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98880发布日期:2023-08-10 06:07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驾驶舱,具体为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


背景技术:

1、飞行模拟器具有安全、可靠、方便、经济、工作效率高,且不受气象条件的限制等突出优点,因此发展相当迅速。它的历史可追溯至20年代,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飞行模拟器经历了机械式、电子式和数字式的三个发展阶段。

2、专利号cn202120675869.1提出了一种具有多监视角度的飞行模拟器驾驶舱,包括舱体板、驾驶舱、开关门、前位舱、保护筒、旋转柱、固定侧耳、摄像头和伺服电机,舱体板上表面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安装有驾驶舱,驾驶舱一侧外壁上设有卡关门,开关门外表面一侧固定安装有铰链,开关门通过铰链与驾驶舱活动连接,开关门外表面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安装有把手,驾驶舱一侧外壁上设有前位舱,前位舱与驾驶舱采用一体式结构设计,弧形件可对驾驶舱顶端进行支撑,同时具有较好的抗压性能,有效提高驾驶舱的抗冲击能力,通过在驾驶舱顶端上设置有通风板,通过设置的通风板可保证内部的空气的正常流通,同时通风板在不用时,可通过外部板材进行密封,使用方便。

3、但是上述专利中还存在一些缺陷,其监控设备所安装的位置位于驾驶舱内部的后侧,在驾驶人员就位在舱内时,会遮挡摄像头的位置,其伺服机构的调节范围有限,容易出现监控盲区,因此我们需要提出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具备可以提高摄像头监控范围和减少视野盲区的优点,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安装有驾驶舱,所述驾驶舱的一侧安装有前舱位;

3、所述前舱位的与驾驶舱的连接处设置有控制台;

4、所述驾驶舱内部的一侧设置有驾驶区;

5、所述驾驶舱内腔的顶部安装有第一伺服组件;

6、所述第一伺服组件的正面安装有第二伺服组件;

7、所述第二伺服组件的底部安装有摄像头本体,所述摄像头本体位于控制台的上方。

8、优选的,所述第一伺服组件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安装在驾驶舱内腔的顶部,所述套筒远离前舱位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安装有第一电机。

9、优选的,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贯穿第一壳体和套筒并延伸至套筒的内部并安装有螺杆,所述螺杆远离第一电机的一端与套筒的内壁转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螺杆的表面螺纹套接有螺套,所述螺套的正面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螺套的一端滑动贯穿套筒并延伸至套筒的外部与第二伺服组件的一侧连接。

11、优选的,所述套筒的正面开设有与连接杆相适配的移动槽,所述连接杆的一端通过移动槽滑动贯穿套筒。

12、优选的,所述第二伺服组件包括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安装在连接杆远离套筒的一端,所述第二壳体的内部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转动贯穿第二壳体并与摄像头本体的顶部连接。

13、优选的,所述驾驶区包括座椅,所述座椅位于驾驶舱内腔的底部且位于远离控制台的一侧,所述驾驶舱内腔的底部且位于座椅的前方安装有脚部防护板。

14、优选的,所述驾驶舱的顶部开设有通风孔,所述前舱位的一侧嵌设有透明窗。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伺服组件和第二伺服组件对摄像头本体进行控制,首先其安装位置合理,能够减少驾驶舱内其他零件的影响,其监控视野较为广泛,能够对驾驶区、前舱位、驾驶舱和控制台等区域进行全面监控,提高了监控效果。

17、2、本实用新型中第二伺服组件带动摄像头本体进行移动,这样扩大了摄像头本体的监测范围,能够对驾驶舱内部的多个方位进行监测。同时由于其安装位置位于驾驶舱内腔的顶部,能够避免座椅和驾驶者对拍摄视线的遮挡,减少拍摄盲区。



技术特征:

1.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的顶部安装有驾驶舱(2),所述驾驶舱(2)的一侧安装有前舱位(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伺服组件包括套筒(6),所述套筒(6)安装在驾驶舱(2)内腔的顶部,所述套筒(6)远离前舱位(3)的一侧安装有第一壳体(7),所述第一壳体(7)的内部安装有第一电机(8)。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8)的输出轴转动贯穿第一壳体(7)和套筒(6)并延伸至套筒(6)的内部并安装有螺杆(9),所述螺杆(9)远离第一电机(8)的一端与套筒(6)的内壁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9)的表面螺纹套接有螺套(10),所述螺套(10)的正面安装有连接杆(11),所述连接杆(11)远离螺套(10)的一端滑动贯穿套筒(6)并延伸至套筒(6)的外部与第二伺服组件的一侧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6)的正面开设有与连接杆(11)相适配的移动槽(12),所述连接杆(11)的一端通过移动槽(12)滑动贯穿套筒(6)。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伺服组件包括第二壳体(13),所述第二壳体(13)安装在连接杆(11)远离套筒(6)的一端,所述第二壳体(13)的内部安装有第二电机(14),所述第二电机(14)的输出轴转动贯穿第二壳体(13)并与摄像头本体(5)的顶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区包括座椅(15),所述座椅(15)位于驾驶舱(2)内腔的底部且位于远离控制台(4)的一侧,所述驾驶舱(2)内腔的底部且位于座椅(15)的前方安装有脚部防护板(16)。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舱(2)的顶部开设有通风孔(17),所述前舱位(3)的一侧嵌设有透明窗(18)。


技术总结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驾驶舱伺服机构,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安装有驾驶舱,所述驾驶舱的一侧安装有前舱位;所述前舱位的与驾驶舱的连接处设置有控制台;所述驾驶舱内部的一侧设置有驾驶区;所述驾驶舱内腔的顶部安装有第一伺服组件;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伺服组件和第二伺服组件对摄像头本体进行控制,首先其安装位置合理,能够减少驾驶舱内其他零件的影响,其监控视野较为广泛,能够对驾驶区、前舱位、驾驶舱和控制台等区域进行全面监控,提高了监控效果;本技术中第二伺服组件带动摄像头本体进行移动,这样扩大了摄像头本体的监测范围,能够对驾驶舱内部的多个方位进行监测。

技术研发人员:苏兰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哈尔滨鑫华航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017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