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型木结构建筑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3082阅读:17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轻型木结构建筑模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模型,尤其是一种轻型木结构建筑模型。
背景技术
近年来轻型木结构建筑因其建筑综合能耗低、建筑材料环境亲和力强、抗震性能好等突出优点,能满足业主对环保和舒适的要求,建设逐年增多,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广。为了使木结构从业人员和建筑专业学生更加直观、感性的学习和掌握轻型木结构建筑技术,就需要设计一系列与之配套的轻型木结构建筑模型。纵观过去已有的建筑模型,多是体现传统结构形式,无法体现轻木结构的构造特点,而且形式简单,变化不多,不能满足木结构从业者学习的需求。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易组建、仿真效果好、成本低廉的轻型木结构建筑模型。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轻型木结构建筑模型,其不同之处在于包括有外墙体、内隔墙体、屋盖以及基础底板,外墙体间采用胶水粘合成模型的周边结构,外墙体内粘合内隔墙,在外墙体上部粘合屋盖,外墙体底部粘合基础底板; 其中外墙体由左侧墙体、右侧墙体、后侧墙体和前侧墙体粘合而成;左侧墙体、右侧墙体、 后侧墙体和前侧墙体均由顶梁板、地梁板、墙骨柱、覆面板按照轻型木结构建筑模数进行制作和组装;顶梁板、地梁板分别横向布置于结构的顶部和底部,墙骨柱竖向放置于顶梁板、 地梁板之间,为纵向分布,覆面板放置墙体的外侧;各构件间采用胶水粘合;内隔墙由顶梁板、地梁板、墙骨柱、短柱、托柱、过梁按照轻型木结构建筑模数进行制作和组装;顶梁板、地梁板分别横向布置于结构的顶部和底部,墙骨柱纵向放置于顶梁板、地梁板之间,在门洞口的上方横向放置过梁,在过梁上方竖向放置短柱,在门洞口的两侧放置托柱;各构件间采用胶水粘合;屋盖由覆面板、椽条、脊梁、山墙按照轻型木结构建筑模数进行制作和组装;椽条按照屋盖坡度放置于脊梁的两侧,山墙放置于屋盖的两端,在屋盖的外侧上方放置覆面板;各构件间采用胶水粘合。所述的基础底板为硬纸板或泡沫塑料或有机板材制成。所述的覆面板为硬纸板或有机板材制成。所述的顶梁板、地梁板、墙骨柱、短柱、托柱、过梁、窗台梁、椽条、脊梁、山墙均为木条或有机塑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本实用新型采用木结构建筑模数制作和组装,因而具有很强的仿真性,凸显木结构构造的特点;可作为设计人员展示构思的工具,也可作为木结构建筑专业的教学模型;(2)不同构件的搭配组合可以组成各种结构模块,满足任意需求的单元配置和楼层分布;(3)取材低廉,制作简单,便于推广。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左侧墙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后侧墙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右侧墙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侧墙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隔墙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屋盖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模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说明1-顶梁板,2-地梁板,3-墙骨柱,4-覆面板,5-短柱,6-托柱, 7-过梁, 8-窗台梁,9-椽条, 10-脊梁,11-山墙, 12-屋盖, 13-左侧墙体,14-后侧墙体,15-右侧墙体,16-前侧墙体,17-内隔墙体,18-基础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地理解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参见图1至图7 按本实用新型实施的一种轻型木结构建筑模型,包括有外墙体、内隔墙体、屋盖以及基础底板,外墙体间采用胶水粘合成模型的周边结构,外墙体内粘合内隔墙,在外墙体上部粘合屋盖,外墙体底部粘合基础底板。如图1所示,左侧墙体由顶梁板1、地梁板2、墙骨柱3、覆面板4按照轻型木结构建筑模数进行制作和组装。其中顶梁板1、地梁板2分别置于结构的顶部和底部,为横向分布。墙骨柱3放置于顶梁板1、地梁板2之间,为竖向分布。墙体的一侧放置覆面板4。如图2、图3所示,后侧和右侧由顶梁板1、地梁板2、墙骨柱3、覆面板4、短柱5、托柱6、过梁7、窗台梁8按照轻型木结构建筑模数进行制作和组装。顶梁板1、地梁板2分别置于结构的顶部和底部,为横向分布。墙骨柱3放置于顶梁板1、地梁板2之间,为竖向分布。在窗口的上方横向放置过梁7,在窗口的下方横向放置窗台梁8,在窗台梁8下方竖向放置短柱5,在窗口的两侧竖向放置托柱6,在墙体的一侧放置覆面板4。如图4所示,前侧墙体由顶梁板1、地梁板2、墙骨柱3、短柱5、托柱6、过梁7按照轻型木结构建筑模数进行制作和组装。顶梁板1、地梁板2分别置于结构的顶部和底部,为横向分布。墙骨柱3放置于顶梁板1、地梁板2之间,为纵向分布,在门洞口的上方横向放置过梁7,在门洞口的两侧放置托柱6。如图5所示,内隔墙体由顶梁板1、地梁板2、墙骨柱3、短柱5、托柱6、过梁7按照轻型木结构建筑模数进行制作和组装。顶梁板1、地梁板2分别置于结构的顶部和底部,为横向分布。墙骨柱3放置于顶梁板1、地梁板2之间,为纵向分布。在门洞口的上方横向放置过梁7,在过梁7上方竖向放置短柱5,在门洞口的两侧放置托柱6。[0030]如图6所示,屋盖由覆面板4、椽条9、脊梁10、山墙11按照轻型木结构建筑模数进行制作和组装。椽条9按照屋盖坡度放置于脊梁10的两侧,山墙11放置于屋盖的两端,在屋盖的一侧上方放置覆面板4。如图7所示,左侧墙体13、后侧墙体14、右侧墙体15、前侧墙体16围合成模型的周边结构,其中放置内隔墙17,在上部放置屋盖12,底部为基础底板18。所述的基础底板18可以选用硬纸板或泡沫塑料或有机板材制成;所述的覆面板4 可以选用硬纸板或有机板材制成;所述的顶梁板1、地梁板2、墙骨柱3、短柱5、托柱6、过梁 7、窗台梁8、椽条9、脊梁10、山墙11均可以选用木条或有机塑料制成,各构件之间采用胶粘合连接。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仍属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轻型木结构建筑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外墙体、内隔墙体(17)、屋盖(12)以及基础底板(18),外墙体间采用胶水粘合成模型的周边结构,外墙体内粘合内隔墙(17), 在外墙体上部粘合屋盖(12),外墙体底部粘合基础底板(18);其中外墙体由左侧墙体(13)、右侧墙体(15)、后侧墙体(14)和前侧墙体(16)粘合而成;左侧墙体(13)、右侧墙体(15)、后侧墙体(14)和前侧墙体(16)均由顶梁板(1)、地梁板(2)、 墙骨柱(3)、覆面板(4)按照轻型木结构建筑模数进行制作和组装;顶梁板(1)、地梁板(2) 分别横向布置于结构的顶部和底部,墙骨柱(3)竖向放置于顶梁板(1)、地梁板(2)之间,为纵向分布,覆面板(4)放置墙体的外侧;各构件间采用胶水粘合;内隔墙(17)由顶梁板(1)、地梁板(2)、墙骨柱(3)、短柱(5)、托柱(6)、过梁(7)按照轻型木结构建筑模数进行制作和组装;顶梁板(1)、地梁板(2)分别横向布置于结构的顶部和底部,墙骨柱C3)纵向放置于顶梁板(1)、地梁板( 之间,在门洞口的上方横向放置过梁 (7),在过梁(7)上方竖向放置短柱(5),在门洞口的两侧放置托柱(6);各构件间采用胶水粘合;屋盖(12)由覆面板、椽条(9)、脊梁(10)、山墙(11)按照轻型木结构建筑模数进行制作和组装;椽条(9)按照屋盖(12)坡度放置于脊梁(10)的两侧,山墙(11)放置于屋盖 (12)的两端,在屋盖(1 的外侧上方放置覆面板;各构件间采用胶水粘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型木结构建筑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础底板(18)为硬纸板或泡沫塑料或有机板材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型木结构建筑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覆面板(4)为硬纸板或有机板材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型木结构建筑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梁板(1)、地梁板(2)、墙骨柱(3)、短柱(5)、托柱(6)、过梁(7)、窗台梁(8)、椽条(9)、脊梁(10)、山墙(11) 均为木条或有机塑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模型,尤其涉及一种轻型木结构建筑模型,包括有外墙体、内隔墙体、屋盖以及基础底板,外墙体间采用胶水粘合成模型的周边结构,外墙体内粘合内隔墙,在外墙体上部粘合屋盖,外墙体底部粘合基础底板。本实用新型采用木结构建筑模数制作和组装,因而具有很强的仿真性,凸显木结构构造的特点;可作为设计人员展示构思的工具,也可作为木结构建筑专业的教学模型;不同构件的搭配组合可以组成各种结构模块,满足任意需求的单元配置和楼层分布;取材低廉,制作简单,便于推广。
文档编号G09B25/04GK202275549SQ201120245929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13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13日
发明者曾志勇, 沈一军 申请人:台州学院, 沈一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