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100584发布日期:2024-02-22 20:58阅读:12来源:国知局
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1、在现有的显示产品中,例如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显示器、以及mini led和microled显示器,其通常利用栅极驱动电路(gate on array,goa)向显示区内的子像素传输栅极驱动信号,以对子像素的发光进行控制。

2、目前,栅极驱动电路中常用的驱动架构包括三维晶体管(tri-gate)驱动架构和数据线共享(data line sharing,dls)驱动架构,相比常规的驱动架构,这两种驱动架构可节省一定成本,但相应的goa单元的级数增加,使得栅极驱动电路的纵向尺寸过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以解决当前显示面板中栅极驱动电路的纵向尺寸过大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方案,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显示部和设于所述显示部一侧的栅极驱动电路,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包括n个级联的goa单元,n个所述goa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列,每一所述goa单元包括沿第二方向相邻设置第一驱动晶体管和第二驱动晶体管;

4、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包括第一栅极、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包括第二栅极、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栅极连接于第一控制节点,所述第一源极和所述第二源极连接于第二控制节点;

5、其中,所述第一源极、所述第一漏极、所述第二源极和所述第二漏极均沿所述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所述第一源极和所述第二源极设置于所述第一漏极和所述第二漏极之间,所述第一源极和所述第二源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

6、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每一所述goa单元包括上拉控制模块、上拉模块、下拉模块以及下拉维持模块,所述上拉控制模块、所述上拉模块、所述下拉模块以及所述下拉维持模块均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节点;

7、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设置于所述下拉维持模块内。

8、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源极包括第一主干源极和与所述第一主干源极连接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分支源极,所述第二源极包括第二主干源极和与所述第二主干源极连接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分支源极,所述第一主干源极和所述第二主干源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源极和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源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支源极和所述第二分支源极的朝向相异;

9、其中,所述goa单元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源极连接部,所述源极连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源极和所述第二源极之间,以及所述源极连接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主干源极靠近所述第二分支源极的端部电连接,所述源极连接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主干源极靠近所述第一分支源极的端部电连接。

10、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源极连接部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分支源极的宽度尺寸,以及所述源极连接部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分支源极的宽度尺寸。

11、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漏极包括第一主干漏极和与所述第一主干漏极连接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分支漏极,所述第二漏极包括第二主干漏极和与所述第二主干漏极连接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分支漏极,所述第一主干漏极和所述第二主干漏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漏极从所述第一主干漏极向所述第一主干源极延伸,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漏极从所述第二主干漏极向所述第二主干源极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漏极和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源极交替且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漏极和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源极交替且依次间隔设置;

12、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还包括第一沟道,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还包括第二沟道,所述第一沟道覆盖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漏极和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源极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沟道覆盖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漏极和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源极之间的间隙。

13、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栅极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以及所述第一沟道、所述第一源极和部分所述第一漏极在所述第一栅极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栅极内,所述第二沟道、所述第二源极和部分所述第二漏极在所述第二栅极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栅极内。

14、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低电位线位于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远离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一低电位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15、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连接段,所述连接段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源极中的所述第一主干源极电连接,所述连接段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低电位线电连接。

16、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下拉维持模块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节点的第三驱动晶体管和第四驱动晶体管,所述第三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四驱动晶体管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所述第三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四驱动晶体管位于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远离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一侧;

17、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晶体管包括第三沟道,所述第四驱动晶体管包括第四沟道,所述第三沟道和所述第四沟道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设置。

18、在本申请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还包括第一沟道,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还包括第二沟道,所述第一沟道或/和所述第二沟道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沟道和所述第四沟道的长度。

19、本申请还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20、有益效果: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显示面板包括栅极驱动电路,栅极驱动电路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驱动晶体管和第二驱动晶体管,第一驱动晶体管包括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第二驱动晶体管包括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第一源极和第二源极连接于同一控制节点,第一源极、第一漏极、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均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第一源极和第二源极设置于第一漏极和第二漏极之间,第一源极和第二源极在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本申请通过使第一源极与第二源极在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减小了第一驱动晶体管和第二驱动晶体管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以预留部分纵向空间设置其他器件,改善了显示面板中栅极驱动电路的纵向尺寸过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显示部和设于所述显示部一侧的栅极驱动电路,所述栅极驱动电路包括n个级联的goa单元,n个所述goa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列,每一所述goa单元包括沿第二方向相邻设置第一驱动晶体管和第二驱动晶体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goa单元包括上拉控制模块、上拉模块、下拉模块以及下拉维持模块,所述上拉控制模块、所述上拉模块、所述下拉模块以及所述下拉维持模块均连接于所述第一控制节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源极包括第一主干源极和与所述第一主干源极连接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分支源极,所述第二源极包括第二主干源极和与所述第二主干源极连接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分支源极,所述第一主干源极和所述第二主干源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源极和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源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分支源极和所述第二分支源极的朝向相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源极连接部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分支源极的宽度尺寸,以及所述源极连接部的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分支源极的宽度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漏极包括第一主干漏极和与所述第一主干漏极连接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一分支漏极,所述第二漏极包括第二主干漏极和与所述第二主干漏极连接且间隔设置的多个第二分支漏极,所述第一主干漏极和所述第二主干漏极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漏极从所述第一主干漏极向所述第一主干源极延伸,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漏极从所述第二主干漏极向所述第二主干源极延伸,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漏极和多个所述第一分支源极交替且依次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漏极和多个所述第二分支源极交替且依次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栅极和所述第二栅极均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以及所述第一沟道、所述第一源极和部分所述第一漏极在所述第一栅极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栅极内,所述第二沟道、所述第二源极和部分所述第二漏极在所述第二栅极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栅极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低电位线位于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远离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一低电位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拉维持模块还包括连接所述第一控制节点的第三驱动晶体管和第四驱动晶体管,所述第三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四驱动晶体管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所述第三驱动晶体管和所述第四驱动晶体管位于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远离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晶体管还包括第一沟道,所述第二驱动晶体管还包括第二沟道,所述第一沟道或/和所述第二沟道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三沟道和所述第四沟道的长度。

10.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移动终端;显示面板包括栅极驱动电路,栅极驱动电路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驱动晶体管和第二驱动晶体管,第一驱动晶体管包括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第二驱动晶体管包括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第一源极和第二源极连接于同一控制节点,第一源极、第一漏极、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均沿第一方向并列设置,且第一源极和第二源极设置于第一漏极和第二漏极之间,第一源极和第二源极在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本申请通过使第一源极与第二源极在第二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减小了第一驱动晶体管和第二驱动晶体管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以预留部分纵向空间设置其他器件,改善了显示面板中栅极驱动电路的纵向尺寸过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林云鹏,赵迎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2/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