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数学统计图转换教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两种数学统计图转换教具涉及数学教具的【技术领域】,由长方体有机玻璃板箱子、圆环、小圆球和挡杆组成,长方体有机玻璃板箱子底板上面焊接有表示扇形统计图的圆环和表示条形统计图的纵坐标挡杆、横坐标挡杆;圆环面向圆心孔的方向有挡杆凹槽;挡杆为“L”型的4~7根;纵坐标挡杆与条形统计图挡杆平行等距离排列并垂直连接到横坐标挡杆上;与横坐标平行的底板上画有刻度线。小圆球的直径略小于长方体有机玻璃板箱子底板和覆盖板之间的距离。与现有的教学方式相比,通过小圆球在饼图和条形统计图之间的移动,可以直观的看到饼图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转换点,具有结构简便,易于制作和讲解,使用方便,是一种非常有推广价值的数学教具。
【专利说明】两种数学统计图转换教具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数学教具,具体来说是两种数学统计图转换教具。
【背景技术】
[0002]在数学学习中,需要了解常见的统计图,其中,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是比较常见的两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是用整个圆表示总数(单位“1”),用圆内各个扇形的大小表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之几,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的百分比之和是单位“I”。通过扇形统计图可以很清楚地表示出部分数量与总数之间的关系。与条形统计图不同的是,不能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条形统计图是用条形的长短来代表数量的大小,便于比较。这两种统计图如何转换和比较,如何形象地展示出来,培养学生的兴趣,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直观的教具。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两种数学统计图转换教具。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两种数学统计图转换教具,由长方体有机玻璃板箱子、圆环、小圆球和挡杆组成,长方体有机玻璃板箱子底板上面焊接有表示扇形统计图的圆环和表示条形统计图的纵坐标挡杆、横坐标挡杆;圆环面向圆心孔的方向有挡杆凹槽;挡杆为“L”型的4?7根,长段等于圆环的半径;一端插入到圆心孔,另外一端卡在挡杆凹槽中,把圆分成若干个扇形,进而形成饼图;纵坐标挡杆与条形统计图挡杆平行等距离排列并垂直连接到横坐标挡杆上;与横坐标平行的底板上画有刻度线。
[0005]作为优选,小圆球的直径略小于长方体有机玻璃板箱子底板和覆盖板之间的距离。
[0006]作为优选,小圆球为大小相同不同色彩的小圆球。
[0007]进一步,小圆球可以取放在饼图和条形统计图内。
[0008]与现有的教学方式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小圆球在饼图和条形统计图之间的移动,可以直观的看到饼图与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转换点,具有结构简便,易于制作和讲解,使用方便,是一种非常有推广价值的数学教具。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示意图。
[0010]其中1.长方体有机玻璃板箱子,2.底板,3.覆盖板,4.圆环,5.挡杆,6.圆心孔,7.挡杆凹槽,8.小圆球,9.纵坐标挡杆,10.横坐标挡杆,11.条形统计图挡杆,12.刻度线。
【具体实施方式】[0011]以下结合【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2]本两种数学统计图转换教具的使用过程是:将挡杆5按照饼图的要求将圆环4分成若干个大小不同的扇形,把不同颜色的小圆球8填充到各个扇形内,表示了饼图中的统计情况;然后将不同区域的小圆球8再分别转移到条形统计图对应的柱状空间内,可以看到在条形统计图中的分布情况,进而演示了饼图和条形统计图之间的转换。
[0013]总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两种数学统计图转换教具。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两种数学统计图转换教具,由长方体有机玻璃板箱子(I)、圆环(4)、小圆球(8)和挡杆(5 )组成,其特征在于:长方体有机玻璃板箱子(I)底板(2 )上面焊接有表示扇形统计图的圆环(4)和表示条形统计图的纵坐标挡杆(9)、横坐标挡杆(10);圆环(4)面向圆心孔(6)的方向有挡杆凹槽(7);挡杆(5)为“L”型的4?7根,长段等于圆环(4)的半径;纵坐标挡杆(9)与条形统计图挡杆(11)平行等距离排列并垂直连接到横坐标挡杆(1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种数学统计图转换教具,其特征在于:小圆球(8)的直径略小于长方体有机玻璃板箱子(I)底板(2)和覆盖板(3)之间的距离。
【文档编号】G09B23/02GK203825882SQ201420236952
【公开日】2014年9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11日
【发明者】秦士栋 申请人:秦士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