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内广告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6112阅读:14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公交车内广告牌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媒体,特别是涉及一种公交车内广告牌。
背景技术
现有的公交车内广告牌主要是由广告纸、荧光灯管、亚克力保护板、框架构成的。 具体的说,如图1所示,公交车内广告牌是用荧光灯31作为背光源、亚克力保护板33内侧粘贴广告纸32,然后固定于框架34内的广告形式。这种结构的公交车内广告牌,现有车内广告牌安装成本较低,施工简便、安装/管理方便,但因亚克力保护板的缘故,广告牌易磨损、抗冲击力弱。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抗冲击力强、低能耗的公交车内广告牌。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公交车内广告牌,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一侧面附着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上粘贴广告纸,广告纸外侧面设有透明保护层;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的构成为其包括柔软特性的聚酯透明薄膜;聚酯透明薄膜的背面涂抹由透光性和导电性良好的氧化铟锡构成的正面电极层;在正面电极层的背面形成荧光层;在荧光层的背面涂抹由导电性和穿透性良好的高分子树脂构成的电介质层;在电介质层的背面形成由反射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构成的背面电极层,反射由荧光层发出并通过电介质层的光线;以及背面电极层的背面形成防湿气和紫外线的保护层。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另一侧面设置底板。再进一步地,所述底板为金属板。进一步地,还设有边框。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板为PVC板。进一步地,所述透明保护层为聚酯透明薄膜(简称PET膜)。进一步地,所述背面电极层和保护层之间设置防止背面电极层氧化的氧化保护层。再进一步地,所述氧化保护层是由白金、金、银或者碳素材料制成的金属膜。进一步地,所述电介质层采用聚酯高分子树脂材料。进一步地,所述背面电极层采用铝制成。进一步地,所述聚酯透明薄膜的厚度为50 150μπι,其背面进行防电处理。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厚度薄的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作为公交车内广告的背光源, 与现有的以荧光灯为背光源的公交车内广告相比,它不但安装/管理方便、施工简便,更有抗冲击力强、低能耗、重量轻、节省空间等优点,更可设置闪动效果,吸引消费者眼球
[0018]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现有的以荧光灯为背光源的公交车内广告牌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不含氧化保护层)。图4为图2中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含氧化保护层)。图5示出了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的发光特性示意图。图中11透明薄膜,12正面电极层,13荧光层,14电介质层,15背面电极层,16保护层,21氧化保护层,31荧光灯,32广告纸,33亚克力保护板,34框架,41金属板,42 PVC板,43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44广告纸,45聚酯透明薄膜,46边框。
具体实施方式
图2示出了公交车内广告牌的整体结构,更准确的说,示出了其断面结构。公交车内广告牌包括底板,所述底板41 一侧面装设固定板,固定板外侧面附着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43,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43上粘贴广告纸44,广告纸44外侧面设有透明保护层。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43的构成为包括聚酯透明薄膜11,是柔软性、穿透性和耐热性良好的高分子薄膜的一种;正面电极层12,由具有导电性以及透光性良好的氧化铟锡 (ITO)材料涂抹于聚酯透明薄膜11的背面形成;荧光层13,形成于正面电极层12的背面; 电介质层14,由导电性和穿透性良好的高分子树脂涂抹于荧光层13的背面形成;背面电极层15,在电介质层14的背面形成,由反射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构成,反射由荧光层13发出并通过电介质层14的光线;保护层16,在背面电极层15的背面形成,防湿气和紫外线;正面电极层12和背面电极层15通过外部电压使得特定像素的荧光粉发光。更具体的说,上述聚酯透明薄膜11的厚度为50 150 μ m,根据用途适当地压出, 在其中一面进行防电处理。另外,在制造时热处理过程中,为了减少热收缩的影响,需在大约150°C条件下进行30分钟左右的热处理。在上述正面电极层12,考虑到透光度,其由材质为氧化铟锡、厚度为数百 数千埃的透明导电膜形成。氧化铟锡的表面电阻期望数值设定为每平方数十 数百欧姆。上述电介质层14是将聚酯的树脂系统的高分子树脂化成溶剂后利用可塑剂制造粘贴剂,以大约30 70 μ m的厚度印刷,在100 140°C下,干燥30分钟形成。电介质层 14的穿透度的期望数值设定为70 80%。上述背面电极层15由光反射度为90 99%的良好的铝材料来构成。考虑到构成上述背面电极层15的铝具有氧化特征,图4示出了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的结构示意图,与图3不同的是,背面电极层15和保护层16之间可以添加由白金、金、 银或者碳素等金属膜构成的氧化保护层21。如图5所示,以荧光层13为基准,由荧光层13发出的光,50%传往正面电极方向, 剩下的50%传往背面电极方向。此时,传向背面电极方向的光透过具有70-80%穿透特性的电介质层14,到达背面电极层15。背面电极层15由具有90 99%的反射特性的铝金属构成,向电介质层14反射光线。透过电介质层14反射的光,透过荧光层13、正面电极层12和透明薄膜11发射到外面。以此可见,通过反射荧光层13上发出的光中向背面电极传送的光,透过正面电极层12发射到外面。在同样的驱动条件下,与无机电致发光元件相比,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具有高亮度特性。上述公交车内广告牌还设有边框46,用于车体和广告的连接固定。上述底板为金属板41。上述固定板为PVC板42。上述透明保护层为聚酯透明薄膜45 (简称PET膜)。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厚度薄的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作为公交车内广告的背光源, 与现有的以荧光灯为背光源的公交车内广告相比,具有抗冲击力强、能耗低等特点。
权利要求1.一种公交车内广告牌,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板,固定板一侧面附着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上粘贴广告纸,广告纸外侧面设有透明保护层;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的构成为其包括柔软特性的聚酯透明薄膜;聚酯透明薄膜的背面涂抹由透光性和导电性良好的氧化铟锡构成的正面电极层;在正面电极层的背面形成荧光层;在荧光层的背面涂抹由导电性和穿透性良好的高分子树脂构成的电介质层;在电介质层的背面形成由反射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构成的背面电极层,反射由荧光层发出并通过电介质层的光线;以及背面电极层的背面形成防湿气和紫外线的保护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交车内广告牌,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另一侧面装设底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交车内广告牌,其特征在于还设有边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交车内广告牌,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为金属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交车内广告牌,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为PVC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交车内广告牌,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保护层为聚酯透明薄膜。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交车内广告牌,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电极层和保护层之间设置防止背面电极层氧化的氧化保护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交车内广告牌,其特征在于所述电介质层采用聚酯高分子树脂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交车内广告牌,其特征在于所述背面电极层采用铝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公交车内广告牌,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酯透明薄膜的厚度为50 150 μ m,其背面进行防电处理。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公交车内广告牌,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一侧面装设固定板,固定板外侧面附着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上粘贴广告纸,广告纸外侧面设有透明保护层;辊筒涂覆电子发光纸的构成为其包括柔软特性的聚酯透明薄膜;聚酯透明薄膜的背面涂抹由透光性和导电性良好的氧化铟锡构成的正面电极层;在正面电极层的背面形成荧光层;在荧光层的背面涂抹由导电性和穿透性良好的高分子树脂构成的电介质层;在电介质层的背面形成由反射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构成的背面电极层,反射由荧光层发出并通过电介质层的光线;以及背面电极层的背面形成防湿气和紫外线的保护层。本实用新型具有重量轻、安装方便、低能耗、节省空间等特点。
文档编号G09F21/04GK202230711SQ20112039901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9日
发明者朴泰俊 申请人:朴泰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