163)相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别针(1100),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直 线部分(1130)或是上述第4直线部分(1160)的至少一个,包含第l和 第2弯曲部分(1162, 1164)和位于相对下方平面的下方直线部分(1161), 和夹着上述第1弯曲部分(1162)并被弯曲后从上述下方直线部分(1161) 起向上方延伸的倾斜直线部分(1163),以及夹着上述第2弯曲部分(1164) 并被弯曲后与上述倾斜直线部分(1163)相连接,且位于上述相对上方平 面的上方直线部分(1165)在内,通过上述连接部分(1170)与上方直线 部分1165相连接。见申请事项1中所记载的曲别针(1100)。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曲别针(1800),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部 分(1870)具有由以下部分所组成的圈状部分,即与上述第l直线部分(1830) 相连接向相对上方位置弯曲的上方转弯部分(1871, 1872),和与此上方 转弯部分1871, 1872相连接,并向相对下方位置弯曲后,与上述第4直 线部分(1860)相连接的下方转弯部分(1873, 1874)。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即使是视觉障碍者或者是老花眼的人也能够方便使用的曲别针。曲别针具备第1和第2弯曲部分,第1和第2直线部分,第3和第4直线部分,以及连接部分。第2直线部分和第3直线部分的末端边缘通过第1直线部分,第4直线部分和连接部分可以被固定在被包围的区域内。第1弯曲部分在长度方向上,基本上与第2弯曲部分位于同一位置,并且被置于以小于线材直径为间隔的接近位置上。通过将第1和第2直线部分在上方进行弯曲,可以将第1弯曲部分置于远离第2弯曲部分的上方位置。第1和第3直线部分与第2和第4直线部分紧密连接并平行伸展。
文档编号B42F1/02GK101247965SQ20068002837
公开日2008年8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7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日
发明者青户雅章 申请人:青户雅章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