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相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80659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3d相册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体图片的集成像、观看和收纳为一体的相册。
背景技术
现有的立体成像装置有两大类一是利用双目视差的方法,即利用一对从两个角 度拍得的反转片转入镜筒做成望远镜状。人们观看时,通过底光的折射使两像融合,在人眼 中形成三维立体像。但是,这类装置往往体积较大,不易携带,反转片需另置包装盒。同时, 要想得到较好的观看效果,就得提高镜筒镜片的精度和底光的要求,这样就使得体积更加 庞大,造价也十分高昂。另一类是将同一物体的两个角度制成图片,在观看时,利用隔板或 目镜筒将双眼分视,即让左眼只能看见左边的图片,右眼只能看见右边的图片,使两眼的视 觉差产生立体像。但仍然存在产品体积较大、造价较高、不易携带、没有收纳图片的功能等 缺陷。另外,由于每个人眼睛的焦距都不相同,不同的人采用相同的装置观看同样的立 体图片,每个人看到的立体图像的效果都不一样,有的人甚至完全不能看到图像的三维立 体效果,只能看到两张分像的重影,特别是近视眼患者等等。目前,一般的立体成像装置都 不具备调焦功能,对于隔板或目镜筒类的这些较为简易的立体成像装置更没有此类功能, 因此,其受众面不广、很多人无法享受到三维立体图片带来的乐趣和美。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体积小、造价低、方便实用的3D相册,且具有成像、 观看和收纳功能。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3D相册,具有侧面连接为一体的封面和封底,所述封底上设置有插放立体图 片的片槽,立体图片是印有左、右分像的图片,左、右分像的大小相同,对称布置在立体图片 两侧;所述封底上连接有目镜板,该目镜板与封底的连接部分是折叠板,折叠板布置在目镜 板的两侧和底部,一端连接封底、一端连接目镜板,所述目镜板平行于立体图片表面布置, 上设置有左、右目镜,对应立体图片的左、右分像。所述目镜板两侧的折叠板大小相同,对称布置在立体图片左、右侧封底上,竖直方 向折叠,折叠部分对应外侧;目镜板底部的折叠板布置在立体图片底部的封底上,水平方向 折叠,折叠部分的水平高度低于立体图片底部的高度。所述目镜板底部与折叠板的接合处设置有孔洞。所述封面包括上、下封面两部分,分别与封底的上、下两侧连接,封面闭合成册时, 上封面压住下封面。所述封面和封底的上设置有磁性元件或限位装置,使3D相册封闭结合。所述立体图片的左、右分像表示的是同一内容在两个视角下反映的图像;所述左、右目镜是两个折射率相同的凸透镜。[00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是根据人眼视觉差立体成像原理研制 而成。不仅可以观看立体图片,还有收纳立体图片的功能。3D相册将立体图片的收纳盒与 观片器融为一体,设计简单巧妙,立体效果完全还原人眼所观真实物体的比例大小和立体 感。同时还具备调焦的功能,通过调节成像装置到立体图片的距离,从而使之适用于不同 焦距的人眼,使每个人在使用该3D相册时都可以看见三维立体图像。其主要特点是体积 小,造价低,效果佳,便于携带,可广泛运用于旅游纪念品、收藏品、赠品、景点3D快照、少儿 立体读物、3D明信片、贺卡等领域的开发。应用于景点为游客现场3D照相的3D相册,所需 收纳的立体图片数量不多,故无需3D相册中的片槽及厚度,其余部分完全与一般的3D相册 相同。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目镜板折叠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封底,2-片槽,3-上封面,4-下封面,5-目镜板,6_连接板,7_定位板, 8-垫体,9-立体图片,10-左分像,11-右分像,12-左目镜,13-右目镜,14-限位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如图1、图2所示,是本发明的3D相册的一种结构形式,主要由封底1、封面和目镜 板5组成。封底1上设置有插放立体图片9的片槽2,片槽2是一个直方槽,是立体图片9 的限位装置,其大小、规格与立体图片9对应,根据要求放入的立体图片9的数量不同,可以 设计为不同深度。片槽2的左、右两侧具有垫体8,垫体8是片槽2左、右侧的限位装置,同 时起到支撑的作用,保证3D相册的平衡与稳固。片槽2的前端对应设置有目镜板5,目镜板5平行于片槽2布置在封底1上,目镜 板5与片槽2的侧面连接有折叠板,折叠板将目镜板5与片槽2连接为一体,即将目镜板5 集成在3D相册中。折叠板设置在目镜板5的两侧和底部目镜板5的两侧的折叠板是连接板6,主要起到连接和定位的作用,两块连接板6 大小、规格相同,纵向对称布置在片槽2左右两侧的底部,由两段直板组成、在竖直方向折 叠,连接板6的折叠部分对应外侧。通过改变连接板6的折叠程度,也就是其两段直板之间 的夹角大小,从而改变目镜板5距离立体图片9的距离。当连接板6完全展开时,立体图片 9、目镜板5和两块连接板6构成一个中心对称的等腰梯形,立体图片9和目镜板5平行且 对应布置;当连接板6完全折叠时,立体图片9和目镜板5的中心对称线重合,目镜板5和 两块连接板6在立体图片9前端的平面上完全展开、平行并贴合在立体图片9前端表面,宽 度不超过封底1的宽度,收合在3D相册中。目镜板5的底部的折叠板是定位板7,主要起到连接、定位和反光的作用,与片槽2 的底部纵向粘连,由两段直板组成、在水平方向折叠,折定位板7的折叠部分的水平高度低 于立体图片9上图像的底部高度。定位板7的大小、规格不大于上述片槽2、目镜板5和两 块连接板6构成的等腰梯形,完全展开时,布置在该等腰梯形的内部。且定位板7与连接板6的折叠是一致的,作用力改变连接板6的折叠程度时,定位板7的折叠程度也随之改变,即 当连接板6完全展开时,定位板7完全展开;连接板6完全折叠时,定位板7完全折叠。本 实施例的定位板7是一个等腰梯形,与上述立体图片9、目镜板5和两块连接板6构成的等 腰梯形的大小、规格完全相同,布置在该等腰梯形内部。g卩,立体图片9、目镜板5、定位板7和两块连接板6构成一个底面为等腰梯形的顶 端开口的盒体,光线从该盒体的顶部进入,盒体内部表面具有有助于漫反射的元件,本实施 例将其设计为白色,即能起到漫反射的效果。立体图片9是印有左分像10和右分像11的图片,左分像10和右分像11表示的是 同一内容在两个视角下反映的图像,左分像10和右分像11的大小相同、对称布置在立体图 片9的左、右两侧。立体图片9的宽度配合片槽2的宽度,立体图片9上的左分像10和右 分像11的规格大小对应目视镜5的可视范围。目镜板5上设置有左目镜12和右目镜13, 左目镜12和右目镜13是两个折射率相同的凸透镜,前端对应人体的左、右眼,后端对应立 体图片9的左分像10和右分像11。左目镜12和右目镜13放大倍率的选择,必须严格与图 片的拍摄及后期合成处理的方法相匹配,以保证观片时的虚像完全还原人眼观看同一真实 物体的比例大小和三维空间感觉,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目镜板5的底部与定位板7的接合处设置有孔洞,以适应人眼下方鼻子的大小,使 得人们在观看时,眼睛可以更贴近左目镜12和右目镜13,观片者的鼻干不至于受到目镜板 5形状的限制和阻碍。封面分为上封面3和下封面4两部分,分别连接在封底1的上、下两侧,当上封面3 和下封面4闭合在封底1表面时,三者组成一完整的册体。当3D相册闭合成册时,上封面 3可以压住下封面4,并延伸出一段距离,使得上封面3成为下封面4的限位装置。由于上 封面3可以压住下封面4,只需在上封面3和垫体8的内部设置有磁性元件,就可以使得封 面吸合,上封面3和下封面4闭合后,3D相册组成以完整、封闭的册体。同时,下封面4还起 到支撑和反光的作用,当连接板6和定位板7展开时,可以将目镜板5放置在下封面4表面 上,使观看时,目镜板6更为牢靠。下封面4的端部也设计有适合人体鼻子的弧段,使得观 看时,不至于受到封面4形状的限制。使用时,打开3D相册的上封面3和下封面4,将下封面4水平放置,封底1竖直放 置。将左、右眼分别对应目镜板5上的左目镜12和右目镜13,调节连接板6的折叠程度,从 而改变目镜板5到立体图片9表面的距离,使得立体图片9适应不同焦距的人眼观察,使所 有人都能通过使用该立体3D相册看到立体三维图像。观看时,随时可以插放或换取片槽2 中的立体图片9。收纳时,将连接板6折叠收纳在片槽2的表面,再将下封面4和上封面3 依次闭合,通过磁性元件的吸合,使3D相册封闭成为一个整体。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的3D相册的另一种结构形式,主要由封底1、上封面3、下封 面4和目镜板5组成。上封面3和下封面4分别连接在封底1的上、下两侧,当上封面3和 下封面4闭合在封底1表面时,三者组成一完整封闭的册体。本实施例中,上封面3的左、 右两侧粘连在封底1上,使得上封面3与封底1之间构成一个长缝。对与立体图片9而言, 该长缝是一个插缝式片槽,将立体图片9插入该插缝式片槽,上封面3成为立体图片9的限 位装置,使其不易滑动和脱落。插缝式片槽与立体图片9对应,根据要求放入的立体图片9的数量不同,可以设计为不同深度。下封面4的末端具有两个限位扣14,限位扣14是延伸 出下封面4 一段距离的扣板,当上封面3和下封面4闭合时,可以讲该限位扣14插入上封 面3与封底1之间的长缝中,使得上封面3成为下封面4的限位装置,保证该3D相册组成 一完整、封闭的册体,并关闭紧密。封底1的前端对应设置有目镜板5,目镜板5平行于立体图片9布置,通过连接板 6将其与封底1连接为一体,即将目镜板5集成在3D相册中。连接板6主要起到连接和定 位的作用,一端连接目镜板5的左、右两侧、另一端连接在立体图片9两侧的封底1上。两 块连接板6大小、规格相同,纵向对称布置在立体图片9左右两侧的底部,由两段直板组成、 在竖直方向折叠,连接板6的折叠部分对应外侧。通过改变连接板6的折叠程度,也就是其 两段直板之间的夹角大小,从而改变目镜板5距离立体图片9的距离。当连接板6完全展 开时,立体图片9、目镜板5和两块连接板6构成一个中心对称的等腰梯形,立体图片9和 目镜板5平行且对应布置;当连接板6完全折叠时,立体图片9和目镜板5的中心对称线重 合,目镜板5和两块连接板6在封底1前端的平面上完全展开、平行并贴合在封底1的前端 表面,宽度不超过封底1的宽度,收合在3D相册中。同时,目镜板5的底部还连接有定位板7,主要起到连接、定位和反光的作用,与立 体图片9底部的封底1纵向粘连,由两段直板组成、在水平方向折叠,折定位板7的折叠部 分的水平高度低于立体图片9上图像的底部高度。定位板7的大小、规格不大于上述立体 图片9、目镜板5和两块连接板6构成的等腰梯形,完全展开时,布置在该等腰梯形的内部。 且定位板7与连接板6的折叠率一致,当连接板6完全展开时,定位板7完全展开;连接板6 完全折叠时,定位板7完全折叠。本实施例的定位板7是一个等腰梯形,与上述立体图片9、 目镜板5和两块连接板6构成的等腰梯形的大小、规格完全相同,布置在该等腰梯形内部。g卩,立体图片9、目镜板5、定位板7和两块连接板6构成一个底面为等腰梯形的顶 端开口的盒体,光线从该盒体的顶部进入,盒体内部表面具有有助于漫反射的元件,本实施 例将其设计为白色,即能起到漫反射的效果。立体图片9是印有左分像10和右分像11的图片,左分像10和右分像11表示的 是同一内容在两个视角下反映的图像,左分像10和右分像11的大小相同、对称布置在立体 图片9的左、右两侧。立体图片9的高度配合插缝式片槽的深度,立体图片9上的左分像10 和右分像11的规格大小对应目视镜5的可视范围。目镜板5上设置有左目镜12和右目镜 13,左目镜12和右目镜13是两个折射率相同的凸透镜,前端对应人体的左、右眼,后端对应 立体图片9的左分像10和右分像11。目镜板5的底部与定位板7的接合处设置有孔洞,以 适应人眼下方鼻子的大小,使得人们在观看时,眼睛可以更贴近左目镜12和右目镜13,不 至于受到目镜板5形状的限制。同时,下封面4还起到支撑和反光的作用,当连接板6和定位板7展开时,可以将 目镜板5放置在下封面4表面上,使观看时,目镜板5更为牢靠。下封面4的端部也设计有 适合人体鼻子的弧段,使得观看时,不至于受到封面4形状的限制。这种结构形式的3D相册,如果用于景点3D快照、3D明信片、贺卡等领域,一般只需 要收纳一张立体图片9。因此,封底1上的插缝式片槽的只需能够容纳一张立体图片9即 可,并且,该立体图片9 一般粘连在封底1上或采用其他方式固定在封底1上,插缝式片槽 不需要能够插放的设计。
权利要求1.一种3D相册,具有侧面连接为一体的封面和封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底上设置有 插放立体图片的片槽,立体图片是印有左、右分像的图片,左、右分像的大小相同,对称布置 在立体图片两侧;所述封底上连接有目镜板,该目镜板与封底的连接部分是折叠板,折叠板 布置在目镜板的两侧和底部,一端连接封底、一端连接目镜板,所述目镜板平行于立体图片 表面布置,上设置有左、右目镜,对应立体图片的左、右分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相册,其特征在于所述目镜板两侧的折叠板大小相同, 对称布置在立体图片左、右侧封底上,竖直方向折叠,折叠部分对应外侧;目镜板底部的折 叠板布置在立体图片底部的封底上,水平方向折叠,折叠部分的水平高度低于立体图片底 部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3D相册,其特征在于所述目镜板底部与折叠板的接合处设 置有孔洞。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相册,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面包括上、下封面两部分,分别 与封底的上、下两侧连接,封面闭合成册时,上封面压住下封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相册,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面和封底上设置有磁性元件或 限位装置,使3D相册封闭结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相册,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图片的左、右分像表示的是 同一内容在两个视角下反映的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3D相册,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目镜是两个折射率相同的 凸透镜。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3D相册,具有侧面连接为一体的封面和封底,所述封底上设置有插放立体图片的片槽,立体图片是印有左、右分像的图片,左、右分像的大小相同,对称布置在立体图片两侧;所述封底上连接有目镜板,该目镜板与封底的连接部分是折叠板,折叠板布置在目镜板的两侧和底部,一端连接封底、一端连接目镜板,所述目镜板平行于立体图片表面布置,上设置有左、右目镜,对应立体图片的左、右分像。3D相册将立体图片的收纳盒与观片器融为一体,设计简单巧妙,其主要特点是体积小,造价低,可调焦,效果佳,便于携带,可广泛运用于旅游纪念品、收藏品、赠品、景点3D快照、少儿立体读物、3D明信片、贺卡等领域的开发。
文档编号B42F5/02GK201900832SQ201020651450
公开日2011年7月20日 申请日期2010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0年12月10日
发明者李惠新 申请人:李惠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