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模拟演示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3793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星球模拟演示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体物理范畴,具体地来说,涉及地球物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历来,对地球陆地的形成原因存在多种学术观点。同时,对于月球表面壳层厚薄的 不一原因,也存在多种的猜测与解释。当前的各种天体仪,虽然具有演示行星、卫星分别绕公转轨道旋转及本身同时自 转的功能,但这些天体仪不具备解释星球的演变过程的功能,例如解释地球陆地的形成过 程,或解释月球背面壳层结构较厚的原因。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星球模拟演示仪器,具有演示功能,从而合理地解 释地球陆地的形成及月球背面壳层结构较厚的原因。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星球模拟演示仪,包括若干用 于代表星球的球体、通过若干杆体连接起来,其特征在于所述球体带有磁性,球体表面覆 盖有用于减小摩擦力的油脂或滑石粉,所述演示仪还包括在演示过程中用于喷洒至所述球 体表面的钢铁粉。作为模拟演示地球陆地形成及月球圆帽形结构体形成的演示仪,所述球体包括一 太阳仪、一月球仪及一地球仪,通过一直杆依次串连起来,所述月球仪及地球仪分别可绕该 直杆自转。该装置可以模拟地球和月球同步绕日公转时,大量的星际弥漫物,缓慢叠加在地 球的一个侧面,堆积成地球陆地原型的原理与过程。同时,也模拟了少量星际弥漫物叠加在 月球一个侧面,形成月球背面壳层较厚结构层的原理与过程。进一步地,所述月球仪及地球仪分别运行于各自独立的绕日同心公转轨道内。作为演示月球受小星球撞击之后月球与地球的演变状态的演示仪,所述球体包括 一月球仪及一地球仪,通过一直杆连接起来。该装置模拟了月球受小星球撞击后,月球及地 球表面圆帽形结构的变化,地球上大陆漂移的发生过程。作为其中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球体内部中空,腔内放置有电磁体或永磁铁。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显示各星球的相对位置关系,更重要的是能演示出星球的动态 演变过程。例如通过向地球仪及月球仪表面喷洒钢铁粉,钢铁粉即会因磁力作用吸附在地 球仪及月球仪表面,以此模拟真实太阳系中,星际云不断向外移动,被大星体吸附的过程, 而最终在月球及地球表面均形成一个整体的中间厚周围薄的圆帽形壳层结构。通过该装置 的演示,可对星球的演变有更直观动态地理解。

图1是实施例1的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2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准备大球、小球及中球,分别作为太阳仪1、月球仪2及地球仪3。把太阳仪1、月球 仪2及地球仪3,按大小中顺序排列。然后,用一根直杆4串连起来。把月球仪2放置于在弧形轨道7上,把地球仪3放置于弧形轨道8上。弧形轨道7 即为月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弧形轨道8即为地球绕日公转轨道。现有的地球物理理论普遍 认为,月球是一直绕着地球公转的,但是,没有证据可以排除月球和地球在原始状态同步绕 着太阳公转的可能性。而本实用新型即为模拟出这一原始的星际关系。月球仪2和地球仪 3都为中空的球体,在其内腔分别放置电磁铁或永磁铁,用磁力模拟月球和地球引力。并让 地球仪3及月球2自转。此时其自转轴就是直杆4的一段。模型中地球赤道面与地球公转 轨道面成90度交角。在地球仪3表面涂抹油指或滑石粉。由太阳仪1方向,朝月球仪2和地球仪3方向喷洒钢铁粉末9。以此模拟真实太阳 系中,星际云不断向外移动,被较大星体吸附。由于磁吸作用,小部分粉末9附着在月球仪 2的一个侧面上,形成中心厚周围薄的圆帽形结构体5。真实月球背面的壳层中心要比对应 一侧厚3千米以上,也是由中心厚向周围变薄。假如用水包覆月球2千米,那么月球背面就 是一个整体的圆帽形陆地,与大陆漂移前的地球陆地原型特别相似。大部份钢铁粉末9附 着在地球仪3的一个侧面上,形成中心厚周围薄的圆帽形结构体6。真实地球陆地原型在2 亿年之前,一直是以克里特岛为中心的圆帽形整体构造,中心厚,逐渐向周围变薄。更多的钢铁粉末9没有飘落到月球仪2和地球仪3上,而是飘向远方。真实的古 星际弥漫物也一样,除却一部分叠加在月球和地球表面,更多的是去向更远的太空。结合模拟实验结果,笔者作了一些反向思考。1、如果真实月球从未与真实地球同步绕日公转,那么,星际弥漫物必定会均勻地 叠加在月球和地球表面。当水体包覆地球表面之后,地球上几乎不可能出现大片陆地。顶 多是存在一些火山岛,而且岛周围必定是下陷的深深海沟,现实的各大陆地周围并没有下 陷的海沟。2、如果是高温熔岩轻者上浮成陆,那么,所有陆块都会呈圆形或近圆形,而现实地 球陆地都是大致的三角形。3、如果是高温熔岩上浮成陆,必定会有先后之分,至少是陆块存在柱状结构体,而 事实是,陆块主要构造是叠层式,极少的火山上涌柱状构造也基本分布于大陆边缘和海岛 上。4、如果月球和地球从未同步绕日运行,当然就不会存在地月共同引力中心,雏期 月球和雏期地球在吸附星际物使自身变大之后,都会象水星、金星、火星、海王星、天王星一 样,星体几乎完全呈正圆体。而事实上,地球是个鸡蛋形,蛋尖头在地中海克里特岛,月球也不是正圆体。5、如果不是整块地球陆地长期面上太阳,北极地区古化石不可能与南极地区的古 化石相同。即使事实上的地球自转轴来回摆动,也不可能让南北两极地区同期处于温带地 区。[0026]6、如果不是地球原型陆地整体长期面向太阳,地球上不可能出现亿年周期规律的 海涨海退现象。实施例2准备小球及中球,分别作为月球仪2及地球仪3。把月球仪2及地球仪3用一根 直杆10连接起来。连杆10模拟月球和地球的互为相互引力。把月球仪2安置在弧形轨道11上,使月球仪2在轨道11上绕球仪3运行,以轨道 11模拟月球的绕地公转轨道。在月球的圆帽形结构体5上添加少量钢铁珠块,以此模拟距今2亿年时,小行星撞 击加入月球,促使月球改变公转轨道,由绕日运行变为绕地球运行。改变地球仪3先前的自转方向,让地球仪3赤道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成30度交角。 以此模拟2亿年前真实地球的自转角度改变状况。月球仪2公转轨道由圆圈7变到圆圈10上,月球仪2和地球仪3之间的磁弓丨力大 小与位置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因此,月球仪的圆帽结构体5中心稍向地球仪3偏移。沿着轨道11移动月球仪2,则地球仪3上的圆帽形结构体6即会受月球仪的磁力 作用而分裂成数个三角形小块,并有部份小块在光滑的地球仪3表面上滑移小许位置。现 实中,整体的圆帽形结构体,自然分裂后,只会呈大致的三角形弧面,不可能得到圆形或正 方形等,这是物理规律。以此模拟地球原型陆地,在失去月球对其固定牵引力之后,由整体的圆帽形陆地, 自然分裂成多块三角形大陆块。包括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极大陆、 澳洲大陆。部份陆块沿海盆面滑行漂移,促使地球自求重力平衡。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南 极大陆、澳洲大陆发生了漂移。从实验模拟中得出结论,大陆漂移的动力来源是陆块本身重力和月球牵引力。本实用新型用实验模拟方式,模拟了地球陆地由星际弥漫物叠加形成,不是由地 幔熔岩轻者上浮而成。月球背面壳层较厚,也是因为星际弥漫物太多叠加在月球的一个侧 面而引起。通过此模型,还模拟了月球牵引力改变、地球陆块凭自身重力水平滑行漂移的过 程,解释了大陆漂移的原因。除了以上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不排除其它的实施方式,应用在地球物理学领域, 用于演示及解释星球的演变过程。
权利要求1.一种星球模拟演示仪,包括若干用于代表星球的球体、通过若干杆体连接起来,其特 征在于所述球体带有磁性,球体表面覆盖有用于减小摩擦力的油脂或滑石粉,所述演示仪 还包括在演示过程中用于喷洒至所述球体表面的钢铁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星球模拟演示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球体包括一太阳仪、一月 球仪及一地球仪,通过一直杆依次串连起来,所述月球仪及地球仪分别可绕该直杆自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星球模拟演示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月球仪及地球仪分别运 行于各自独立的绕日公转轨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星球模拟演示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月球仪及地球仪的绕日 公转轨道为同心轨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星球模拟演示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球体包括一月球仪及一 地球仪,通过一直杆连接起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星球模拟演示仪,其特征在于所述球体内部中空,腔内放置 有电磁体或永磁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星球模拟显示仪,包括若干用于代表星球的球体、通过若干杆体连接起来,所述球体带有磁性,球体表面覆盖有用于减小摩擦力的油脂或滑石粉,所述显示仪还包括在演示过程中用于喷洒至所述球体表面的钢铁粉。本实用新型不仅能显示各星球的相对位置关系,更重要的是能演示出星球的动态演变过程。例如通过向地球仪及月球仪表面喷洒钢铁粉,钢铁粉即会因磁力作用吸附在地球仪及月球仪表面,以此模拟真实太阳系中,星际云不断向外移动,被大星体吸附,而最终在月球及地球表面均形成一个整体的中间厚周围薄的圆帽形壳层结构。通过该装置的演示,可对星球的演变有更直观动态地理解。
文档编号G09B27/02GK201853419SQ201020253518
公开日2011年6月1日 申请日期2010年7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7月9日
发明者陈海滨 申请人:陈海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