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与稀硝酸反应演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542914阅读:1974来源:国知局
铜与稀硝酸反应演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铜与稀硝酸反应演示装置,以解决现有密闭式一氧化氮制取教学实验装置存在组装复杂、操作难的问题。它包括大具支试管、设在所述大具支试管开口处的橡皮塞,所述大具支试管中设有铜片和干燥管,所述铜片和干燥管的上端分别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插入所述橡皮塞中,所述大具支试管接近开口处的侧壁上通过橡皮管连接有注射器,所述橡皮管上设有止水夹。本实用新型装置价格低、组装简单、操作方便,污染小,药品用量少,节约能源,现象明显,具有三重功能。既能快速制取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又能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与空气中的O2反应过程,还能用NaOH吸收处理无色的NO气体与空气中O2反应生成的NO2气体,适宜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专利说明】铜与稀硝酸反应演示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铜与稀硝酸的反应演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演示铜和稀硝酸反应时,一般实验采用试管、烧杯等敞口器皿,产生的无色的NO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该实验主要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NO和NO2为毒性气体,危害师生健康;(2)反应无法控制,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且浪费药品;(3)很难观察到无色NO气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的过程,影响教学效果。
[0003]现有密闭式一氧化氮制取教学实验装置,虽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解决,但该装置也存在许多不足:(1) “U”型管不易作加热反应装置,且加热效果不好;(2)组装复杂,操作难;(3)药品用量多,实验成本高;(4)没有进一步处理有毒的NO2气体。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铜与稀硝酸反应演示装置,以解决现有密闭式一氧化氮制取教学实验装置存在组装复杂、操作难的问题。
[0005]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铜与稀硝酸反应演示装置,包括大具支试管、设在所述大具支试管开口处的橡皮塞,所述大具支试管中设有铜片和干燥管,所述铜片和干燥管的上端分别设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插入所述橡皮塞中,所述大具支试管接近开口处的侧壁上通过橡皮管连接有注射器,所述橡皮管上设有止水夹。
[0006]本实用新型装置价格低、组装简单、操作方便,污染小,药品用量少,节约能源,现象明显,具有三重功能。既能快速制取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又能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与空气中的O2反应过程,还能用NaOH吸收处理无色的NO气体与空气中O2反应生成的NO2气体,适宜于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000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9]附图标记含义如下:大具支试管(1)、稀硝酸(2)、铜片(3)、干燥管(4)、橡皮塞
(5)、固定杆(6)、止水夹(7)、橡皮管(8)、注射器(9)。
【具体实施方式】
[0010]如图所示,一种铜与稀硝酸反应演示装置,包括大具支试管1、设在大具支试管1开口处的橡皮塞5,大具支试管1中设有铜片3和干燥管4,铜片3和干燥管4的上端分别设有固定杆6,固定杆6插入橡皮塞5中,大具支试管I接近开口处的侧壁上通过橡皮管8连接有注射器9,橡皮管8上设有止水夹7。[0011]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如下:
[0012]1.组装过程:将铜片3绑在固定杆6上;固定杆可采用细铁丝。在干燥管4中装满碳酸钙,用固定杆6绑紧;将铜片3和干燥管4装入大具支试管I中;将固定杆分别穿过橡胶塞5,将橡胶塞5塞在大具支试管I上。
[0013]2.加料过程:在大具支试管I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硝酸。干燥管4中装满碳酸钙。
[0014]3.反应过程:加热大具支试管1,打开止水夹7,将干燥管4慢慢下降进入大具支试管I中的稀硝酸中,等到注射器9右移时,关闭止水夹7,将铜片3下降进入大具支试管I中的稀硝酸中,铜片与稀硝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
[0015]4.处理过程:打开止水夹7,用注射器9将空气注入大具支试管I中,看到NO立刻与大具支试管中的O2接触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然后注入NaOH,慢慢地颜色又消失了。
【权利要求】
1.一种铜与稀硝酸反应演示装置,包括大具支试管(I)、设在所述大具支试管(I)开口处的橡皮塞(5),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具支试管(I)中设有铜片(3)和干燥管(4),所述铜片(3)和干燥管(4)的上端分别设有固定杆(6),所述固定杆(6)插入所述橡皮塞(5)中,所述大具支试管(I)接近开口处的侧壁上通过橡皮管(8 )连接有注射器(9 ),所述橡皮管(8 )上设有止水夹(7)。
【文档编号】G09B23/34GK203503221SQ201320575770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17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17日
【发明者】卢新生, 苟如虎, 党金宁, 刘伯渠, 王亚玲, 张海玲 申请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